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共同體」的想像與跨國形構-以《中華詩苑》(1955-1967)為觀察對象-梁鈞筌

 

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梁鈞筌

標題:「中華共同體」的想像與跨國形構-以《中華詩苑》(1955-1967)為觀察對象 

指導教授:江寶釵

畢業日期:2019-01

摘要:

1949年是個重要的時代斷限,國共內戰實是世界冷戰兩強陣營的勢力延伸,敗退遷台的中華民國政府,旋因韓戰重獲美國的重視,開啟了中華民國、臺灣的輝煌時代,在地緣政治與國際外交上,成為反共防線的核心、法理中國的代表,在文化與情感上,則是海內外華人的祖國與情感所繫,甚至擁有中華文化、文學的盟主地位。在此時代背景下,戰後臺灣的詩刊研究,就顯得饒有趣味,尤其是《中華詩苑》(1955-1967),自創刊始就積極經營海外市場與文人社群,詩刊廣納海內外詩人作品,除提供跨國的交流平台,更是觀察彼時官方民族主義的政治、文化論述,暨其所形構「中華共同體」的重要稜鏡。
《中華詩苑》的創刊由民間發起,雖然並未獲得官方正式的政策與經費支持,但廣納黨政要人擔任團隊要職,詩人創作與唱酬之間,聯合了渡海文人、本省詩人、海外華人成為一個「中華共同體」,本論即以「想像的共同體」、「場域」與「離散」三個視角,分就《中華詩苑》所映射的「中華共同體」想像與實務,進行研究。並以最常見的國家定義「人民、領土、政府、主權」進行研究架構,先處理《中華詩苑》本身的發展流變、運作狀態,繼則就共同體的政治論述/祖國與疆域、共同體的文化記憶/節慶與詩社活動、共同體的人民/從想像到實際的同胞,進行梳理。最後,歸結並建構《中華詩苑》的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一、文獻與文本
《中華詩苑》(台北:中華詩苑,1955-1967)。
〈中華詩苑詩文之友聯合調整訂費啟事〉,《詩文之友》9卷3期(1958.06),頁62。
〈投稿簡章〉,《詩文之友》1卷1期(1953.04),頁6。
〈社務委員〉,《詩文之友》3卷1期(1954.10),不著頁碼。
〈追悼葉健秋烈士徵文啟〉,《詩文之友》3卷5期,頁32。
〈會長賈景德先生講詞〉,《詩文之友》7卷4期,頁8。
〈編後記〉,《詩文之友》6卷2期(1956.09),頁52。
〈編輯委員〉,《詩文之友》3卷5期(1955.03),不著頁碼。
〈編輯委員〉,《詩文之友》4卷6期(1956.01),不著頁碼。
〈編輯後記〉,《詩文之友》1卷1期(1953.04),不著頁碼。
〈編輯餘話〉,《詩文之友》1卷2期(1953.05),不著頁碼。
〈調整訂費啟事〉,《詩文之友》23卷3期(1966.01),版權頁。
〈騷壇消息〉,《詩文之友》,22卷6期,版權頁。
《詩文之友》6卷2期(1956.09),不著頁碼。
一邨,〈詩學閒談〉,《詩文之友》,6卷1期,頁48-51。
朱啟南,〈詩文之友發刊序〉,《詩文之友》1卷2期(1953.05),頁38。
林熊祥,〈蔡北崙先生告墓圖記〉,《詩文之友》5卷1期(1956.02),頁2。
南,〈舊詩是一條死路嗎?介紹胡適博士詩論〉,《詩文之友》,13卷6期。
姚琮,〈蔡北崙告墓圖序〉,《詩文之友》5卷1期(1956.02),頁1-2。
施景琛,〈癸巳詩人節台中市詩人大會之一席談〉,《詩文之友》2卷5期,頁45-47。
孫伯毅,〈奉告祖考墓文〉,《詩文之友》2卷6期(1954.?),頁37-38。
張昭芹,〈四十四年歲首獻詞〉,《詩文之友》3卷4期(1955.02),頁1。
賈景德,〈乙未詩人大會開會致詞〉,《詩文之友》4卷2期(1955.09),頁3。
雷秋萍,〈亡夫葉健秋傳略〉,《詩文之友》3卷5期,頁32。
鄞強,〈謹啟騷壇〉,《詩文之友》27卷2期(1967.12),頁55-56
編輯部敬啟,〈編後附啟〉,《詩文之友》3卷5期(1955.03),頁30。
蔡伯毅,〈奉告祖考墓文〉,《詩文之友》4卷6期(1956.01)。
駱香林,〈蔡子北崙告祖考墓文題後〉,《詩文之友》4卷6期,頁4
檢詩使,〈緊急聲明啟事〉,《詩文之友》26卷2期。

〈創刊旨趣〉,《臺灣詩報》1卷1期(1949.01.01),不著頁碼。
〈發起人〉,《臺灣詩報》1卷1期(1949.01.01),不著頁碼。
〈臺灣詩壇已交社費之社友題名(依收到先後為次序)〉,《臺灣詩報》1卷1期(1949.01),頁8。
〈臺灣詩壇理監事名單〉,《臺灣詩報》1卷2期(1949.02),不著頁碼。
杜鹿笙,〈前題〉,《臺灣詩報》1卷2期(1949.02),頁22。

