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演社」新探-台灣現代劇場的另類美學-鄭百佑

論文內容
論文分類 碩士論文
姓名 鄭百佑
標題 「金枝演社」新探─台灣現代劇場的另類美學
指導教授 汪詩珮
畢業日期 2013-07
摘要 創立於1993年的「金枝演社」,在20年的穩定發展中見到由小劇團邁向中、大型劇團的歷程,汲取歌仔戲的「胡撇仔」運用至臺灣現代劇場,創造獨特另類的劇場美學。本文以「劇場文獻學」與「再思考」的角度,期望梳理豐富全面的文獻資料,並且提供不同的詮釋角度觀看金枝演社。著重於金枝演社自我建構的兩大商標「胡撇仔」與「台客」,探索金枝演社轉化兩者的內涵,從中觀察金枝演社的「胡撇仔戲」面對成長所發生的延續、轉型與開創,進一步點出其所遭遇的考驗與挑戰。

  本文將金枝演社的戲劇作品分為「身體訓練和戲劇實驗」、「環境劇場」、「胡撇仔戲」、「本土臺式歌舞劇」四大類,首先以文獻回顧的方式建立初步的認識與理解。第二章鎖定「胡撇仔戲」作品,透過「胡撇仔」與「台客」的理論重建,進行反思與提問,總結於具有開創意義的《大國民進行曲》。第三章聚焦於2011年的全新創作《黃金海賊王》,因其風格、元素皆取材動漫,遂由日本流行漫畫《航海王》談起,發覺金枝演社的表演美學面對流行文化的力有未逮。其「胡撇仔」與「台客」的美學精神產生「理念先行」的侷限,提出「說故事」是金枝演社深化自身美學必須思考的方向。

  最後,連結現實環境,將臺灣「扶植團隊」政策納入討論,作為理解金枝演社缺憾的原因之一。「再思考」也連結到「自我省視」,由自身的創作經驗體會「生命與藝術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期許復現「大眾劇場」又具有濃厚「臺灣關懷」的金枝演社,能夠在更多的觀眾注目下,從「發現臺灣」、「看見臺灣」邁向「創造臺灣」,揚起屬於己身主體性的旗幟,堅持於臺灣現代劇場的未完之徑。
參考文獻 一、專書與學位論文

于善祿:《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臺北:黑眼睛,2007年。
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尼可拉.沙瓦里斯(Nicola Savarese)著,丁凡譯:《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臺北:書林,2012年。
王美珍:「文化『台』風意味著什麼?——『台客文化』的社會想像與認同形構」,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2007年。
卡羅斯‧卡斯塔尼達(Carlos.Castaneda)著,魯宓譯:《巫士唐望的教誨》,臺北:張老師文化,1998年。
弗朗茲.法農(Frants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2007年。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2001年。
石婉舜:「搬演『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09年。
朱百鏡:「台客是現代性焦慮的武裝——臺北南門口計畫」,臺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2003年。
朱靜美:《意象劇場:非常亞陶》,臺北:揚智,1999年。
何芃瑋:「金枝演社的跨文化改編作品研究」,臺北: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1年。
李為仁:「太極導引與臺灣當代舞蹈實踐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所碩士論文,2007年。
冼懿穎:《Call Me台客》,臺北:網路與書,2005年。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著,耿一偉譯:《空的空間》,臺北:中正文化中心,2008年。
拉克勞、慕芙(Laclau&Mouffe)著,陳墇津譯:《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臺北:遠流,1994年。
林宏翰:「知識/權力場域中的『台客』文化政治」,新竹: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鄉,2007年。
林鶴宜:《臺灣歌仔戲》,臺北:聯經,2000年。
邱坤良:《內臺戲的劇本創作與舞台演出——以拱樂社為例》,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年。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舊劇與新劇(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1994年。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傳藝中心,2001年。
邱坤良:《飄浪舞台:臺灣大眾劇場年代》,臺北:遠流,2008年。
金枝演社:《祭特洛伊——完整版》,臺北:金枝演社,2005年。
紀慧玲:《廖瓊枝:凍水牡丹》,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著、王曉?、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89年。
徐永樹:「身體表演,角色與自我轉化之經驗敘說:關於劇場演員的身體民族誌」,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臺北:南天,2006年。
翁托南.阿鐸(Antonin Artaud)著,劉俐譯註:《劇場及其複象》,臺北:聯經,2003年。
耿一偉主編:《劇場關鍵字》,臺南:台南人劇團,2008年。
草間彌生著、吳佳珍譯:《克里斯多夫男娼窟》,臺北:皇冠,1999年。
馬森:《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2010年。
張偉倫:「咱巄係待灣郎-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看金枝演社劇團」,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傑貿:「從次文化看工業設計——以改裝車的台客次文化為例」,臺北: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2005年。
張嘉容:「華山論藝:論非制式劇場空間對劇場事件的影響」,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幼馨:《臺灣歌仔戲的異想世界:「胡撇仔」的表演藝術進程》,臺北:稻鄉,2010年。
陳冠如:「『台客』——臺灣社會的階級再生產與文化爭霸可能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05年。
陳慧玲:「外臺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型塑之探討——以蔡美珠演藝歷程為對象」,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2004年。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1988年。
黃叔屏:「葛羅托斯基劇場時期宗教與儀式實踐之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淑文:《趁著年輕去流浪》,臺北:方智,2009年。
黃淑媛:「談扮演之中、之外與之後——以群蝶作為扮演論述的基礎與對象」,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繼持:《魯迅著作選》,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著,賴淑雅譯:《被壓迫者劇場》,臺北:揚智,2000年。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1999年。
楊照:《面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臺北:印刻,2006年。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北:晨星,2002年。
葉子華:「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美學」,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葉子華:《難忘心愛的人——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美學》,臺北:發言權,2011年。
葉玫汝:「臺灣外臺歌仔戲人物造形藝術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葉素伶:「臺灣小劇場運動中的葛羅托斯基」,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廖若涵:「後殖民情境下的坎普美學與懷舊政治:分析黃香蓮獨角戲《羅密歐與茱麗葉》及金枝演社《羅密歐與茱麗葉》」,臺北: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熊衛:《太極導引》,臺北:社會大學,1997年。
赫塞(Hermann Hesse)著,蘇念邱譯:《徬徨少年時》,臺北:志文,2001年。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臺北: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昶讓:「優劇場『溯計畫』的理念與實踐之研究」,臺北: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若瑀:《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臺北:天下遠見,2011年。
厲復平:「葛羅托斯基的劇場實踐之研究」,臺北: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8年。
蔡曜先:「台客文化:公共生活的愉悅與再造」,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2004年。
鄭雪來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國電影,1985年。
蕭慧文:「吸引人的身體-從梅洛龐蒂和葛羅托斯基談表演身體的主體性」,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
賴以婷:「媒體建構的台客幻想世界——以【兩代電力公司】為例」,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06年。
謝筱玫:「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1999年。
鍾明德:《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臺北:書林,2007年。
鍾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1995年。
鍾喬:《亞洲的吶喊-民眾劇場》,臺北:書林,1994年。
鴻鴻:《邁向總體藝術——歌劇革命一世紀》,臺北:黑眼睛文化,2007年。
蘇碩斌:「戰後臺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二、單篇論文

