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楊森
標題:鄉土的逃離與回歸——閻連科及其作品(1979——2013)研究
指導教授:蕭義玲
畢業日期:2017-07
摘要:
閻連科(1958—)出生於底層農民家庭,他的作品離不開孤獨、貧瘠的土地書寫,深藏著對於鄉土的愛恨交織,既渴望逃離又試圖回歸的複雜情感。閻連科的作品中「身體」是一個及其重要的隱喻,身體就是人本身,人的一切現實性和可能性都蘊藏在身體之中。身體意象由始至終都貫穿著閻連科的作品,它將金錢的血腥氣、革命的暴力性及底層農民獨特的生存方式隱喻式的揭示出來。閻連科將當代中國被遮蔽的鄉村,以及現代化之下不斷被抹去的鄉村記憶,尤其是農村的破敗與窘困,通過身體書寫以重新訴說,為我們展示了農民特有的道德觀、世界觀。本文將梳理閻連科身體譜系的發展脈絡,重新審視當中的身體書寫,并思考閻連科筆下的鄉土社會,身體是如何被權力所規訓并生產出來。
閻連科的寫作歷程也經歷了較大的轉變,從早期對鄉土政治權力結構的寫實刻畫,到後期充滿神話意涵的後現代創作。閻連科認為當代中國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複雜環境之中,隨著創作不斷地深化,閻連科愈發感覺到現實主義成為了阻礙其突破的枷鎖,僅僅恪守於傳統的現實主義是遠遠不夠的,而必須依賴虛構、依賴想像去創作真實,這樣的寫作才能抵達真正的現實。此時想像力成為閻連科進行創作的基礎,並由此創造了獨有的「神實主義」理論,本文也將就此進行探究,從而凸顯閻連科在當代中國大陸作家中重要且獨特的地位。
參考文獻:
一、閻連科作品
閻連科:《夏日落》,北京: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閻連科:《為人民服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閻連科:《丁莊夢》,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閻連科:《情感獄》,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年。
閻連科:《金蓮,你好》,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年。
閻連科:《閻連科讀書筆記》,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
閻連科:《風雅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閻連科:《我的現實,我的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閻連科、張學昕:《我的現實,我的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閻連科:《發現小說》,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社,2011年。
閻連科:《日光流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
閻連科:《閻連科短篇文集》,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閻連科:《我與父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閻連科:《受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閻連科:《一派胡言——閻連科海外演講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閻連科:《四書》,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閻連科:《和平軍旅系列》,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閻連科:《生死晶黃》,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閻連科:《堅硬如水》,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閻連科:《炸裂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
閻連科:《閻連科文論》,雲南:雲南出版社,2013年。
閻連科、梁鴻:《巫婆的紅筷子》,廣西:灕江出版社,2014年。
閻連科:《黑白閻連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閻連科:《沉默與喘息》,台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
二、中文專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論》,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丁帆:《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丁帆、許志英:《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
巴金:《隨想錄》,上海:作家出版社,2005年。
王瑤:《魯迅作品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 : 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0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 : 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王一川:《審美體驗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斑:《歷史的崇高形象——20世紀中國的美學與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王斑:《歷史的崇高形象》,北京:三聯出版社,2008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代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年一:《大動亂的時代》,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墨林:《台灣身體論》,台北:左耳文化出版社,2009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朱崇科:《身體意識形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向前:《軍旅文學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辛金順:《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李銳、王堯:《李銳王堯對話錄》,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汪民安:《福柯的界線》,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創世紀》,台北:聯合文學,1984年。