〈民國人物小傳 43〉,《傳記文學》30卷6期(1966.06),頁126-131。
〈均默老詞丈靈鑑〉,《梁寒操先生紀念集》,頁40。
〈張作梅詩選〉,瀛社創立六十週年編輯委員會,《瀛社創立六十週年紀念集》(台北:瀛社,1969),頁121。
〈編者序〉,曾今可編,《臺灣詩選》(臺北:中國詩壇,1953),頁12。
《鯤南詩苑》創刊號,版權頁。
丁治磐著,《春人詩選第一輯》(台北:春人詩社,1981)。
毛谷風編著,《二十世紀名家詩詞鈔》(杭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四〈晉哀帝〉(台北:里仁書局,1985),頁431。
王素琴,〈琴窗吟草自序〉,《琴窗吟草》(台北:中華詩苑,1961)。
余少颿,《廣東歷代詩鈔》(香港:能仁書院,1980)。
吳疏潭,〈我對梁寒操老師書法藝術思想經驗傳承之心得與創見實錄〉,《孔學與人生》60期(2012.06),頁31-39。
吳萬谷,〈詩會中的梁寒老〉,《梁寒操先生紀念集》(台北:梁寒操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76),頁198-201。
李汝和主修,《台灣省通志》卷十《光復志》(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李漁叔,〈一霞瑣稿序〉,《一霞瑣稿》(台北:龍文,2009),頁1-2。
李漁叔,〈辛卯(1951)上巳。槐村老人邀赴臺北賓館修禊。分韻得賢字。〉,《花延年室詩》(台北:文史哲,1972),頁57-58
李漁叔,〈詩人節在彰化〉,《魚千里齋隨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頁192。
李漁叔,《花延年室詩》(台北:文史哲,1972)。
周植夫,〈作梅仁兄輓詩〉二首,《竹潭詩稿》(臺北:龍文,2006),頁59。
易君左,〈女詩人之歌 斐律賓:曾素玉、王素琴二女士〉,《華僑詩話》(九龍:編者,1956),頁25-26。
易君左,〈壬辰(1952)除夕贈留香港詩人九首〉,易鄂編,《易君左四十年詩》(台北:編者,1987),頁452-453。
易君左,〈辛卯九龍荔園修褉〉,易鶚編,《易君左四十年詩》(台北:編者,1987),頁340。
易君左,〈旅港雜詠〉,易鄂編,《易君左四十年詩》(台北:編者,1987),頁389
易君左,《大湖的兒女》(臺北:三民,1969)。
易君左,《從流亡到歸國》(台北:仙人掌,1968)。
易君左,《烽火夕陽紅》(台北:三民,1971)。
易君左編,《四海詩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林正三總編輯,《歷屆詩題便覽》(台北:文史哲,2008)。
林策勳,〈誦清堂詩集題詞〉,《誦清堂詩集》(臺北:龍文,2006),頁10-12。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廿七)1954年》(台北:中研院台史所,1911),頁228。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廿七)1954年》(台北:中研院台史所,1911),頁245。
南宮搏,〈中安臺一段往事〉,《傳記文學》37卷6期,頁25-29。
容劍斌,《琴窗劍花詞草》(香港:海嘯出版社,1969)。
徐定安主編,《徐氏古今詩文選》(台北:世界徐氏宗親會,1986)。
袁暌九,〈梁寒操先生晚年及其逝世〉《傳記文學》46卷2期(1985.02),頁44-54。
張作梅,〈一霞瑣稿自序〉,《一霞瑣稿》(台北:龍文,2009),頁9-12。
張作梅,〈一霞瑣稿自序〉,《一霞瑣稿》,頁9-12。
張作梅,〈南安葉健秋烈士詩集跋後〉,《一霞瑣稿》,頁91-92。
張作梅編,《葉健秋烈士輓詩》(台北:葉雷秋萍,1956)。
張侯光著,張瑞和、江建俊、吳東晟編,《張侯光詩詞集》(台南:吳東晟,2013)。
張紉詩,〈王誠花朝倡和集序〉,《張紉詩詩集卷四》,頁65-66。
張紉詩,〈戊子(1948)上巳雅集〉,《張紉詩詩集卷一》(越南:編者,1964),頁85-86。
梁寒操,〈膺社同人四塘禊集未赴賦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梁寒操先生文集下冊》(台北:編者,1983),頁1369
梁寒操,《梁寒操先生文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3)。
梁黎劍虹,《梁寒操與我》(台北:黎明文化,1980)。
梁黎劍虹,《梁寒操與我》(台北:黎明文化,1980)。
莊幼岳,〈一霞忌辰感作 張作梅字一霞,癸丑秋病逝,今怱怱十年矣。〉十首,《紅梅山館詩草》,頁207-210。
莊幼岳,〈元旦觀月 民國三十一年元旦即農曆十一月十五日是日余與雪芬結婚於鹿江〉,《紅梅山館詩草》,頁88。
莊幼岳,〈正言全集序 一九七七年〉,《紅梅山館詩草》,頁307-308。
莊幼岳,〈重印了凡四訓白話解釋序 一九六六〉,《紅梅山館詩草》,頁305-307。
莊幼岳,〈庸社風義錄序〉,《庸社風義錄》,頁2。
莊幼岳,〈庸社風義錄序〉,《庸社風義錄》,頁2。
莊幼岳,〈壽一霞六十 戊申一九六八年〉,《紅梅山館詩草》,頁176。
莊幼岳,〈輓張作梅 作梅兄於癸丑秋因廢癌逝世春秋六十有六〉,《紅梅山館詩草》,頁179。
莊幼岳,〈輓張作梅 作梅兄於癸丑秋因廢癌逝世春秋六十有六〉四首,《紅梅山館詩草》,頁180。
莊幼岳,〈輓張作梅〉,《紅梅山館詩草》,頁361-362。
莊幼岳,〈輓梁寒操社長〉二首,《紅梅山館詩草》(台北:龍文,2011),頁182。
許俊雅撰稿,《續修臺北市志》卷八《文化志.文學篇》(台北:臺北市立文獻館,2017)。
許寶亭,〈壬申全島詩人大會記〉,《瀛洲詩集》,林欽賜編,《瀛洲詩集》(1933光明社本影印)「民間私藏台灣宗教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二十六冊」(臺北:博揚文化,2009),頁29-30。
連橫,〈寄蔡北崙西湖〉,《劍花室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頁73。
連橫,〈臺灣詩社記〉,《雅堂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連橫,〈臺灣漫錄.煙火〉,《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頁183。
郭湯盛,〈作者自傳〉,《留園文選》(臺北:自印,1995),頁79-80。
郭湯盛,〈春人詩選第二輯跋〉,《留園文選》(臺北:郭湯盛,1995),頁121-122。
陳劫餘,〈奉和羅智老追月元玉四章〉,《道心》5期(1982),頁27。
陳劫餘,〈屏山訪太玄道宗盧同學〉,《道心》2期(1979),頁48。
悶紅老人,〈鷗社藝苑第四集序〉,賴柏舟編,《鷗社藝苑四集》(臺北:龍文,2009),頁(1)。
曾今可,〈發刊詞〉,《鯤南詩苑》1卷1期(1956.06),頁1-2。
曾今可,〈臺灣的詩人〉,《臺灣省通志館館刊》1卷2期(1948.11),頁27-28。
曾今可,《亂世吟草》(臺北:臺灣詩壇社,1948)。
曾今可,《臺灣詩選》(台北:中國詩壇,1953)。
陽明山會談籌備處,《陽明山會談實錄》(臺北:陽明山會談籌備處,1961)。
廈門華僑志編輯委員會,《廈門華僑志》(廈門:鷺江出版社,1991)。
詹勵吾,《半癡詩禪集》(台北:慧炬月刊社,1969)。
鄒穎文,《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香港:中華書局,2011)。
僑務會議實錄編輯委員會編,《僑務會議實錄》,頁70-71。
臺灣省文獻會主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五.武備志.戍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7)。
劉祖霞,《椰風集》(九龍:天泉,1950)。
劉祖霞,《椰風續集》(香港:自印,1974)。
歐清河,《劫後西貢:西貢淪亡記續集》(台北:時報,1979)。
潘小磐,《餘庵詩草》(香港:自印,1974)。
蔡策勳,〈台灣詩社全覽〉,《嘉義市文獻》12期(1996.11),頁192-216。
蔣介石,〈41年青年節告全國同胞書〉(1952.3.29),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頁3356。
蔣介石,〈41年國慶紀年告全國軍民同胞書〉(1952.10.10),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頁 3360。
蔣介石,〈對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1952.10.13,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報告),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台北:文化大學,1984),頁 2248。
鄭水心,〈減字木蘭花 題梁園高樓風雨圖〉,引自易君左編,《華僑詩話》(九龍:編者,1956)。
鄭水心編,《海角鐘聲》第一、二集(1951)。
鄭彥棻,〈恂恂君子君子梁寒老〉,《傳記文學》26卷4期(1975.05),頁51-55
鄭鴻善,《澤餘吟存》(台北:自印,1976)。
鄭鴻善編著,《菲華詩選全集》(台北:正中書局,1978)。
賴惠川,〈祝鷗社藝苑發刊〉,賴柏舟編,《鷗社藝苑初集》(臺北:龍文,2009),頁11。
謝扶雅,〈我與梁寒操〉,《傳記文學》27卷4期(1957.10),頁72-74。
謝雪漁,〈全島詩人大會紬緒〉,林欽賜編,《瀛洲詩集》(1933光明社本影印)「民間私藏台灣宗教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二十六冊」(臺北:博揚文化,2009),頁26。
簡又文,〈痛悼梁寒操〉,《傳記文學》28卷6期(1976.06),頁103-107。
瀛社七十週年紀念詩集編輯委員會,《瀛社七十週年紀念詩集》(台北:瀛社,1979),頁90。
瀛社創立六十週年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瀛社創立六十週年紀念集》(台北:瀛社,1969)
瀛洲詩社,《瀛洲詩選》(台北:瀛洲詩社,1963)。

