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吳岳霖

論文分類 碩士論文
姓名 吳岳霖
標題 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
指導教授 汪詩珮
畢業日期 2011-07
摘要 在「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二十五年後的今日,我藉「跨文化劇場」的「反向」思考,重新評價當代傳奇劇場的劇作及其在台灣戲劇史的定位,並審視東方劇場的價值與藝術本質。本文以「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生命『史』」的角度,透過「創新」與「傳統」兩個角度架構並梳理其劇作的「擺盪」性,在對應當代戲曲的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的氛圍的同時,擷取「當代傳奇劇場」的時代價值。

之所以能夠重探「當代傳奇劇場」,立足於其在「創新」與「傳統」開展出兩條創作路線,因而藉此提問:當代傳奇劇場在如此「擺盪」的創作軌跡上,可否找到屬於自身的「主體性」?

本文的第二章焦點在於「創新」,以七部「西方混血」之作,分別論述吳興國的劇場實驗及其意義,並於過程裡鬆動「京劇」作為表演的主體位置。第三章則透過兩部與創作者吳興國生命共鳴的劇作──《李爾在此》與《等待果陀》,於「創新」中重新尋回創作者的藝術本質,也就是「傳統劇場」的價值。同時,在回溯「傳統」裡,看到「新型態」誕生的可能。第四章的核心為當代傳奇劇場的「中國改編」作品,以及「傳統老戲」的重演。除是在「傳統」基礎上有所創發,更提煉出「傳承」老戲的意義,並且觀察出當代傳奇劇場在「當代戲曲史」承先啟後的位置。

最後,本文雖以「創新」與「傳統」作為架構,但也在論述裡拆解掉這樣的二元關係,故,其所擺盪的實是吳興國作為劇場主導者的「主體性」。於是,當代傳奇劇場雖有其時代意義,但如何重新檢視自身的創作歷程,回歸其藝術本質,繼續深化劇作的內涵,而不是著力於形式上的置換與拼貼,並找到「尋覓中的主體性」,或許才是當代傳奇劇場得以繼續開創傳奇的可能。
參考文獻 一、當代傳奇劇場錄影及現場演出觀賞

(一)出版錄影

《獨當一面》,台北:當代傳奇劇場,2004年。
《慾望城國》,台北:當代傳奇劇場,2006年。
《李爾在此》,台北:當代傳奇劇場,2006年。
《暴風雨》,台北:當代傳奇劇場,2006年。
《夢蝶》,台北:當代傳奇劇場,2008年。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台北:當代傳奇劇場,2011年。

(二)未出版錄影

《王子復仇記》,台北:國家戲劇院,1990年3月10日。
《陰陽河》,台北:台北社教館,1991年12月8日。
《無限江山》,台北:北社教館,1992年11月14-15日。
《樓蘭女》,台北:國父紀念館,1993年7月4-7日。
《奧瑞斯提亞》,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1995年10月27-29日。
《金烏藏嬌》,台北:國家戲劇院,2002年8月17日。
《等待果陀》,台北:城市舞台,2005年10月8日。
《水滸108》,台北:國家戲劇院,2007年10月5-7日。

(三)現場演出觀賞

台積心築藝術季閉幕節目《李爾在此》,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2008年7月9日。
《梨園傳奇》,台北:國家戲劇院,2009年11月5-8日。
《歡樂時光─契訶夫傳奇》,台北:台北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2010年10月22日。
《梨園傳奇2》,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2010年12月3-5日。
《水滸108II─忠義堂》,台北:國家戲劇院,2011年6月19日。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苗栗:巨蛋體育館,2011年10月22日。