汪民安、陳永國:《後身體:文化、權力與生命政治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陀:《雪崩何處》,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阿城:《閒話閑說──中國世俗和世俗小說》,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沈志華:《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何信宏:《中國書寫——當代知識份子寫作與現代性問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孟繁華、程光偉:《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源:《說閻連科》,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林蘊暉:《烏托邦運動:從大躍進到大饑荒(1958-1961)》,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
金觀濤:《毛澤東思想和儒學》,台北:風雲思潮,2006年。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吳福輝:《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俊、郭戰濤:《國家文學的想像和實踐—以人民文學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范家進:《現代鄉土小說三家論》,北京:三聯出版社,2002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周國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張德祥:《現實主義當代流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秦暉:《耕耘者言——一個農民學研究者的心路》,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胡穎鳳:《規訓權力與規訓社會——福柯政治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梁鴻:《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梁鴻:《「靈光」的消逝:當代文學敘事美學的嬗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梁鴻:《中國在梁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莫言:《豐乳肥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
高行健:《沒有主義》,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0年。
祝勇:《反閱讀:革命時期的身體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陳桂棣、吳春桃:《中國農民調查》,高雄:大地出版社,2005年。
陳英群:《閻連科小說創作論》,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佩華:《毛主席的孩子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家定:《身體寫作與文化症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年。
徐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6年。
徐友漁:《形形色色的造反》,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袁珂:《古代神話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陶東風、和磊:《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黃伯榮、李煒:《現代漢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黃金麟:《政體與身體》,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黃子平:《灰蘭中的敘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上海世界出版社,2013年。
楊大春:《傅柯》,台北:生智出版社,1995年。
楊奎松:《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楊小濱:《楊小濱文學短論與文化隨筆》,台北:釀出版社,2012年。
楊小濱:《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台北:中央研究院,2009年。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
楊小凱:《牛鬼蛇神錄——文革囚禁中的精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年。
張振犁:《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賈平凹:《我是農民》,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葛紅兵:《身體政治——解讀20世紀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雷達:《關於鄉土文學的通信》,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蘇力:《鄉土中國與文化自覺》,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戴錦華:《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鐘怡雯、陳大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專題》,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耿占春:《敘事美學:探索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小說》,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董正宇:《方言視域中的文學湘軍:現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寫作」現象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
劉再復、林崗:《罪與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劍梅:《革命與情愛》,台北:釀出版社,2014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劉再復:《高行健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劉再復:《論中國文學》,上海:作家出版社,1988年。
劉倩:《血殤》,台北:唐山出版社,2012年。
劉旭:《底層敘述:現代性話語的裂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三、外文專著(按作者英文姓氏首字母順序排列)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著,陳午晴、唐軍譯:《中國鄉村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克羅齊(Croce)著,王立志譯:《維柯的哲學》,北京:大象出版社,2009年。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徐德林譯:《榮格文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11年。
