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黃智信
標題:江永及其禮學研究
指導教授:陳韻
畢業日期:2017-07
摘要:
江永(1681~1762),字慎修,號慎齋,安徽婺源江灣(今屬江西)人。是清代一位兼通漢、宋,卓然有成之學者,不僅弟子著籍者眾,且學派傳衍,其道光大。
本文於「江永的生平、著述與交遊」上,藉由先生大量著作及其諸多版本所收之序跋資料,結合《清史稿》、《清史列傳》等史傳之所記、《江慎修先生年譜》之所載、余龍光編《汪雙池先生年譜》卷二錄汪紱與先生往返書信共五通之所述、《徽州府志》與《婺源縣志》、《歙縣志》等方志之所錄,以及前賢時哲之所考,以論先生之「生平」、「著述」與「交遊」,期於許多隱而未顯或難以考定之處,得以廓清,並盡可能還原與重建先生學行之面貌。
江永為婺源人,此地係朱熹祖籍之所在,因此文風鼎盛,先生於此所受「徽州文化的薰陶」,及其於所處時代下徵實學風與禮學復興之影響,皆值得重視。而藉由先生與汪紱間五通書信中,於禮學相關之講論,可見雙方於治學方法與態度上之歧異,及其所各自呈現之學術傾向。
江永的禮學著述,主要有以下八種:於《周禮》,有《周禮疑義舉要》七卷;於《儀禮》,有《儀禮釋宮增註》、《儀禮釋例》各一卷;於《禮記》,有《禮記訓義擇言》八卷、《深衣考誤》一卷、《學庸圖說》二卷;通禮之作,則有《禮書綱目》八十五卷(又首三卷)、《昏禮從宜》一卷。各具特點,也各有其貢獻。而《羣經補義》、《鄉黨圖考》兩書,雖非禮學專著,卻多禮學資料,其所考辨,也能與上述諸書互相參照與補充。
透過以下三方面,以討論江永之禮學觀:其一,如何看待龐雜的禮學資料,並加以整理。其二,如何透過「經」與「權」,以論禮之「正」(或「常」)與「變」。其三,如何於「從宜」與「隨俗」間取得平衡,又先王之禮既已無法盡用於今,則古禮如何以致用。並逐一取之以參照朱熹之主張,可以明確看出先生持論與朱子相近之處;而於其相異之處,也可據以觀察先生於朱子禮學之補充與深化上,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
文中分就「旁涉多門」、「精於考訂」、「建立體系」、「繪製圖表」、「重視實證」五項,以論江永禮學之特色,而呈顯其價值。
於「江永禮學的影響」上,具體論述江永對「江門弟子」、「江門再傳弟子或後學」的影響;列舉「其他清代學者對江永禮學的評論」,並評騭其說。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說明〕
一、本〈書目〉分「江永著作」、「古代典籍」、「近人專著」、「學位論文」、
「單篇論文」、「外文論著與譯著」等六項,編次參考文獻。
二、「江永著作」一項,依經、史、子三部排列,藉以呈現其主要學術成就在經
學與語言文字學。此項下,於著者問題尚有不同看法者,列為「存疑」;江
永所傳錄序刊,而非其編撰者,列為「刊行」。「存疑」與「刊行」列於此項
之末。
三、「古代典籍」一項,依時代先後為序排列,以顯示於各時代文獻之參考情形。
同一時代,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惟於以下情況,具體排列方式如下:
(一)、同一作者,依其著述之出版先後為序。
(二)、作者姓氏相同,則先列單名,後排雙名。同為單名或雙名,復以姓
名次字筆畫為序。
(三)、作者姓氏筆畫相同,再依其姓氏所屬部首筆畫為序。惟姓氏所屬部
首相同時,則按「(二)、作者姓氏相同」處理法之原則排序;於姓
氏所屬部首筆畫相同,則依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二一四部首各種
形體歸併表」所列之部首先後為序。
四、其餘各項(「近人專著」、「學位論文」、「單篇論文」、「外文論著與譯著」),
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排列方式同「說明三」。
五、項下各書,凡有引用或參考不同版本者,各本均盡可能一併收錄。
一、江永著作
(一)、經部
《河洛精蘊》,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三輯影印清乾隆三十九
年(1774)黃聖謙蘊真書屋刻後印本,2000年1月。
《河洛精蘊》,孫國中點校,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三版二刷。
《周禮疑義舉要》,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7)
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1968年。
《周禮疑義舉要》,臺北:復興書局影印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刊清咸
豐十一年(1861)補刊《皇清經解》本,1972年11月再版。
《儀禮釋宮增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3月。
《儀禮釋宮增註》,臺北:復興書局影印清光緒十四年(1888)江陰南菁書院《皇
清經解續編》本,1972年11月。
《儀禮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7)
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2002年3月。
《儀禮釋例》,臺北:復興書局影印清光緒十四年(1888)江陰南菁書院《皇清
經解續編》本,1972年11月。
《禮記訓義擇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3月。
《禮記訓義擇言》,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7)
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1968年。
《禮記訓義擇言》,臺北:復興書局影印清光緒十四年(1888)江陰南菁書院《皇
清經解續編》本,1972年11月。
《深衣考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
《深衣考誤》,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清嘉慶間錢熙輔《藝海珠
塵》本,1991年。
《深衣考誤》,臺北:復興書局影印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刊清咸豐十
一年(1861)補刊《皇清經解》本,1972年11月再版。
《禮書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
《禮書綱目》,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清嘉慶十五年(1810)
婺源俞氏鏤恩堂刊本,1974年10月。
《禮書綱目》,上海: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影印《廣雅叢書》本,1994年
6月。
《春秋地理考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3月。
《春秋地理考實》,臺北:復興書局影印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刊清咸
豐十一年(1861)補刊《皇清經解》本,1972年11月再版。
《讀書隨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五編清代稿鈔本》影印廣州中山大學圖
書館藏清鈔本,2013年12月。
《羣經補義》,北京:學苑出版社《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影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潛德堂刊本,2005年9月。
《羣經補義》,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書業堂刊本。
《羣經補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
《羣經補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清吳志忠《璜川吳氏經學叢書》本,
1997年3月。
《羣經補義》,臺北:復興書局影印清咸豐十一年(1861)補刊道光九年(1829)
《皇清經解》本,1972年11月再版。
《鄉黨圖考》,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潛德堂刊本。
《鄉黨圖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
《鄉黨圖考》,臺北:復興書局影印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刊清咸豐十