二、專書與專書論文
王柯,《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界」、與歷史認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5)。
王德威,《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
王德春,李重芬,《潮汕旅遊資源的靈氣與神韻:兼論潮州旅遊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市場行銷》(廣州:暨南大學,2010)。
王曉路等,《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平野聰著,林琪禎譯,《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台北:八旗文化,2018)。
甘懷真,〈天下觀念的再檢討〉,吳展良編,《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成》(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頁85-109。
江寶釵,《台灣古典詩面面觀》
李劼,《百年風雨:走過二十世紀的中國政治演變和文化滄桑》(台北:允晨,2011)。
李猷,《近代詩選介》(臺北:臺灣商務,1995)。
李猷,《紅竝樓文存》(出版者不詳,1983)。
李猷,《紅竝樓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李猷,《龍磵詩話》(臺北:商務印書館,1990)。
汪榮祖、李敖合著,《蔣介石評傳(下)》(臺北:商周,1995)。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台北:遠足文化,2017)。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板橋:稻香,2005)。
侯暢主編,《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6)。
姚奇木、陳兆一合著,《香港華僑概況》(臺北:正中,1991)。
施懿琳,〈五○年代臺灣古典詩隊伍的重組與詩刊內容的變——以《詩文之友》為主〉,收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頁29-60。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柏楊口述史》(臺北:遠流,1996)。
柏楊作,《柏楊全集2散文卷雜文類》(臺北:遠流,2000)。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孫隆基,〈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明〉,《歷史家的經線:歷史心理文集》(台北:花千樹,2005),頁5-34。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新版)》(台北:時報,2010)。
袁浩,《台灣不教的中國現代史:蔣介石打贏了日本,怎麼一年不到就輸給毛澤東?》(台北:大是文化,2015)。
張必瑜,〈戰後初期(1945-1968)臺灣小學地理知識傳授中的家國想像〉,《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台北:麥田,2016),頁335-366。
陳青松編撰,《基隆古典文學史》(基隆:基隆市文化局,2010)。
黃克武,〈蔣中正、陳誠與胡適:以「三連任」問題為中心(1956-1960)〉,黃克武主編,《1960年代的臺灣》(臺北:中正紀念堂,2017),頁59-212。
黃宗鼎,〈1945-70年代初南越華人之政治景況〉,《南方華裔研究雑志》第四卷(2010),頁205-206。
黃美娥,〈戰後初期的臺灣古典詩壇(1945-1949)〉,許雪姬主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8),頁283-302。
黃智慧,〈「殖民統治」與「遷佔者國家」說之檢討〉,臺灣教授協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台北:前衛,2010),頁161-192。
楊孟軒,〈五零年代外省中下階層軍民在臺灣的社會史初探——黨國、階級、身分流動、社會脈絡,兼論外省大遷徙在「離散研究」 diaspora study 中的定位〉,臺灣教授協會編著,《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臺灣國際處境》(台北:前衛,2010),頁523-599。
楊儒賓,《1949禮讚》(臺北:聯經,2015)。
廖炳惠,《關鍵詞200》(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齊邦媛,《巨流河》(臺北:天下,2009)。
劉曉峰,《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鄭貞銘,《百年報人1:報業開路先鋒》(臺北:遠流,2001)。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2)。

