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林忠德
標題:清初前期遺民話本作家及其性別意識研究
指導教授:謝明勳 徐志平
畢業日期:2017-07
摘要:
明清易代之際,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分期中的一個重要且特殊的時期。本論文進一步以「清初前期」為主要討論範圍,係因此時期是一個由明末動亂過度到清初前期,進而開啟接下來承平之世的重要時期。然而,話本小說作為一種文學載體,同時也是話本小說延續明末盛況而繼續演變、發展,以致於往後衰退、沒落的階段,其內容所具有的「時事性」與當代社會有著緊密的關聯。其中蘊含著作者對於當代文化的反思與批判,以及當代社會的樣貌,都有助於我們重新檢視當時文人於新價值的建構與認同關係的理解。進一步而言,處於此一動盪的世變階段,此時的遺民話本作家因身處的特殊時空環境,所具有的特殊身分,相應而生的遺民意識,即是本論文所欲聚焦的對象。本論文選材主要以清初前期的25部話本小說為討論範圍,其中再細分出作者是否具備遺民身分或是有明確遺民意識者,前者以作者而論,後者以文本內容意識評定,進而選定之「遺民話本小說」有6部,則為本論文之主要研究範疇。
本論文所擬定論述之主軸,大致涵蓋以下三點:首先是探究遺民話本所產生之時代背景;再者,是分析清初話本遺民作家所面臨的困境,接著細分為基本生存之困境與創作上之困境。是將史料與文本之間作一整理,進而探究遺民作家在面臨困境時的影響與心境上之變化;最後,是遺民話本中的性別意識。正因為在清初遺民話本中,「遺民」作為一個情感的共同體,在關於遺民情感的政治面向上,性別議題則占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儘管小說中的婦女仍無法脫離男子而可獨立言之,但是遺民作家透過文本所表達的意識,或是文本中的婦女與當時社會之對話,都是他們在面對歷史和現實的處理方式和回應。所以,意識與話語作為一種文化研究的範疇,廣泛的運用在遺民話本中,不僅可以顯示出語言的支配力量是如何進入社會權力系統中運作,凸顯出話語與價值意識的影響力,這不單是改朝換代所帶來的外在影響,其中思想、情感的變化所共構出的多元樣貌,即是本文欲詮釋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遺民話本小說中,作者往往一再地消解了這些女子身為個體的存在事實。但是,正因為這些女子在出走與限制的拉扯之間,兼具有相當重要的時代意義。可以發現,這些遺民作家一方面同情婦女命運,其實是不忍一再地苛求婦女必須恪守高標準的道德價值。他們選擇宣揚亂世從權的思想,事實上也是在捍衛自己的權益,同時為自己在喪國之後苟延的生存進行辯解。另一方面,亦顯示出當代女子在所謂的父權期待之下,不僅只是一個被檢視的「客體」,其中仍存有著作者對於女子身為「主體」的自我意識的想像。
參考文獻:
一、主要研究文本
[明]陸雲龍:《清夜鐘》(《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清初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李漁:《十二樓》(《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消閑居精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李漁著,陶恂若校注,葉經柱校閱:《十二樓》,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清]李漁:《連城璧》(《古本小說叢刊》第二十輯,影印清康熙年間寫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無聲戲》(《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
[清]吳拱宸:《鴛鴦鍼》(《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清初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
[清]艾衲居士:《豆棚閒話》(《古本小說集成》影印翰海樓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
[清]艾衲居士編撰,陳大康校注,王關仕校閱:《豆棚閒話》,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清]谷口生等:《生綃剪》(《古本小說集成》影印藏花幔樓活字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
二、傳統文獻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據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影印),合肥:黃山書局,2009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香港:中華書局,1972年。
〔西晉〕郭璞注,阮元校勘:《爾雅‧釋草》《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年。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臺北:成文出版,197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齊魯書社,1989年。
[宋]──:《孟子集注》,臺北:藝文發行《四書集注》,1980年。
[宋]朱熹著,李劍雄點校:《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方震孺著,[清]李兆洛編:《方孩未先生集》,樹德堂重刊本,1868年。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十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
[明]───:《夕堂永日緒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薑齋詩話笺注》,1981年。
[明]───:《薑齋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明]王廷相:《內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2002年。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明]李東陽:《大明會典》,臺北:文海出版,1985年。
[明]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商務印書,1936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三,臺北:中華書局,1959年。
[明]───:《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序》,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92年。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1995年。
[明]張士鎬、江汝壁等纂修:《廣信府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明]張瀚:《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陳舜系:《亂離見聞錄》,江蘇:人民出版社《明史資料叢編》,1983年。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明]黃宗羲:《弘光實錄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南明史料(八種)》,1999年。
[明]───:《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出版社,1993年。
[明]葉紹袁:《啟禎紀聞》,臺北:廣文書局《痛史》,1968年。
〔明〕歸莊:〈歷代遺民錄序〉《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謝蕡:《後鑒錄序》,臺北:新興出版社《筆記小說大觀》,1988年。
[明]釋讀徹撰、王培孫校輯:《南來堂詩集》,臺北:鼎文書局《王氏輯注南來堂詩集》,1977年。
[明]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明倫書局,1979年。