Ricardo:〈找尋那張清晰的台客面孔——從新台語歌時代到新台客時代〉,《Call Me台客》,頁29。
于善祿:〈從金枝演社的「胡撇仔戲」混搭美學看臺灣文化認同〉,《文化藝術研究》第2卷第5期(2009.09),頁80-89。
尤雅姿:〈波霸.超駭.KUSO——細說臺灣漢語中的外來詞〉,《國文天地》2011年3月號,頁72-79。
王友輝:〈少一劑活水的三合一〉,《表演藝術》第151期(2005.07),頁50。
王友輝:〈豪華版的《祭特洛伊》〉,《表演藝術》第156期(2005.12),頁59-60。
王美珍:〈就是Over了一點:台劇裡的台客精神〉,《Call Me 台客》頁76-79。
王耿瑜:〈那時,那地,那台客〉,《Call Me台客》,頁38-45。
王淑賢:〈起飛,隨金枝演社掉進臺灣生活戲台——兼訪導演王榮裕〉,《建築》62期(2002.09),頁140-143。
台南人劇團編輯室整理:〈座談:那一夜我們說表演——從業餘愛好到專業〉,《劇場事:演員和表演訓練專題》(臺南:台南人劇團,2005),頁12-40。
司黛蕊(Teri J. SILVIO):〈胡撇仔的分裂時空——從「本土文化」之外再看歌仔戲〉,《民俗曲藝》第148期(2005.06),頁7-40。
司黛蕊(Teri J. SILVIO):〈懷舊的共同體與再合成的自我:金枝演社與臺灣春風歌劇團的新胡撇仔戲〉,《戲劇研究》第4期(2009.07),頁45-74。
田國平:〈淡水砲台上的《祭特洛伊》〉,《表演藝術》第154期(2005.10),頁88-89。
白斐嵐:〈唱自己土地的歌,演自己文化的戲〉,《表演藝術》第218期(2011.2),頁78-79。
石瑞仁口述,吳垠慧採訪:〈四、五年級創作者完成的台客視野〉,《誠品好讀》56期(2005.07),頁59。
余德慧:〈從真實道德看見「終極關懷」〉,收於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劉嘉雯、魯宓譯:《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之「序」(臺北:心靈工坊,2007),頁24-29。
吳小分:〈金枝弄蝶〉,《表演藝術》第84期(1999.12),頁12-13。
吳非:〈潦過濁水溪之前〉,《表演藝術》第39期(1996.1),頁36-37。
吳垠慧採訪:〈吳天章:華麗,俗艷,恰如其分的氣味〉,《誠品好讀》56期(2005.07),頁58-59。
呂健忠:〈古事新調一輓歌:評《祭特洛伊》〉,《表演藝術》第62期(1998.02),頁58-59。
李松霖、許正平整理:〈告訴我,哪裡不會有台客?〉,《誠品好讀》第56期(2005.07),頁64-67。
周思芸、李立亨採訪整理:〈臺灣劇場有沒有「身體」〉,《表演藝術》第43期(1996.05),頁61-64。
周慧玲:〈語言的混沌與認同的困境〉,《表演藝術》第41期(1996.3),頁76-78。
林欣誼、許正平整理:〈同樣是台,不同時代:從地下的趣味、邊緣的奪權,到敢爆的主體〉,《誠品好讀》第56期(2005.07),頁44-48。
林鶴宜:〈評金枝演社《臺灣女俠白小蘭》〉,《表演藝術》第51期(1997.02),頁54-55。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2007),頁169-191。
施如芳:〈以胡撇仔戲為名——薪傳《望鄉之夜》、金枝《可愛冤仇人》相對看〉,《表演藝術》第111期(2002.03),頁69-71。
洪震宇:〈人生舞台,舞台人生--謝月霞與王榮裕〉,《康健雜誌》(2005.12),頁242-250。
張小虹:〈我們都似臺灣人〉,《中外文學》第35卷第6期(2006.11),頁85-134。
張培仁:〈「我的生活就是美」——談台客的爆發力〉,《Call Me台客》,頁46-51。
張碩修:〈新世代的羅漢傳奇〉,《表演藝術》第70期(1998.10),頁26-27。
