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運河詩研究-李春穎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李春穎

標題:唐代運河詩研究

指導教授:蔡榮婷

畢業日期:2020-01

摘要:

大運河是唐代漕運的第一要道,同時,也因為擁有良好的通航條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優勢而為時人所好,而除了便捷的交通因素外,夾岸宜人的風光美景、臨河繁榮的市容與商貿也是唐人取道運河或是慕名遊覽的一大誘因;在興旺的人氣以及重要的社會作用使然下,大運河走入唐人的視野與生活,並也進入了詩篇,觀乎唐代詩人筆下即有多篇創作皆取材於運河、或圍繞著運河進行相關書寫,而這樣的詩作在《全唐詩》中佔有一筆不容小覷的數量,本論文將這類詩作以「唐代運河詩」稱之,並以此為研究對象、進行唐詩研究。
本論文以唐代運河詩歌為研究主題,主要討論唐代運河詩興起的背景、繁榮的原因,探討唐代詩人如何書寫運河,由是使得唐詩中的運河呈現怎樣的風貌與形象,並也致力闡發蘊於運河詩中的社會現象以及思想情感。本論文共分五章,「緒論」與「結論」之外,正文分別以闡明隋唐運河的由來及其時代作用、考察唐詩中所呈現的運河地景風貌、探索唐代詩人運河書寫的旨趣與內涵為研究要旨,通過以上論題的研析闡述,來彰顯唐代運河詩中豐厚的文化意蘊與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朝代先後排列)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1989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李紳撰,盧燕平校注:《李紳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1987年。
唐・杜寶:《大業雜記》,臺北:藝文,1965年。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胡曾:《新雕注胡曾詠史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岑參著,劉開揚箋註:《岑參詩集編年箋註》,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5年。
(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臺北:文海,1976年。
五代・何光遠:《鑑戒錄》,編收於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宋・王之道著,沈懷玉、凌波點校:《相山集點校》,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王欽若等編:《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讜:《唐語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5年。
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1992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 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范成大:《吳郡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舜民:《畫墁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宋・蘇軾撰,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南宋・周淙:《乾道臨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元・楊載:《詩法家數》,收入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明・于慎行:《穀山華塵》,臺北:學海出版社,1969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1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清‧李鍈:《詩法易簡錄》,見錄於清・勞孝輿撰:《春秋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冒春榮:《葚原詩說》,收入郭紹虞編撰、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孫嘉淦:《孫文定公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張英等撰:《淵鑑類函》,臺北:新興,1986年。
清‧陸錫熊:《炳爥偶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董誥等奉勅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大清一統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近現代論著(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古詩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南:文國書局,1992年。
史念海:《中國的運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重排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
安作璋:《中國運河文化史(上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治亭:《中國漕運史》,臺北:文津,1997年。
李時人編校:《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勛初:《唐詩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岳國芳:《中國大運河》,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洪讚:《唐代戰爭詩研究》,臺北:文史哲,1987年。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唐宋運河考察隊編:《運河訪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常征、于德源:《中國運河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1994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橋驛主編:《中國運河開發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陳璧顯主編:《中國大運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傅崇蘭:《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
傅崇蘭:《運河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嵇果煌:《中國三千年運河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
曾大興:《文學地理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德)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
劉士林、耿波、李正愛等著:《中國臍帶:大運河城市群敘事》,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希為:《隋唐交通》,臺北:新文豐,1992年。
劉國瑛:《心態與詩歌創作:大曆十才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潘鏞:《隋唐時期的運河和漕運》,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上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蔣寅:《大曆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株洲:嶽麓書社,1996年。
盧華語主編:《全唐詩:經濟資料輯釋與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
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2003年。
顧建國:《運河名物與區域文化考論》,上海:上海三聯,2014年。