[明]───:《顧亭林詩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清]清史官:《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清實錄》,1985年。
[清]五色石主人:《八洞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天花主人:《雲仙嘯》(《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圖書館藏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臺北:漢經文化公司,1984年。
[清]───:《香祖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仇兆鱉:《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石成金:《天基狂言》,臺北:河洛出版社《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1980年。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朱克敬:《儒林瑣記》,臺北:新文豐《粵西叢載》,1997年。
[清]何紹章:《丹徒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五年刊本影印,1970年。
[清]吳嘉紀:《吳嘉紀詩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坐花散人:《風流悟》(《古本小說集成》據吳曉鈴先生藏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李元度:《清朝先正事略》,臺北:明文出版社《清代傳記叢刊》,1985年。
[清]李塨:《顏習齋先生年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清]李漁著、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李顒:《二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杜登春著、蔣平階編:《社事始末》,北京:中華書局《東林始末》,1991年。
[清]杜濬:《變雅堂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2002年。
[清]董含:《三岡識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李漁全集》,1992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卓爾堪:《明遺民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清]林佶:《全遼備考二卷》,瀋陽:遼瀋書社《遼海叢書》,1985年。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夏夑:《明通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孫奇逢:《夏峰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孫靜庵:《明遺民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徐枋:《居易堂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清]徐鼐:《小腆紀傳》,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清]秦世禎:《清史資料》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索爾納:《欽定學政全書》,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五南,2012年。
[清]───:《清議報》第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陳文達:《臺灣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陳康祺:《燕下鄉挫錄》,臺北:新興出版社《筆記小說大觀》,1988年。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湯斌:《湯子遺書》,臺北:河洛出版社《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1980年。
[清]嗤嗤道人:《警寤鐘》(《古本小說集成》據萬卷樓覆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楊鳳苞:《秋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煙水散人:《珍珠舶》(《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圖書館藏日本鈔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五一居主人:《五更風》(《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清初版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葉紹袁:《甲行日注》,臺北:文海出版社,2000年。
[清]趙爾巽:《清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995年。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臺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
[清]劉鑾著:《五石瓠》,吳江:世楷堂刊本。
[清]樵雲山人:《飛花豔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戴名世:《王學箕傳》,北京:中華書局《戴名世集》,1986年。
三、近人論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1997年。
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
中國婦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婚姻家庭建設協會:《中國婦女大百科全書》,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8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臺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國建:《明清小說思潮論稿》,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年。
王增斌:《明清世態人情小說史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鍾陵:《新文學史方法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出版社,1960年。
田居儉、宋元強:《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朱海燕:《明清易代與話本小說的變遷》,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萍:《明清之際小說作家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 :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宋正海:《中國古代自然災異動態分析》,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若云:《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李文治:《晚明流寇》,臺北:食貨出版社,1983年。
李志生:《中國古代婦女史研究入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明山:《中國古代版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李時人:《中國禁毀小說大全》,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
