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佛經情緒心理動詞之研究-李昱穎

論文分類 博士論文
姓名 李昱穎
標題 中古佛經情緒心理動詞之研究
指導教授 竺家寧
畢業日期 2009-07
摘要 專書專題詞彙研究,是全面描寫與研究一個時代詞彙系統的基礎。本文以中古(東漢魏晉南北朝)佛經詞彙系統的一個部分為研究對象—中古佛經為主要語料、情緒心理動詞為研究主題,以反映詞彙系統的語義場理論為指導,結合共時文獻材料,對語義場裡各義位關係進行描寫與研究,歸納其詞彙詞義系統的特點,並在此基礎探討詞彙詞義方面相關的一些問題。
本論文以「中古佛經情緒心理動詞之研究」為題,便是希望以中古佛經為材料,對「情緒心理動詞」進行研究分析。本論文有五點發現:
一、可見佛經材料與漢語基本詞彙的雙向運動
二、語義場的語法意義各不相同
三、語義場研究可以藉以瞭解斷代詞彙交替
四、反映中古漢語雙音化及使役結構產生的語言現象
五、有助於釐清佛經詞彙與中古中土文獻詞彙的色彩意義
本論文架構及各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及語料說明、研究方法及步驟等。
第二章說明「情緒心理動詞」定義、語義場理論及研究架構, 並以此進而類分中古佛經情緒心理動詞為正負面語義場。
第三章分析中古佛經情緒心理動詞正面語義場,首先類分為「喜悅」、「尊敬」、「喜愛」三個次語義場,次依構詞形式分為不同「詞群」逐一討論。
第四章分析中古佛經情緒心理動詞 負面語義場,先將其類分為「憤怒」、「怨恨」、「驚駭懼怕」、「憂苦」四個次語義場,次依構詞形式分為不同「詞群」逐一討論。
第五章是在前文的基礎下,進而討論中古佛經相關詞彙問題,包括:「喜悅」語義場、「喜愛」語義場的常用詞議題,還有雙音化及並列結構同素異序問題,並嘗試從語義場觀點切入,觀察中古佛經情緒心理動詞的歷時演變。
第六章總結前文,提出中古佛經情緒心理動詞的特點及未來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一.佛經文獻

東漢‧支婁迦讖
0313 阿閦佛國經
0626 佛說阿闍世王經

東漢‧安世高
0013 長阿含十報法經
0014 佛說人本欲生經
0031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0032 佛說四諦經
0036 佛說本相猗致經
0048 佛說是法非法經
0057 佛說漏分布經
0098 佛說普法義經
0112 佛說八正道經
150A 佛說七處三觀經
0602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0603 陰持入經
0607 道地經

吳‧支謙
0054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0068 佛說賴吒和羅經
0076 梵摩渝經
0169 佛說月明菩薩經
0185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
0198 佛說義足經
0200 撰集百緣經
0225 大明度經
0281 佛說菩薩本業經
0362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0474 佛說維摩詰經
0493 佛說阿難四事經
0532 私呵昧經
0533 菩薩生地經
0556 佛說七女經
0557 佛說龍施女經
0559 佛說老女人經
0581 佛說八師經
0632 佛說慧印三昧經
0708 了本生死經
0735 佛說四願經
1011 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