三、期刊論文
王文隆,〈臺灣中學地理教科書的祖國想像(1949-1999)〉,《國史館學術集刊》17期(2008),頁209-210。
任天豪,〈冷戰發展與東亞傳統——戰後中華民國的正統與生存知覺試析〉,《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015年4期,頁53。
江寶釵、謝崇耀,〈從日治時期「全島詩人大會」論臺灣詩社的轉型及其時代意義〉,《中正漢學研究》21期(2013.06),頁330。
吳子文,〈僑生教育與中華民國:台灣國族想像的轉變,1951-2008〉,《文化研究》10期(2010.03),頁103-138。
李知灝,〈「被嫁接」的台灣古典詩壇——《中華民國文藝史》中官方古典詩史觀的建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5期(2007.10),頁187-216。
李知灝,〈李漁叔《三臺詩傳》中臺灣「遺民」詩史的形塑〉,《文史台灣學報》7期(2013.12),頁39-67。
李知灝,〈李漁叔渡海來臺前後的亂離經驗與群體想像:以《花延年室詩》為研究中心〉,《海洋文化學刊》16期(2014.09),頁69-93。
李知灝,〈林子瑾的「民族」想像——以詩文、譯作為研究中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6期(2018.04),頁97-135。
李知灝,〈戰後星馬地區漢詩人在台發表與社群交流:以《中華詩(藝)苑》(1955-1967)為研究中心〉,《台灣文學學報》31期(2017.12),頁63-98。
李盈慧,〈戰爭與族群互動:太平洋戰爭中的華僑、臺灣人和東南亞原住民〉,《國史研究通訊》10期(2016.06),頁64-71。
李道緝,〈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1期(2007.07),頁181-208。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卷3期(1993.08),頁116-150。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期(1997.12),頁1-77。
沈松僑,〈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論民族主義的兩個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期(2012.12),頁49-119。
周俊宇,〈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1912-2008)〉,《國史館館刊》30期(2011.12),頁 1-51
周琇環,〈接運韓戰反共義士來臺之研究(1950-1954)〉,《國史館館刊》28期(2011.06),頁119。
周翠蓉,〈淺談閩南華僑建築藝術——以廈門蓮塘別墅為例〉,《南方文物》2013年2號,頁188-190
林瑋嬪,〈線上馬祖:網路社群與地方想像〉,《考古人類學刊》85期(2016.12),頁17-50。
林爵士、陳耀芳,〈中國國民黨遷台後威權體制的重建〉,《現代桃花源學刊》3期(2013.120),頁 27-39。
金觀濤、劉青峰,〈從天下、萬國到世界——晚清民族主義形成中的環節頁〉,《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6年4月號,頁40-53。
柯喬文,〈基隆漢詩的在地言說:《詩報》及其相關書寫〉,《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2期(2008.12),頁161-200。
徐賁,〈布迪厄論知識場域和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0期(2002.04),頁76。
高傳棋,〈1949年薇閣詩社所舉辦之「秋夜宴劍潭山」與瀛社百年來的聚會場所的時空之旅〉,《臺北文獻》,頁161-180。
張知本,〈談道統與法統〉,《法令月刊》21卷1期,頁3-4、12。
張誦聖,〈文學體制、場域觀、文學生態:臺灣文學史書寫的幾個新觀念架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6卷2期7卷1期,(2005.06),頁207-217。
張誦聖,〈現代主義文學在臺灣當代文學生產場域裡的位置〉,頁3-4。
程中山,〈開島百年無此會:二十年代香港北山詩社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3期(2011.07),頁279-310。
黃美娥,〈戰後臺灣文學典範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臺灣史研究》22卷4期(2015.12),頁123-166。
黃美娥,〈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東亞觀念史集刊》3期(2012.12),頁223-270。
黃美娥、陳盈達,〈百年吟聲,風雅砥柱:瀛社百年活動簡史〉,《臺北文獻》,頁25-92。
鄭鳳雀,〈臺灣詩人黃純青之詩社活動〉,《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9期(2015.03),頁140。
薛化元,〈從反共舊國會義到陽明山會談(1949-1961)對朝野互動的一個考察〉,《法政學報》7期(1997.01),頁49-82。
薛正良,〈陽明山會談〉,《歷史月刊》30期,頁48-53。
藍東陽,〈談閩南紅磚特色建築修繕設計——以廈門蓮塘別墅文物保護工程為例〉,《福建建設科技》,2016年3號。
龔尤倩,〈冷戰下的移民與難民——以台灣為例〉,《文化研究》17期(2013.09),頁225-231。

