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夏曼.藍波安作品中「想要的生活」-潘玟沂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潘玟沂

標題:論夏曼.藍波安作品中「想要的生活」

指導教授:江寶釵

畢業日期:2017-07

摘要:

在夏曼‧藍波安的作品裡,我時常看到「夢想」兩個字,也就是「想要的生活」,並時常看到夏曼‧以及他的族人們在選擇生活方式時,經常變換方向,這就是「心」,心帶來「境」的選擇,所以我關心的是夏曼‧藍波安作品中人物們的「心之所想」。
依據於『想要的生活』,並進而展開『夢想』及『願望』的許諾與期許」,即是表示,「想要的生活」將會透過「夢想」與「願望」的期盼而展開一連串的敘事:「願望與現實的衝突」、「物質生活的衝突」、「傳統與現代的衝突」這些經歷,因此,當「想要的生活」與現實產生衝突時,他們即將展現了那些爭取的行為用以回應衝突?以及,若「想要的生活」最終不敵現實而期待落空,他們又將採取何種方式繼續「生活下去」?而這些「生活下去」的方式,又蘊含著什麼樣的生存契機?而既然「想要的生活」即是「夢想」,那麼,追逐「想要的生活」便是一條「逐夢之路」:築夢→逐夢→圓夢。所以本研究遂將「逐夢之路」作為研究方法,來詮釋「想要的生活(願望和夢想)」所展開的經歷過程,經由「逐夢之路」的詮釋方法,詮釋「夢想」的達成與失敗,「夢想」的形成?追逐「夢想」受阻的過程?「夢想」失敗的原因?「夢想」失敗之後,如何再啟「圓夢」的契機。
本論文除了是一本解讀夏曼‧藍波安作品文本的研究,也是一本解讀關於「人的」、「我們的」人生文本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確實有研究的價值性,看文本的意涵與啟示,也看我們的人生,畢竟,每個人都有「想要的生活」,也有屬於自己的一條「逐夢之路」。「夢想」,你我皆曾經有過,追逐過。這個就是本研究的目的,除了研究文本的可能意涵,更期望經由研究,使研究或文本本身可以貼近「我們」、「人」。

參考文獻:

一、夏曼‧藍波安作品

夏曼‧藍波安著,《大海浮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
夏曼‧藍波安著,《天空的眼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夏曼‧藍波安著,《老海人》(臺北:INK出版有限公司,2009)。
夏曼‧藍波安著,《冷海情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夏曼‧藍波安著,《海浪的記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故份有限公司,2002)。
夏曼‧藍波安著,《航海家的臉》(臺北:INK出版有限公司,2007)。
夏曼‧藍波安著,《黑色的翅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夏曼‧藍波安著,儲嘉慧繪圖,《八代灣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二、專著

[美]索雅(Edward W. Soja),〈異質地誌:傅柯與異類的歷史地理〉《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圖書,2004)。
江寶釵,《白先勇與當代台灣文學史的構成》(臺北:駱駝圖書公司,2004)。
蕭義玲,《七等生及其作品詮釋:藝術‧家園‧自我認同》(臺北:里仁書局,2010)。


三、期刊

朱惠足:〈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歧山多美(西表島)〉,《中外文學》38.4(2009.12)。
朱雙一:〈中國海洋文化視野中的台灣海洋文學〉,《台灣研究集刊》4(2007)。
吳明益:〈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台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 學報》9(2006.7)。
肖寶風:〈筆與槳的方向:論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的族群文化身分建構〉,《民族文學研究》1(2010)。
郝譽翔,〈孤獨的救贖之地──論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書寫〉,《中國現代文學》17(2010.6)。
張曉妹:〈台灣雅美族的民俗文化──兼論夏曼藍波安的民俗創作〉,《世界華文學學論壇》(2007.3)。
張曉妹:〈書寫海洋言說生命──試論夏曼藍安《海浪的記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6.7)。
許雅筑,〈傳統與現代──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的地誌書寫與對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6(2008.4)。


四、學位論文

王言傑,《蘭嶼書寫與影像紀實研究──以夏曼.藍波安和關曉榮的作品為討論主軸》(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吳孟蓁,《試論達悟族信仰之意涵與變異:以夏曼‧藍波安的文本為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吳思翰,《地圖與鏡子──論瓦歷斯.諾幹與夏曼.藍波安的離返路徑與精神圖像》(臺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吳春慧撰、劉正忠、孫大川指導,《勞動與知識的辯證:夏曼‧藍波安與亞榮隆‧撒可努作品中的身體實踐與身體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
呂婉婷撰、蕭義玲指導,《家園是永恆的召喚──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的書寫歷程與意義》(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
李珮琪,《海洋作為認同的場域──從廖鴻基及夏曼‧藍波安作品探究其認同與實踐》(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杜侃倫,《夏曼.藍波安的社會實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叔吟,《台灣原住民山海文學之研究──以拓拔斯‧塔瑪匹瑪和夏曼‧藍波安之創作文本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林素雲,《台灣海洋文學的家鄉歸屬研究──以東年、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為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3)。
陳忠偉,《生態文化的現代實踐──夏曼‧藍波安海洋書寫研究》(臺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陳芷凡,《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詩婷,《建構蘭嶼文學旅遊之研究──以夏曼.藍波安作品為經,以蘭嶼地景與文化為緯》(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黃秀閑,《原住民飲食書寫的文學/化性:以瓦歷斯.諾幹、亞榮隆.撒可努、夏曼.藍波安為觀察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勤媛,《論夏曼.藍波安及其作品中海洋意象》(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劉又萍,《劉克襄與夏曼‧藍波安生態文學之環境倫理觀比較》(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盧玥璇,《夏曼‧藍波安與亞榮隆‧撒可努文學作品的美感倫理》(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生態旅遊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
戴貴慧《他方與地方──論夏曼.藍波安小說的主體辯證與美學風格》(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戴慶儀,《達悟與海洋:夏曼藍波安《老海人》中達悟傳統文化對自我身份認同的重塑》(臺北:東吳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楊政源,《海洋文學在台灣文學場域的興起──以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為觀察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簡曉惠,《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五、網路資源

夏曼‧藍波安,個人臉書,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yaman.rapongan?fref=ts 檢索日期:2015/07/16,下午01:36。
夏曼‧藍波安,個人臉書,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yaman.rapongan?fref=ts 檢索日期:2015/07/16,下午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