吳‧竺律炎
0129 佛說三摩竭經

吳‧康僧會
0152 六度集經

西晉‧法立
0023 大樓炭經
0211 法句譬喻經
0683 佛說諸德福田經

西晉‧法炬
0034 法海經
0215 佛說群牛譬經
0500 羅云忍辱經

西晉‧竺法護
0135 佛說力士移山經
0154 生經
0168 佛說太子沐魄經
0170 佛說德光太子經
0180 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
0182 佛說鹿母經
0186 佛說普曜經
0199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0222 光讚經
0263 正法華經
0266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0274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0285 漸備一切智德經
0288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0291 佛說如來興顯經
0310 密跡金剛力士經
0310 寶髻菩薩所問經
0315 佛說普門品經
0317 佛說胞胎經
0318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0323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0324 佛說幻士仁賢經
0334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0337 佛說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0338 佛說離垢施女經
0342 佛說如幻三昧經
0345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0349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0378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
0381 等集眾德三昧經
0395 佛說當來變經
0398 大哀經
0399 寶女所問經
0401 佛說無言童子經
0403 阿差末菩薩經
0425 賢劫經
0433 佛說寶網經
0435 佛說滅十方冥經
0459 佛說文殊悔過經
0460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0461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0477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
0481 持人菩薩經
0496 佛說大迦葉本經
0513 佛說琉璃王經
0534 佛說月光童子經
0558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
0565 順權方便經
0567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0569 佛說心明經
0585 持心梵天所問經
0588 佛說須真天子經
0589 佛說魔逆經
0598 佛說海龍王經
0606 修行道地經
0623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0635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
0636 無極寶三昧經
0736 佛說四自侵經
0737 所欲致患經
0770 佛說四不可得經
0809 佛說乳光佛經
0810 諸佛要集經
0811 佛說決定總持經
0812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0813 佛說無希望經
0815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0817 佛說大淨法門經

西晉‧白法祖
0005 佛般泥洹經

西晉‧無羅叉
0221 放光般若經

西晉‧支法度
0527 佛說逝童子經

西晉‧聶承遠
0638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

西晉‧安法欽
0816 佛說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東晉‧法顯
0007 大般涅槃經
0745 佛說雜藏經

東晉‧竺曇無蘭
0538 佛說呵鵰阿那鋡經

東晉‧竺難提
0310 大乘方便經(卷106-108)

東晉‧佛陀跋陀羅
0296 文殊師利發願經
0643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0666 大方等如來藏經
1012 佛說出生無量門持經
1425 摩訶僧祇律
1426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前涼‧支施崙
0329 佛說須賴經

後秦‧鳩摩羅什
0201 大莊嚴論經
0208 眾經撰雜譬喻
02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023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262 妙法蓮華經
0286 十住經
0307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
0310 菩薩藏經
0366 佛說阿彌陀經
0389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0420 自在王菩薩經
0453 佛說彌勒下生經
0454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0464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0475 維摩詰所說經
0482 持世經
0484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0586 思益梵天所問經
0613 禪祕要法經
0614 坐禪三昧經
0615 菩薩訶色欲法經
0616 禪法要解
0625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0650 諸法無行經
0653 佛藏經
0657 佛說華手經
1436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1509 大智度論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1564 中論
1568 十二門論
1569 百論
1646 成實論
2046 馬鳴菩薩傳
2047 龍樹菩薩傳
2048 提婆菩薩傳

後秦‧竺佛念
0212 出曜經
0309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0384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
0385 中陰經
0656 菩薩瓔珞經
1464 鼻奈耶律

後秦‧佛陀耶舍
0405 虛空藏菩薩經
1430 四分僧戒本
1428 四分律
0001 長阿含經

後秦‧曇摩耶舍
0566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
1548 舍利弗阿毘曇論

後秦‧鳩摩羅佛提
1505 四阿鋡暮抄解

後秦‧僧伽提婆
1506 三法度論
0125 增一阿含經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後秦‧僧伽跋澄
1547 鞞婆沙論
1549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0194 僧伽羅剎所集經

西秦‧聖堅
0175 睒子經
0744 佛說除恐災患經

北涼‧曇無讖
0157 悲華經
0374 大般涅槃經
0663 金光明經
1488 優婆塞戒經
1500 菩薩戒本
1581 菩薩地持經
0387 大方等無想經(大雲經)

北涼‧釋道龔
0310 寶梁經(卷113-114)

北涼‧道泰
1577 大丈夫論
1634 入大乘論

宋‧求那跋陀羅
0099 雜阿含經
0120 央掘魔羅經
0189 過去現在因果經
0270 大法鼓經
0353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0368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0462 大方廣寶篋經
0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0678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0679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

宋‧求那跋摩
1582 菩薩善戒經
1583 菩薩善戒經
1672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宋‧沮渠京聲
0452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0512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0620 治禪病祕要法

宋‧智嚴
0268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宋‧畺良耶舍
0365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宋‧曇摩蜜多
0277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0407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0409 觀虛空藏菩薩經