四、學位論文
石佳音,〈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與組織特質〉(台北:臺灣大學政治系博士論文,2007)。
余懿珊,〈金門意識與地方感形塑:以「僑鄉文學」之建構為例〉(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4)。
吳佳育,〈吳子瑜、吳燕生父女生平及作品研究〉(台南:成大中文系碩士論文,2015)。
吳奇聰,〈彭醇士書法藝術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吳毓琪,〈台灣南社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第三章。
李知灝,〈戰後臺灣古典詩書寫場域之變遷及其創作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8)。
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台南:成大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李國揚,〈王壯為篆刻藝術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周俊宇,〈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台北:政治大學台史所碩士論文,2008)。
林永發,〈七友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92。
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9)。
武麗芳,〈從傳統到現代——新竹地區詩社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6)。
武麗芳,〈從傳統到現代——新竹地區詩社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6)。
姚蔓嬪,〈戰後臺灣古典詩發展考述〉,〈戰後臺灣古典詩發展考述〉(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3)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洪韶圻,〈論府展時期(1938-1943)羅山女史張李德和(1893-1972)的「繪畫成就」〉(臺北: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6)。
柴雅珍,〈戰後臺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台北: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6)。
涂瑞儀,〈吳濁流的漢詩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3)。
張作珍,〈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
張其賢,〈「中國」概念與「華夷」之辨的歷史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柏式論文,2009)。
張枝萬,〈二十世紀臺灣書壇的重要推手——李普同書法生涯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馨心,〈跨時代的女性菁英——張李德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2)。
莊世傳,〈吳語亭古典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許方怡,〈十人書會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美術學系,2008。
陳玉清,〈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獨立後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良源,〈政策變遷與馬祖區域發展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論文,2007)。
陳盈達,〈戰後大陸來台古典詩人張默君及其《瀛嶠元音》〉(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5)。
陳貞燕,〈呂佛庭藝術思想之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瓊花,〈林玉山繪畫藝術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黃文玲,〈論林玉山之詩/畫創作暨其特色〉(嘉義:中正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1)。
黃文慧,〈百年鯤瀛詩社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文系朔式論文,2012)。
黃辰濤,〈爭取海外力量:中華民國外交、僑務、黨務在新馬的運作(1945-1957)〉(南投:暨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
黃煜安,〈張李德和(1893-1972)之跨界活動及其人際網路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7)。
黃福鎮,〈戰後高雄地區傳統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
黃濤鈞,〈南社三家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0)。
楊國駿,〈二次大戰後泰國與印尼華人社會地位之比較〉(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廖珮吟,〈《臺灣古典詩雙月刊》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0)。
劉先寶,〈蘇鴻飛及其漢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劉重佐,〈北港汾津詩社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劉慧蘭,〈劉孟梁及其詩書畫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蔣孟如,〈陳含光書法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鄧瑋羚,〈戰後臺灣「國家主義」爭議之分析,1949-2008〉(台北:臺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8)。
鄭德蓉,〈重陽節俗探源——兼論其發展〉(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6)。
蕭敏如,〈從「滿漢」到「中西」:1644-1861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8)。
蕭淑惠,〈蔣介石的反共論述(1949-1975)〉(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
謝崇耀,〈日治時期臺北州漢詩文化空間之發展與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
鍾怡雯,〈亞洲現代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
簡金生,〈近代漢人的西藏觀:1912-1949〉(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4)。
顧敏耀,〈台灣古典文學系譜的多元考掘與脈絡重構〉(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

五、研討會論文
程中山,〈禊集錦山二十年:香港錦山文社修褉(1972-1991)研究〉,第四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台文所、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中華民國林務局主辦,2018.11.02-04。
黃美娥,〈誰在調景嶺上吟詩?——戰後臺、港古典詩歌關係起點及其相關問題〉,「第三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臺灣文學與亞太人文的在地、跨界與混雜」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台文所主辦,2018.9.29-30,頁 451-477。
楊婉璇,〈詩潮詩社早期成員探悉〉,第四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

