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與觀看:《點石齋畫報》的圖文構成研究-廖紀雁

碩士論文-敘事與觀看:《點石齋畫報》的圖文構成研究-廖紀雁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廖紀雁

標題:敘事與觀看:《點石齋畫報》的圖文構成研究

指導教授:毛文芳

畢業日期:2013-07

摘要:

本論文是以「敘事與觀看:《點石齋畫報》的圖文構成研究」為題目,從「敘事」與「觀看」這兩個角度出發,企圖對於《點石齋畫報》的圖文內容進行剖析,以釐清其圖文構成的情況。
本論文共分成七章,除了第一章的緒論以及第七章的結論外,總共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對《點石齋畫報》的基本背景作探討。首先對於生成環境進行爬梳,指出經濟的繁榮、娛樂業的興起、華洋文化共處的情形以及印刷術的進步,都促成了《點石齋畫報》的誕生,因此《點石齋畫報》可說是在許多因素交錯下所產生的新聞傳播產物。其次就《點石齋畫報》的刊行情況進行說明,並針對《點石齋畫報》的辦報策略加以討論,藉此了解《點石齋畫報》得以長期刊載的原因。最後筆者探討《點石齋畫報》的媒介特性,並依據畫報著重「圖像」與「新聞性」的特點,界定出《點石齋畫報》為「中國第一份時事手繪畫報」的地位。
第二部分是本論文的討論核心,分別是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其中第四章首先指出新聞來源的限制以及對圖像寫實性的要求,使得《點石齋畫報》的繪者運用各種圖像資料與想像來繪製新聞圖像,甚至更進一步以繪者對新聞場景的理解與想像為基礎,對圖像資料進行改編。另外,筆者認為《點石齋畫報》對於新聞真實性的界定範圍其實很寬鬆,不僅允許自身對新聞訊息進行改編、誇大,甚至可隨著讀者閱讀欲望的改變,編造出符合讀者的民族情感、寫實卻不真實的報導圖文。第五章探討《點石齋畫報》由「圖像」、「文字」與「閒章」三者所組合而成的敘事模式,指出圖像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並藉由買賣形成商業化的觀看文化;文字經由與圖像的配合,產生加強、對比和延伸等效果,達到更為豐富的圖文觀看;閒章部分筆者則歸納出「順向」與「輻射」兩種觀看,並結合中國評點學的概念,指出《點石齋畫報》其實透過閒章的運用,對新聞內容進行了評點。第六章的議題集中在「新聞訊息」與「看客」的概念上,首先剖析《點石齋畫報》在「時間」、「人物」這兩方面的呈現模式,指出其在新聞訊息上經常採用泛寫的策略,並以此構成以事件為中心的觀看方式。其次,筆者引用魯迅所提出的「看客」概念,討論「看客」在圖像敘事上所構成的「聚焦」作用。最後,筆者進一步運用空間敘事的觀點,說明《點石齋畫報》如何利用「框」的區隔效果,形成「看與被看」的多重觀看狀態。
經由本論文的討論,筆者希望釐清《點石齋畫報》這個晚清的新式傳播媒介在圖文構成上呈現怎麼樣的獨特之處,藉此了解《點石齋畫報》作為晚清畫報的先驅,為後來的畫報奠定了怎麼樣的圖文構成基礎。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第十卷,見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一一四二冊,第151-169頁。
(清)尊聞閣主人編、吳友如繪圖:《申江勝景圖》(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清)黃協塤:《淞南夢影錄》,見江畬經編:《歷代小說筆記選(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五冊,頁1335-1357。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箋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八。
(清)葛沖:《青浦縣鄉土志》,見黃葦、夏林根編:《近代上海地區方志經濟史料選輯1840-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頁336。