宋‧功德直
0414 菩薩念佛三昧經
1014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

宋‧寶雲
1093 佛本行經
0397 無盡意菩薩經

宋‧曇無竭
0371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宋‧先公
0640 佛說月燈三昧經

宋‧僧伽跋摩
0723 分別業報略經
1441 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
1552 雜阿毘曇心論
1673 勸發諸王要偈

宋‧佛陀什
1422 五分比丘戒本

齊‧曇摩伽陀耶舍
0276 無量義經

齊‧僧伽跋陀羅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梁‧曼陀羅仙
0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0658 寶雲經
0659 大乘寶雲經

梁‧僧伽婆羅
0233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0314 佛說大乘十法經
0358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0984 孔雀王咒經
1648 解脫道論

陳‧真諦
0097 廣義法門經
023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669 佛說無上依經
0677 佛說解節經
1461 律二十二明了論
1482 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
1528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1529 遺教經論
1584 決定藏論
1587 轉識論
1589 大乘唯識論
1595 攝大乘論釋
1616 十八空論
1617 三無性論
1633 如實論反質難品
1641 隨相論(解十六諦義)
1644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
1647 四諦論
1656 寶行王正論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論
2137 金七十論

北魏‧吉迦夜
0203 雜寶藏經
0308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1632 方便心論

北魏‧佛陀扇多
0310 無畏德菩薩經(卷99)
0835 如來師子吼經
1344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
1496 佛說正恭敬經
1592 攝大乘論

北魏‧菩提流支
023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0440 佛說佛名經
0465 伽耶山頂經
0470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0573 差摩婆帝授記經
0575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0587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0668 佛說不增不減經
0671 入楞伽經
0761 佛說法集經
0828 無字寶篋經
0831 謗佛經
0832 佛語經
1028 A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151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1522 十地經論
1523 大寶積經論
1524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經論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1531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153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1572 百字論

北魏‧曇摩流支
0357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北魏‧月婆首那
0310 摩訶迦葉經 (卷88-89)
0423 僧伽吒經
0231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北魏‧瞿曇般若流支
0162 金色王經
0339 得無垢女經
0341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0354 毘耶娑問經
0421 奮迅王問經
0578 無垢優婆夷問經
0645 不必定入定印經
0721 正法念處經
0823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
0833 第一義法勝經
1460 解脫戒本
1573 一輸盧迦論

北魏‧毘目智仙
1526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
1608 業成就論

北齊‧那連提耶舍
0310 菩薩見實三昧經
0380 大悲經
0397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卷46-56)
0397 大乘大集須彌藏經(卷57-58)
0639 月燈三昧經
0702 佛說施燈功德經
0989 大雲輪請雨經
1551 阿毘曇心論經

北齊‧萬天懿
1343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北周‧耶舍崛多
1070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北周‧闍那崛多
1337 種種雜咒經

二.中土文獻
《論衡校釋》,(東漢)王充著,黃暉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世說新語箋疏》,(劉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
《出三藏記集》,(梁)僧祐著,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書》,(梁)沈約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
《三國志》,(西晉)陳壽著,(劉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搜神記》,(東晉)干寶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
《顏氏家訓集解》,(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著,陳士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收錄於《藏經總目提要‧文史藏》)