二、劇本與原著小說集

王安祈:《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
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新北:印刻,2008年。
王安祈:〈孟小冬〉,《戲劇學刊》第12期(2010年7月),頁185-217。
張大春:〈《歡樂時光—契訶夫傳奇》歌詞〉,《印刻文學生活誌》第86期(2010年10月),頁32-43。
當代傳奇劇場:《慾望城國》,台北:法蘭克福工作室,2000年。
趙雪君:〈狐仙故事〉,《戲劇學刊》第14期(2011年7月),頁203-245。
劉毓秀、曾珍珍合譯:《希臘悲劇》,台北:書林,1984年。
埃斯庫羅斯(Aeschylus)著,呂健忠譯:《奧瑞斯泰亞:阿格門儂 奠酒人 和善女神》,新北:左岸文化,2006年。
安東.契訶夫(A. P. Chekhov)著,汝龍譯:《契訶夫小說選》,台北:桂冠,1995年。
安東.契訶夫(A. P. Chekhov)著,汝龍譯:《契訶夫小說全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
安東.契訶夫(A. P. Chekhov)著,李輝譯:《契訶夫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安東.契訶夫(A. P. Chekhov)著,丘光譯:〈變色龍:契訶夫經典短篇小說新譯〉,《印刻文學生活誌》第86期(2010年10月),頁58-61。
安東.契訶夫(A. P. Chekhov)著,丘光譯:《帶小狗的女士:契訶夫小說新選新譯》,台北:櫻桃園文化,2010年。
山繆.貝克特(Samuel Beckett)著,廖玉如譯注:《等待果陀.終局》,台北:聯經,2008年。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方平譯:《李爾王》,新北:木馬文化,2001年。
莎士比亞(Willam Shakespeare)著,呂健忠譯:《馬克白》,台北:書林,1999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方平譯:《新莎士比亞全集3.喜劇.暴風雨》,台北:貓頭鷹出版,2000年。
莎士比亞(Willam Shakespeare)著,方平譯:《新莎士比亞全集4.悲劇.哈姆萊特》,台北:貓頭鷹出版,2000年。
莎士比亞(Willam Shakespeare)著,方平譯:《新莎士比亞全集5.悲劇.麥克貝斯》,台北:貓頭鷹出版,2000年。
莎士比亞(Willam Shakespeare)著,彭鏡禧譯:《哈姆雷》,台北:聯經,2001年。

三、專書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1996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2002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王安祈、李元皓:《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本事詩校補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巴金:《簡潔與天才孿生──巴金談契訶夫》,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台北:書林,2008年。
吳興國、林秀偉著:《英雄不卸甲:出發!慾望城國的傳奇旅程》,台北:日月文化,2010年。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新編西洋文學概論─上古迄文藝復興》,台北:書林,1990年。
李立亨:《Theatre : 我的看戲隨身書》,台北:天下遠見,2000年。
李漁:《閒情偶寄》,《李漁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1992年。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段馨君:《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新北:Airiti Inc.,2010年。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台北:書林,2008年再版二刷。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台北:書林,1993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與解構》,台北:書林出版,2006年。
耿一偉等著:《喚醒東方歐蘭朵》,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9年。
馬森:《臺灣戲劇 : 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出版,2002年。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
高行健:《沒有主義》,台北:聯經,2001年。
曹樹鈞、孫福良:《莎士比亞在中國舞臺上》,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89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1972年。
陳芳主編:《「劇場事」8:戲曲易容術專題》,台南:台南人劇團,2010年。
傅謹:《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彭鏡禧主編:《發現莎士比亞:台灣莎學論述選集》,台北:貓頭鷹出版,2004年再版。
黃淑文:《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
雷競璇編:《崑劇蝴蝶夢──一部傳統戲的再現》,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
廖美玉主編:《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
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台北:天下文化,2006年。
鍾明德:《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書林,1989年。
鍾明德:《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意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1995年。
鍾明德:《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台北:書林,1996年。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揚智,1999年。
鍾明德:《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台北:書林,2007年。
魏海敏口述,張必瑜整理:《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臺生涯》,台北:商周文化,1996年。
魏海敏著,陳慶祐文字撰述:《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台北:積木文化,2006年。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陳中梅譯:《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翁托南.阿鐸(Antonin Artaud)著,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阿鐸戲劇文集》,台北:聯經,2003年。
亞莉安.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法賓娜.巴斯喀(Fabienne Pascaud)著,馬照琪譯:《亞莉安.莫虛金:當下的藝術》,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1年。
戴雅雯(Diamond, Catherine)著,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台北:書林,2000年。
迪倫.唐諾倫(Declan Donnellan)著,馬汀尼、陳大任譯:《演員與標靶》,台北:聲音空間,2010年。
馬庫塞(Herbert Marcuse)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新北:桂冠,1990年。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出版,1996年。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郭劼譯:《消解性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著,陳敬旻譯:《開放的門:對於表演與劇場的思考》,台北:書林,2009年。
彼德‧布魯克(Peter Brook)著,耿一偉譯:《空的空間》,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8年。
谷崎潤一郎著,李尚霖譯:《陰翳禮讚》,台北:臉譜,2009年二版。
鈴木忠志著,林于竝、劉守曜譯:《文化就是身體》,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1年。
Alexander C.Y. Huang﹒Chinese Shakespeares:Two Centuries of Cultural Exchang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
Kott, Jan. Shakespeare, our contemporary .New York : W. W. Norton & Company , 1974.