一年(1861)補刊《皇清經解》本,1972年11月再版。
《四書典林》,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元年(1736)婺源汪氏耡經齋刊本。
《四書古人典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乾隆三十九
年(1774)集道堂刊本,2002年3月。
《四書古人典林》,徐道彬整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律呂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
《律呂新論》,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7)
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1985年。
《律呂新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崇文書局《正
覺樓叢刻》本,2002年3月。
《律呂闡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
《律呂闡微》:北京: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2005年。
《律呂闡微》: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六編清代稿鈔本》影印廣州中山大學圖
書館藏鈔本,2014年10月。
《四聲切韻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恩平縣衙刻本,2002年3月。
《四聲切韻表》,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乾隆
五十三年(1788)應雲堂刻本,1997年2月。
《古韻標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
《古韻標準》,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清周永年、李文藻《貸園
叢書》本,1985年。
《古韻標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影印渭南嚴氏《音
韻學叢書》本,2002年1月。
《音學辨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乾隆二十四年刻
本,2002年3月。
《音學辨微》,上海: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影印《安徽叢書》本,1994年
6月。
(二)、史部
《考訂朱子世家》,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同
治五年(1866)望三益齋刻本,1997年2月。
(三)、子部
《近思錄集註》,嚴佐之校點,收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近思錄專輯》,
2015年1月。
《推步法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7)
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2002年3月。
《翼梅》,收入南京:鳳凰出版社影印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番禹潘仕成《海
山仙館叢書》,2010年5月。
(四)、存疑
《昏禮從宜》,徐到穩整理,收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儒學與古典學評論》
第二輯,2013年8月。
《四書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乾隆十五年(1750)
抄本,2002年3月。
《江慎修先生放生殺生現報錄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合編》,蘇州:弘化社,1934
年4月八版。
《善餘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影印民國三十一年合
眾圖書館抄本,2010年12月。
《善餘堂文集》,林勝彩點校,鍾彩鈞校訂,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13年12月。
(五)、刊行
《歷代紀元部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歷代帝王紀年研究資料彙編》影
印清乾隆二十年(1755)潛德堂刻本,2011年11月。
二、古代典籍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二版十七刷。
〔漢〕鄭 玄撰,安作璋主編:《鄭玄集》,收入濟南: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
1997年6月。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正義,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彭 林整理:《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群等校點:《困學紀聞》,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宋〕朱 熹撰,滕珙類編:《朱子經濟文衡類編》,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四
年(1739)徽州知府楊雲服重刊本。
〔宋〕朱 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
〔宋〕朱 熹撰,黃 榦編:《儀禮經傳通解正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6月。
〔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
月七刷。
〔宋〕衛 湜:《禮記集說》,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1971年。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代版畫叢刊》影
印宋淳熙二年(1175)刊本,1988年8月。
〔宋〕聶崇義纂輯,丁 鼎點校解說:《新定三禮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年11月。
〔元〕吳 澄撰,〔清〕朱 軾校補:《禮記纂言》,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康熙乾隆間刊本,1997年2月。
〔元〕馬端臨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
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元〕敖繼公撰,曹建墩校點:《儀禮集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儒藏精華
編》,2012年8月。
〔元〕脫 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三刷。
〔元〕陳 澔撰,虎維鐸校點:《禮記集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儒藏精華
編》,2009年6月。
〔清〕不著撰人,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
〔清〕王 昶:《春融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
慶十二年(1807)塾南書舍刊本,2002年3月。
〔清〕王 昶:《湖海文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
光十七年(1837)經訓堂刊本,2002年3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
光七年(1827)王氏京師刊本,2002年3月。
〔清〕王念孫撰,徐煒君等點校:《讀書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7月。