六、報紙
〈星馬考察團抵臺〉,《中央日報》1957.07.26,02版。
〈星馬工商業考察團 首批團員昨抵臺北 林慶年團長對報界發表談話 星馬工商引對臺貿易一致重視 此行旨在促進彼此間經濟關係〉,《中央日報》1957.07.26,01版。
〈總統昨告星馬考察團 東南亞區利害一致 消滅匪幫始能安全 各團員紛陳此次考察印象深刻 今後必可向合作互助方面努力〉,《中央日報》,1957.08.07,01版。
〈擲石舊例〉,《臺灣日日新報》,1899.06.24,04版。
黃植亭,〈花朝〉,《臺灣日日新報》,1901.04.19,01版。
〈雜事 詩社風流〉,《臺灣日日新報》,1901.10.03,04版。
南溟,〈詩話 拾碎錦囊(百九十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03.16,03版。
〈瀛社盛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03.09,05版。
〈嘉義通信 禁止擲石〉,《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0.06.16,04版。
〈瀛社大會狀況〉,《臺灣日日新報》,1912.11.26,06版。
〈華屋落成贈品〉,《臺灣日日新報》,1914.07.17,06版。
〈編輯賸錄(三月七日)〉,《臺灣日日新報》,1917.03.08,06版
〈編輯賸錄(四月五日)〉,《臺灣日日新報》,1917.04.06,06版。
〈菽莊主人啟〉,《臺灣日日新報》,1920.04.10,06版。
〈瀛社十五年祝宴〉,《臺灣日日新報》,1922.03.08,06版。
〈編輯日錄(三月八日)〉,《臺灣日日新報》,1922.03.09,06版。
〈瀛社十五年紀念〉,《臺灣日日新報》,1922.03.15,05版
〈諸羅特訊 擊鉢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22.03.20,06版
〈華僑國慶紀念 兼中華會館成立式〉,《臺灣日日新報》,1923.10.23,06版。
李濟臣,〈送蔡北崙先生之禹域序〉,《臺灣日日新報》,1923.12.26,06版。
〈夏季聯吟磋商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07.16,04版。
〈櫻社新年宴〉,《臺灣日日新報》,1926.01.08,04版。
倪登玉,〈誕日小照書懷〉,《臺灣日日新報》,1927.10.15,04版。
〈北投清秀閣盛況〉,《臺灣日日新報》,1928.01.18,n04版。
羅蕉麓,〈清秀閣序〉,《臺灣日日新報》,1928.02.22,n04版。
〈偉人言行 胡漢民過越記〉,《大漢公報》,1928.10.23,11版。
〈嘉社大會定花朝後五日〉,《臺灣日日新報》,1930.02.19,夕刊04版。
〈軍事動向!福建航空大隊設立之經過詳情楊官宇任隊長歸綏署指揮劉植炎陳刦餘等均任要職華僑捐欵將滙閩購機〉,《南洋商報》,1932.11.16,10版。
〈昨日豐慶輪首途囘國空軍總司令部代表陳刼餘及本坡聞人張永福洪鏡湖等亦附該輪返祖國〉,《南洋商報》,1932.05.07,6版。
〈人事〉,《臺灣日日新報》,1932.10.31,04版。
〈廣東新聞三 十九路決組織空軍〉,《大漢公報》,1932.11.10,6版。
〈十九路軍收用張派空軍楊官宇劉植炎爲隊長楊劉等入閩與蔣蔡接洽經過〉,《南洋商報》,1932.11.14,10版。
〈十九路軍積極組空軍〉,《南洋商報》,1932.11.17,10版。
〈全島詩人大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04.09,08版。
〈臺南州詩社 十七日懇親會〉,《臺灣日日新報》,1935.03.15,夕刊04版。
〈瀛社花朝 紀念會續報〉,《臺灣日日新報》,1935.03.21,夕刊04版。
〈開敬老會〉,《臺灣日日新報》,1935.06.20,04版。
〈斗六 敬老學藝〉,《臺灣日日新報》,1935.09.10,04版。
〈臺中 開敬老會〉,《臺灣日日新報》,1935.10.25,04版。
〈瀛社每年花朝開會 一部另組有志吟會 年中集會四回每月課題〉,《臺灣日日新報》,1936.01.14,08版。
〈華僑陳劫餘請募組華僑救國艦隊〉,《香港工商日報》,1936.02.07,11版
〈大安信組開敬老會〉,《臺灣日日新報》,1936.02.10,08版。
〈磺港家長聯盟十日敬老及少年團發團〉,《臺灣日日新報》,1936.10.09,04版。
〈記首屆詩人節〉,《中央日報》,1941.05.31,03版。
〈端陽及詩人節〉,《中央日報》,1946.06.01,05版。
紀瀅,〈詩人節的由來〉,《中央日報》,1950.06.19,3版。
〈省會詩人 聯吟大會〉,《中央日報》,1950.06.20,4版。
〈省府四樓昨茶會 吳主席招待詩人〉,《中央日報》,1950.06.21,04版。