四、論文

(一)期刊、專書與研討會論文

王安祈:〈八、附錄——當前台灣國劇發展的三個方向〉,《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頁252-259。
王安祈:〈「演」出戲劇史:從北京京劇團到當代傳奇〉,《表演藝術》第11期(1993年9月),頁102-103。
王安祈:〈竹林中的探險:觀《羅生門》戲曲演出〉,《表演藝術》第67期(1998年7月),頁73-77。
王安祈,〈「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起〉,《戲劇學刊》第9期(2009年1月),頁103-124。
王安祈:〈京劇理論在當代台灣的開展與局限〉,《清華學報》新30卷第2期(2000年6月),頁193-218。
王安祈:〈生命風格的複製──以余叔岩、孟小冬師徒關係為例論京劇流派的人文意涵〉,《戲劇研究》第4期(2009年7月),頁15-44。
王安祈:〈「回眸」與「追尋」——關於京劇歌唱劇《孟小冬》〉《表演藝術》第207期(2010年3月),頁26-28。
王友輝:〈失準的氣象預報〉,《表演藝術》第147期(2005年3月),頁106-107。
王靖獻:〈莎士比亞《暴風雨》的外延與內涵〉,《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頁1-32。
王德威、汪詩珮、聞天祥等著:〈「古典的青春‧一九四九年之後,台灣新京劇」特輯〉,《印刻文學生活誌》第82期(2010年6月),頁156-184。
王璦玲、王德威、鄭培凱、梅家玲、王安祈等著:〈「新世紀 新京劇──二十一世紀臺灣京劇新美學與國光劇團」專輯〉,《中國文哲通訊》第21卷第1期(2011年3月),頁1-82。
王璦玲:〈「經典性」與「現代性」──論當代台灣京劇發展之美學新視野與其文化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1卷第1期(2011年3月),頁21-30。
古嘉齡:〈當代傳奇劇場演出作品之劇型探討——兼論《奧瑞斯提亞》之演出,以觀其劇團之成長歷程〉,《中華學苑》第53期(1999年8月),頁1-32。
白斐嵐:〈台式「定目劇」出現了嗎?──定義紛擾難清 「官」的想像與「民」的掙扎〉,《表演藝術》第229期(2012年1月),頁52-55。
朱芳慧:〈論析《慾望城國》之改編過程與藝術成果〉,《藝術論衡》復刊第2期(2009年11月),頁1-20。
朱鴻洲:〈荒謬劇喜感人物的幾種潛在閱讀〉,《戲劇研究》第9期(2012年1月),頁65-102。
江世芳記錄整理:〈從傳統到傳奇:談「當代傳奇」劇場的京劇革新之路〉,《表演藝術》第9期(1993年7月),頁66-71。
吳興國:〈從傳統走入莎翁世界〉,《中外文學》第15卷第11期(1987年4月),頁50-51。
吳興國:〈形塑新中國戲曲〉,《二十一世紀》第112期(2009年4月),頁90-96。
吳岳霖:〈重新發聲與自我對話——從《李爾在此》「再論」當代傳奇劇場〉,《2011年戲劇學系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2011年,頁20-43。
吳岳霖:〈三種聲音,三段傾訴——京劇歌唱劇《孟小冬》的生命詮釋與戲劇完成〉,《2011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2011年。
吳岳霖、陳俐婷:〈危境與開枝:從「當代傳奇劇場」到「傳奇學堂」談戲曲傳承與教育問題〉,「2011 戲劇教育、應用與研究的亞洲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2011年10月14-16日。
吳岳霖:〈如此歡樂,歡樂如此?:當代傳奇劇場《歡樂時光—契訶夫傳奇》的問題所在〉,收錄於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藝評台2011專輯》,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2年,頁80-83。
吳岳霖:〈致命的額頭叉──評臺灣豫劇團《美人尖》〉,《表演藝術》第231期(2012年3月),頁103。
呂健忠:〈樓蘭女何去何從?〉,《表演藝術》第11期(1993年9月),頁104-108。
