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重要字書部首沿革研究-邱子維

碩士論文-歷代重要字書部首沿革研究-邱子維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邱子維

標題:歷代重要字書部首沿革研究

指導教授:黃靜吟

畢業日期:2012-07

摘要:

本文以《說文解字》、《玉篇》、《五經文字》、《龍龕手鑑》、《四聲篇海》、《字彙》等六部字書為討論對象,先概述各字書的背景資料,再逐一爬梳各字書分部、歸部、部次等部首觀念的演變過程與原因,藉此理出歷代重要字書部首沿革的脈絡,並檢討字書部首演變過程中遭遇的問題與改進之道,期能為今日字辭典編輯提供參考,俾使部首序字辭典編輯更臻完善。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照時代先後排序)
﹝漢﹞史游撰,﹝唐﹞顏師古註:《急就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北宋景祐刊本。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南朝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百衲本二十四史》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宋紹興刊本影印。
﹝南朝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訂:《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影印《小學彙函本》。
﹝南朝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匯集影印黎本、羅本。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著:《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百衲本二十四史》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北平圖書館江安傅氏雙鑑樓吳興劉氏嘉業堂及涵芬樓藏宋蜀大字本影印。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百衲本二十四史》據上海涵芬樓借北平圖書館藏宋蜀大字本影印。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宋蜀大字本。
﹝唐﹞張參撰:《五經文字》,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唐﹞唐玄度撰:《九經字樣》,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唐﹞封演撰:《封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影印《雅雨堂叢書》)。
﹝唐﹞(日)空海撰:《篆隸萬象名義》,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據日本崇文院影印高山寺藏舊鈔本影印。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篆韻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後晉﹞劉煦:《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宋紹興刊本。
﹝遼﹞釋行均撰:《龍龕手鑑》,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四部叢刊續編》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影印。
﹝遼﹞釋行均編:《龍龕手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中華書局據高麗版影印遼刻《龍龕手鏡》影印。
﹝宋﹞沈括:《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津逮秘書》排印。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南宋﹞李從周:《字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知不足齋叢書》影印。
﹝金﹞韓道昭:《五音集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金﹞韓道昭著,甯忌浮校訂:《校訂五音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金﹞韓孝彥、韓道昭撰;﹝明﹞釋文儒、思遠、文通刪補:《成化丁亥重刊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成化三年至七年明釋文儒募刻本影印。
﹝元﹞脫脫:《遼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百衲本二十四史》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影印。
﹝明﹞李登撰:《書文音義便考私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據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五年陳邦泰刻本影印。
﹝明﹞梅膺祚撰:《字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影印。
﹝明﹞釋真空撰:《新編篇韻貫珠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弘治十一年刻本影印。
﹝明﹞周家棟撰:《洪武正韻彙編》,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六年趙新盤刻本影印。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入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儒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四部叢刊初編》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清﹞嚴可均:《說文校議》,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影印光緒十年李宗煝刊本。
﹝清﹞勞格、趙鉞撰:《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張度:《說文補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影印《靈鶼閣叢書》本。
﹝清﹞王筠:《說文釋例》,濟南:山東大學,2007年,《山東文獻集成》據清道光二十八年王氏自刻咸豐二年補刻本影印。
﹝清﹞丁福保纂:《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第一冊,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二、專書(依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王玉新:《漢字部首認知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左民安、王盡忠:《細說漢字部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江舉謙:《說文解字綜合研究》,臺中:東海大學,1978年。
巫俊勳:《〈字彙〉編纂理論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本。
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說文》與歸部之探究》(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吳澤炎、黃秋耘、劉葉秋編:《辭源》大陸版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周碧香:《實用訓詁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精校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民國叢書》第三編47。
班吉慶:《漢字學綱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臺北:教育部,2002年。
章季濤:《怎樣學習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陳飛龍:《龍龕手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莊雅州、黃靜吟師註譯:《爾雅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曾榮汾:《字樣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黃靜吟師:《漢字筆順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5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劉尚謙:《中國文字學叢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畧》,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蔡信發:《兩岸字典部首、字序之比較研究》,1995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3-0301-H008-015-N2。
蔡信發:《〈龍龕手鑑〉綜合研究――龍龕手鑑之部首研究(Ⅱ)》,1998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7-2411-H008-001-A8。

三、學位論文(依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亮:《〈說文解字〉部首及其與從屬字關係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7年。
呂瑞生:《歷代字書重要部首觀念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士論文,1994年。
呂瑞生:《字彙異體字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說文》與歸部之探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李景遠:《張參五經文字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徹:《說文部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李瑩娟:《漢語異體字整理法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巫俊勳:《說文解字分部法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巫俊勳:《〈字彙〉編纂理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吳憶蘭:《說文解字與玉篇部首比較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金允子:《字典部首通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國志:《〈說文〉部敘體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楊霞:《〈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鏡》研究(部分)》,保定:河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4年。
魏現軍:《〈龍龕手鏡〉研究》,南充:西華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5年。