〔清〕永 瑢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本,1986年3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0月臺五版。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二版。
〔清〕朱 彬撰,沈文倬、水渭松校點:《禮記訓纂》,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年7月。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等主編:《經義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12月。
〔清〕江 藩撰,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2月。
〔清〕江錦波、汪世重編:《江慎修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北京
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影印民國十二年鉛印本,1999年4月。
〔清〕余龍光編:《雙池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北京圖書館藏珍
本年譜叢刊》影印清同治五年(1866)刊本,1999年4月。
〔清〕吳 定撰:《紫石泉山房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
影印清嘉慶十五年(1810)鮑桂星刊本,2010年12月。
〔清〕李富孫:《鶴徵錄》、《鶴徵後錄》,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
第二輯影印清嘉慶十五年(1810)漾葭老屋刊本,2000年1月。
〔清〕汪 中撰,田漢雲點校:《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3月。
〔清〕汪 中撰,李金松校箋:《述學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7月。
〔清〕汪 基:《三禮約編》,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影印清康熙乾隆間汪氏敬堂刊本,1997年2月。
〔清〕汪 紱:《雙池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
光十四年(1834)一經堂刊本,2002年3月。
〔清〕汪正元、吳鶚等纂修:《婺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
影印清光緒八年(1882)刊本,1985年3月。
〔清〕阮 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5月。
〔清〕阮 元:《儒林傳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
慶刊本,2002年3月。
〔清〕阮 元等撰,彭衛國、王原華點校:《疇人傳彙編》,揚州:廣陵書社,2008
年12月。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民
國十年劉氏嘉業堂刊《吳興叢書》本,2002年3月。
〔清〕林伯桐:《脩本堂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三編》影印清道
光二十四年(1844)番禺林世懋刊《脩本堂叢書》本,1997年3月。
〔清〕林昌彝:《三禮通釋》,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二輯影印
清同治三年(1864)廣州刊本,2000年1月。
〔清〕杭世駿:《續禮記集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浙
江書局刊本,2002年3月。
〔清〕杭世駿撰,蔡錦芳、唐宸點校:《杭世駿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年5月。
〔清〕武 億:《經讀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乾
隆五十四年(1789)小石山房刊本,2002年3月。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臺北:復興書局影印清光緒十四年(1888)江陰南
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本,1972年11月。
〔清〕金 榜:《禮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乾隆五
十九年(1794)方起泰胡國輔刊後印本,2002年3月。
〔清〕段玉裁撰,趙航、薛正興整理:《經韵樓集:附補編‧兩考》,南京:鳳凰
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胡承珙:《求是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
道光十七年(1837)刊本,2002年3月。
〔清〕胡培翬撰,段熙仲點校:《儀禮正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7月。
〔清〕胡培翬撰,黃智明點校:《胡培翬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5年11月。
〔清〕唐 鑑:《國朝學案小識》,臺北:明文書局《清代傳記叢刊》影印《四部
備要》本,1985年5月。
〔清〕夏 炘:《述朱質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咸
豐二年(1852)景紫山房刊本,2002年3月。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年8月。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12月。
〔清〕孫濩孫撰:《檀弓論文》,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影印清康熙刊本,1997年2月。
〔清〕徐定文:《皖學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國古代地方人物傳記匯編》
影印清宣統元年(1909)徐氏萬卷樓刊本,2008年7月。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影印味經窩初刻試印本,1994
年5月。
〔清〕納蘭成德:《禮記陳氏集說補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影印《通志堂
經解》本,1971年。
〔清〕馬步蟾等纂修:《徽州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中國地方志集成》
影印清道光七年(1827)刊本,1998年4月。
〔清〕張文虎:《舒蓺室雜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
光緒刊本,2002年3月。
〔清〕張惠言:《儀禮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
十年(1805)刊本,2002年3月。
〔清〕張爾岐:《儀禮鄭註句讀》,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獻集成》第二
輯影印清乾隆八年(1743)高廷樞和衷堂刊本,2007年12月。
〔清〕曹夢鶴等纂修:《太平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中國地方志集成》
影印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刊本,1998年4月。
〔清〕梅文鼎、梅瑴成:《梅氏叢書輯要》,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同治十三
年(1874)梅纘高頤園刊本,1971年10月。
〔清〕淩廷堪撰,紀健生校點:《淩廷堪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3月。
〔清〕陳 澧撰,黃國聲主編:《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
月。
〔清〕陳壽祺撰:《左海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
刊本,2002年3月。
〔清〕勞逢源、沈柏棠等纂修:《歙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