張靜安:〈從土地長出來的文化最動人,展現新臺灣的生命力:金枝演社〉,《源雜誌》第66期(2007.11-12),頁62-73。
梁妃儀採訪:〈《超級兩代電力公司》給個說法〉,《誠品好讀》第56期(2005.07),頁49。
郭麗娟:〈「金枝演社」拼貼歡樂〉,《臺灣光華》(2006.03),頁74-83。
陳板:〈流浪的現代劇場〉,《表演藝術》第56期(1997.08),頁49-50。
陳慧玲:〈由胡撇仔戲的發展談外臺歌仔戲與通俗文化的融合〉,《臺灣戲專學刊》(2005年),頁151-165。
傅裕惠:〈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表演藝術》第214期(2010.10),頁28。
傅裕惠:〈這真的是「莎士比亞」?!談「莎士比亞在臺北」藝術節〉,《表演藝術》第123期(2003.03),頁41-44。
游蕙芬:〈那美好的仗已打過了?!「金枝演社」踉蹌八年路〉,《表演藝術》第107期(2001.11),頁29-32。
游蕙芬:〈聆聽彼此的聲音:金枝演社九二一重建社區巡演紀行〉,《表演藝術》第91期(2000.07),頁93-95。
游蕙芬:〈與胡撇仔戲相遇〉,《表演藝術》第116期(2002.08),頁88-91。
誠品編輯室:〈台客演化論:台客之前世今生〉,《誠品好讀》第56期(2005.07),頁42-43。
廖抱一:〈春天的花蕊,美麗的實驗〉,《表演藝術》第33期(1995.07),頁94-95。
廖俊逞:〈《浮浪貢開花2》「台」得讓人心花怒放〉,《表演藝術》第176期(2007.08),頁22。
廖俊逞:〈京劇《狐仙故事》 敷演人狐奇戀〉,《表演藝術》第201期(2009.09),頁12-13。
廖俊逞:〈被迫「轉大人」大小空間一樣「好玩」〉,《表演藝術》第218期(2011.2),頁70-71。
廖俊逞:〈戲說大航海時代的奇幻歷險——《黃金海賊王》找回臺灣人的海盜基因〉,《表演藝術》第226期(2011.10),頁26-27。
廖炳惠:〈在臺灣談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2010),頁213-232。
廖勤:〈誰讓他死在舞臺上〉,《表演藝術》第72期(1998.12),頁24-26。
劉秀庭:〈胡撇仔戲與胡撇仔母子〉,《表演藝術》第52期(1997.03),頁60-63。
劉南芳:〈追求戲曲藝術的個性:臺灣歌仔戲發展上的幾個基礎〉,《當代》131期(1998),頁34-45。
劉南芳:〈試論臺灣內臺「胡撇仔戲」的發展圖靜寂期創作特色〉,《歌仔戲的生存與發展》(廈門:廈門大學,2006),頁488-513。
鄭淑瑩:〈流浪到淡水的台客劇團「金枝演社」〉,《北縣文化》第100期(2009.03),頁70-73。
盧屏彣:〈表演藝術團創新表演風格之研究——以金枝演社為例〉,《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第3期(2009.06),頁65-81。
謝筱玫:〈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中外文學》第31卷第1期(2002.06),頁157-174。
謝筱玫:〈從精緻到胡撇:國族認同下的臺灣歌仔戲論述〉,《民俗曲藝》第155期(2007.03),頁79-109。
簡秀珍:〈胡撇仔戲:俗擱有力的臺灣味〉,《誠品好讀》第56期(2005.07),頁57。
藍劍虹採訪:〈用生命來看待——王榮裕專訪〉,《劇場事:導演與表演專題》(臺南:台南人劇團,2006),頁61-73。
蘇岱崙:〈小劇場走過10年:金枝演社展現草根生命力〉,《Cheers》(2002.10),頁186-189。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黃茗芬譯:〈關於「坎普」的札記〉,《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臺北:麥田,2008),頁381-409。