三.專著
1.佛教研究論著:
丁福保 1921,《佛學大辭典》,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 1983,《佛教經典總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呂 澂 1980,《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濟南,齊魯書社
任繼愈主編 1981,《中國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
1985,《中國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
1988,《中國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
李映輝 2004《唐代佛教地理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李富華、何梅 2003,《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 1932,《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修訂版)
藍吉富 1997,《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語言研究論著
清‧馬建忠 1898,《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日]太田辰夫著 1987,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日]志村良治著,江藍生、白維國譯 1995,《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方一新 1997,《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合肥,黃山書社
毛運明 1999,《左傳詞彙研究》,四川,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 力 1943,《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950,《中國語法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1958,《漢語語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1958,《漢語史稿》,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
王 鍈 1986 ,《詩詞曲語辭例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第二版)
1990,《唐宋筆記語詞匯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王文顏 1984,《佛典漢譯之研究》,台北,天華出版公司
1993,《佛典重譯經研究與考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石安石 1993,《語義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伍宗文 2001,《先秦漢語複音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曲守約 1972,《中古詞語考釋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朱慶之 1992,《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佛教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樂士 1992,《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
江藍生 1988,《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北京,語文出版社
吳福祥 1996,《敦煌變文語法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呂叔湘 1942,《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版)
1953《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年)
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近代漢語指代詞》,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5,《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等著、馬慶株編,1999,《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佐豐 2003,《先秦漢語實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李維琦 1993,《佛經釋詞》,長沙,岳麓出版社
1999,《佛經續釋詞》,長沙,岳麓出版社
2004,《佛經詞語彙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臨定 1992,《現代漢語動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汪維輝 2000,《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孟 琮等 1987,《動詞用法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林杏光、王玲玲、孫德金編,1994,《現代漢語動詞大詞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易孟醇 1989,《先秦語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竺家寧 1996,《早期佛經詞彙研究,西晉佛經詞彙研究》,國科會專題計畫
1998,《早期佛經詞彙研究,三國時代佛經詞彙研究》,國科會專題計畫
1999a,《早期佛經詞彙研究,東漢佛經詞彙研究》,國科會專題計畫
1999b,《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5,《佛經語言初探》,台北,橡樹林文化
2008, 《中古漢語詞義的義素分析》,國科會專題計畫
俞理明 1993,《佛經文獻語言》,成都,巴蜀書社
姚永銘 2002,《慧琳音義語言研究》,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今收錄於《法藏文庫》,第64冊)
柳士鎮 1992,《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胡敕瑞 2002,《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今收
錄於《法藏文庫》,第69冊)
胡裕樹、范曉 1995,《動詞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6,《漢語研究綜述》,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范曉、杜高印、陳光磊 1987,《漢語動詞概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時儀 1997,《慧琳音義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徐通鏘 1999a,《共性與個性—漢語語言學中的爭議》,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1999b,《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適端 2002,《韓非子單音動詞語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張 相 1955,《詩詞曲語辭匯釋》(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第三版)
張 猛 2003,《左傳謂語動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 遠 1986,《古漢語特殊句法淺說》,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張 靜 1987,《漢語語法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全真 2002,《法顯傳與巡禮記語法比較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今收錄於《法藏文庫》第61冊)
張志公 1953,《漢語語法常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現代漢語》(上、中、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志毅、張慶雲著 2001,《詞彙語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美蘭 1998,《禪宗語言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振德、宋子然 1995,《「世說新語」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張聯榮 1997,《漢語詞彙的流變》,鄭州,大象出版社
梁曉虹 1994,《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2002,《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今收錄於《法藏文庫》,第67冊)
梁曉虹、徐時儀、陳五雲 2005,《佛經音義與漢語詞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許理和 1998,《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郭大方 1994,《現代漢語動詞分類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
陳文杰 2002,《早期漢譯佛典語言研究》,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今收錄於《法藏文庫》,第70冊)
陳光磊 1994,《漢語詞法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陳秀蘭 2002,《敦煌變文詞彙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8,《魏晉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語言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陳承澤 1922,《國文法草創》,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陳昌來 2002,《二十世紀的漢語語法學》,太原,書海出版社
2002,《現代漢語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陸善采 1993,《實用漢語語義學》,上海,新華書店
陳蒲清 2001,《文言今譯學》,長沙,岳麓書社
程湘清編 1992,《先秦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兩漢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隋唐五代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魏晉南北朝朝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黃伯榮 1998,《動詞分類和研究文獻目錄總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馮勝利 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合鳴 1992,《詩經句法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楊成凱 1996,《漢語語法理論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楊伯峻 1998,《古今漢語詞類通解》,北京,北京出版社
楊伯峻、何樂士 1992,《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
董志翹 2002,《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今收
錄於《法藏文庫》第68冊)
董秀芳 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賈彥德 1992,《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廖序東 1995,《楚辭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廖序東、黃伯榮編 1979,《現代漢語》,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劉 堅 1998,《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世儒 1965,《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蔣紹愚 1989,《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蔣禮鴻 1997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魯 川編 1994,《動詞大詞典》,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黎錦熙 1924,《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54年版)
蕭 紅 2002,《洛陽伽藍記句法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今收錄於《法藏文庫》,第63冊)
顏洽茂 1992《魏晉南北朝佛經詞彙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今收錄於《法藏文庫》第64冊)
蘇清守 2010,《人生基本活動語詞彙釋—國語、閩語、客語對列通用》,台北,文鶴出版社

