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研究-王昱升

碩士論文-六朝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研究-王昱升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王昱升

標題:六朝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謝明勳

畢業日期:2015-07

摘要:

地理博物題材普遍存在於六朝志怪小說,論述重點在於「狀物」,敘事以描述一物之非常表徵為主,六朝志怪作者透過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所敘述之物,傳達其欲說與人知之想法,理解時人如何思考人、物和時代之關係。本文藉由作品歸納出四大議題進行探討,分別為「德與災異之關係」、「志怪與地志書寫比較」、「志怪中之日常」和「士人的博物心態」等。
德與災異之關係,主要論述志怪作者,特別以處在兩晉開國轉捩點上之張華和干寶為例,利用地理博物題材之休咎現象,咎徵即指災異,皆用以期望君王成德,並以史為鑑,使社稷永康。
六朝志怪與地志之書寫內容近似,兩者常有相同題材之描述,然由於撰作動機有別和撰作材料限制,呈現出文本互有同異之現象,甚至兩者文字互相滲透,藉由共同描述一物,展現當代社會的各種看法。
在地理博物類志怪中,亦載有人們生活習見之物,其不為人知之處。本文以雞和井,代表光明和生命泉源之徵,藉由志怪故事之揭露,成為日常知識。
最後,探討六朝盛行之博物現象,分別就博識故事之內容,析論寒門文士和貴胄世家之博物心態,據此了解二類文士「博物」之目的。

參考文獻:

一、文本(依作者年代先後排列,同時代則以姓名筆劃排序)
(一)志怪文本
(晉)干寶撰、(劉宋)陶潛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
(晉)王嘉撰,(南朝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晉)佚名:《神異經》,附錄於王國良:《神異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晉)郭璞:《玄中記》,收錄於魯迅:《古小說鉤沉》,《魯迅全集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台北:明文書局,1984。
(晉)張華撰,祝鴻杰譯注:《博物志》,台北:台灣古籍,1997。
(南朝宋)祖沖之:《述異記》,收錄於魯迅:《古小說鉤沉》,《魯迅全集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南朝宋)劉敬叔撰,范寧校點:《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收錄於魯迅:《古小說鉤沉》,《魯迅全集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龍威秘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清徐世昌《隨庵叢書》本,據宋刻本重刻。
(南朝梁)殷芸撰:《小說》,收錄於魯迅:《古小說鉤沉》,《魯迅全集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南朝梁)蕭繹撰,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
(二)地志文本
(漢)楊孚撰,吳永章輯佚校注:《異物志輯佚校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三國吳)沈瑩撰,張崇根輯校:《臨海水土異物志輯校》,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3。
(三國吳)萬震撰,陳直夫校釋:《南州異物志輯稿》,香港:陳直夫教授九秩榮慶門人祝賀委員會,1987。
(晉)崔豹撰:《古今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四部叢刊續編》。
(晉)嵇含撰:《南方草木狀》,北京:中華書局,1985。