三、報紙雜誌

丁士琦:〈外國人啊!〉,《聯合報》(1992.08.06)。
方紫苑:〈歌仔戲與小劇場的對話,春天的花蕊老戲新演〉,《聯合晚報》10版(1995.05.03)。
王安祈:〈新編京劇《狐仙故事》瞬間變滅,深沉卻輕盈〉,《聯合報》D3版(2009.10.07)。
王凌莉:〈胡撇仔版《羅密歐與茱麗葉》,金枝還原莎士比亞俗民面貌〉,《自由時報》45版(2003.05.08)。
王凌莉:〈希臘雕像穿起布袋戲服 《祭特洛伊》本土味濃〉,《自由時報》E5版(2005.09.22)。
王墨林:〈小劇場裏的「身體」〉,《中國時報》43版(1994.08.20)。
王墨林:〈流放的身體,錯置的記憶〉,《民生報》19版(1996.12.09)。
王墨林:〈從跨文化到異國情調〉,《民生報》10版(2005.10.26)。
朱元鴻:〈聳得有理,太那個了——談「侃痞」之聲〉,《聯合晚報》15版(1996.01.27)。
吳宛郁:〈「金枝演社」群蝶亂舞,女八家將光彩人生舞臺〉,《勁報》N7(2000.09.04)。
李玉玲:〈本土「羅密歐與茱麗葉」俗擱有力,金枝演社融入本土味,胡撇仔風格詮釋莎翁劇作〉,《聯合報》B6版(2003.05.08)。
李玉玲:〈金枝演社要當雅台客,王榮裕:台客無關貶低,我們只是再結合雅痞〉,《聯合報》C6版(2005.09.22)。
李晏如:〈大國民進行曲,笑淚回顧近代史〉,《聯合報》B2版(2010.12.24)。
李蓮珠:〈王榮裕夫妻檔,搬演可愛冤仇人〉,自由時報(1999.12.28)。
汪宜儒:〈台客新美學,浮浪貢三度開花〉,《中國時報》A10版(2009.06.01)。
汪宜儒:〈從《玉簪記》到《浮浪貢開花》〉,《中國時報》A10版(2009.06.01)。
沈旭凱:〈觀音山恩仇記,你也是主角〉,《聯合報》19版(2002.09.18)。
酉飛:〈在戲劇這條路上——王榮裕與祭特洛伊〉,《臺灣日報》27版(1998.01.07)。
周美惠:〈天臺之蛙,跳上銀行頂樓,「金枝演社」新戲,再次挑戰環境劇場,王榮裕下一步想在河岸沙洲演戲〉,《聯合報》14版(1998.08.12)。
周美惠:〈春天的花蕊─有熟悉的身影〉,《聯合報》35版(1995.05.03)。
周美惠:〈胡撇仔戲是臺灣歌仔戲一部分:劉南芳籲整理研究〉,《聯合報》14版(1995.05.31)。
周美惠:〈潦過濁水溪,儀式氣息濃〉,《聯合報》35版(1996.1.14)。
周美惠:〈胡撇仔戲,夜市開演,金枝演社新戲「臺灣女俠白小蘭」,下月將草根性登場〉,《聯合報》35版(1996.11.13)。
周美惠:〈古國之神未經許可降臨華山特區,公賣局訴警究辦〉,《聯合報》18版(1997.12.06)。
周美惠:〈王榮裕告別作:天台之蛙現形,赴美前演出七十分鐘獨腳戲〉,《聯合報》14版(1998.07.27)。
周美惠:〈金枝演社,新劇一分為二,全劇分為風格迥異的上下半場,廿四日起登台演出〉,《聯合報》14版(1998.10.05)。
周美惠:〈群蝶,演繹兩性性愛觀和婚姻價值,以新聞事件作引子,王榮裕新戲跳脫往昔美學型式〉,《聯合報》14版(1999.11.29)。
周美惠:〈金枝演社未獲文建會補助,決以募款演出及義賣求存〉,《聯合報》14版(2001.03.17)。