影印道光八年(1828)刊本,1984年。
〔清〕焦循撰,劉建臻點校:《焦循詩文集》,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9月。
〔清〕程瑤田撰,陳冠明等校點:《程瑤田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12
月。
〔清〕黃以周撰,王文錦點校:《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清〕實錄館:《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1987年。
〔清〕劉 蓉撰:《養晦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影
印清光緒三年(1877)思賢講舍刊本,2010年12月。
〔清〕劉大櫆撰,吳孟復標點:《劉大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2月。
〔清〕蔣學鏞:《樗菴存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影印《四
明叢書》本,1989年7月。
〔清〕鄭 珍撰,黃萬機等點校:《鄭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12月。
〔清〕鄭虎文:《吞松閣集》,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影印
清嘉慶十四年(1809)馮敏昌等刻本,2000年1月。
〔清〕盧文弨撰,王文錦點校:《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6月。
〔清〕錢大昕撰,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1月。
〔清〕錢大昕撰,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增訂本)》,南京:鳳凰出版
社,2016年3月。
〔清〕錢儀吉等纂輯:《清朝碑傳全集》,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12月。
〔清〕戴 震撰,趙玉新點校:《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清〕戴 震撰,楊應芹、諸偉奇主編:《戴震全書(修訂本)》,合肥:黃山書
社,2010年5月。
〔清〕戴 震撰,陳 殿校注:《考工記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年12月。
〔清〕嚴元照:《悔菴學文》,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湖
州叢書》本,1989年7月。
〔清〕顧炎武撰,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2年7月二刷。
三、近人專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委會主編:《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6月。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7月。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齊魯書社,
1996年12月。
孔德成指導:《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86年9月二版。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明文書局《清代傳記叢刊》影印上海泰東
書局本,1985年5月。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王 鍔:《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8月。
王夢鷗:《鄭玄引述別本禮記考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7月。
王夢鷗:《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2月。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12月。
田漢雲:《中國近代經學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
石國柱、樓文釗修,許承堯纂:《歙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任銘善:《無受室文存》,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安徽省圖書館編:《安徽省館藏皖人書目》,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11月。
朱萬曙主編:《論徽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增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二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96
年11月。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
吳 晗:《江浙藏書家史略》,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
吳麗娛主編:《禮與中國古代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月。
李 開:《戴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李雲光:《三禮鄭氏學發凡》,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6年12月。
李雲光:《禮學論集》,香港:黃河文化服務社,1997年8月。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李學勤:《重寫學術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
周 何:《古禮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5月。
周 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
周 何:《說禮》,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9月。
周予同撰,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6年7月。
周曉光:《徽州傳統學術文化地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3月二刷。
易宗夔:《新世說》,臺北:明文書局《清代傳記叢刊》影印民國十一年再版聚珍
仿宋本,1985年5月。
林文華:《戴震經學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林存陽:《清初三禮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
林存陽:《三禮館:清代學術與政治互動的鏈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年5月。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萬卷樓圖書
公司,2000年10月。
林素英:《禮學思想與應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9月。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修訂再版。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8
月。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增訂本)》,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8月。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3年2月。