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年。
沈新林:《李漁新論》,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漁與無聲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周宗奇:《文字獄紀實》,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
孟森:《明代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東北圖書館編:《明清內閣大庫史料》上冊,瀋陽:東北圖書館,1949年。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邱運華主編:《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徐志平:《明清小說敘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年。
───:《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崔子恩:《李漁小說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張仲:《小腳與辮子》,臺北:幼獅出版社,1995年。
張存武著、吳製和編:《明史研究論叢》,臺北:大立出版社,1984年。
張春樹、駱雪倫:《明清時代之社會經濟巨變與新文化:李漁時代社會與文化及其現代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撝之:《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梁曉萍:《明清家族小說的文化與敘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郭成康、林鐵鈞:《清朝文字獄》,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年。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湖南:湖南出版社,1993年。
陳先璽:《明清易代史獨見》,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1年。
陳伯海:《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上海:中國出版中心,1997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傅依凌:《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傅承洲:《明清文人話本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李漁話本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黃麗貞:《李漁研究》,臺北:國家中央圖書館,1995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02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齊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書版社,1990年。
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臺北:蜃樓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北京:新華書店,1991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0年。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劉達臨、胡宏霞:《中國性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湖北:武漢出版社,1997年。
────:《世態人情說「話本」》,臺北:亞太圖書出版,1995年。
歐陽建:《明清小說采正》,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蔡翔、張躍銘:《中國婦女百科全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鄭天挺:《清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鄭振鐸:〈明清二代的平話集〉《小說月報》第二十二卷第八號。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魯迅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蕭欣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謝正光、范金民編:《明遺民錄彙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國禎:《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韓南:《中國白話小說史》,臺北:雙葉書店,1982年。
薩孟武:《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
譚正璧、譚尋:《古本稀見小說匯考》,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2年。
嚴昌迪:《清詩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Garber, Marjorie(1992). Vested Interest: Cross-Dressing & Cultural Anxiety.
Hinsch, B.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斷袖之情)(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90.
Robert.E.Hegel: 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Imperial China(New York: Stanford University, 1998.
四、外文譯著
[丹麥]勃蘭克斯著,張道真等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日]金井弘濟、安積覺:《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日]溝口雄三:〈論明末清初時期在思想史上演變的意義〉《史學評論》第十二期,臺北:史學評論社,1986年。
[法]西蒙.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法]巴爾札克:《巴爾札克論文選.論歷史小說兼及「弗拉戈萊塔」》,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
[法]泰勒著,朱雯等編選:〈英國文學史導論〉《文學中的自然主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美]吉摩爾(David D.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Misogyny the male malady)》,臺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美]米利特,(Kate Millett)著,宋文偉、張慧芝譯:《性政治》,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美]羅勃C.赫魯伯(Robert C. 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高雄:駱駝出版社,1993年。