邱旭伶:〈金枝戲《群蝶》,駱明慧事件搬上台〉,《自由時報》40版(1999.11.30)。
邱旭伶:〈紐約流浪無關《群蝶》——王榮裕內溯臺灣底層生命〉,《自由時報》40版(1999.11.30)。
紀慧玲:〈不要輕看胡撇仔戲,劉南芳疾呼來搬演〉,《民生報》19版(1995.05.31)。
紀慧玲:〈王榮裕勤學太極七年不輟,終得正式拜在名師門下〉,《民生報》15版(1995.07.04)。
紀慧玲:〈王榮裕經驗,儀式性體悟〉,《民生報》14版(1995.12.21)。
紀慧玲:〈潦過濁水溪,昨起展演,故事雖紛亂,卻能探人心〉,《民生報》15版(1996.01.15)。
紀慧玲:〈小劇場,學術性行動:有論文有座談有演出,破天荒第一次,下個月初舉行研討會〉,《民生報》14版(1996.04.18)。
紀慧玲:〈訓練方法與戲劇思想劇場:建立自主性,探路苦尋自體性〉,《民生報》14版(1996.05.05)。
紀慧玲:〈東南亞國際藝術舞蹈節,尋找藝術特質與語彙〉,《民生報》14版(1996.08.29)。
紀慧玲:〈結合歌仔戲與現代小劇場,金枝演社演胡撇仔戲,12月起進駐全台流動夜市〉,《民生報》19版(1996.11.19)。
紀慧玲:〈應邀扮仙酬神,金枝演社殷勤做功課〉,《民生報》19版(1997.01.05)。
紀慧玲:〈金枝演社今參與,賀前演戲並隨行〉,《民生報》19版(1997.05.07)。
紀慧玲:〈法律VS.藝術,捉放王榮裕——民代、藝文人士聲援默契下《祭特洛伊》昨晚照演〉,《民生報》,19版(1997.12.06)。
紀慧玲:〈井底之蛙站上天際線,赴美進修前重拾久未得嘗的演員滋味〉,《民生報》19版(1998.08.06)。
紀慧玲:〈金枝演社,新作登場:臺灣羅漢傳奇〉,《民生報》19版(1998.10.23)。
紀慧玲:〈金枝演社王榮裕,新作很愴群蝶懾人〉,《民生報》5版(1999.11.15)。
紀慧玲:〈順民意,才得民心〉,《民生報》A6版(2001.02.11)。
紀慧玲:〈自印度返國,才知道金枝演社補助沒了,王榮裕面對事實輕輕放下〉,《民生報》A6版(2001.02.25)。
紀慧玲:〈卡車當移動舞台「臺灣女俠」走上街頭,金枝演社募款,爆笑又無奈〉,《民生報》A10版(2001.03.17)。
紀慧玲:〈胡撇仔新作可愛冤仇人,通俗文化集大成,金枝演社拚上台〉,《民生報》A13版(2001.12.27)。
紀慧玲:〈淡水殼牌倉庫環狀油槽遺址——金枝演社閒置古蹟裡搬新戲〉,《民生報》19版(2002.09.01)。
紀慧玲:〈金枝演社‘可愛冤仇人’需要新歡,日本劇團‘摩夜少女’等觀眾獵新〉,《民生報》A13版(2002.10.14)。
紀慧玲:〈誰敢演莎士比亞,小劇場用五齣戲回答〉,《民生報》A12版(2003.04.26)。
紀慧玲:〈莎士比亞演胡撇仔戲,羅密歐與茱麗葉聳而俗艷〉,《民生報》A12版(2003.05.08)。
紀慧玲:〈金枝演社舊作再度應邀出國,群蝶:殘暴血腥色情,觀眾愛憎交織,重演,王榮裕說成長,樂見妻兒同台〉,《民生報》A13版(2004.06.09)。
紀慧玲:〈庶民新喜劇,政治也入味,「玉梅與天來」要人笑到飆淚,玩胡撇仔的舞台劇〉,《民生報》A13版(2004.11.17)。
紀慧玲:〈新點子劇展新趨勢迸現新視野〉,《民生報》A11版(2005.04.13)。