愛德格•斯諾(Edgar Snow):《西行漫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凱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弗洛姆著(Erich Fromm),劉林海譯:《逃避自由》,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年。
弗雷澤(Frazer)著,徐育新譯:《金枝》,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利普斯(E.Lips)著,汪寧生譯:《事物的起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
薩義德(Edward Wadie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弗洛姆(Erich Fromm)著,孟禪林譯:《人類的破壞性分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
埃裡克•霍弗(Eric Hoffer)著,梁永安譯:《狂熱分子——群眾運動聖經》,廣西:廣西大學出版社,2011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吳美珍譯:《後現代主義與後資本主義的邏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著,戴光年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齊美爾(Georg Simmel)著,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黃勇、薛民譯:《愛欲與文明:對弗洛依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陳周旺譯:《論革命》,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坎貝爾(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的力量》,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坎貝爾(Joseph Campbell)著,張洪友譯:《指引生命的神話》,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譯:《批評的剖析》,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王建光譯:《神聖與世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楊遠纓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嚴峰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譯:《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著,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譯:《神話——大眾文化詮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王輝譯:《祈望神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楊韶鋼譯:《自由與命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洛•梅(Rollo May),馮川(譯):《愛與意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塞奇•莫斯科維奇(Serge Moscovici)著,許列民、薛丹雲、李繼紅譯:《群氓的時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3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滕守堯譯:《性愛與文明》,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周泉譯:《精神分析导论讲演》,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特雷•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四、期刊论文
丁帆:〈在「神實主義」與「荒誕現實主義」之間〉《當代作家評論》,2016年第1期。
丁帆、程光偉、李銳、閻連科等:〈鄉土文學創作與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鄉土中國現代化轉型與鄉土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紀要〉,《渤海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王來棣:〈毛澤東的知識份子政策〉,《當代中國研究》,2003年第3期。
王德威:〈革命時代的愛與死〉,《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期。
王德威:〈詩經的逃亡〉《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1期。
王德威:〈暴力敘事與抒情風格——賈平凹的《古爐及其他》〉《南方文壇》2011年第4期。
王堯:〈神話,人話,抑或其他——關於《老生》的閱讀扎記〉,《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第1期。
方艷:〈神話的永恆回歸——從《神話的力量》看坎貝爾的神話哲學〉,《中外比較文學》,2007年第4期。
石曉楓:《革命與性愛的極樂戰場——閻連科〈堅硬如水〉中的身體書寫》,《國文學報》,2012第51期。
江胡、木耳:〈中原突破:文學豫軍長篇小說研討會紀要〉《小說評論》,2000年第2期。
朱向前:〈農民之子與農民軍人——閻連科軍旅小說創作的定位〉《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6期。
李丹夢:〈極端化寫作的命運——閻連科論〉,《南方文壇》,2006年第3期。
李陀、閻連科:〈《受活》:超現實寫作的重要嘗試〉《南方文壇》,2004年第2期。
李晴晴:〈閻連科《受活》中的民間文化形態〉《文學教育》,2015年第18期。
辛斌:〈福柯的權力論與批評性語篇分析〉《外語學刊》,2006年第2期。
金瓊:〈〈朝著東南走〉的結構象徵與人物象徵〉,《高等函授學報》,2002年第2期。
金漢:〈中國鄉土小說的藝術新變——「新鄉土小說」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汪民安:〈福柯、本雅明與阿甘本:什麼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第6期。
金順珍:〈《丁莊夢》裡的權力、個人和種種〉,《南方文壇》,2013年第2期。
孟繁華:〈鄉土文學傳統的當代變遷——「農村題材」轉向「新鄉土文學」之後〉,《文藝研究》,2009年第10期。
洪治綱:〈鄉村苦難的極致之旅——閻連科小說論〉《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4期。
