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讀在地神明玉皇三公主信仰研究-陳柏穎

文內容
論文分類 碩士論文
姓名 陳柏穎
標題 突讀在地神明──玉皇三公主信仰研究
指導教授 楊玉君
畢業日期 2010-07
摘要 位於澎湖縣白沙鄉的講美村如同澎湖的其他村落,早期以漁業維生。但因沿海潮間帶的地形因素無法發展漁業,而轉為沿岸漁業活動為主的形式。相傳先民為了維持家計,便集資到唐山運貨回來澎湖販售。不料在唐山遭遇海難,被名為玉皇三公主的神明救起。當先民回澎時,為了感念玉皇三公主救命之恩,遂迎請三公主回講美供奉至今。

本文從澎湖唯一供奉玉皇三公主及其六位姊妹的講美龍德宮出發。第一章首先介紹講美村的過去與現況,說明玉皇三公主的信仰在講美生根的背景,以及目前村中宗教信仰的概況。除了講美之外,台南的開基玉皇宮也同樣供奉玉皇三公主。第三節介紹了台灣供奉玉皇三公主的廟宇及其源流,還有大陸地區的文成公主與固倫淑慧公主兩位被當地民眾奉為神明的公主神。

第二章從咒簿的請神咒描述裡,建構出玉皇三公主及其姊妹公主神的形象側寫。其次則透過村民記憶中關於三公主顯靈的事蹟,由信眾的角度看他們心中玉皇三公主的模樣。

第三章則回到玉皇三公主來澎的傳說故事本身,紀錄著龍德宮原有主神哪吒三太子被玉皇三公主取代主神之位。主神代換事件的意義在於民眾在信仰上的需求,也隱含著針對先民遭遇海難事件裡,對原有主神三太子的信仰危機。

玉皇三公主與其他女神不同之處,在於其頭銜為「無極天大統帥」,掌理天上兵馬。第四章探討天上神明如官員的觀念如何產生並發揮影響,這種觀念對民眾與神明的作用為何?接著與臨水夫人陳靖姑和九天玄女相比。祂們都是有武身形象的女神。武身的形象源於傳說事蹟,信眾將凸顯其中的特質具象為武身塑像。這樣做不但標示出神明的職能與身份,更說明相關職能的神力來源,成為未來顯靈故事的基礎。

第五章結論在於玉皇三公主由於其「先天神」的身份,使其能突破傳統認知裡女神特質的限制,並綜合在地的顯靈故事,形成文武相和、剛強活力的女神形象。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其他玉皇公主神身上,祂們除了擔任武將外,也掌理天庭行政職務。這些傳統上被認是男性神明應有的職能,在此卻由女神的玉皇公主們所擔任。

透過玉皇三公主,我們見到民間信仰詮釋神明的活力與創造性。以及在講美這個小村落中,見到宮廟主神對於村民的重要性。神明性別特質與職能之間的關係是神明形象的背景,也是創造特色的來源。以一小村落的宮廟主神為題進行研究,往往能發現不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如何看見此神信仰在此地生根發展的過程,形成屬於當地的獨特記憶與文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台北:漢京文化,1983。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台北:新文豐,2001。
漢.王充著,蔡鎮楚注譯,《新譯論衡讀本》,台北:三民,1997。
漢.班固,《新校本漢書》,台北:樂天,1974。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2001。
晉.干寶撰,《搜神記》,台北:世界,1987。
唐.魏徵,《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1978。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台北:學海,1991。
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楊家駱主編,《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元.脫脫,《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1978。
明.《正統道藏(第二冊)》,台北:新文豐,1985。
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明.徐勃《榕陰新檢》: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6。
明.(作者不詳)王秋桂 編《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
清.范咸纂輯,《重修臺灣府志》卷一,《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八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出版社,2005。
清.胡建偉纂輯,《澎湖紀略》,《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十二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出版社,2004。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林豪原纂,薛紹元訂補,《澎湖廳志》(上),《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二十九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出版社,2006
清.林豪原纂,薛紹元訂補,《澎湖廳志》(下),《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三十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出版社,2006。
清.張竟可、林咸吉等纂,乾隆十六年刊本《古田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一百號《古田縣志》全八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崑岡等修,《欽定大清會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楊校標點本清史稿》,台北:鼎文,1981。
二、研究專著