金天翮:《皖志列傳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國古代地方人物傳記匯編》
影印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2008年7月。
姚永樸撰,張仁壽校注:《舊聞隨筆》,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3月。
洪湛侯:《徽州樸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洪湛侯:《百部叢書集成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5月。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胡新生:《周代的禮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12月。
孫 彥、王姿怡、李曉明選編:《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彙編.四庫全書研究》,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10月。
孫 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
孫 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8月。
孫致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12月。
徐世昌等編纂,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0月。
徐道彬:《戴震考據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徐道彬:《皖派學術與傳承》,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3月。
徐學林:《徽州刻書史長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臺一版七刷。
高 明:《禮學新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1963年11月。
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9月。
張 升:《四庫全書館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張 健:《清代徽州藏書家與文化傳播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年8月。
張 濤:《乾隆三禮館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上海:中華書局,1962年7月。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1月。
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張舜徽:《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11月。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
曹建墩:《先秦禮制探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梁啟超撰,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年9月。
莊雅州:《夏小正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5月。
許承堯撰,李明回、彭超、張愛琴校點:《歙事閑譚》,合肥:黃山書社,2001
年5月。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二版。
陳其泰、郭偉川、周少川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1998年6月。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陳祖武、朱彤窗:《乾嘉學派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8月。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一~四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
1989年11月。
喬秀岩:《北京讀經說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7月。
喬宗方:《江永易學思想闡微》,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11月。
彭 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彭 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09年11月。
彭 林:《三禮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彭 林、單周堯、張頌仁主編:《禮樂中國——首屆禮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上海書店,2013年8月。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8月。
焦紅梅:《程瑤田通藝錄考據學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古典文獻研究
輯刊》第二十編,2015年3月。
程元敏:《先秦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11月。
程水龍:《近思錄版本與傳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黃 侃:《黃侃論學雜著》,上海:中華書局,1964年9月。
黃愛平、黃興濤主編:《西學與清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黃壽祺撰,張善文點校:《易學羣書平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楊 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10月。
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2月~1994年3月。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
月。
楊向奎:《楊向奎學術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楊應芹:《稗稿且存》,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葉純芳、喬秀岩編:《朱熹禮學基本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9月。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8月。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葉國良:《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葉國良:《居愚居文獻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9月。
葉國良:《禮制與風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虞萬里:《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虞萬里:《榆枋齋學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趙華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
劉尚恒:《徽州刻書與藏書》,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11月。