〈于右任等發起 詩人大會 定詩人節集會〉,《中央日報》,1951.05.18,4版。
〈全國各詩家詩人節集會〉,《中央日報》,1951.06.01,4版。
劉聞祖,〈詩人節論詩人〉,《中央日報》,1951.06.08,6版。
〈詩人昨慶佳節 中山堂千餘人集會 文協舉行詩人節晚會〉,《中央日報》,1952.05.29,4版。
〈倡導愛國的文藝——為紀念詩人節而作〉,《中央日報》,1953.06.15,2版。
洪門遺老,〈端午節之來源〉,《大漢公報》,1953.06.15,05版。
楊棣棠,〈「詩人節」聯詠序〉,《大漢公報》,1953.06.15,05版。
〈宏揚詩教保存國粹 詩人昨集會 吟詩三百首〉,《中央日報》,1953.06.16,03版。
〈臺南臺北兩縣 重陽佳節敬老 北縣七十老人八千人〉,《中央日報》,1953.10.13,05版。
〈今詩人節 省垣詩人 集會聯吟〉,《中央日報》,1954.06.05,4版。
〈自由中國詩人 昨日集會聯吟 阮文心參加大會致詞 強調中越間文化關係〉,《中央日報》,1954.06.06,03版。
〈今日又重陽 各地將敬老〉,《中央日報》,1954.10.05,05版。
〈台灣中華詩苑成立定期發刊徵求詩稿〉,《華僑日報》1955-02-07,11版。
〈台灣中華詩苑成立定期發刊徵求詩稿〉,《華僑日報》1955.02.07,11版。
〈台北中華詩苑月刊將寄港〉,《華僑日報》1955-02-24,11版
〈週六上已修褉 詩人士林雅集〉,《中央日報》,1955.03.24,3版。
〈昨上已佳節 詩翁雅集修褉 賞蘭飲酒賦詩〉,《中央日報》,1955.03.27,4版。
紐約晴簃詩社,〈乙未端午「詩人節」徵詩啟事〉,《大漢公報》,1955.06.24,05版。
〈文協會員昨集會 紀念詩人節 頒發獲獎詩人獎金〉,《中央日報》,1955.06.25,4版。
〈自由中國詩壇名流 昨集南市吟詠 並舉行大會紀念詩人節〉,《中央日報》,1955.06.25,4版。
〈自由中國詩壇名流 昨集南市吟詠 並舉行大會紀念詩人節〉,《中央日報》,1955.06.25,4版。
〈端午「詩人節」紐約徵詩佳訊〉,《大漢公報》,1956.05.15,07版。
〈丙申詩人節 詩人今集嘉義吟詩 右老今晚廣播〉,《中央日報》,1956.06.13,3版。
〈昨日丙申詩人節 詩人齊集嘉義 吟詩弔屈原詠吳鳳〉,《中央日報》,1956.06.14,3版。
〈嘉義訊〉,《中央日報》,1956.06.14,3版。
〈千里楚江悲逐客 一天梅雨弔忠魂 詩人節擊缽吟 沈達夫洪寶昆李康寧丁衣宇分別榮膺狀元〉,《中央日報》,1956.06.15,5版
〈丁酉詩人節全國詩人在彰集會〉,《民聲日報》,1957.06.01,03版。
楊棣棠,〈丁酉詩人節彙刊序〉,《大漢公報》,1957.06.01,05版。
〈全國新詩作家 今慶祝詩人節 座談新詩成就與發展〉,《中央日報》,1957.06.02,4版
〈上巳佳節 詩人雅集〉,《中央日報》,1958.04.22,4版。
〈今日詩人節 詩翁齊集臺東今開慶祝大會〉,《中央日報》,1958.06.21,3版。
楊棣棠,〈戊戌端午「詩人節」特刊序〉,《大漢公報》,1958.06.21,05版。
〈全國詩人節大會 昨在臺東舉行 于右任希改用國語音韻 將詩化難為易接近大眾〉,《中央日報》,1958.06.22,3版。
本報記者姚立民,〈端節小汫〉,《中央日報》,1958.06.22,3版。
〈己亥詩人節 全國詩人賦詩慶祝 聯誼會作專題報告〉,《中央日報》,1959.06.11,5版。
〈紀念詩人節 詩人今集會 國立中央圖書館 今舉辦楚辭展覽〉,《中央日報》,1960.05.29,5版。
〈庚子詩人節 千餘詩人昨賦詩 文協舉行慶祝會〉,《中央日報》,1960.05.30,5版。
〈庚子詩人節 詩人擊缽吟詩 佳作評定百首〉,《中央日報》,1960.05.31,5版。
〈市立圖書館重九雅集 賦詩恭祝 總統華誕〉,《中央日報》,1960.10.29,5版。
〈辛丑花朝節 詩人有雅集 請柬業已發出〉,《中央日報》,1961.03.23,04版。
楊棣棠,〈辛丑端午詩人節特刊序〉,《大漢公報》,1961.06.17,05版。
〈慶祝詩人節 詩人昨雅集〉,《中央日報》,1961.06.18,4版。
〈重九詩人雅集 市府設宴招待 于右老等二百餘人與會〉,《中央日報》,1961.10.19,3版。
〈台北昨舉行 花朝詩人會〉,《中央日報》,1962.03.21,04版。
〈老詩人陳劫餘七十壽宴盛況〉,《華僑日報》1963.05.10,15版。
〈歡度重陽節 詩人今雅集〉,《中央日報》,1963.10.25,3版。
〈老詩人陳劫餘選得東床快婿〉,《華僑日報》,1964-03-20,11版。
〈老人福利協進會建議 重陽訂為老人節 並請於今年實施〉,《中央日報》,1966.07.30,04版。
〈今日革命詩人節 紐副司令邀詩人舉行茶會 本市詩人亦集會賦詩留念〉,《民聲日報》,1968.06.11,04版。
〈慶祝雙十國慶佳節 南部各地詩人 舉行聯吟大會〉,《中央日報》,1970.10.11,8版。