紀慧玲:〈金枝演社下月推出祭特洛伊,全程台語演出,驗證雅台客特色〉,《民生報》10版(2005.09.22)。
紀慧玲:〈浮浪貢開花,沒厝沒車沒保險,沒某沒猴沒開店,彰顯庶民真情〉,《民生報》B11版(2006.09.29)。
胡蓬生:〈媽祖藝術,王榮裕把白沙屯媽搬上劇場〉,《聯合報》(1996.3.18)。
倪再沁:〈華山藝術特(權)區的省思〉,《臺灣日報》27版(1998.01.17)。
徐亞湘:〈三合一,一點突出〉,《民生報》A10版(2005.05.25)。
張夢瑞:〈赤裸裸群蝶血淋淋,王榮裕攪動愛慾問題〉,《民生報》5版(1999.11.30)。
曹文傑:〈胡撇人生〉,《中時晚報》(1996.12.06)。
曹瑞蘭:〈生與死的幻覺和真象:金枝演社年度秋季新作《觀音山恩仇記》〉,《中央日報》13版(2002.09.18)。
陳芝宇:〈番薯愛上芋仔,莎劇說台語〉,《星報》8版(2003.05.08)。
陳芝宇:〈臺灣尺度開放了,觀眾水準成熟了,上空秀找到存活空間〉,《星報》12版(2004.03.21)。
陳芝宇:〈殘酷概念,劇場痛苦演出,虐童、性愛、暴力觀眾評價兩極〉,《星報》A5版(2004.07.05),當中援引李立亨解釋的「殘酷劇場」連結《群蝶》。
陳品秀:〈流浪的僧人:王榮裕的故事〉,《聯合報》37版(2002.03.07)。
傅佳□:〈當華山特區 變成舞臺…〉,《民生報》19版(1997.12.08)。
傅裕惠:〈真能過得歡喜就好?〉,《民生報》A10版(2006.10.18)。
曾雅蘭:〈聳擱有力之必要——金枝演社的《Taiwan Opera:胡撇仔戲——臺灣女俠白小蘭》〉,《破報》第59期(1996.12.19),頁16-18。
游蕙芬:〈淡水殼牌倉庫上演觀音山恩仇記〉,《中央日報》14版(2002.08.14)。
游蕙芬:〈王榮裕的流浪世界〉,《中央日報》13版(2002.08.22)。
楊莉玲:〈《女俠白小蘭》出沒夜市,「金枝演社」胡撇仔戲〉,《自由時報》28版(1996.12.02)。
廖抱一:〈拋開文化預設,尋找民俗生命〉,《民生報》14版(1994.08.12)。
廖雅欣:〈話劇太寫實,宜蘭演藝廳設限金枝演社「群蝶」,15歲以下不得入場,開幕以來頭一遭〉,《聯合報》20版(1999.12.10)。
樊雯:〈潦過濁水溪,從生活擷取,庶民風格強〉,《民眾日報》26版(1996.01.14)。
潘罡:〈滬尾砲台祭特洛伊,淡水很希臘〉,《中國時報》D8版(2005.10.15)。
潘雅君:〈人類學劇場新標兵〉,《自由時報》24版(1993.11.7)。
蔡依雲:〈如何搬演莎士比亞的悲劇?〉,《民生報》A6版(2003.05.12)。
賴廷恆:〈王榮裕蛻變「群蝶」愛慾〉,《中國時報》14版(1999.11.30)。
賴廷恆:〈金枝演社,生活即劇場,進駐淡水殼牌倉庫,吃飯睡覺排練〉,《中國時報》14版(2002.08.27)。
羅建旺:〈胡撇仔戲,本土味十足〉,《聯合報》(2003.12.27)。
〈新舊合流,歌仔戲換步數,春天的花蕊,實驗意味濃〉,《民生報》14版(1995.04.29)。
〈古典與新潮,新舊併一台,歌仔戲,闢新徑〉,《民生報》14版(1995.05.03)。
〈金枝演社赴東京行前演出,限制級的群蝶好像恐怖片〉,《民生報》A8版(2001.08.24)。