丁山 1988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美)于君方著,陳懷宇,林佩瑩,姚崇新譯 2009 《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台北:法鼓文化。
丹珠昂奔 1987 《吐蕃史演義》,河北:花山文藝。
五世達賴喇嘛著,劉立千譯注 2000 《西藏王臣記》,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志宇 2008 《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台北:文津。
王健旺 2003 《台灣的土地公》,台北:遠足文化。
(英)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著,趙旭東譯 2008 《帝國的隱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王森 2001 《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 2008《神聖的存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 2006 台北:桂冠。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 2006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
江志弘 2005 《台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度、祭厲與善書》,台北:稻香。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 1994 《緯書集成》下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吳瀛濤 1992 《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
余光宏 1988 《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美)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 2007 《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
吳永猛 1996 《澎湖公廟小法的功能》,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呂祝義,蕭啟村,翁柏偉 1997 《澎湖傳統音樂調查研究:小法儀式音樂》,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呂祝義編撰 2004《澎湖地區姓氏族譜調查研究》,馬公:澎湖縣文化局。
李玉珍,林美玫合編 2003 《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
李素平 2004 《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 1997 《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李耀庭 2006 《北澎今昔:台北澎湖同鄉會創會43年紀念專輯》,台北:北市澎湖同鄉會
汪幼絨 2000 《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台北:蒙藏委員會。
阮昌銳 1980 《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卓克華 2003 《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台北:揚智文化。
卓克華 2006 《寺廟與臺灣開發史》,台北:揚智文化。
林晉德 1998 《神、祖靈、鬼之性質及地位對澎湖祠廟空間之影響》,馬公:澎湖縣文化局。
林國平 2005 《閩台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國平,彭文宇著 1993 《福建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進源主編 2005《台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台北:進源書局。
阿底峽尊者發掘,盧亞軍譯 2001 《西藏的觀世音》,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姜佩君 1998 《澎湖民間傳說》,台北:聖環圖書。
施晶琳 2006 《臺灣的金銀紙錢:以台南市為考察中心》,台北:蘭臺出版社。
納 欽 2004 《口頭敘事與村落傳統──公主傳說與珠臘沁村信仰民俗社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美)康豹(Paul Russell Katz) 1997 《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社。
(美)康豹(Paul Russell Katz)著,吳光正、劉瑋譯 2010 《多面相的神仙:永
樂宮的呂洞賓信仰》,濟南:齊魯書社。
高賢治主編,林普易,李添春等著 1995 《台灣宗教》,台北:眾文圖書。
張雲 1995 《絲路文化.吐蕃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張懿仁 1996 《金銀紙藝術》,苗栗:苗栗縣政府。
許宇承 2006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五營兵將》,台北:蘭臺出版社。
連心豪,鄭志明主編 2008 《閩南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耀明 1995 《澎湖的廟神》,馬公:澎縣文化。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 2009 《「民間」何在 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
曾光棣 1999 《澎湖的五營—以空間角度來看》,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奧地利)舒茲(Alfred Schutz)著,盧嵐蘭譯 1992 《舒茲論文集 I 社會現實的問題》,臺北市:桂冠。
黃文博 1989 《台灣信仰傳奇》,臺北:臺原。
黃有興 1997 《澎湖的民間信仰》,台北:臺原藝術。
黃有興、甘村吉 2006 《澎湖民間祭典與應用文書》,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黃萍瑛 2008 《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社會史的考察》,台北:稻鄉。
(美)楊慶堃著,范麗珠譯 2006 《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葉舒憲 2004 《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法)葛蘭言(Marcel Granet) 2010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貴州:貴州人民
出版社。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1989 《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
劉枝萬 1983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
(日)增田福太郎(1903-1982)原著、黃有興譯 2008 《台灣宗教信仰》,台北:
東大。
蔡佩如 2001 《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台北:唐山。
鄭志明 2005 《台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書局。
(德)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 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
東方出版社。
(美)韓明士(Robert Hymes)著,皮慶生譯 2007 《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
教、民間信仰與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 1999 《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
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魏建震 2008 《先秦社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欒保群編著 2009《中國神怪大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
澎湖縣白沙鄉公所 1999《重修白沙鄉志》,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白沙鄉公所。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0《天妃顯聖錄》,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7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三、單篇論文

