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理和文學書寫所反映的食農生活-楊蕙瑄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楊蕙瑄

標題:鍾理和文學書寫所反映的食農生活

指導教授:江寶釵

畢業日期:2018-07

摘要:

當代學者有關鍾理和的論述,雖然指出鍾理和為「農民作家」的特色,卻未看到有從飲食出發者,本文指出鍾理和文學並不著意於飲食的書寫,然而他有關飲食的書寫中卻留影了農家的生活樣貌,啟發了我們對飲食與農家、農事、農業之關係的認知。
本文共分五章,重點在說明隨著鍾理和個人的移動,在不同時空和地域下,展現了他不同階段的食農書寫,童年時期的鳳梨農場,或是香蕉咖啡栽種,象徵其時的經濟富裕。旅居大陸之際,他建構中國北方庶民的麵食,刻劃出中國北方市井生活。返台後,鍾理和以自身經驗建構臺灣社會的今昔對比,複寫他所觀察到的地方風俗民情與節慶慣習。同時,從飲食中,鍾理和也反映了客家、原住民飲食,特別是與客家農村生死禮儀相關的書寫,留予後人諸多文化細節,如紅龜粿等,亦最值得注意者。由於鍾理和文學並非特意書寫食農,而本文亦非以食農研究為主題,在文本的討論中帶入飲食人民、內容與場景的討論。

參考文獻:

一、專書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1》,(高雄:高雄文化局,2009年)。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2》,(高雄:高雄文化局,2009年)。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3》,(高雄:高雄文化局,2009年)。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4》,(高雄:高雄文化局,2009年)。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5》,(高雄:高雄文化局,2009年)。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6》,(高雄:高雄文化局,2009年)。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7》,(高雄:高雄文化局,2009年)。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8》,(高雄:高雄文化局,2009年)。
應鳳凰編著,《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彭瑞金著,《鍾理和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鍾肇政著,《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年)。
應鳳凰著,《鍾理和》(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年)。
簡炯仁編,《鍾理和逝世三十二周年紀念暨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
縣政府,1992年)。
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焦桐主編,《台灣飲食文選I》,(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焦桐主編,《台灣飲食文選II》,(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焦桐主編,《2007台灣飲食文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林慶弧,《飲食文化與鑑賞》,(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時報文化,1999年)。
焦桐,《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二魚文化,2010年)。
王新華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4備課用書下》(南一書局,2008年)。
吳明益,〈書寫沉默的島嶼:當代臺灣散文〉,收錄於須文蔚主編,《文學@臺
灣》(台北:相映文化,2008年)。
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第一輯,(台北:天下遠見,2001年)。
張曉風,《2001九十年代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王新華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2備課用書下》(南一書局,2008年)。
林文月,《飲膳札記》(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
陳照旗,《台北小旅行》(上旗文化,台北,2010)。
謝明瑞,《影響臺灣的100位名人風水實證》(台北新潮出版社,2001年)。
張瑩瑩總編,《食飽盲──22位客家名人飲食記憶地圖》(野人文化股分有限公
司,2006年)。
梶原通好著,李文祺翻譯《臺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臺原出版社,1989
年)。
洪久賢編,《世界飲食與文化》(台北:揚智文化,2009年)。
達西屋拉灣 畢馬,《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台北:台原出版社,2002年)。
陳鴻圖編著,《台灣史》(三民書局,2004年)。
宮崎正盛,《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台北:遠足文化事業,2012年)。
曹銘宗,《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貓頭鷹出版,2016年)。
鄭世彬著,《日本家庭藥:34家日本藥廠的過去與現在,老藥起源X歷史沿革X長銷藥品》(帕斯頓數位多媒體有限公司,2015年)。
張玉欣、楊秀萍,《飲食文化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2004年)。
劉善群,《客家禮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洪馨蘭,《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唐山出版社,1999年)。
陳運棟編著,《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臺原出版社,1991年)。
許秀霞主編,〈台東客家生命禮儀研究〉,(客家委員會,2009年)。
楊鎮宇,《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Carlo Petrini,林欣怡、陳裕鳳譯,《慢食新世界》(台北:商周出版,2009年)。
珍古德,陳正芬譯,〈文化的慶賀〉,《用心飲食》(台北:大塊文化,2007年)。
張玉欣、楊秀萍著《飲食文化概論》(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彭瑞金主編,《鍾理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
林建成,《後山原住民之歌》(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1996年)。
逯耀東,〈論文總結暨綜合討論實錄〉,《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1995年)。
張玉欣、柯文華,《飲食與生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2007年)。
農村發展基金會編著,〈共好食代 : 全方位食農教育行動〉(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
二、期刊論文
鍾鐵民,〈鍾理和的文學生活〉,《國文天地》第 16 卷第 11 期(2001年4月)。
張玉欣,〈從《台灣日日新報》與日據時代出版品略窺台灣日據時代之餐飲現況〉《中華飲化基金會會訊》,(2007年11月)。
陳玉箴,〈營養論述與殖民統治:日治時期台灣的乳品生產與消費〉《台灣師大歷史學報》4期,(2015年12月)。
莊淑姿,〈香蕉產業與旗山經濟發展〉《高雄文獻1卷2期》(2011年9月)。
楊玲玲,〈《中國傳統食療介紹》麻油雞〉《健康世界》,(1987年)。
蕭慧媛,〈水陸畢陳──晚明飲食風尚必探〉《桃園創新學報》第32期(2012年
12月)。
洪梅珠,〈淺談日本清酒〉《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111期,(2015年5月)。
余政隆,〈臺式飯糰的發展歷程〉《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6卷2期(2010
年)。
繆士毅,〈年年有余品魚肴〉《科學養魚》2011卷3期,(2011年)。
王子輝,〈餃子和西安餃子宴〉《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卷3期,(1996
年)。
張玉欣,〈臺灣的辦桌文化〉《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3卷1期,(2007
年)。
楊玲玲,〈《中國傳統食療介紹》麻油雞〉《健康世界》(1987年)。
陳建銘,〈從歌仔冊看台灣早期社會〉《台灣文獻47卷3期》(1996年)。
孫正華、王義善、戴介三、劉興榮、葉人瑋著,〈推動食農教育-行健有機村的
種菜趣〉《花蓮區農業專訊》第九十七期(2016年9月)。
翁小芬,〈論鍾理和農民文學的寫作風格〉《修平人民社會學報》第七期(2006年
9月)。
三、會議論文
鍾怡彥,〈鍾理和「故鄉四部」版本比較研究〉,「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文學的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文訊雜誌社、國家台灣文學館,台南,2003年11月28日-11月29日)。
四、學位論文
黃美玲,〈金庸武俠小說飲食書寫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碩士論文,2014年)。
鍾怡彥,〈鍾理和文學語言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年)。
徐偉峻,〈當「愛情」遇見「現實」-鍾理和的「愛情小說」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文學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謝佩玲,〈鍾理和「原鄉人」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鍾靜宜,〈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家女性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
文,2011年)。
廖純瑜,〈台灣客家飲食文學的研究〉(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翁曉婷,〈舶來.土產.伴手禮:以茶、鳳梨、芒果為論述對象〉(中央大
學碩士論文,2016年)。
李宛凌,〈臺灣咖啡業的歷史考察〉(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五、報章雜誌
《料理.台灣》編輯部編輯,《料理.台灣第20期》(財團法人中華飲食
文化基金會,2015年03-04月)。
《料理.台灣》編輯部編輯,《料理.台灣第17期》(財團法人中華飲食
文化基金會,2014年9-10月)。
新聞:〈中國美食走進聯合國 河南一美食表現搶眼〉(大河網,2017年6月4日)https://kknews.cc/food/p5gl9x8.html
六、網路資料
洪健全基金會,
https://www.hfec.org.tw/content/15667,2018年1月10日參閱。
〈細數葡萄酒的健康益處〉,
http://www.wineworld.com/culture/jk/20171113142539255, 2018年1月
15參閱。
Plenus米食文化研究所,〈便當得演變〉(日本飲食文化檔案館)
https://kome-academy.com/chinese02/bento01.html#history ,2017年11月2
日參閱。
百度網,〈論糞箕鬼一詞的來源〉 網址:
https://tieba.baidu.com/p/4803520740?,2018年2月10日參閱。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李時珍《本草綱目:三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25#%E8%8D%89%E4%B9%8B%E4%B8%80%E5%B1%B1%E8%8D%89%E9%A1%9E%E4%B8%89%E5%8D%81%E4%B8%80%E7%A8%AE%E4%B8%89%E4%B8%83 ,2018年4月20日參閱。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本草綱目拾遺,卷三,草部上》,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85588&searchu=%E4%B8%89%E4%B8%83
,2018年4月20日參閱。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李時珍《本草綱目:艾》,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28#%E8%8D%89%E4%B9%8B%E5%9B%9B%E9%9A%B0%E8%8D%89%E9%A1%9E%E4%B8%8A%E4%BA%94%E5%8D%81%E4%B8%89%E7%A8%AE%E8%89%BE ,2018年4月20日參閱。
韓良露,〈五味雜陳就是最好的人生味道〉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6165 ,參閱2017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