呂健忠:〈台灣劇場改編現象的近況〉,《中外文學》第23卷第7期(1994年12月),頁26-47。
李立亨:〈導論:導演的劇場 劇場的導演〉,《表演藝術》第47期(1996年10月),頁69-73。
李立亨:〈吳興國的憤怒與眼淚〉,《表演藝術》第144期(2004年12月),頁23-28+3。
李立亨:〈從「M型劇場」看《樓蘭女》〉,《表演藝術》第191期(2008年11月),頁34-35。
李伊晴記錄整理:〈小說的切片,戲劇的張力:張大春VS.吳興國談契訶夫〉,《印刻文學生活誌》第86期(2010年10月),頁44-57。
李怡瑾:〈“跨文化”探索的現代戲曲——以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劇場”創作為依據〉,收錄於杜長勝主編:《京劇與現代中國社會:第三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2010年,頁318-358。
李怡瑾:〈現代戲曲“實驗”中的“傳統”表現——以台灣“當代傳奇劇場”為探討依據〉,《文藝研究》2010年第3期(2011年3月),頁86-92。
李傳:〈西體中用:論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的跨文化戲劇實驗〉,《戲劇藝術》2011年第4期(2011年),頁66-75。
汪詩珮:〈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民俗曲藝》第159期(2008年3月),頁205-247。
汪詩珮:〈奠基於傳統之上的創新:談《十五貫》的改編〉,《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7期(2008年12月),頁199-231。
汪詩珮:〈女兒心.女人情:國光劇團近年的「女戲」〉,《印刻文學生活誌》第82期(2010年6月),頁164-67。
汪詩珮:〈孤獨,是一種境界:《孟小冬》觀後之零零落落〉,《戲劇學刊》第12期(2010年7月),頁245-250。
周慧玲:〈環境劇場加「跨文化」表演:《奧瑞斯提亞》劇場初探〉,《表演藝術》第36期(1995年10月),頁22-28。
周慧玲:〈國際化的死角〉,《表演藝術》第118期(2002年10月),頁24-26。
林于竝:〈鈴木忠志《特洛伊女人》當中的東西方交會〉,《戲劇研究》第7期(2011年1月),頁173-198。
林秀偉記錄整理:〈從希臘雅典到當代傳奇〉,《表演藝術》第37期(1995年11月),頁88-91。
林秀偉:〈在舞與劇的轉彎處〉,《表演藝術》第43期(1996年5月),頁80-81。
林明澤:〈走出暴風雨——後殖民情境中「卡力班」認同的困境〉,《中外文學》第25卷第7期(1996年12月),頁163-185。
林璄南:〈一場出色的演出〉,《文訊》第28期(1987年2月),頁120-122。
林境南:〈劇場史識與「作家劇場」主張的再商榷〉,《戲劇學刊》第13期(2011年1月),頁195-216。
施如芳:〈搭乘時尚列車接軌國際舞台〉,《表演藝術》第116期(2002年8月),頁61-62。
紀慧玲:〈既在當代,何必等待?〉,《表演藝術》第155期(2005年11月),頁52-53。
紀蔚然:〈刺探台灣劇場的改編:以當代傳奇之《等待果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主編:《2006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2006年,頁35-42。
紀蔚然:〈跨文化之正解與誤讀:台灣劇場改編西方正典之實驗精神〉,收錄於林鶴宜、紀蔚然編,《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台北:書林,2008年,頁51-72。
胡惠禎:〈《慾望城國》十年:吳興國回首「非傳統」的伊始〉,《表演藝術》第48期(1996年11月),頁24-25。
胡惠禎記錄整理:〈新編國劇《阿Q正傳》評論座談會〉,《復興劇藝學刊》第17期(1998年7月),頁61-70。
胡耀恒:〈西方戲劇改編為平劇的問題——以「慾望城國」為例〉,《中外文學》第15卷第11期(1987年4月),頁77-81。