二、近人專書

(一)中文專書

N. Gregory Mankiw著,饒秀華、林修葳、傅冶天譯:《經濟學原理》(臺北:臺灣東華,1998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毛文芳:《卷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文本探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水木茂作、蔡阿亮譯:《中國妖怪事典》(臺中市:晨星出版社,2007年)。
方師鐸主編:《點石齋畫報》第一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78年)。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書局,1986年)。
王鳳超:《中國的報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稼句編:《晚清民風百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江畬經編:《歷代小說筆記選(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點石齋畫報》(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籌辦處,2000年)。
衣若芬:《遊目騁懷:文學與美術的互文與再生》(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吳友如等:《清末浮世繪:「點石齋畫報」精選集》(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吳庠鑄編:《點石齋畫報的時事風俗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
劭雍:《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2005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5年)。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2002年)。
李振宇:《圖像敘事:「富春江畫報」視覺文本研究》(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2年)。
李潤波主編:《晚清新聞畫報收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瞻:《新聞學》(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史1815-1874》(臺北:正中,1998年)。
卓聖格:《晚清通俗繪畫研究:以「點石齋畫報」為主軸》(臺中:弘祥出版社,2000年)。
卓聖格:《點石齋畫報的插圖繪畫研究》(臺中:弘祥出版社,1998年)。
武田雅哉作、任鈞華譯:《飛翔吧!大清帝國:近代中國的幻想科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邵雍:《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2005年)。
俞小紅編:《晚清官場百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合著,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臺北:三言社,2007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夏曉虹:《晚清上海片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孫繼林編:《晚清社會風俗百圖》(上海市:學林出版,1996年)。
徐昶:《新聞編輯學》(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徐載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市:華藝學術,2012年)。
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張偉:《滬瀆舊影》(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張鳴、袁賀編:《土眼洋事之外國聊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張鳴、袁賀編:《土眼洋事之華洋眾生》(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張鳴、袁賀編:《土眼洋事之總理衙門》(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張靜廬:《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上海:群聯出版社,1953年)。
章用秀:《美石與印章》(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陳平原、夏曉紅編著:《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陳永國主編:《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
陳真:《公共管理精論》(臺北:志光教育文畫出版社,2012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
曾慶香:《新聞敘事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
萊辛:《拉奧孔》,《朱光潛全集》第十七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黃友編著:《回眸晚清──《點石齋畫報》精選釋評》(天津:京華出版社,2006年)。
黃光雄、蔡清田著:《課程發展與設計》(臺中: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年)。
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達與文化構圖》(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黃蒙田:《魯迅與美術二集》(香港:大光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楊化選輯:《中國古代怪異圖:山海經插圖選》(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1989年)。
楊光輝:《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
楊琴:《新聞敘事與文化記憶:史態類新聞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漢明、蔣英豪、黃永松編:《「點石齋畫報」通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廖修平:《版畫藝術》(臺北:雄獅,1991年)。
熊月之、馬學強、晏可佳選編:《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管倖生:《廣告設計》(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趙建國:《分解與重構:清季民初的報界團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趙爾巽著、國史館校註:《清史稿校註》(台北:臺灣商務,1999年)。
劉尚恒:《閒章釋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劉蘭肖:《晚清報刊與近代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
廣州述報館編輯:《述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滕志賢註譯、葉國良校閱:《新譯詩經讀本》上冊(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鄭為編:《點石齋畫報時事畫選》(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
鄭貞銘:《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魯迅:《魯迅全集》卷四(台北:唐山影本,1989年)。
黎明潔:《新聞寫作與新聞敘述:視角.主體.結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盧群編:《晚清奇案百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賴玉釵:《圖像敘事與美感傳播:從虛構繪本到紀實照片》(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
薛冰編:《晚清洋相百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臺北:威士曼文化,2005年)。
羅剛:《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名出版社,1994年)。

(二)外文專書

Don J. Cohn, Vignettes from the Chinese : lithographs from Shanghai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7)。
Ye Xiaoqing,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Shanghai Urban Life,1884-1898(Ann Arbor: 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3)
川手晴雄編:《日本の近現代史》(臺北縣:尚昂文化,2010年)。
中野美代子、武田雅哉:《世紀末中国のかわら版:絵入新聞『点石斎画報』の世界》(東京:中央公論社,1999年)。
水木しげる:《水木しげるの中国妖怪事典》(東京:東京堂出版社,1990年)。
石曉軍:《「点石斎画報」にみる明治日本》(東京:東方書局,2004年)。
坂本猛豬:《大正天皇御治世史》(東京:出版社不詳,1927年)。
笠原英彥:《歷代天皇總覽》(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3年)。
富田昭次:《絵はがきで見る日本近代》(東京:青弓社,2005年)。