四.單篇論文
[蘇]謝.葉.雅洪托夫 1986,〈七至十三世紀的漢語書面和口語〉,《語文研究》,1986.4,頁56-61
丁邦新 1969,〈國語中雙音節並列語兩成分間的聲調關係〉,《慶祝李方桂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史語所集刊》39.2,頁155-174
1975,〈論語,孟子、及詩經中並列語成分之間的聲調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1:頁17-52 。
方一新 1998,〈從「漢語大詞典」看大型歷史性語文詞典取證舉例方面的若干問題〉,《漢語史研究集刊》(上冊)
方一新、王云路 1994,〈讀《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古漢語研究》1期, 頁11-16
方云云 2010,〈近代漢語”脖子語義場”主導詞的歷史演變〉,《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86-89
王一平 1994,〈從遭受類動詞所帶賓語的情況看遭受類動詞的特點〉,《語文研究》,1994.4,頁28-33
王紅斌 1998,〈絕對程度副詞與心理動詞組合後所出現的程度義空範疇〉,《煙
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頁63-70
2001,〈謂賓心理動詞與其後的非謂動詞所表動作的語義所指〉,《鹽城師
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5,頁87-90
2002,〈現代漢語心理動詞的範圍和類別〉,《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2002.8,頁62-64
2004,〈包含名賓心理動詞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頁139-144
王紅廠 2004,〈近十年心理動詞研究綜述〉,《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4.3,頁98-102
白 硯 1998,〈淺析心態動詞的使動用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1,頁87-88
朱慶之 1990,〈試論漢魏六朝佛典裡的特殊疑問詞〉《語言研究》,1990.1,頁75-82、117
1993,〈漢譯佛典語文中的原典影響初探〉,《中國語文》,1993.5,頁379-385
2001,〈佛教混合漢語初論〉,《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四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3
朱慶之、朱冠明 2006〈佛典與漢語語法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二〉《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九輯,成都,巴蜀書社,頁413-459
何樂士 1992a,〈《史記》,語法特點研究—從《左傳》與《史記》的比較看《史記》語法的若干特點〉,《兩漢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86-178
1992b,〈敦煌變文與《世說新語》若干語法特點的比較〉《隋唐五代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133-268
呂叔湘 1977,〈通過對比方法研究語法〉《語言教學與研究》,1977.2
1978,〈漫談語法研究〉《中國語文》,1978.1
李佐豐 1983,〈先秦漢語的自動詞及其使動用法〉,《語言學論叢》第十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17-144
1995,〈先秦漢語動詞的功能與義場〉《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頁61-67
李維琦 2002,〈《佛經釋詞》再續〉,《漢語史學報》第二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154-158
李昱穎 2004,〈五十年來敦煌文獻語法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頁38-46
2006,〈古譯時代佛經心理動詞之詞義研究〉,《語言學探索-竺家寧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頁117-126
李峻鍔 1988,〈古白話界說與近代漢語上限的探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8.3,頁120-125
李啟文 1985,〈古漢語心理動詞所帶的賓語〉,《中國語文》,1985.6,頁447-451
辛嶋靜志 1997,〈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俗語言研究》,第四期,頁29-49
1998,〈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二)〉,《俗語言研究》,第五期,頁47-57
周玟慧 2006,〈異序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3:2,頁55-70
2007,〈並列式雙音異序結構管窺〉,《東海中文學報》第19 期,頁321-344
周祖謨 1980,〈漢語發展的歷史〉,《中國語文研究》,(香港)創刊號
周有斌、邵敬敏 1993,〈漢語心理動詞及其句型〉,《語文研究》,1993.3,頁32-36
周遲明 1958,〈漢語的連動性複式動詞〉,《語言研究》2期,頁23-85
季羨林 1948,〈浮圖與佛(附英譯文)〉,《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台北,東初出版社,頁1-36
1985,〈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附英譯文)》,《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台北,東初出版社,頁55-90