潘 斌:《二十世紀中國三禮學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蔣元卿:《皖人書錄》,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12月。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0年10月。
蔡錦芳:《戴震生平與作品考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鄭偉章:《文獻家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鮑國順:《戴震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5月。
錢 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錢 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薛貞芳主編:《清代徽人年譜合刊》,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5月。
魏小虎:《四庫全書總目彙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丁之涵:《明清四書專題類書研究——以江永四書典林、四書古人典林為例》,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11年5月。
石林昆:《江永律學理論初探——以律呂新論、律呂闡微為例》,天津:天津音樂
學院音樂學專業碩士論文,2009年12月。
朱昌榮:《皖派樸學述論》,蕪湖: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論文,2003
年5月。
吳小晶:《鄉黨圖考研究》,煙臺:魯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13
年6月。
宋 燕:《李如圭儀禮集釋研究》,鄭州:鄭州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博士論文,2013
年9月。
李 紅:《江永樂律學思想初探》,上海:東華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論文,
2011年12月。
李一俊:《江永律呂闡微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學專業碩士論
文,2009年4月。
李金鴦:《程瑤田及其義理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7年5月。
李金鴦:《程瑤田禮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1
月。
辛慶福:《江永及其三禮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6月。
林靜宜:《程瑤田學記》,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
月。
邱 亮:《江永禮記訓義擇言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
士論文,2014年4月。
徐到穩:《江永禮學研究》,北京:清華大學中國史專業博士論文,2013年4月。
徐 喆:《汪紱及其散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
2014年4月。
殷 慧:《朱熹禮學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專門史專業博士論文,2009年9
月。
張 剛:《有關徽州樸學家的碑傳研究——以江永、戴震、程瑤田為個案》,合肥:
安徽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14年5月。
張 濤:《乾隆三禮館研究》,北京:清華大學中國史專業博士論文,2012年4
月。
張慶偉:《東傳科學與乾嘉考據學關係研究:以戴震為中心》,濟南:山東大學科
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論文,2013年4月。
彭 虹:《清代禮學家金榜及其禮箋研究》,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歷史文獻學專
業碩士論文, 2013年4月。
曾 軍:《清前期禮記學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
2005年6月。
馮素梅:《試論清代三禮學研究》,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論文,2007
年5月。
黃 曦:《江慎修先生年譜證補》,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
論文,2005年4月。
劉 芳:《從大清通禮看清代禮制》,武漢:湖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
文,2011年5月。
蘇正道:《江永禮學研究——以禮書綱目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專門史專業博
士論文,2015年5月。
顧 遷:《清代禮學考證方法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
2011年5月。
五、單篇論文
丁 進:〈江永周禮疑義舉要初探〉,《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
卷第1期,2013年1月。
丁紅旗:〈汪紱朱子學平議〉,《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5
期,2016年9月。
孔德成:〈儀禮十七篇之淵源及傳授〉,《東海學報》第8卷第1期,1967年1月。
孔德成:〈禮記成書時代及其在經典中之性質〉,《孔孟月刊》第18卷第11期,
1980年7月。
孔德成:〈三禮解題〉,《孔孟月刊》第22卷第12期,1984年8月。
王家儉:〈清代禮學的復興與經世禮學思想的流變〉,《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
2006年6月。
王惠榮:〈江永與戴震師生關係難定原因考〉,《歷史檔案》2009年第1期,2009
年2月。
王夢鷗:〈小戴禮記考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期,1961年5月。
安拴軍:〈清代巨儒江永的學術成就述略〉,《雪蓮》2015年第8期,2015年。
江小角、王佳佳:〈劉大櫆對清代徽州教育的貢獻及影響〉,《安徽史學》2014年
第3期,2014年。
余國慶:〈戴震文獻學著作述評〉,《古籍研究》2002年第2期,2002年12月。
吳小晶、秦躍宇:〈戴震與江永交遊考〉,《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年第6
期,2011年11月。
汪世清:〈不疏園與皖派漢學〉,《江淮論壇》1997年第2期,1997年4月。
汪柏樹:〈戴震與不疏園——從不疏園首稱大弟子到四庫全書館首席經學大師〉,
《黃山學院學報》第17年第4期,2015年8月。
周 博:〈春秋地理考實版本考述〉,《文藝生活》2011年第1期,2011年。
周啟榮:〈清代禮教思潮與考證學——從三禮館看乾隆前期的經學考證學兼論漢
學興起的問題〉,《經學的多元脈絡:文獻、動機、義理、社群》,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10月。
林存陽:〈汪紱與江永之書信往還〉,《徽學》第6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10年12月。
林勝彩:〈新發現戴震佚文與江、戴師生關係重探〉,《文與哲》第6期,2005年
6月。
邱 亮:〈江永禮記訓義擇言校讀札記〉,《文教資料》2013年第31期,2013年。
金 玲:〈清代徽州經學家互動的微觀圖景——以程瑤田禮學交游為中心〉,《學
術界》2016年第8期,2016年8月。
胡 青:〈江西清代書院漢學教育考述〉,《南昌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6卷第1期,2015年2月。
倪清華:〈汪紱及其學術地位考辨〉,《黃山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11年8
月。
徐到穩:〈江永反朱思想及其對戴震的影響——基於新見文獻昏禮從宜的研究〉,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3期,2013年5月。
徐到穩:〈略論江永之理校〉,《徽學》第8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12月。
