明清《列女傳》的學術譜系-陳雅琳

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陳雅琳

標題:明清《列女傳》的學術譜系

指導教授:毛文芳、劉苑如

畢業日期:2020-07

摘要:

劉向(B.C.77-6)所編纂的《列女傳》,原是用以勸誡帝王親近賢德后妃,遠離嬖愛小人之作,然此書成書後,由於書中蒐羅眾多模範女性故事的書寫特性,使得此書在明清時期受到時人重視,不僅屢次重刊、甚至也針對此書進行改編與校注,促使劉向《列女傳》一書在明清時期形成種類繁多且形制多樣的文本。《列女傳》在明清時期的傳衍中,也與時代的發展緊密呼應,明初由解縉(1369-1415)所編纂的《古今列女傳》,不僅反映出明代初年倫理重整與儒學復興的時代氛圍,也奠定此後的列女故事收錄標準。晚明時期,在書籍出版技術發展成熟與蓬勃發展的商業因素影響下,出現許多添加精美插圖版畫的《列女傳》,縱使是以通俗白話改編為主軸的《古今列女傳演義》,也需要在書中附上繡像插圖以增加商業價值,至於附有三百多幅精美人物插圖的汪氏增輯《列女傳》,更是此類圖書中的翹楚。至清代乾嘉年間,則在樸學興盛的背景下,出現三部由女作家進行校注的《列女傳》,通過乾嘉才女在校注過程中對傳中人物的評論,以及通過丈夫形成的人際交流網絡,也能看到乾嘉學者通過探索禮意,進而反思婦女處境的言論。此外,清人劉開(1784-1824)則是透過編纂《廣列女傳》展示個人豐沛學養,其子劉繼更在刊刻《廣列女傳》的過程,建構自身家風與增添個人名聲。
由於明清時期眾多的《列女傳》文本乃是在不同情境與需求下所建構而成,為了統整其中的列女類型與變化趨勢,在此論文中則透過關鍵字標注列女類型的作法,觀察「賢」、「慈」、「孝」、「貞」、「節」、「烈」這六種列女典型,於不同時代中的變化,並透過視覺化的詞彙共現觀察列女類型在文本中的關連。

參考文獻:

一、《列女傳》古籍版本

〔明〕汪氏增輯、〔明〕仇英繪圖:《繪圖列女傳》,臺北:正中書局,據知不足齋本翻印,1997年。
〔明〕東海猶龍子:《古今列女傳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解縉等奉敕撰:《古今列女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王照圓:《列女傳補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
〔漢〕劉向著、黃清泉注譯:《新譯列女傳》,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何志華、朱國藩、樊善標編著:《古列女傳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
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張濤:《列女傳譯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
鄭曉霞,林佳鬱編:《列女傳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日〕三枝子章:《列女傳拾遺》,抄本。
〔日〕大村西崖校輯,〔明〕仇十洲繪圖:《列女傳》,東京:圖本叢刊會,1926年。

二、其他古籍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宋〕曹士冕:《法帖譜系》,收入《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元〕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明〕于慎行,《穀山筆塵》,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呂坤,《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明〕呂毖校次,《明宮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1冊。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大明會典》,台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明〕汪廷訥:《人鏡陽秋》,萬曆28年金陵環翠堂刊本。
〔明〕汪道昆:《太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張岱:《夜航船》,杭州:浙江古籍山版社,2012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長沙:嶽麓書社,1984年。
〔明〕錢謙益:《有學集文集補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撰:《內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明〕汪尚寧:《徽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王闓運:《湘綺樓文集》台北:新興書局,1956年。
〔清〕完顏惲珠:《國朝閨秀正始集》,清道光辛卯(十一)年(1831)紅香館刊本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翁心存著,張劍整理:《翁心存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
〔清〕劉開:《孟涂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鍾文烝著,駢宇騫,郝淑慧點校:《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6年。
〔清〕藍鼎元《女學》,光緖五年(1879)藍謙修補本
〔清〕吳卓信:《澹成居文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清〕葉德輝:《郋園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台北:鼎文,1981年。
〔清〕梁玉繩:《清白士集》,清嘉慶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清〕陳芸:《陳孝女遺集》,宣統三年(1911)刻本。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佚名:《小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李滌生著:《荀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李學勤:《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日〕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三、專書