四、網路資料

〈臺灣命運分水嶺─回到大國民的1945〉(2010.07.26),http://sayonara-my-love.blogspot.tw/2010/07/1945.html。
〈金光閃閃的台客頌——《大國民進行曲》〉(2010.09.17),http://myplus8light888.pixnet.net/blog/post/16845545-%E9%87%91%E5%85%89%E9%96%83%E9%96%83%E7%9A%84%E5%8F%B0%E5%AE%A2%E9%A0%8C%E2%94%80%E3%80%8A%E5%A4%A7%E5%9C%8B%E6%B0%91%E9%80%B2%E8%A1%8C%E6%9B%B2%E3%80%8B。
〈金枝演社《仲夏夜夢》〉(2007.09.10),http://www.wretch.cc/blog/maintenance/19547990。
于善祿:〈不起勁的胡撇仔─評金枝演社的《玉梅與天來》〉(2004.11.18),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242510602。
于善祿:〈古希臘神話與特洛伊戰爭中的婦女〉(2005.09.21),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251577546。
于善祿:〈身體修辭的詩意契合──評金枝演社的《三合一》〉(2005.05.19),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248187706。
于善祿:〈金枝演社「胡撇仔戲」系列劇作的表演美學與劇場修辭〉(2004),http://goldenbough.com.tw/review-2.htm、http://goldenbough.com.tw/review-3.htm。
于善祿:〈莎士比亞「在(to be)」╱「不在(not to be)」台北〉(2003.06.14),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3161920。
于善祿:〈評金枝演社《浮浪貢開花三:勿忘影中人》〉(2009.07.23),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13437924。
于善祿:〈評金枝演社《大國民進行曲》〉(2010.12.28),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1782070。
王凌莉:〈王榮裕─金枝演社《山海經》〉(2007.10.30),http://www.anb.org.tw/coverstory_content.asp?Ser_No=613。
王珮瑜:〈在故事面前,接受真正的試煉:專訪金枝演社編劇/行政總監游蕙芬〉(2012.06.29),http://teldapblog.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29.html。
白沙屯媽祖婆網站:http://www.baishatun.com.tw/。
吳瓊枝:〈台客文化:一種源自於臺灣的自由獨創精神〉(2004.07.25),http://reset.dynalias.org/blog/archives/000245.html。
李明聰:〈當我們台在一起:「不斷台客」論〉(2006.01.07),http://www.cc.ncu.edu.tw/~csa/journal/55/journal_park421.htm。
李信仁:〈台客文化面面觀〉(2005.10),http://newmsgr.pct.org.tw/month/91/text/002.htm。
李珮穎:〈「撇」得輕鬆「撇」得帥?好難!──玫瑰賊排戲日記〉(2006.10.26),http://www.wretch.cc/blog/zephyropera/2716823。
林乃文:〈評金枝演社《山海經》〉(2008.06.11),http://coolmoonintaiwan.blogspot.tw/2008/06/blog-post.html。
林乃文:〈浮浪貢駛大船《黃金海賊王》〉(2011.11.02),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021。
施冬麟:〈內在行動的意義和角色1〉(2004.02.07),http://goldenbough.com.tw/inner%20action1-1.htm。
施冬麟:〈內在行動的意義和角色2〉(2004.04.22),http://goldenbough.com.tw/inner%20action1-2.htm。
施如芳:〈何止是1945?〉(2010.08.03),http://sayonara-my-love.blogspot.tw/2010/08/1945.html。
紀慧玲:〈悲劇劇場的虛擬想像:評金枝演社《觀音山恩仇記》〉(2002.09.27),http://www.paol.ntch.edu.tw/e-mag-content.asp?show=1&id=1170671。
紀慧玲:〈祭特洛伊,虛擬古臺灣王國,金枝演社挑戰古蹟劇場,今起滬尾砲台變身史詩場景〉,《民生報》10版(2005.10.12)。
紀慧玲:〈浮浪貢的躊躇,通俗的宿命?〉,《文化快遞》第112期(2009.09.01),http://www.taishinart.org.tw/chinese/2_taishinarts_award/4_commentary_detail.php?MID=4&AID=348。
郭麗娟:〈「金枝演社」拼貼歡樂〉,《臺灣光華》(2006.03),頁74-83。
陳金萬:〈台語演出山海經 蕩氣迴腸有夠夯〉(2008.04.17),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0175。
曾韋禎:〈我很「台」,不是「客」:台客的歷史淵源與現象,台客用詞的反省〉,《新使者雜誌》91期(2005.12),http://newmsgr.pct.org.tw/month/91/text/003.htm。
黃淑文:〈漂泊的靈魂,歸屬何處?訪雲門《流浪者之歌》僧人王榮裕〉(2010.01.30),http://blog.udn.com/h28712623/3735064。
黃麗妃:〈觀音山恩仇記〉,《新臺灣新聞週刊》第338期(2002.09.18),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672。
黃麗妃:〈金枝演社的草根魅力,華麗胡撇仔〉(2004.11.29),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0584。
維基百科「101次求婚」:http://zh.wikipedia.org/zh-tw/101%E6%AC%A1%E6%B1%82%E5%A9%9A。
維基百科「KUSO」:http://zh.wikipedia.org/zh-tw/KUSO。
維基百科「ONE PIECE」: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3%A1%E9%AD%94%E6%9E%9C%E5%AF%A6。
維基百科「男人真命苦」: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5%E6%AC%A1%E9%83%8E%E7%9A%84%E6%95%85%E4%BA%8B。
維基百科「幸福的黃手帕」: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8%E7%A6%8F%E7%9A%84%E9%BB%83%E6%89%8B%E5%B8%95。
維基百科「金色夜叉」: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7%91%E8%89%B2%E5%A4%9C%E5%8F%89。
維基百科「哭泣殺神」: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AD%E6%B3%A3%E6%9D%80%E7%A5%9E。
劉美妤:〈胡撇仔戲的美麗與哀愁─專訪《大國民進行曲》導演王榮裕〉(2010.08.06),http://pots.tw/node/5806。
蔣家驊:〈金枝演社-《群蝶》〉(2006.03.13),http://blog.xuite.net/ringfan/drama/5512474。
蔣家驊:〈金枝演社-《羅密歐與茱麗葉》〉(2006.03.13),http://blog.xuite.net/ ringfan/drama/5510902。
蔣家驊:〈金枝演社-《祭特洛伊》完整版〉(2006.03.14),http://blog.xuite.net/ringfan/drama/5513242。
優仕網專訪:〈人生就是舞台,舞台亦是人生-王榮裕〉(2003.04.21),http://www.youthwant.com.tw/column/index.php?d=0304214。
謝志偉:〈好台〉(2004.02.16),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6/today-s1.htm。
鴻鴻:〈粗野或粗疏的國族想像《黃金海賊王》〉(2011.11.04),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188。