徐到穩:〈略論江永在清代禮學史上的地位〉,《安徽文學》2014年第2期,2014
年。
徐到穩:〈以三禮解論語的典範——江永的鄉黨圖考〉,《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
14輯,上海:上海書店,2015年10月。
徐道彬:〈徽州樸學成因的地域性解讀——以戴震為中心的考察〉,《安徽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08年5月。
徐道彬:〈論戴震與西學〉,《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9卷第2期,2010年4月。
徐道彬:〈戴震學術地位的確立與「西學中源」論〉,《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
2010年8月。
徐道彬:〈善餘堂文集辨偽〉,《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4期,2010年10月。
徐道彬:〈四書按稿非江永所作考論〉,《文獻》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
徐道彬:〈論江永與西學〉,《史學集刊》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
徐道彬:〈放生殺生現報錄考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1期,2013年3
月。
徐道彬:〈昏禮從宜辨偽〉,《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4期,2013年10月。
徐道彬:〈論戴震禮學研究的特色與影響〉,《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第1期,2015年1月。
徐道彬:〈江永春秋類例的整理與研究〉,《徽學》第9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
社,2015年12月。
殷 慧:〈論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的特點〉,《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殷 慧:〈宋代儒學重建視野中的朱熹儀禮學〉,《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6卷第6期,2012年11月。
袁立澤:〈江永四書古人典林整理本評介〉,《徽學》第8卷,合肥:安徽大學出
版社,2013年12月。
袁建平:〈中國古代服飾中的深衣研究〉,《求索》2000年第2期,2000年。
康 琳、張 健:〈汪梧鳳的「不疏園」藏書〉,《滄桑》2013年第6期,2013年。
張麗珠:〈清代之三禮學復興暨清初禮學名家〉,《經學研究集刊》第6期,2009
年5月。
張鐵誠:〈試論徽派樸學的禮學研究〉,《華夏文化》2015年第4期,2015年12
月。
莊雅州:〈毛詩名物圖說述評〉,《第十一屆中國訓詁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13年5月。
莊雅州:〈毛詩品物圖考述評〉,《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臺
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3月。
莊雅州:〈毛詩名物圖說與毛詩品物圖考異同論〉,《詩經研究叢刊》第二十七輯,
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11月。
郭世榮〈梅瑴成對江永:翼梅引起的中西天文學之爭〉,《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
年第5期,2005年。
陳 徽:〈戴震與江永關係的再探討〉,《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3卷第6期,2004年11月。
陳鴻森:〈經義考札迻〉,《經學研究集刊》第5期,2008年11月。
陳鴻森:〈丁杰行實輯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6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9年6月。
陳鴻森:〈清史列傳文苑傳識誤〉,《成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0年4月。
程水龍:〈江永近思錄集注版本源流考〉,《文獻》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
程水龍:〈關於江永近思錄集注乾隆七年原刻本的正誤〉,《合肥師範學院學報》
第30卷第5期,2012年9月。
馮 峰:〈桐城派與徽州樸學〉,《安徽史學》2012年第5期,2012年。
黃秀燕:〈江永的生平與治學傾向之簡述〉,《國立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3
期,1996年5月。
黃秀燕:〈談江永與汪紱辯論的幾個問題〉,《人文與管理學報》第1卷第1期,
1997年3月。
黃 曦、胡德明:〈江永的科學技術成就簡述〉,《黃山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2004年8月。
黃 曦:〈試論江永的教育思想〉,《巢湖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2004年。
漆永祥:〈新發現戴震江慎修先生七十壽序佚文一篇〉,《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
年第1期,2005年。
漆永祥:〈清人稀見著述十五種提要〉,《文獻》2005年第3期,2005年7月。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家與桐城派關係考論〉,《文學遺產》2014年第1期,2014
年1月。
劉文強:〈讀江永周禮疑義舉要雜記——有關田制與軍制〉,《清代學術論叢》第
2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
潘定武:〈戴震學術交遊述略(上)〉,《黃山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12年
8月。
潘定武:〈程恂生平著述考略〉,《黃山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2015年4月。
蔡根祥:〈江永與戴震學術關係研究——以詩經學說為討論範圍〉,《經學研究集
刊》第14期,2013年5月。
蘇正道:〈江永著述考略〉,《古籍研究》第62卷,2015年12月。
蘇正道:〈江永生平學行考述〉,《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8輯,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16年3月。
蘇正道:〈江永與戴震〉,《國學學刊》2016年第3期,2016年。
六、外文論著與譯著
〔日〕木下鐵矢撰,張赤衛譯,愚野校:〈戴震和皖派學術〉,《安徽史學》1991
年第4期,1991年。
〔日〕吾妻重二撰,吳震編:《朱熹家禮實證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年5月。
〔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撰,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南京:江蘇
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撰,王紅霞等譯:《中國近代科學的文化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
〔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北
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美〕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古史異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12月。
〔美〕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撰,周博群等譯:《重寫中國古代文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