王逸明、李璞:《葉德輝年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王慧榮:《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
李崇元:《清代古文述傳》,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
周紹泉、趙華富主編:《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
邱興躍:《明代儒學得世俗化與民間文化心禮研究──以明代白話通俗小說為中心》,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祝重壽:《中國插圖藝術史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中政主編:《明史論文集》,合肥:黄山書社,1993年。
張覺明:《木蘭史研究:故里、姓氏、時代、生平考》,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5年。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章宏偉:《十六——十九世紀中國出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章義和、陳春雷:《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陳麗平:《劉向《列女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陸樹侖,《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台北:五南圖書,2011年。
雷家驥:《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劉詠聰:《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劉潔:《《列女傳》的史源學考察:兼論《列女傳》所反映的先秦至秦漢婦女觀念的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鄭先彬:《劉向《列女傳頌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薛冰:《插圖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嚴紹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日〕岡雅彥、市古夏生等編:《江戶時代初期出版年表〔天正19年-明曆4年〕》,東京:勉誠出版,2011年。
〔日〕下見隆雄:《劉向《列女伝》の研究》,東京:東海大学出版会,1989年。
〔日〕山崎純一,《教育からみた中国女性史資料の研究---『女四書』と『新婦譜』三部書》,東京:明治書院,1986年10月。
〔日〕山崎純一:《列女伝:歴史を変えた女たち》,東京:五月書房,1991年。
〔日〕山崎純一:《列女伝》,東京:明治書院,1996年。
〔日〕山崎純一:《教育からみた中國女性史資料の研究:「女四書」と「新婦譜」三部書》,東京:明治書院,1986年。
〔美〕羅莎莉(Li-Hsiang Lisa Rosenlee)著,丁佳偉, 曹秀娟譯:《儒學與女性》(Confucianism and Women),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美〕曼素恩《蘭閨寶錄》,台北縣:左岸文化,2005年。
〔美〕巫鴻:《漢唐之間的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美〕巫鴻:《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
〔美〕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局,2015年。
〔美〕盧葦菁(Weijing Lu)著、秦立彥譯,《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True to Her Word: 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法〕米歇.傳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1993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紹中譯:《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時報出版,2020年。
〔德〕尼采:《道德的譜系》,臺北:五南圖書,2019年。
〔德〕尼采著,周紅譯:《論道德的譜系》,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德〕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9年。
Anne Behnke Kinney.,ExemplaryWomenofEarlyChina:The Lienü Zhuan of Liu Xiang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4.
WuHung.TheWuLiangShrine: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四、專書論文

周致元:《明清徽州婦女節烈風氣探討》收入周紹泉,趙華富主編:《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
林慶彰:〈清乾嘉考據學者對婦女問題的關懷〉,收入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上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徐興無:〈清代王照圓《列女傳補注》與梁端《列女傳校讀本》〉,收入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劉詠聰:〈性別視野中的中國史學史新貌〉,收於《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7月),頁90-93。
權五榮:〈朝鮮王朝儒家倫常之推移和特性〉,收錄於潘朝陽主編:《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頁213-230。
〔日〕岡村繁:〈劉向《列女傳》的女性觀〉,收入氏著、陸曉光譯:《漢魏六朝的思想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1-18。。
〔美〕巫鴻:〈《女史箴圖》新探:體裁、圖象、事、風格、斷代〉,《漢唐之間的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頁509-534。
〔美〕柯麗德(Katherine Carlitz):〈欲望、危險、身體──中國明末女德故事〉,收於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頁157-186。
〔美〕范德(Edward L. Farmer):〈朱元璋與中國文化的復興──明朝皇權專制的意識型態基礎〉,收於張中政主編:《明史論文集》(合肥;黄山書社,1993),頁383-384。
〔美〕曼素恩(SusanMann):〈九種傳記:近代帝國儒家話語中的女性〉,龔本棟編:《中國學術與中國思想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21-132。
〔德〕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著,賴芊曄譯:〈申報館出版品中的女性:1872-1890〉,收入氏著:《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9年,頁169-178。
〔德〕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著,魏泉譯:〈申報館早期的書籍出版:1872-1875〉,收入氏著:《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9年,頁140-151。