五、節目單與影視資料

(一)劇團節目單

《天臺之蛙》節目單(1998)。
《成年醴》節目單(1993)。
《停頓》節目單(1994)。
王榮裕:〈用戲劇讓生活更美好〉,《玉梅與天來》節目單(2004)。
王榮裕:〈從家族到國族的浮浪貢開花〉,《浮浪貢開花3——勿忘影中人》節目單(2009),頁2-3。
王榮裕:〈1945春秋大夢〉,《大國民進行報》第二版(2010)。
何俊穆、許瑋婷、沈婷茹採訪撰文:〈用玩耍的海賊精神重返400年前的黃金時代〉,《黃金海賊王》節目單(2011)。
何俊穆採訪、撰文:〈玩出最前衛的臺灣嬉鬧戲:專訪臺灣劇場的資深玩家王孟超〉,《黃金海賊王節目單》(2011)。
何穆修採訪撰文:〈用熱情歡樂,滿載我們對母土的深情——專訪製作人兼編劇游蕙芬〉,《黃金海賊王》節目單(2011)。
吳義芳口述,葉子華整理:〈心有所屬的歡唱〉,《大國民進行報》第五版(2010)。
吳義芳口述,葉子華採訪、撰文:〈來自生活的動人身體〉,《黃金海賊王節目單》(2011)。
林于竝:〈金枝演社的「群蝶」〉,《群蝶》節目單(2004)。
金枝演社錄音整理:〈李豐楙老師談《山海經》〉(2007.12.25),《山海經》節目單(2008)。
施如芳:〈我情願,幽默慧黠一點〉,《大國民進行報》第三版(2010)。
陳明章口述,葉子華整理:〈陳明章如是說〉,《大國民進行報》第四版(2010)。
游蕙芬:〈愛情無邊界〉,《玉梅與天來》節目單(2004)。
游蕙芬:〈心靈的故鄉〉,《浮浪貢開花Part1》節目單(2006)。
游蕙芬、王文德:《山海經》劇本,《山海經》節目單(2008)。
游蕙芬:〈細說金枝演社的《山海經》〉,《山海經》節目單(2008)。
游蕙芬:〈製作人的話〉,《大國民進行報》第六版(2010)。
葉子華採訪整理:〈導演答客問〉,《山海經》節目單(2008)。
賴宣吾口述,葉子華採訪、撰文:〈默契與信任織就的彩衣〉,《黃金海賊王節目單》(2011)。
簡秀珍:〈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系列〉,《浮浪貢開花》節目單(2006),頁16-17。
蘇培凱:〈新的「金」字招牌〉,《浮浪貢開花2》節目單(2007),頁25-30。

(二)影視資料

《成年禮》,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停頓》,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春天的花蕊——寶釧、素貞與青兒》,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潦過濁水溪》,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胡撇仔戲——臺灣女俠白小蘭》,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古國之神——祭特洛伊》,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天台之蛙》,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群蝶》,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可愛冤仇人》,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觀音山恩仇記》,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羅密歐與朱麗葉》,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玉梅與天來》,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祭特洛伊(完整版)》,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浮浪貢開花Part1》,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浮浪貢開花Part2》,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仲夏夜夢》,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山海經》,數位典藏館,http://vcenter.iis.sinica.edu.tw/watch.php?val=aWQ9Tl82WE1EST0=,未發行。
《浮浪貢開花3——勿忘影中人》,金枝演社提供,未發行。
《大國民進行曲》,臺北:三角工作室,2010年。
《黃金海賊王》,臺北:三角工作室,2011年。
王育麟:《龍飛鳳舞》,臺北:采昌國際,2012年。
李香秀:《消失的王國——拱樂社》,1998、2006年。

六、動漫資料

尾田榮一郎:《ONE PIECE航海王》1-70,臺北:東立,2003-2013年。
尾田榮一郎:《ONE PIECE RED絕讚的人物特寫》,臺北:東立,2004年。
尾田榮一郎:《ONE PIECE BLUE絕讚的內幕集錦》,臺北:東立,2004年。
尾田榮一郎:《ONE PIECE YELLOW絕讚的元素解析》臺北:東立,2008年。
尾田榮一郎:《ONE PIECE GREEN絕讚的秘密章節》,臺北:東立,2011年。
尾田榮一郎:《ONE PIECE BLUE DEEP絕讚的角色》,臺北:東立,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