(日)二階堂善弘1996〈哪吒太子考〉收入《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當代臺灣的社會與宗教》,頁289-292。台北:佛光出版社。
(日)二階堂善弘 2007〈通俗小說裡元帥神之形象〉《『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頁513-547。台北:臺灣中央研究院。
王文良 2007〈從宮廟舊文物的保存與再認識,活化在地的文化資產〉,紀麗美總編輯,《澎湖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頁227-252。馬公:澎縣文化局。
王文良 2001〈澎湖的宮廟鑿花木雕──作品篇〉,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澎湖人文之美:澎湖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2-181。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王滋敏,吳培基,〈澎湖縣白沙鄉光復以前匾額輯錄(上)(下)"〉,《硓 石古 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51期,2008年6月,頁2-43;第52期,2008年9月,頁26-58。
余光弘 1997〈台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53期,頁67-103。台北:中央研究院。
余光弘 1999〈台灣區神媒的不同形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頁99-105。台北:中央研究院。
李遠國 2002〈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頁88-96。北京:世界宗教研究雜誌社。
李豐楙 2010〈「中央──四方」空間模型:五營信仰的營衛與境域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5期,頁33-70。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
李豐楙 2010〈從玄女到九天玄女:一位上古女仙的本相與變相〉,《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增刊),頁17-54。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
李豐楙 1994〈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四期,頁183-210。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豐楙 1987〈道教神霄派的形成與發展〉,《幼獅學誌》第19卷第4期,頁146-169。台北:幼獅文化。
(美)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2006〈刻畫標誌:中國戰神關帝的神話〉,收錄於韋思諦(Stephen C. Averill)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頁93-115。江蘇:江蘇出版社。
林素娟 2009〈土地崇拜與豐產儀典的性質與演變──以先秦及禮書為論述核心〉,《清華學報》新第39卷第4 期,頁615-651。新竹:清華大學。
林富士 2005〈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本,第三分,頁511-568。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林富士2005 〈清代臺灣的巫覡──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新史學》,第十六卷第三期,頁23-99。台北:新史學雜誌社。
林會承 1999〈澎湖社里的領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7期,頁41-9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美)武雅士(Arthur P. Wolf) 著,張珣譯 1997 <神‧鬼‧祖先>,《思與言》,第35 卷第3期,頁233-29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張珣 2009〈打破圈圈:「祭祀圈」研究的反省〉,《媽祖‧信仰的追尋(續編)》,頁311-350。台北:博揚文化。
張珣 2006〈變異、變遷與認同:近年臺灣民間宗教英文研究趨勢〉,《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頁61-84。台北:南天。
陳緯華 2008〈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臺灣社會研究》第69期,頁57-106。台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美)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 2006 〈泰山女神信仰中的權力、性別與多元文化〉,收入韋思諦(Stephen C. Averill)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頁115-14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黃美英 2007〈宗教與性別文化──臺灣女神信奉初探〉收錄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頁297-325。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楊儒賓 2002 〈厚生與土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頁383-446。台北:中央研究院。
葉春榮 2006〈厝、祖先與神明:兼論漢人的宇宙觀〉,《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頁19-59。台北:南天書局。
葉舒憲,田大憲 1996《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美)詹姆斯.沃森(James L. Waston) 2006〈神的標準化: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對崇拜天后的鼓勵(960-1960)〉,收入韋思諦(Stephen C. Averill)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頁57-9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劉仲宇 2001〈五雷正法淵源考論〉,《宗教學研究》第3期,頁14-20。四川: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
劉怡君 2009〈九天玄女信仰的源流與發展〉,《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9-76。台北:臺北保安宮。
鄭志明 2005〈臺灣靈乩的宗教型態〉,收入氏著《臺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頁135-196。台北:大元書局。
鄭昭民 2001〈澎湖打石業與傳統建築之關係〉,收入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菊島人文之美:澎湖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0-262。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四、學位論文

蔡婉婷 2005 「臺南市寺廟建廟傳說之研究」,台南:台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儀 2003 「臨水夫人信仰與故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寺廟沿革誌、簡介、碑記

台北內湖碧霞宮:未著年代〈台北內湖碧霞宮沿革〉
台南南廠武英殿:1996〈武英殿沿革暨捐款芳名錄〉
台南開基玉皇宮:未著年代,吳文雄,《台南開基玉皇宮簡介》(開基玉皇宮印行)
西嶼竹灣村上帝廟:1991〈竹灣村頂甲上帝廟碑記〉
東衛天后宮:2007〈東衛天后宮重建記〉
風櫃里威武金王殿:2009〈風櫃里威武金王殿重建碑記〉
許家村真靈殿:1973〈真靈殿重建落成碑記〉
湖西菓葉北極殿1978〈菓葉北極殿碑銘〉
講美保安宮:1978〈講美村保安宮簡誌及捐獻芳名〉、1958〈保安宮重修記〉、2006〈講美保安宮修建紀念誌〉
講美龍德宮:1926〈龍德宮改築落成記念碑〉、1965〈龍德宮重建落成碑記〉、1966〈龍德宮重建碑記〉、1974〈龍德宮四棰亭簡誌〉、1988〈龍德宮修建簡誌〉、2006〈講美龍德宮整建碑記〉
講美靈應廟:1914〈靈應廟落成記〉、1977〈靈應廟擴充記〉、1979〈靈應廟四棰亭落成簡誌〉

六、其他

《太上無極混元真經》台中聖賢堂聖賢雜誌社。出版年月不詳
《勝安雜誌》(花蓮:勝安雜誌社),第七期。
《龍德宮普庵咒簿》藏於龍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