三、單篇論文

王爾敏:〈《點石齋畫報》所展現之近代歷史脈絡〉,《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達與文化構圖》(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1-25。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臺灣商務,1997年),頁227-295。
包華石(Martin J. Powers)著,黃咨玄譯:〈早期中國藝術中的精靈與載體〉,《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頁83-108。
吳美鳳:〈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時期的民間信仰意識〉,《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1卷2期(2001年2月),頁33-57。
吳學文:〈《點石齋畫報》研究論述〉,《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3期(2007年9月),頁56-59。
李孝悌:〈走向世界,還是擁抱鄉野──觀看《點石齋畫報》的不同視野〉,《中國學術》第十一輯(2002年),頁287-293。
李艷平:〈圖像閱讀時代的開啟:《點石齋畫報》〉,《安徽文學》第一期(2009年),頁343-345。
卓聖格:〈晚清石印畫報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台中商專學報》第31期(1999年6月),頁394-408
俞瑋婭:〈從《點石齋畫報》看視覺文化的融合與延續〉,《吉林藝術學院學報》第83期(2008年),頁32-34。
張婕:〈明代小說、戲曲插圖的敘事功能〉,《藝術百家》第6期(2009年),頁275-277。
康無為:〈「畫中有話」:點石齋畫報與大眾文化形成之前的歷史〉,《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頁73-100。
許文堂:〈清法戰爭中淡水、基隆之役的文學、史實與集體記憶〉,《臺灣史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2006年6月),頁1-50。
許綺玲:〈魯迅寫攝影〉,《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達與文化構圖》(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12月),頁395-419。
陳祖恩:〈揭開封閉社會的神秘面紗──圖片中的上海日本人居留民〉,《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27-61。
陳雅琳:〈《點石齋畫報》對「中法戰爭」新聞的圖像建構〉,《東方人文學誌》第8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57-178。
彭永祥:〈中國近代畫報簡介〉,《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四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頁656-679。
華可思:〈上海工部局樂隊與工共樂隊的歷史與政治〉,《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頁40-63。
葉青:〈中國繪畫敘事傳統的形成〉,《敘事叢刊》第一輯(2008年7月),頁255-270。
葉曉青:〈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平民文化〉,《二十一世紀》創刊號(1990年10月),頁36-47。
廖紀雁:〈《點石齋畫報》中的日本妓女圖像〉,《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14期(2012年6月),頁1-28。
趙毅衡:〈三種時間向度的敘述──以現象學與文化研究出發討論敘述體裁〉,《敘事叢刊》第一輯(2008年7月),頁146-163。
蔡秀美:〈評介葉曉青著《點石齋畫報──上海城市生活,1884-1898》〉,《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9期(2008年6月),頁111-122。
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史略〉,《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頁346-431。
鄭振鐸:〈近百年來中國繪畫的發展〉,《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頁187-198。
魯道夫.G.瓦格納:〈進入全球想像圖景:上海的《點石齋畫報》〉,《中國學術》第八輯(2001年11月),頁1-96。
龍迪勇:〈圖像敘事:空間的時間化〉,《敘事叢刊》第一輯(2008年7月),頁167-196。
顏彥:〈明清小說插圖敘事的時空表現圖式〉,《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1期(2011年),頁81-90。
羅福惠、彭雷霆:〈形塑與變形:《點石齋畫報》中的日本圖像〉,《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7卷第3期(2008年5月),頁79-83。
羅蘇文:〈晚清上海租界公共娛樂區的興起〉,《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0月),頁71-92。
羅蘇文:〈論清末上海都市女裝的演變(1880-1910)〉,《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研究近史所,2003年),頁109-140。

四、會議論文

鄭文惠:〈視覺奇觀與感官敘事──《點石齋畫報》中妓女形象再現的文化地理學〉,「『文本.觀看』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9月19日)。