1989,〈再談浮圖與佛〉,《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台北,東初出版社,頁37-54
易洪川 1996,〈愛恨類動詞的名動後續成分論析-兼論小句作賓語的標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頁105-110
武振玉 1997,〈《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所見的語法成分〉,《古漢語研究》,1997.4,頁21-26
2002,〈魏晉六朝漢譯佛經中的同義連用總括範圍副詞初論〉,《吉林大學社會
科學學報》7:123~128。
竺家寧 1996,〈論佛經語言學的重要性〉,《香光莊嚴》48,頁6~13     
1997,〈西晉佛經並列詞之內部次序與聲調的關係〉,《中正中文學術年刊》,頁41-69
1998a,〈西晉佛經詞彙之並列結構〉,《中正中文學術年刊》第2期,頁87-114
1998b,〈認識佛經的一條新途徑〉,《香光莊嚴》55期,頁6-13
1998c,〈佛經語言學的研究現況──有關「佛經語言學」的研究專書與論文〉,《香光莊嚴》55期,頁14-29
1999a,〈佛經詞彙中的同素異序現象〉,The Eleven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11), Harvar University, USA.,頁18-20
1999b,〈從早期佛經看幾個中古漢語詞彙問題〉,Eight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ACL-8), The University Melbourne,Australia,頁5-7
2000,〈佛經構詞的三音節同義並列現象〉,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語言學學術國際研討會,北京大學,頁14-16
2004,〈佛經中幾組複合詞的訓詁問題〉,第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北,荊門,頁1-9
2008a,〈早期佛經詞義的義素研究 -- 與「觀看」意義相關的動詞分析〉NACCL-20. 2008. Volume 1,he Ohio State University.頁437-454
2008b,〈中古佛經詞彙的義素分析〉,漢語歷史詞彙與語義演變學術研討會,浙江大學,杭州,頁1-10
2009,〈中古漢語以「洗」字為中心語素的語意場〉,NACCL-21.Bryant University,Rhode Island,頁1-13
竺家寧、李昱穎 2005,〈台灣中古漢語研究成果綜述〉,《中古漢語研究(二)》北京:商務印書館,頁91-106
帥志嵩、譚代龍編 2001,〈佛教文獻語言研究論著目錄1980-2000〉,《漢語史研究集刊》,頁443-455
胡敕瑞 2005,〈從隱含到呈現—試論中古詞彙的一個本質變化〉,《語言學論叢》第3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21
胡湘榮 1994,〈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古漢語研究》第2
輯,頁75-79,21
〈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續)〉,《古漢語研究》第3輯,頁82-86
范利、梅晶 2007,〈漢語心理動詞研究綜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5期,頁110-112
郭錫良 1994〈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展〉,《漢語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頁 131-135
唐鈺明 1993,〈利用佛經材料考察漢語詞彙語法札記〉,《中山大學學報》,1993.4,頁91-94、130
郝 林 1999,〈動詞受程度副詞修飾的認知解釋〉,《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5,頁40-42
高名凱 1990,〈唐代禪家語錄所見的語法成分〉,《高名凱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4-163
高婉瑜 2005,〈從語義場看佛教傳入中國--以喜怒哀樂詞為例〉,《玄奘人文學報》5期,頁91-115
張 猛 2002,〈馬建忠“止詞”定義的二重性和古漢語動詞研究〉,《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五輯,成都,巴蜀書社,頁65-81
張幼軍 1998,〈反向心理動詞初探〉,《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12,頁123-126
張全生 2001,〈現代漢語心理活動動詞的界定及相關句型初探〉,《語言與翻譯》(漢文),2001.2,頁6-10
張京魚 2001,〈漢語心理動詞及其句式〉,《唐都學刊》,2001.1,頁112-115
張建理 2000,〈詞義場‧語義場‧語義框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3,頁112-117
張家合 2007,〈試論古漢語心理動詞研究〉,《學術論壇》6期,頁183-185
張積家、陸愛桃 2007,〈漢語心理動詞的組織和分類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頁117-123
曹秀華 2002,〈三國漢譯佛經的特點及其價值研究述評〉《湖南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4卷第1期,頁72-74
梁啟超 1978,《佛教與中國文學》(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19,大乘文化出版社),頁 345-382
梅 晶 2007,〈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程度副詞修飾心理動詞之考察--兼與先秦比較〉,《韶關大學學報》,頁73-75
梁曉虹 1992,〈佛教與漢語〉,《中國語文通訊》19期,頁15-22