唐健哲、廖俊逞記錄整理:〈許傳統戲曲教育一個未來:戲曲教育的困境與發展〉,《表演藝術》第211期(2010年7月),頁100-105。
孫惠柱:〈《暴風雨》與殖民敘事〉,收錄於張沖主編:《同時代的莎士比亞:語境、互文、多種視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63-78。
馬森:〈老樹新枝:評「當代傳奇劇場」《王子復仇記》〉,《當代戲劇》,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頁245-248。
高維泓:〈貝克特在台灣:當代劇場裡之跨文化演繹〉,《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9期(2008年3月),頁139-179。
張宛瑄:〈慾望拉鋸在身體與心之間──評《只有你》—陸弈靜的〈點滴 我的死海〉〉,《表演藝術》第229期(2012年1月),頁98。
郭澤寬:〈作家劇場──戲曲現代化的指標〉,收錄於龔鵬程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頁83-87。
陳文華:〈誰謀殺了鄧肯〉《文訊》第28期(1987年2月),頁123-124。
陳世雄:〈跨文化,還是“忘我”文化──從京劇《中國公主杜蘭朵》與謝喜納版《奧瑞斯提亞》談起〉,收錄於杜長勝主編:《京劇與現代中國社會:第三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2010年,頁312-317。
陳昕:〈編導合一,有突破也有盲點〉,《表演藝術》第118期(2002年10月),頁21-23。
陳芳:〈《哈姆雷》的戲曲變相〉,《戲劇研究》第3期(2009年1月),頁147-192。
陳芳:〈新詮的譯趣:「莎戲曲」《威尼斯商人》〉,《戲劇研究》第8期(2011年7月),頁59-90。
陳芳英:〈絳唇珠袖之外——從幾部新編戲曲思考新典範的可能〉,《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台北:台北藝術大學,2009年,頁293-344。
陳芳英:〈深雪初融:論新世紀新編京劇的女性書寫〉,《戲劇學刊》第13期(2011年1月),頁35-64。
陳俐婷:〈倩影乍現——論《絳唇珠袖兩寂寞》新編京劇中女性角色〉,《雲漢學刊》第23期(2011年8月),頁215-239。
陸愛玲:〈果陀在哪?他什麼時候來?:幾場《等待果陀》的法國演出〉,《表演藝術》第37期(1995年11月),頁37-38。
傅裕惠:〈管它風吹、雨打還是雷擊——吳興國單挑《李爾王》〉,《表演藝術》第103期(2001年7月),頁52-53。
焦桐:〈戲劇文化的提昇〉,《文訊》第28期(1987年2月),頁116-119。
黃承元,〈二十一世紀莎劇演出新貌:論吳興國的《李爾在此》〉,《中外文學》第34卷第12期(2006年5月),頁109-123。
黃建業:〈文本的背叛與忠實的詮釋:兼談三個希臘作品的演出〉,《表演藝術》第11期(1993年9月),頁99-102。
楊惠君:〈給《奧瑞斯提亞》一個機會〉,《表演藝術》第39期(1996年1月),頁84-87。
聞天祥:〈兩大魔法師,在充滿噪音的島上交鋒:如何穿越莎翁與徐克的「暴風雨」﹖〉,《表演藝術》第144期(2004年12月),頁18-22。
劉亮延:〈被框架的“傳統”與“創新”〉,《上海戲劇》2010年第9期(2010年),頁8-9。
劉瓊云:〈卡立本(Caliban)的失落與尋回——《暴風雨》(The Tempest) 及《魔法師的寶典》(Prospero's Books) 中的權力論述〉,《中外文學》第29卷第10期(2001年3月),頁183-203。
蔡祝青:〈舞臺的隱喻:試論新舞臺《二十世紀新茶花》的現身說法〉,《戲劇學刊》第9期(2009年1月),頁51-101。
鍾明德:〈見證:這是哪門子的京劇?什麼樣的《等待果陀》?〉,《戲劇學刊》第3期(2006年1月),頁241-244。
鍾欣志:〈晚清「世界劇場」的理論與實踐──以小說《黑奴籲天錄》的改編演出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2011年12月),頁83-131。
蘇秀姬:〈從京劇花臉到跨界導演──李小平改寫配角人生〉,《表演藝術》第135期(2004年3月),頁89-91。