五、期刊論文

于少飛:〈王照圓《列女傳補注》述略〉,《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8年),頁44-49。
于少飛:〈王照圓對《列女傳》引《詩》問題的探析──以《列女傳補注》為例〉,《山東女子學院學報》第5期(2015年),頁50-55。
文革紅:〈「素位堂主人」為馮夢龍之子馮焴考〉,《復旦學報》2006年第2期,頁7-10。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的體例與內容簡介〉,《明代研究通訊》第2期,頁69-89。
王慧榮:〈《列女傳》在日本的流布及其影響〉,《天津社會科學》,第2期(2011年),頁143-144。
王慧榮:〈劉向《列女傳》在日本的流傳與影響〉,《或問》,第22期,2012年,頁87-93。
王曉俊:〈《列女傳》疑問代詞詢問功能初探〉,《安陽師范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頁109-111。。
王曉崇:〈徽州貞節牌坊與節烈女〉,《社會科學評論》2007年3期。
史常力:〈「大團圓」敘事模式的早期表現及倫理基礎──以《列女傳》為例〉,《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5年),頁163-167。
史常力:〈先秦史書預言敘事傳統的繼承與突破──《列女傳》的預言主題故事〉,《理論界》,第7期(2013年),頁50-52。
史常力:〈從對話、獨白到心理描寫──《列女傳》文學價值管窺〉,《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頁89-91。
史常力:〈試論漢代雜史類說體文的文體特徵──以《列女傳》為例〉,《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年),頁110-113。
史常力:〈漢末女性道德規范強化的文學表現──《列女傳》的生死考驗故事〉,《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年)。
朱曉海:〈劉向《列女傳》文獻學課題述補〉,《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頁49-82。
朱曉海:〈論劉向《列女傳》的婚姻觀〉,《新史學》,第18卷第1期(2007年03月),頁1-42。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6),頁165-202。
衣若蘭:〈舊題萬斯同416卷本《明史》〈列女傳〉研析〉,《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頁263-293。
呂素端:〈猶龍子《古今列女傳演義》之改寫觀研究-以〈大舜后妃〉一文為例〉,《慈濟科技大學學報》,第9期(2019年),頁43-84。
李征宇:〈語圖關系視野下的《列女傳》文本及其圖像〉,《貴州文史叢刊》第1期(2012年),頁71-78。
李麗華:〈惡女傳──劉向《列女傳.孽嬖傳》的書寫策略與書寫意識〉,《漢學論壇》第3期(2003年12月),頁1-18。
周致元:《論明清徽州婦女節烈風氣的綜合動因》《徽州社會科學》1995年1-2期。
林巧敏、陳志銘〈古籍風華再現:關於古籍數位人文平台之建置〉,《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2017年6月),頁111-132。
林葉連:〈劉向《列女傳》與《詩經》的對應關係研究〉,《漢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8年12月),頁1-41。
武艷艷:〈「《列女傳》版本述略〉,《山東女子學院學報》第二期(2011年),頁55-59+85。
邵軒磊:〈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第34期(2007年12月),頁156-157。
侯彥伯:〈比較先秦至西漢典籍中「貞」、「節」的記載與劉向《列女傳》中的「貞」、「節」〉,《中正歷史學刊》第9期(2007年01月),頁83-100。
洪丕謨:〈顧愷之和他的《列女傳圖》〉,《文史知識》第4期(1983年),頁94-100。
胡中生:《清代徽州族譜對女性上譜的規範》,《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3期。
唐力行:〈明清徽州的家庭與宗族結構〉,《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頁147-159。
唐力行:〈論商人婦與明清徽州社會》,《社會學研究》1992年4期。
馬玨、高春花:〈《國朝閨秀正始集》淺探〉,《南京師大學報》第6期,2005年。
張倩:〈明《古列女傳》三台館本與黃嘉育本版畫插圖研究〉,《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2019年),頁66-71。
張敬:〈列女傳與其作者〉,《中央月刊》第4卷第12期(1972年10月),頁125-132。
張慧禾:〈中國女性類傳的發軔之作──劉向《列女傳》的傳記意義〉,《浙江師大學報》第5期(1998年),頁82-85。
張濤:〈《列女傳》在北宋中期以前的流傳〉,《殷都學刊》第2期(1993年)。
張濤:〈史贊來源小考──讀劉向《列女傳》頌札記〉,《文獻》第2期(1995年)。
張濤:〈略論劉向《列女傳》的社會政治思想〉,《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9年),頁98-104。。
張濤:〈劉向《列女傳》及其婦女倫理觀〉,《婦女學苑》第1期(1990年),頁12-13。