五、學位論文

宋育泰:《初探漫畫中的圖像敘事:社會符號學的觀點》(臺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佩芬:《「點石齋畫報」中的秩序觀(1884-1898)》(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李倩:《影視作品中植入式廣告「圖像敘事」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李景龍:《以「點石齋畫報」論吳友如新聞風俗格致畫》(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美術理論組碩士論文,2004年)。
俞瑋婭:《我看「點石齋畫報」》(上海:上海戲劇學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卉珺:《「點石齋畫報」畫面藝術特色探究》(江蘇:江南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美玲:《「點石齋畫報」視野下晚清女性生活形態探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專門史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婉瑛:《從「點石齋叢畫」看日本浮世繪對晚清畫壇的影響》(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張晗:《「點石齋畫報」建構的外國人形象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彥育:《晚清的法律、社會與國家──以「點石齋畫報」的法律事件為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裴丹青:《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社會文化的變遷》(河南:河南大學中國近代史系碩士論文,2005年)。
蔡孟宸:《明清閒章美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談啟志:《再現的城市:「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1884-1898)》(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謝菁菁:《西畫東漸與「點石齋畫報」》(浙江:中國美術學院美術系碩士論文,2010年)。

六、報紙

申報館主人啟:〈三十號畫報出售〉,《申報》第4255號,光緒11年1月7日,西元1885年2月21日禮拜六,頭版。
申報館主人啟:〈畫報出售〉,《申報》第3974號,光緒10年4月14日,西元1884年5月8日禮拜四,頭版。
申報館主啟:〈第二號畫報出售〉,《申報》第3983號,光緒10年4月23日,西元1884年5月17日禮拜六,頭版。
申報館主啟:〈第三號畫報出售〉,《申報》第3994號,光緒10年5月4日,西元1884年5月28日禮拜三,頭版。
申報館主啟:〈第六號畫報出售〉,《申報》第4023號,光緒10年閏5月4日,西元1884年6月26日禮拜四,頭版。
申報館主啟:〈第四號畫報出售〉,《申報》第4004號,光緒10年5月14日,西元1884年6月7日禮拜六,頭版。
申報館啟:〈招人代售新報〉,《申報》第1201號,光緒2年3月3日,西元1876年3月28日禮拜二,頭版。
申報館啟:〈點石齋印售書籍圖畫碑帖楹聯書目〉,《申報》第2177號,光緒5年4月5日,西元1879年5月25日禮拜日,頭版。
見所見齋:〈閱畫報書後〉,《申報》第4016號,光緒10年5月26日,西元1884年6月19日禮拜四,頭版。
武越:〈畫報進步談〉,《北洋畫報》第251期,西元1928年12月1日星期六,頁7。
尊聞閣主人:〈點石齋畫報緣啟〉,收入於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點石齋畫報》上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11月),甲一頁1、2。
無名氏:〈日本皇帝睦仁〉,《東方雜誌》第一期,光緒30年1月25日,頁21。
無名氏:〈天皇崩御〉,《朝日新聞》第9338號,明治45年7月30日,第二版。
無名氏:〈外埠售報處〉,《申報》第3974號,光緒10年4月14日,西元1884年5月8日禮拜四,頭版。
無名氏:〈吳淞形勢〉,《申報》第4070號,光緒10年6月22日,西元1884年8月12日禮拜二,頭版。
無名氏:〈第五號畫報出售〉,《申報》第4014號,光緒10年5月24日,西元1884年6月17日禮拜二,頭版。
無名氏:〈馳馬角勝〉,《申報》第1號,同治11年3月23日,西元1872年4月30日禮拜二,第2、3張。
無名氏:〈點石齋各省分莊售書告白〉,收入於方師鐸主編:《點石齋畫報》第六輯,午三,頁17。
點石齋主人啟:〈招請名手繪圖啟〉,《申報》第4004號,光緒10年5月14日,西元1884年6月7日禮拜三,頭版。
點石齋主人啟:〈請各處名手專畫新聞啟〉,《申報》第4001號,光緒10年5月11日,西元1884年6月4日禮拜三,頭版。
涥達利洋行啟:〈新造華文時辰鐘出售〉,《申報》第2346號,光緒5年9月27日,西元1879年11月10日禮拜一,第8頁。

六、網路資源

《中華讀書報》1999年12月22日:http://www.gmw.cn/01ds/1999-12/22/GB/DS%5E280%5E0%5EDS601.HTM。
國家圖書館特藏線上展覽館: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od/exhibition/ebook2011/00000012/web/flipviewerxpress.html。
維基百科昭憲皇太后條: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8%AD%E6%86%B2%E7%9A%87%E5%A4%AA%E5%90%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