(二)學位論文

吳俊揆:《藝文團體的顧客經營與活動規劃之研究——以當代傳奇劇場《歡樂時光-契訶夫傳奇》為例》,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李小平:《《掰啦女孩》導演創作分析》,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沈惠如:《現代戲曲編劇舉例探討》,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林芷瑩:《試/戲妻戲曲的演出發展及其意涵研究──以京劇盛行年代為主要析論範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林淑薰:《臺灣新編京劇的主題、敘事技法與舞臺呈現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邱詩婷:《魏海敏當代京劇表演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柯曉姍:《當代傳奇劇場舞台演出本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芬蘭:《當代「莊子試妻」故事之研究──以奚淞、魏子雲、吳兆芬、高行健的劇本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黃千凌:《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劉浩君;《90年代台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鄭傑文:《慾望現代與混血表演:1986-2006當代傳奇劇場作品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簡孟凌:《塞謬爾.貝克特的《等待果陀》與《結局》:試以佛老思想的觀點闡述其語言、苦難與虛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外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五、報刊新聞(按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一)劇場評論與議題

賴聲川:〈「剩下所能說的不多」——貝克特極短劇三齣〉,《聯合報》1990年02月10日,27版。
林懷民:〈葛蘭姆 如果惡評如湧〉,《聯合報》1990年11月21日,08版。
鍾明德:〈Medea、美狄亞、樓蘭女 觀眾看到什麼?〉,《聯合報》1993年4月26日,18版。
鍾明德:〈藝聞焦點 樓蘭女:羅布泊悲歌〉,《聯合報》1993年7月3日,25版。
鄭培凱:〈樓蘭女:妥善呈現原著精神 魏海敏演出令人激賞〉,《聯合報》1993年7月6日,32版。
林原上:〈我看樓蘭女〉,《民生報》1993年7月9日,14版。
王生善:〈我看樓蘭女〉,《聯合報》1993年7月9日,25版。
林谷芳:〈生命理念轉換與美學手法融和:「樓蘭女」引發的當代劇場課題〉,《聯合報》1993年7月13日,28版。
紀蔚然:〈意外新意〉,《民生報》1995年10月30日,14版。
胡耀恒:〈評「奧瑞斯提亞」:編導是成功樞紐 爭議焦點也在他〉,《聯合報》1995年11月8日,35版。
胡耀恒:〈評「奧瑞斯提亞」:解構原創態度 猶有斟酌餘地〉,《聯合報》1995年11月9日,35版。
童乃嘉:〈文化特餐 “樓蘭女”使我問 使我思 為什麼?〉,《民生報》1996年5月22日,14版。
李立亨:〈文化特餐 紅旗.白旗.阿罩霧 樓蘭女 兩幅複雜的“國畫”〉,《民生報》1996年5月23日,14版。
周慧玲:〈為何蒼茫? 為何孤獨?〉,《民生報》2001年7月11日,A11版。
賴聲川:〈《等待》指南(上)〉,《聯合報》2001年10月6日,37版。
賴聲川:〈《等待》指南(下)〉,《聯合報》2001年10月7日,37版。
徐亞湘:〈好看的戲!好戲?──批著戲曲外衣的當代莎劇《暴風雨》〉,《民生報》2005年1月5日,A12版。
吳興國:〈《等待果陀》導演密碼:殘缺與慈悲的笑容〉,《聯合報》2005年10月4日,E7版。
王墨林:〈戲劇本質是形式?還是文本?京劇能等到果陀嗎?〉,《民生報》2005年10月12日,A10版。
王安祈:〈寂寞沙洲冷〉,《聯合報》2009年11月1日,D3版。
紀蔚然:〈「夢想」幻滅的國「家」〉,《中國時報》2011年10月17日。