閻建濱:〈月亮符號、女神崇拜與文化代碼——賈平凹創作深層魅力新探〉,《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1期。
南帆:〈文學、革命與性〉,《文藝爭鳴》,2000年第5期。
段崇軒:〈鄉村小說:一個世界性的文學母題〉,《文藝爭鳴》,2000年第1期。
時中:〈中國傳統倫理社會與臣民道德研究〉《遼寧大學學報》,2004年第32期。
莫言:<文學創作的民間資源>,《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1期。
孫郁:〈閻連科的「神實主義」〉《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5期。
盛百卉:〈德、法文學領域「古今之爭」辨析——以現代性時間觀念為視野〉《南京師大學報》,2015年第1期。
舒晉瑜:〈閻連科:我的寫作和我的倔強〉,《雨花》,2015年第6期。
郜元寶:〈論閻連科的「世界」〉《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
梁鴻:〈「鄉土中國」象徵詩學的轉換與超越——重讀《日光流年》〉《南方文壇》,2007年第5期。
梁鴻:〈所謂中原突破——當代河南作家批判分析〉《文藝爭鳴》,2004年第2期。
賀淑瑋:〈毛語創傷與當代中國黑色幽默論述〉《中外文學》,2002年第9期。
張國清:〈他者的權力問題——知識-權力的理論的哲學批判〉,《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10期。
張雯、巨瀾:〈福柯視野中的權力、知識與身體〉,《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張學昕、楊亮:〈權力和慾望角逐的話語狂歡——論閻連科《堅硬如水》對革命+戀愛模式的解構性敘事〉《小說評論》,2006年第4期。
周顯波:〈回鄉知識青年困局與文學呈現〉,《當代文壇》,2015年第1期。
閏春宇:〈文化視角下的中西時間觀——線性與回圈時間觀比較分析〉《科教導刊》,2010年第9期。
陳思和:〈試論閻連科的《堅硬如水》中的惡魔因素〉,《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4期。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發展中的懺悔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第2期。
陳曉明:〈鄉土敘事的終結和開啟〉《文藝爭鳴》,2005年第6期。
陳曉明:〈給予本質與神實——試論閻連科的頑強現實主義〉《文藝爭鳴》,2016年第2期。
程光煒:〈焚書之後——讀閻連科《四書》〉,《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
謝有順:〈鄉土資源的敘事前景〉《小說評論》,2013年第1期。
謝有順:〈從「文化」的鄉愁到「存在」的鄉愁——先鋒文學對鄉土文學的影響考察之一〉《文藝爭鳴》,2015年第10期。
謝有順:〈極致敘事的當下意義〉,《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期。
許心宏:〈閻連科小說色彩化權力書寫與解構策略〉《中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閻連科、蘇曉:〈文學•生活•想像——閻連科訪談錄〉,《讀寫天地》,2001年第9期。
閻連科、梁鴻:〈發展主義思維下的當代中國——閻連科訪談錄〉,《文化縱橫》,2010年第l期。
閻連科:〈法•道德•鄉土文明〉,《公安月刊》,1997年第9期。
閻連科:〈小說與因果:文學中的「小歷史思考」〉,《名作欣賞》,2011年第3期。
閻連科、姚曉雷〈寫作是因為對生活的厭惡和恐懼〉,《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
閻連科:〈當代文學中的「神實主義」寫作——在常熟理工學院「東吳講堂」上的講演〉《東吳學術》,2011年第2期。
劉劍梅:〈徘徊在記憶與「坐忘」之間〉,《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1期。
趙詠冰:〈論中國現代鄉土文學之流變〉《文史哲》,2012年第3期。
顏健富:〈「病體中國」的時局隱喻與治療淬鍊〉,《台大文史哲學報 》,2013年第79期。
唐毓麗:〈病患的意義——談《天河撩亂》及《丁莊夢》的家族/國族紀事與身體〉,《興大人文學报》,2012年第49期。
賴錫三: 〈《莊子》 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2012年第42期。
賴錫三:〈神話、變形、冥契、隱喻——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臺大中文學報》,2010年第33期。
葉舒憲:〈「鬼」 的原型——兼論「鬼」 與原始宗教的關係〉,《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蔡漢銀:〈深入推進依法從嚴治軍〉《政工導刊》,2015年第5期。
談鳳霞:〈歷史苦難的邊緣性詮釋——文革背景的童年敘事考察〉,《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聶偉:〈空間敘事中的歷史鏡像迷失〉,《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4期。
五、报纸、杂志文章
操秀英:〈科技成就中國:用世界7%土地養活了全球20%人口〉,《科技日報》,2009年10月16日。
黃奕瀠:〈大躍進的創傷與苦難——閻連科與《四書》〉,《旺報》,2011年2月27日。
邢舟:〈「保外就醫」的一本奇書──閻連科長篇小說《四書》〉,《亞洲週刊》,2011年1月。
何晶:〈閻連科:「炸裂市」和深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羊城晚報》,2013年12月4日。
六、學位論文
張雲:《論閻連科鄉土小說中的權力敘事》,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孟君:《主體、病體與國體:閻連科鄉土小說的精神系譜》,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韓冬梅:《論閻連科小說中的殘病敘事》,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武艷偉:《論閻連科的身體敘事》,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張詠宸,《閻連科小說中的國家與權力》,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立:《閻連科前期小說中農民/軍人形象與生命處境》,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陳黎明:《魔幻現實主義與20世紀後期中國小說》,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趙允芳:《90年代以來新鄉土小說的流變》,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七、網絡资料
劉劍梅:〈文學是否還有救贖的力量?〉,FT中文網: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947?full=y。
陳曉明:〈《秦腔》——詭異的鄉土敘事〉,中國文學網: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6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