張濤:〈劉向《列女傳》文學成就初探〉,《齊魯學刊》第1期(1993年),頁46-50。
張濤:〈劉向《列女傳》的史學價值〉,《文史哲》第5期(1991年)。
張濤:〈劉向《列女傳》的版本問題〉,《文獻》第3期(1989年)。
張濤:〈劉向《列女傳》思想與學術價值簡論〉,《徐州師范學院學報》第1期(1994年)。
張濤:〈劉向列女傳及其婦女倫理觀〉,《婦女學苑》第1期(1990年)。
梅家玲:〈〈毛詩序〉「風教說」探析──兼論其與六朝文學批評之關係〉,《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頁489-526。
陳九如:《明清徽州婦女節烈觀的成因》,《淮南師院學報》2001年4期。
陳東林:〈劉向《列女傳》的體例創新與編撰特色〉,《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6年),頁139-143。
焦慶艷:〈試論《列女傳》的語言藝術〉,《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頁81-85。
馮利華:〈孟姜女形象及故事主幹情節的社會文化成因-劉向《列女傳》齊杞梁妻故事內涵新探〉,《天府新論》第3期(2009年),頁154–157。
賈海建,〈《列女演義》考辨〉,《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頁67-71。
熊明:〈劉向列女、列士、孝子三傳考論〉,《錦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頁15-20。
劉苑如、羅珮瑄、邱琬淳、陳雅琳:〈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疾病文本的細讀與遠讀〉,《清華中文學報》第22期,2019年12月,頁49-115。
劉園園:〈劉向《列女傳》版本考略〉,《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1年),頁70-73。
劉靜貞:〈《列女傳》的現代解讀〉,《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第61期(2001年),頁51-52。
劉靜貞:〈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第五期,1999年3月,頁1-30。
劉靜貞:〈歷史的重讀與再現──古代經典『列女傳』的通識意涵〉,《通識教育》第4卷第3期(1997年9月),頁111-126。
劉賽:〈明代官、私刊行劉向《列女傳》考述〉,《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4期,總第90期,頁194-202。
劉麗娜:〈先秦兩漢列女圖像與劉向《列女傳》關系研究〉,《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4期(2012年)。
歐纈芳:〈列女傳校證〉,《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18期(1969年05月):頁121-213。
鄧無恙:〈《列女傳》代詞定語探析〉,《黑龍江史志》第1期(2014年)。
鄭振鐸:〈巴黎國家圖書館中之中國小說與戲曲〉,刊載於《小說月報》第18卷第11期。
瞿華英:〈《列女傳》故事的互文性〉,《棗莊學院學報》第6期(2017年),頁17-21。。
羅國蓮:〈論『秋胡戲妻』故事中的秋胡形象──以《列女傳》至《秋胡戲妻》為範圍〉,《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4期(2011年06月),頁27-51。
譚帆〈「演義」考〉,《文學遺產》2002年第2期,頁105-106。
龔書鋒:〈劉開述略〉,《清史研究》第三期(2001年8月),頁67。
〔韓〕鄭沃根:《中國小說的傳播與朝鮮初期儒教的統治》,《延邊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頁51-55。
〔日〕下見隆雄:〈《列女伝》注釈及び解説-1-〉,《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41期(1981年12月),頁1-18。
〔日〕下見隆雄:〈《列女伝》嬖伝注釈及び解説-2-〉《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42期(1982年12月),頁1-20
〔日〕下見隆雄:〈《列女伝》注釈及び解説-1-〉,《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43期(1983年12月),頁5-194
〔日〕下見隆雄:〈《列女伝》注釈及び解説-2-〉,《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44期(1984年12月),頁4-136
〔日〕下見隆雄:〈《列女伝》注釈及び解説-3-〉,《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46期(1987年1月),頁1-144。
〔日〕下見隆雄:〈劉向《列女伝》より見る儒教社会と母性原理〉,《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50期(1991年3月),頁1-21。
〔日〕下見隆雄:〈劉向《列女伝》研究序説〉,《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47期(1987年12月),頁1-126。