(二)一般報導

黃寤蘭:〈莎翁名劇展新風貌 國劇型態的馬克白〉,《聯合報》1986年4月28日,12版。
黃寤蘭:〈突破傳統排演慾望城國 吳興國面對極大考驗〉,《聯合報》1986年11月9日,12版。
張必瑜:〈“王子”躍登現代劇場堂奧〉,《聯合報》1990年3月6日,17版。
張必瑜:〈慾望城國倫敦演出 演員表現更穩定成熟:劇評呈現兩極化觀點〉,《聯合報》1990年11月17日,08版。
張必瑜:〈慾望城國出征 觀察系列之1 文化過招 驚動約翰牛:西方沙文主義心態可解 只嘆中國戲曲隔閡未釋〉,《聯合報》1990年11月21日,08版。
張必瑜:〈慾望城國出征 觀察系列之2 劇院大老闆是觀眾:從當代傳奇劇場英倫之行 讓我們看到迥異於我國國家劇院的體制 以及為民眾舖設的完整人文設施〉,《聯合報》1990年11月22日,08版。
張必瑜:〈慾望城國出征 觀察系列之3 藝術小兵 肩膀挺得直:在英健康的文化環境下 藝術活動不慬稀鬆平常 而且只要演出好 演員敬業 雖非大牌照樣能獲得藝術家般的對待〉,《聯合報》1990年11月23日,08版。
張必瑜:〈慾望城國出征 觀察系列之4 英國劇場 新血舊輪 生生不息〉,《聯合報》1990年11月24日,08版。
張必瑜:〈傳統戲曲表演體系+西方戲劇內涵+現代劇場形式:王子復仇記開創中國新劇種〉,《聯合報》1990年1月4日,17版。
紀慧玲:〈樓蘭女 首演登台〉,《民生報》1993年7月5日,14版。
曹怡:〈樓蘭女 具國際賣相〉,《聯合報》1993年7月9日,25版。
周美惠:〈大安公園看戲 觀眾被設計〉,《聯合報》1995年10月26日,15版。
周美惠:〈當代傳奇版 奧瑞斯提亞 前衛風格,如走鋼索!〉,《聯合報》1995年7月28日,35版。
江世芳:〈「奧瑞斯提亞」戶外演出觀眾被逗得「很樂」〉,《中國時報》1995年10月29日,23版。
紀慧玲:〈謝喜納版 奧瑞斯提亞 見仁見智 觀感 短兵相接〉,《民生報》1995年11月12日,14版。
紀慧玲:〈創作再創作新耳目〉,《民生報》1996年3月15日,14版。
周美惠:〈當代傳奇10年 王后出招〉,《聯合報》1996年3月15日,35版。
周美惠:〈樓蘭女 重新打造舞台 溫石鵬亮模型〉,《聯合報》1996年4月10日,35版。
梁岱琦:〈“當代傳奇”十年慶 老戲碼翻新重來 新版 樓蘭女 捨繁複 再登場〉,《聯合晚報》1996年4月14日,10版。
紀慧玲:〈李爾在此 今晚且看吳興國獨腳戲〉,《民生報》2001年7月6日,A6版。
紀慧玲:〈吳興國半顛半狂 盡情演出〉,《民生報》,2001年7月7日,A11版。
游振昇:〈「李爾在此」 今中縣登場〉,《聯合報》,2001年8月11日,19版。
李玉玲:〈徐克呼喚暴風雨上演大和解〉,《聯合報》2004年8月6日,B6版。
紀慧玲:〈徐克舞台首部曲掀起暴風雨〉,《民生報》2004年8月6日,A12版。
紀慧玲:〈「暴風雨」颳向國際 行情水漲船高〉,《民生報》2004年12月22日,A12版。
李玉玲、林欣若:〈暴風雨上場 「沒看過京劇這樣搞」〉,《聯合報》2004年12月31日,C6版。
李玉玲:〈當代傳奇演果陀 丑丑的〉,《聯合報》2005年8月9日,C6版。
李玉玲:〈當代暴風雨 驟變幻象劇〉,《聯合報》2006年8月8日,C6版。
王寅:〈洋裝《秦始皇》〉,《南方週末》,2007年3月21日。
侯延卿記錄整理:〈酒後不打虎:張大春、吳興國的水滸經〉,《聯合報》2007年9月30日,E7版。
汪宜儒:〈百變盛鑑 吳興國的接班人〉,《中國時報》2010年1月22日,A16版。
何定照:〈25首,濃縮小說精髓:契訶夫傳奇 張大春寫歌〉,《聯合報》2010年7月29日,B2版。
〈打造定目劇 文創劇場試水溫〉,《中時電子報》2011年2月7日。
何定照:〈理想定目劇 官方藝術界想像是否一致?〉,《聯合報》2011年4月10日,D2版。