[美]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林郁庭翻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美]巴特勒(Judith Butler):《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美]桑德里.吉爾伯特(Sandra M.Gilbert),[美]蘇珊.古巴(Susan Gubar):〈鏡與妖女:對女性主義批評的反思〉,收錄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挪威]托里‧莫以,Toril Moi年。著,陳潔詩譯:《性別/文化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德]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資本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德]愛莉絲.史瓦澤(Alice Schwarzer)撰,劉燕芬譯:《大性別:人只有一種性別》,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五、單篇論文(含期刊論文、專書論文、研討會論文)
孔定芳:〈明遺民的身分認同及其符號世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3期,2005年。
───:〈清初明遺民的「雲遊」行為及其意蘊〉《人文雜誌》,第3期,2005年。
文革紅:〈明末清初通俗小說著作權問題淺說〉《黑河學刊》第2期,2004年。
王汝梅:〈《鴛鴦鍼》及其作者初探〉載於《明清小說論叢》,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
王佩琴:〈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特質與發展傾向:從印刷出版的技術與市場談起〉《書目季刊》第35卷第3期,2001年。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
───:〈亂離與歸屬──清初文人劇作家之意識變遷與跨界想像〉《文與哲》第14期,2009年。
何大衛:〈明末清初「男色」風氣與笠翁之文學作品〉《中國文學研究》第19期,2004年。
李志宏:〈論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佳人」形象範式的原型及其書寫──以作者論立場為討論基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8卷第2期,2005年。
李佩蓉:〈建構、消解與轉向──論清末民初「英雄觀」的轉變〉《東亞觀念史集刊》第2期2,012年。
李忠明、張昳麗:〈論明清易代與氣候變化之關係〉《學海》第5期,2011年。
李惠儀:〈性別與清初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2010年。
李瑄:〈明遺民與仕清漢官之交往〉《漢學研究》第26卷第2期,2008年。
杜春媚:〈從歸莊看明遺民多樣性的生存選擇〉《清史研究》第4期,2001年。
林家儀:〈《無聲戲‧男孟母教合三遷》的性別扮演與性別越界〉《中國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2011年。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
胡連玉:〈陸雲龍生平考述〉《明清小說研究》第三期,2001年。
孫康宜:〈明清文人的經驗論和女性觀〉《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徐志平:〈明遺民與清初通俗小說關係初探〉《第一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張淑麗:〈溺讀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從《玉嬌梨》談起〉,收錄於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出版社,1997年。
張清發:〈從產銷看明代書坊對通俗小說的經營策略──以商品型態為主要觀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1期,2012年。
曹碧松:〈才子佳人小說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載於《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
許嘉瑋:〈群體的選擇──清初詞學復興原因考論〉《漢學研究》第29卷第2期,2011年。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3:1,1992年。
陳翔華:〈五色石主人與《八洞天》〉《中國話本大系.八洞天.前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陳寶良:〈清初士大夫遺民的頭髮衣冠情結及其心理分析〉《安徽史學》第4期,2013年。
馮念華:〈元明清時期我國書籍的版權保護〉《大學圖書館學報》第6期,2007年。
黃果泉:《雅俗之間:李漁的文化人格與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黃麗君:〈「殉節」乎?「殉國」乎?──明清之際馬家婦女的死難〉《中正歷史學刊》第8期,2006年。
楊東方,王海燕:〈論李漁愛情小說的創新性及其意義〉《社科縱橫》,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6年。
蔡祝青:〈「明清文人的性別觀」──紅顏篇「紅顏」與「薄命」之間的父權論述〉《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第62期,2002年。
談蓓芳:〈中國禁書簡史.慘酷的代價:清朝禁書總結〉《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韓婷婷:〈寒儒的悲哀──試論清代海烈婦故事〉《文學前沿》,2007年。
聶春豔:〈一次不夠成功的「顛覆」──評《玉梨嬌》《平山冷燕》的「佳人模式」〉《明清小說研究》第四期,1998年。
───:〈男性人格理想的載體:清代小說中「男性化」的女性形象略論〉《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4年。
魏崇新:〈一陰一洋之謂道:明清小說中兩性角色的演變〉《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美]尤德(Daniel M. Youd):〈介於小說與非小說之間:明清白話小說的全球性以及新發現的清初話本小說早期的西譯〉《中正漢學研究》第22期,2013年。
六、學位論文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新北市: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朱亮潔:《李漁新論──遺民觀點的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沈欣如:《《無聲戲》男性形象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3年。
洪詠秋:《「三國演義」與「水滸傳」英雄觀之探析》,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陳美芳:《李漁《十二樓》之女性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儀珊:《《連城璧》之婦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萇瑞松:《明清易代之際話本小說敘事話語的反思》,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3年。
葉常虹:《英雄:一種流行於亂世的政治文化現象──以漢魏為考察範圍》,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歐怡岑:《李漁《十二樓》中性別認同及意志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3年。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蕭淑汶:《李漁小說貞節觀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戴億青:《明末清初話本小說之男色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文所,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