二、古籍(依作者年代排列)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周)左丘明:《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新校標點本。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
(漢)董仲舒撰,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校補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3。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0。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漢)鄭玄撰:《尚書大傳注》,台北:藝文印書館,年代不詳。
(東漢)趙曄,徐天祐注:《吳越春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魏)王弼:《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
(晉)葛洪:《西京雜記》,台北:廣文書局,1981。
(晉)葛洪:《抱朴子外篇》,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0印。
(梁)蕭統,(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書局,1991。
(梁)蕭統:《昭明太子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2印。
(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2001初版4刷。
(梁)宗懍撰,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虞世南編撰:《北堂書鈔》,台北:宏業書局,1974。
(唐)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73。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
(唐)杜佑撰:《通典》,台北:國泰文化事業,1977。
(唐)劉恂撰:《嶺表錄異》,收錄《四庫全書珍本》,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年代不詳。
(唐)張彥遠著,肖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唐)孫思邈,(宋)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備急千金要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735冊,據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
(宋)羅願:《爾雅翼》,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333冊,據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
(宋)蘇軾撰,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2008第5印。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李時珍撰,張紹棠重訂:《本草綱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明)鄺露:《赤雅》,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清)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
陳橋驛:《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三、專書
(一)台灣及大陸學者(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王國良《漢武洞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王美秀:《歷史‧空間‧身分─《洛陽伽藍記》的文化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7。
元培科學技術學院國文組主編:《自然的書寫─第三屆主題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尹文著,張錫昌攝:《說井》,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1988。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李豐楙編撰:《山海經─神話的故鄉》,台北:時報文化,2012,五版。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2。
余秋雨:《吳越之間‧東南村邑》,台北:天下遠見,2002第10刷。
余欣:《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何新:《諸神的起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吳裕成:《酉雞有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吳裕成:《中國的井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吳志達:《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10。
周迅:《中國的地方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南天書局發行,1995。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台北:里仁書局,2010。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台北:里仁書局,2010。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1998。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1990。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唐曉峰:《人文地理隨筆》,北京:三聯書店,2006。
郭永吉:《六朝家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徐志平編著:《中國古代神話選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北京:中華書局,2009。
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縣:雲龍出版,1994。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2001,2刷。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11。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4。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2005。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6,增訂一版。
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2003。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台北:里仁書局,2011。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二)外文譯著(按作者姓名字母為序)
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4。
愛德華‧W‧索雅(Edeard W. Soja)著,王文斌譯:《後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英)弗雷澤(J.G Frazer)著,汪培基等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英)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楊淑華、宋慧敏譯:《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四、期刊(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M. Marce Granet(葛蘭言):〈古中國的舞蹈與神秘故事〉,收錄於李璜《法國漢學論集》,九龍:珠海學院,1975,頁145-205。
王國良:〈中國小說研究書目(二)─六朝小說〉,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305-309。
王國良:〈汪氏校注本搜神記評介─兼談研究六朝志怪的基本態度與方法〉,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283-299。
王保頂:〈儒學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孔孟月刊》第35卷第4期,1996,頁22-30。
王晶波:〈從地理博物雜記到志怪傳奇─《異物志》的生成演變過程及其與古小說之關係〉,《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7年第4期,頁60-64。
王國良:〈近五十年來台灣地區六朝小說研究論著目錄〉,《古典文學通訊》第33期,1998,頁5-13。
王國良:〈通行本《異苑》小考──以文獻學相關問題為主〉,收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潘重規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6,頁323-338。
王毓藺:〈魏晉南北朝方志初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4期,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頁136-146。
王琳:〈六朝地記:地理與文學的結合〉,《文史哲》,濟南:山東大學,2012年第1期,頁94-110。
朱淵清:〈魏晉博物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0,頁43-51。
朱曉海:〈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九期,2003,頁1-44。
朱曉海:〈蕭繹文學觀試探〉,《中國文學研究》第19輯,2012,頁54-74。
李劍國:〈早期小說觀與小說概念的科學界定〉,收錄於氏著:《古稗斗筲錄─李劍國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頁25-47。
李劍國:〈論先唐古小說的分類〉,收錄於氏著:《古稗斗筲錄─李劍國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頁81-94。
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收錄於氏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頁93-142。
李婕:〈論《博物志》地理敘述的價值與意義〉,《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6,頁39-42。
余欣:〈中國博物學傳統的重建〉,《中國圖書評論》第10期,2013,頁45-53。
林文月:〈關於文學史上的指稱與斷代─以六朝為例〉,收錄於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1996,頁9-24。
胡寶國:〈知識至上的南朝學風〉,《文史》輯89,2009,頁151-170。
孫輝:〈魏晉博物學興起原因探析〉,《許昌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7,頁29-33。
郭永吉:〈兩漢六朝學風轉變中的博學現象〉,收錄於王次澄、齊茂吉主編:《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頁1-66。
康韻梅:〈漢魏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動機〉,《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頁347-394。
許建新:〈搜神記校注〉,《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75,頁549-640。
潘朝陽:〈由地理學觀念系統看《尚書》的地理識覺〉,收錄於氏著:《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學思想》,台北:五南圖書,2005,頁325-354。
蔣述卓、王瑩:〈中國文學中的「水井」意象〉,《社會科學》第3期,2006,頁172-182。
劉苑如:〈題名、輯佚與復原─《玄中記》的異世界構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7,頁29-74。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的模式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頁1-45。
龍亞珍:〈雅俗交會─六朝知識階層與志怪〉,收錄於王次澄、郭永吉編:《雅俗相成─傳統文化質性的變易》,桃園、新北: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和華藝數位,2010,頁105-176。
謝紫琳:〈談「畫雞」的文化意涵〉,《中國文學研究》第32期,2011,頁75-108。

五、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陳志豪:《「搜神記」中的天人關係流轉》,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
許聖和:《「博物思維」與六朝文學》,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廖秀倩:《「博物志」博物書寫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樊偉峻:《魏晉南北朝博物類志怪小說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賴信宏:《志怪到傳奇的遞嬗研究─述異化奇的書寫成規與知識利用》,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韓晉:《唐前地理博物志怪小說審美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06。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