七、電子資源
董橋,〈夕陽何事照金臺〉,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apple/daily/article/20111106/15775641,2018.07.21查詢。
施懿琳,〈台灣古典詩概述〉,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_data/almanacContent/Review/Volume_2006/C2007122006057064FO.pdf。
澳門虛擬圖書館,http://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182/html/50101.htm。
董橋,〈夕陽何事照金臺〉,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apple/art/20111106/15775641。
「文山區志」,http://wsdo.gov.taipei/ct.asp?xItem=35869&ctNode=4760&mp=124121。
林尹教授自傳,http://www.jingyilin.org/linyin/biography.php。
「安溪歷代林氏名人」,http://www.04138.com/Content.Asp?ID=1149。
「華文書店——過去小坡的人文景觀」,https://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2119。
「新加坡培基學校」,http://www.hgzz.net/baike/107296.html。
「新加坡書店參考資料(1915-1959)」,https://libportal.nus.edu.sg/media/lib_ch/sg-bookstores.pdf。
〈人生朝露.翰墨千秋一代史家梁和鈞〉,http://www.tongxianghuicn.com/article/443742.jhtml?libId,2018.09.30查詢。
〈王觀漁先生事略〉,《史料彙編》第三輯,頁41-42。「國史館史籍全文檢索系統」,http://linux211.drnh.gov.tw/~textdb/,2018.09.30查詢。
〈梁寒操先生行狀〉,國史館史籍全文檢索系統.傳記:http://linux211.drnh.gov.tw/~textdb/,2018.09.30查詢。
《安溪華僑志.人物傳》,http://www.mnwhstq.com/szzy/qzrwk/201608/t20160815_90626.htm,2018.09.30查詢。
《顏氏家訓》卷一〈教子第二〉,「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yan-shi-jia-xun/jiao-zi/zh,2018.09.30查詢。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http://gpost.ssic.nccu.edu.tw/display.php?&q=name:%E9%9B%B7%E4%B8%80%E9%B3%B4,2018.09.30查詢。
「道統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735/?index=1。
許俊雅,〈臺灣詩學叢刊〉,「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journal/Journal050/,2018.09.30查詢。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588,2018.09.02查詢。
林文龍,〈端午詩人節談丁酉八卦山詩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http://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34/1919,2018.9.30查詢。
「國民革命忠烈祠――忠烈將士查詢」,https://afrc.mnd.gov.tw/faith_martyr_pic/default.aspx,2018.09.02查詢。
國家圖書館,「文學紀行:百年來臺灣文學雜誌特展」,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literature/50date06.htm,2018.09.02查詢。
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8%A7%A3,2018.09.02查詢。
〈伍志傑網誌 9懷人篇〉,「伍志傑藝術館」,http://ngchikit.com/blog_archive.php,2018.09.02查詢。
黃美娥撰,〈林豪〉,「智慧型全台詩資料庫」,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692,2018.09.02查詢。
黃祖蔭,〈蘿窗詩話(十七)黃純青〉,「臺灣瀛社詩學會」,
http://www.tpps.org.tw/forum/portal.php?mod=view&aid=22,2018.09.02查詢。
臺灣記憶,「蔡伯毅」,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ix_figure.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xml_id=0000300582,2018.09.02查詢。
蔣介石,〈引退謀和書告〉,「中正文教基金會」,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82:0002-80&catid=227&Itemid=256,2018.09.02查詢。
蔣介石,〈復行視事文告〉,「中正文教基金會」,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77:0003-78&catid=228:2014-06-12-03-16-14&Itemid=256,2018.09.02查詢。
蔣介石,〈對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報告詞〉,「中正文教基金會」,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33:0002-38&catid=178:2014-06-12-03-05-27&Itemid=256,2018.09.02查詢。
蔣介石,〈謹防共黨詭計〉,「中正文教基金會」,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58:0004-149&catid=391:2014-06-12-05-07-43&Itemid=256,2018.09.02查詢。
蔣介石,〈關於實施本黨改造之說明〉,「中正文教基金會」,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430:0025-15&catid=161:2014-06-11-07-02-22&Itemid=256,2018.09.02查詢。
中華民國全圖,https://sites.google.com/site/myboooksindex/22-C-H-Geography,2018.09.02查詢。
〈三民主義之具體辦法〉,1921/03/06演講稿,《國父全集》第三冊,頁226-233。「國父全集全文檢索系統」,http://sunology.culture.tw/cgi-bin/gs32/s1gsweb.cgi?o=dcorpus&s=id=%22SP0000000742%22.&searchmode=basic,2018.09.02查詢。
董橋,〈那些名字那些人〉(2011.02.20),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apple/daily/article/20110220/14991676,2019.01.29查詢。
集美大學,〈集美大學「廈門古民居調研隊」:心繫古民居,情繫大中華〉,2015.7.23,http://www.university-china.com/common-article-view.php?commonArticleId=5825,2018.09.02查詢。
〈北投華僑會館移交國產署 活化國有財產創多贏〉,2017.08.01,「僑務電子報」:https://www.ocacnews.net/overseascommunity/article/article_story.jsp?id=223451。
陳蕾,〈蓮不染塵君子比德 塘以鑒景學士知方——「米王」陳炳猷及其後人的家風故事〉,《廈門日報》,2017.09.18,http://www.xmcdi.gov.cn/xcjy/lzwy/lzwx/201709/t20170918_5113439.htm,2018.09.02查詢。
「櫟社」,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39,2018.09.02查詢。
「馬木軒」,http://www.xkb.com.tw/arts-info.asp?id=13716,2018.09.02查詢。
丘逢甲,〈二月十五日抵西貢作〉,《嶺雲海日樓詩鈔》卷七〈庚子稿〉,臺灣文獻叢刊第七○種,頁140。瀚典,2018.09.02查詢。
張江美,《康廬張江美粤語吟草》。風笛詩社:http://www.fengticlub.com/,2018.09.02查詢。
林臥雲,《臥雲吟草初集》(1957),頁17。臺灣漢詩資料庫,2018.09.02查詢。
連橫,《臺灣通史.風俗志》,瀚典,2018.09.02查詢。
連橫,《臺灣通史》卷二十三〈風俗志.歲時〉。瀚典,2018.09.02查詢。
連橫,「二四○」,《雅言》,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六種,頁103。瀚典,2018.09.02查詢。
劉家謀,《臺灣雜詠合刻.海音詩》,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頁14。瀚典,2018.09.02查詢。
鄭經,〈滿酋使來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說憤而賦之〉,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2018.09.02查詢。
〈五妃墓道碑〉(其九),《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八種,頁45。瀚典,2018.09.30查詢。
〈南社湘集姓氏錄〉,http://www.documentsky.com/672937710/,2018.09.30查詢。
《重修臺灣縣志》卷七〈禮儀志.公式.鄉飲酒禮〉,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三種,頁209。瀚典,2018.09.30查詢。
《國史館人物傳.張曉春先生事略》,http://linux211.drnh.gov.tw/~textdb/,2018.09.30查詢。
「新加坡書店業簡史」,http://www.chouscfoundation.org/gallery/2016/11/C_20-27.pdf。

八、其他
黃美娥,〈文學關鍵詞的指涉與詮釋研究——「中國文學」在戰後臺灣的意義(1945-1965)〉,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