三、學位論文(按年代先後排列)
李心怡:《唐詩中的揚州形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
李菁:《解讀運河──大運河與唐代社會經濟、文化深層關係之考察》,廈門:廈門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2年。
傅玉蘭:《宋之問及其詩歌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馬婷婷:《水上「唐詩之路」研究──以隋唐大運河沿線詩歌創作為中心》,延吉: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生力剛:《唐代揚州交通與詩歌創作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中俊:《唐代汴州詩歌探微》,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安娜:《晚唐水上行旅詩研究》,寧波:寧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梁克敏:《關於唐人對隋煬帝的評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所碩士論文,2015年。
史悅:《汴水與唐宋詩詞研究》,黃石:湖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7年。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井紅波、楊鈺俠:〈古代中國運河的交通運輸地位──以唐代汴河為中心的考察〉,《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1年4月,頁113-117。
王偉:〈洛陽與隋唐大運河〉,《中原文物》第5期, 2014年,頁60-68
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4期,1994年,頁1-33。
石志鳥:〈隋堤柳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意蘊〉,《農業考古》第1期,2008年2月,頁200-203。
任曉勇:〈初唐作家經行汴河及其相關作品考論〉,《古籍硏究》第65卷,2009年,頁385-390 。
李宛芸:〈清詩中隋宮書寫的地景與歷史記憶〉,《有鳳初鳴年刊》第11期,2015年11月,頁232-251。
李泉:〈中國運河文化及其特點〉,《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8月,頁8-13。
李泉:〈中國運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進〉,《東嶽論叢》第29卷第3期,2008年5月,頁57-61。
李泉:〈運河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5年,頁1-8。
李清文、李志輝:〈論《詩經》「行役詩」的審美特質〉,《學術交流》第11期,2003年11月,頁144-147。
李劍國、(美)韓瑞亞:〈亡靈憶往:唐宋傳奇的一種歷史觀照方式(上)〉,《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4年7月,頁1-11。
李德輝:〈唐代兩京驛道──真正的「唐詩之路」〉,《山西大學學報》第30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3-27。
竺岳兵:〈剡溪──唐詩之路〉,收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文學院:《唐代文學研究(第六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邵院生:〈論唐代漕運及其影響〉,《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0卷第1期,2004年2月,頁49-50。
苗菁:〈唐宋詩詞與大運河〉,《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4年10月,頁30-41。
孫潤祥:〈唐詩中的鎮江水上交通概況〉《鎮江高專學報》第28卷第2期,2015年4月,頁6-8。
馬正林:〈渭河水運和關中漕渠〉,《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3年,頁92-102。
高元傑:〈2016年度運河學研究綜述〉,《運河學研究》第1期,2018年,頁212-228。
高元傑:〈2017年度運河學研究綜述〉,《運河學研究》第2期,2018年,頁220-233。
崔建利:〈2014年中國大運河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第5期,2015年,頁58-65。
張榮強:〈《新唐書・食貨志》玄宗朝兩則漕運史料〉,《史學史硏究》第3期,2007年,頁104-108。
張劍光:〈江南運河與唐前期江南經濟的面貌〉:《中國社會經濟史硏究》第4期,2014年6月,頁15-27。
曹淑娟:〈江南境物與壺中天地──白居易履道園的收藏美學〉,《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85-124。
曹爾琴:〈唐代詩人筆下的運河〉,《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期,1981年,頁244-265。
許雅貴:〈唐詩中的揚州書寫〉,《問學》第16期,2012年6月,頁159-178。
陳雲霞:〈唐長安廣運潭考〉,《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38-41。
劉小花:〈中國運河史研究綜述〉,《吉林水利》第9期,2007年9月,頁42-45。
劉海旺:〈唐宋汴河形態考古學探討〉,《華夏考古》第4期,2016年,頁108-117、146。
滕漢洋:〈從「官柳」到「亡國樹」──運河交通與唐詩中的隋堤柳吟詠〉,《閱江學刊》第6期,2018年12月,頁106-114。
滕漢洋:〈隋唐運河異名辨證〉,《史志學刊》第6期,2017年12月,頁12-17。
盤隨雲:〈大運河詩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文化形態〉,《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15年4月,頁112-117。
鄭民德:〈2015年度中國大運河研究綜述〉,《德州學院學報》第32卷第3期,2016年6月,頁99-106、110。
鄭孝芬:〈中國大運河文化研究綜述〉,《淮陰工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1-8。
戴永新:〈唐詩中的大運河〉,《文藝評論》第10期,2011年,頁150-153。
羅衍軍:〈「第五屆運河學論壇:文化視野下的大運河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運河學研究》第2期,2018年,頁234-243。
羅衍軍:〈二十年來的運河學研究〉,《地方文化研究》第6期,2015年,頁104-112。
嚴耕望:〈隋唐通濟渠在交通上之功能〉,《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1卷,1990年,頁3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