〔日〕下見隆雄:〈劉向《列女伝》伝記資料の扱いについて──原本推定を巡って〉,《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55期(1995年12月),頁1–21。
〔日〕下見隆雄:《続列女伝》について〉,《哲学》第40期(1988年),頁204-218。
〔日〕宮本勝:〈列女伝の刊本及び頌図について〉,《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紀要》,第32期,頁1-36。
〔日〕黒田彰:〈南京博物院蔵後漢画象石の魯秋胡子図:新出の列女伝図について〉,《京都語文》,第23期(2016年11月26日),頁193-238。
〔日〕黒田彰:〈列女伝図の研究 (一):和林格爾後漢壁画墓の列女伝図〉,《京都語文》第15期(2008年11月29日),頁33-78。
〔日〕黒田彰:〈列女伝図の研究(二):和林各爾後漢壁画墓の列女伝図〉,《文学部論集》第94期(2010年3月1日),頁1–19。
〔日〕黒田彰,〈列女伝図の研究(三):和林格爾後漢壁画墓の列女伝図〉,《京都語文》,第17期(2010年11月27日)頁97–131。
〔日〕山崎純一:〈劉向輯校《古列女伝》校異訳試稿-8-辯通伝の下──付《古列女伝》所引詩・篇題別詩句一覧〉,《櫻美林大學中國文學論叢》第19期(1994年3月),町田:櫻美林大學文學部中文学科,頁23-90。
〔日〕山本正一著,李寅生譯:〈陳碩甫小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2期,頁119-135。
〔日〕田中和夫,〈《列女伝》引詩考(下)-作詞逸話をめぐって〉,《宮城学院女子大学研究論文集》期53(1980年),仙台:宮城学院女子大学紀要編集委員会,頁45-73。
〔日〕田中和夫:〈《列女伝》引詩考(上)〉,《宮城学院女子大学研究論文集》(仙台:宮城学院女子大学紀要編集委員会),第52期(1980年),頁29-47。
〔日〕田中和夫著,李寅生譯:〈《列女傳》引《詩》考〉,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7年),頁78-82。
〔日〕黑田彰:〈顧愷之前後──列女伝図の系譜〉,《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4期(2011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黑田彰著,雋雪艷、龔嵐譯:〈「列女傳圖概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2013年),頁107-122。
Katherine Carlitz,“The Social Uses of Female Virtue in Late Ming Editions of Lienü Zhuan”,Late Imperial China,Volume 12, Number 2,December 1991,pp.117-148.

六、學位論文

王子霞:《劉向《列女傳》漢代風俗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宋明慧:《《列女傳》語言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瑩:〈王照圓《列女傳補注》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1年。
凌玉萱:《在訓誡與消遣之間-晚明女教插圖本書籍系列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倩:《古代女教書籍版畫插圖研究──以明清《列女傳》刊本為中心》,無錫:江南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張程:《《列女傳》介詞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16。
許雅貴:《繼承、創新與啟發-劉向《列女傳》之文學影響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雅琳:《藍鼎元《女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樹淑:《明清時期劉向《列女傳》的研究與傳播》,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史碩士論文,2016年。
劉賽:《《列女傳》及其文本考論》,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劉麗娜:《《列女傳》與漢畫像列女圖的圖文關系研究》,徐州:江蘇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蕭琪:《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1年。

七、數位資料與工具

哈佛燕京大學圖書館
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index.php
維吉尼亞大學《列女傳》文本資料庫
http://www2.iath.virginia.edu/xwomen/sitemap_ch.html
MARKUS標記平台
https://dh.chinese-empires.eu/markus/beta/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數位人文研究平台」
https://dh.ascdc.sinica.edu.tw/member/dhtech/instruction.html#s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