四、期刊論文(依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有衛:〈試論《說文》部首系聯次序〉,收於向光忠主編:《說文學研究‧第一輯》,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頁232-239。
王英明:〈晉代以來仿《說文解字》之字書〉,收於向光忠主編:《說文學研究‧第五輯》,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頁453-494。
王綿厚:〈沈括著錄的遼代佛學字書《龍龕手鏡》評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1年,頁80-81。
呂文瑞、王嶸:〈《龍龕手鏡》部首淺析〉,《甘肅高師學報》,第16卷第3期,2011年,頁53-55。
李孝定:〈論《玉篇》增刪《說文》部首──漢字新分部法初探〉,《大陸雜誌》第70卷第3期,1985年,頁102-110。
李淑萍:〈論《龍龕手鑑》之部首及其影響〉,《東華人文學報》第12期,2008年,頁 57-84。
宋建華:〈《說文》部首字釋義與釋形相互矛盾現象考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頁17-38。
周國光:〈《四聲篇海》瑣論〉,《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頁103-109。
邵榮芬:〈《五經文字》的直音和反切〉,《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246-247。
洪固:〈字典部首檢字法的改進研究〉,《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529-548。
洪固:〈字典部首應重新排序〉,《東師語文學刊》第11期,1998年,頁121-138。
高明:〈論說文解字之編次〉,《人文學報》第5期,1976年,頁187-214。
徐耀民:〈試談《說文解字》的有部無字問題〉,《國文天地》18卷11期,2003年,頁81-84。
陳建裕:〈《玉篇》版本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第14卷第2、3期,1999年,頁97-100。
陳建裕:〈《玉篇》部首說略〉,《陰山學刊》第12卷第1期,1999年,頁34-36。
陳淑梅、張曉青:〈從《說文解字》的部首系統到檢字法原則的部首系統〉,收於向光忠主編:《說文學研究‧第四輯》,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頁107-124。
連登崗:〈研索《說文解字》部首與字原之著述〉,收於向光忠主編:《說文學研究‧第五輯》,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頁186-232。
陳新雄:〈說文解字分部編次〉,《鍥不舍齋論學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頁742-748。
常耀華:〈《玉篇》版本源流考述〉,《平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9卷第1期,1994年,頁90-92。
張標:〈論《玉篇》對《說文》部首的調整與改革〉,收於向光忠主編:《說文學研究‧第二輯》,武漢:崇文書局,2006年,頁381-402。
張應德:〈《玉篇》的特點及其歷史〉,《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4年第6期,頁57-62。
黃沛榮:〈衆裡尋他千百度──談漢字的部首與歸部問題〉,《國文天地》7卷7期,1991年,頁16-19。
黃孝德:〈《玉篇》的成就及其版本系統〉,《辭書研究》1983年02期,頁145-152。
曾榮汾:〈字典中部首歸屬問題探析──由「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說起〉,《孔孟月刊》第25卷第5期,1987年,頁13-23。
曾榮汾:〈談部首序字典編輯觀念的改進〉,《第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1991年。
曾榮汾:〈教育部標準字體研訂的概況簡介〉,收入曾榮汾:《辭典學論文集:1987-2004》,臺北:辭典學研究室,2004年,頁101-102。
曾榮汾:〈《說文解字》編輯觀念析述〉,《先秦兩漢學術》第3期,2005年,頁65-91。
曾榮汾:〈《玉篇》編輯觀念研究〉,《第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頁291-318。
楊素姿:〈從《玉篇》對《說文》部首之增刪談作者之編輯觀念〉,「第三屆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2009年,頁39-58。
鄒酆:〈《字彙》在字典編纂法上的創新〉,《辭書研究》,1983年05期,頁135-142。
劉尚慈:〈《篆隸萬象名義》考辨〉,《中國語言學報》第8期,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53。
蔡信發:〈《說文》會意字部居之誤〉,《說文商兌》,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頁113-132。
薛克謬:〈論非形聲字的歸部及《說文解字》部首的形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頁84-91。
謝美齡師:〈《說文》與《字彙》分部淺探〉,《興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5年,頁285-305。
蘇尚耀:〈中文部首介紹:部首的創始和沿革〉,《華文世界》,1988年,頁49-52。
蘇尚耀:〈部首問題檢討〉,《華文世界》,1988年,頁55-57。

五、網路資料
《漢字構形資料庫》2.7版,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文獻處理實驗室提供。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2076.htm
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