六、網路資料

(一)劇評與論文

日雨(吳岳霖):〈獻給梨園戲神的禱詞:從《梨園傳奇2》之《四郎探母》反思傳統京劇在當代〉,《國藝會藝評台》,網址:http://artcriticism.ncafroc.org.tw/article.php?ItemType=browse&no=2404(2011.01.11)。
吳岳霖:〈親愛的,告訴我,你的深情在哪?《艷后和她的小丑們》〉,《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390(2012.05.09)。
沈惠如:〈複調/拼貼?解構/建構?:論台灣實驗戲曲的策略與前瞻〉,《中國戲劇學會文藝通訊》,網址:http://www.com2.tw/chta-news/2007-3/chta-0703-ac8.htm。
林乃文:〈典型冷疏離,非典型京/莎劇《艷后和她的小丑們》〉,《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986(2012.04.03)。
林立雄:〈兩個侯方域的選擇《亂紅》〉,《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763 (2012.05.31)。
林采韻:〈【夢想,何以為家?】形式空洞,夢想如何實踐《夢想家》〉,《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16(2011.10.13)。
林芳宜:〈皇室版之盲目約會《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見「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862(2011.10.19)。
劉紀蕙:〈台北新神廟:大安森林公園的《奧瑞斯提亞》〉,網址: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taiwantheatre/Oresteia.htm。
鴻鴻:〈【夢想,何以為家?】有政治沒藝術,有中華民國沒台灣《夢想家》〉,《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76(2011.10.13)。
鴻鴻:〈劇場不是文創產業〉,見鴻鴻個人部落格「你的黑眼睛」,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hhung/archive/2011/04/11/646179.html。

(二)一般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針對媒體「夢想幻滅的國家」乙文 文建會回應〉,網址:http://www2.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9230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網址:http://cci.culture.tw/cci/cci/index.php。
李小平口述:〈成長的養分──京劇〉,李小平導演官方部落格。網址:http://blog.roodo.com/maxlee/archives/14258333.html。
林秀偉:〈製作人日記:歌劇的誕生〉,見故宮博物院「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網頁,網址:http://www.twclt.com.tw/web/page_02_6_c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