陳克炯 2000,〈先秦“負面心理動詞”的述謂功能析微〉,《中國語文》3,頁205-211
陳秀蘭 2002〈從總括副詞看六朝文與漢文佛典的語言特色——六朝文與漢文佛典語言比較研究(一)〉,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中正大學
陳煥良、曹豔芝 2003〈《爾雅•釋器》義類分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5,頁57-63,125
陳愛文、于民 1979,〈並列雙音詞的字序〉,《中國語文》2,頁101-114
陳慶漢 1999,〈《馬氏文通》,動詞系統中的“坐動”、“散動”及其價值〉,《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9.11,頁98-103
湯廷池 1990,〈為漢語動詞試定界說〉,《漢語詞法句法續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1-43
許理和 1977,〈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英文發表於《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十二卷第3期,1977(蔣紹愚譯,發表於《語言學論叢》第14輯,1987))
1991,〈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 (英文為《From Benares to Beijing: 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 edited by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 1991, Oakville-New York-London, Mosaic Press。(顧滿林譯,發表於《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2001,巴蜀書社。
1998,〈漢代佛教與西域〉《國際漢學》第二輯,北京,大象出版社,頁291-310
馮春田 1992,〈魏晉南北朝時期某些語法問題探究〉,《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179-239
錢宗武、劉彥杰 1999,〈今文《尚書》判斷句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6,頁111-117
蔣冀騁 1993,〈魏晉南北朝漢譯佛經語法箋識〉,《古漢語研究》,1993.4,頁13-18
1994,〈隋以前漢譯佛經虛詞箋識〉,《古漢語研究》,1994.2,頁49-51
蔣紹愚 1995,〈內部構擬法在近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運用〉,《中國語文》,1995.3,頁191-194、220
蔡鏡浩 2000,〈魏晉南北朝詞語考釋方法論--《魏晉南北朝詞語彙釋》編纂瑣議〉,《中古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57-168
劉承慧 1994,〈Transitivity and Verb Classification in Pre-Qin Chines〉(先秦動詞的及物性與動詞分類) ,《中山人文學報》2,頁115-139
1998a,〈試論先秦漢語的構句原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1,頁75-101
1998b,〈試論使成式的來源及其成因〉第三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巴黎,頁1-45
2000,〈古漢語動詞的複合化與使成化〉,《漢學研究》18期特刊,頁231-260
2003,〈古漢語實詞的複合化〉《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籌備處,頁107-139
劉 青 2002,〈《易經》,心理動詞語法功能析微-兼與甲骨卜辭比較〉,《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頁108-111
董 琨 1985,〈漢魏六朝佛經所見若干新興語法成分〉《研究生論文選集.語言文字分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頁114-128
遇笑容、曹廣順 1998,〈也從語言上看《六度集經》,與《舊雜譬喻經》,的譯者問題〉
《古漢語研究》2期,頁4-7
楊伯峻 1998〈從上古漢語幾組同義詞的考察試探在詞彙方面古今分合現象的規律〉《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頁134-151
楊 雲 1999,〈不受程度副詞“很”修飾的心理動詞〉,《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2,頁68-71
楊 華 1994,〈試論心理狀態動詞及其賓語的類型〉,《漢語學習》,1994.6,頁33-36
龍 慧 2006,〈《世說新語》心理動詞研究〉《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9期,頁45-47
魏培泉 2000,〈東漢魏晉南北朝在語法史上的地位〉,《漢學研究》18期特刊,頁199-230
2003,〈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語法的重要發展〉,《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語文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75-106

五.學位論文
丁喜霞 2005,《中古常用並列雙音節詞的成詞和演變研究》浙江大學漢語文字學專業(博論)
王 楓 2004,《“言說”類動詞語義場的歷史演變》北京大學漢語文字學專業(碩論)
王洪涌 2006,《先秦兩漢商業詞匯—語義系統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漢語文字學專業(博論)
文雅麗 2007,《現代漢語心理動詞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語言學及應用
語言學專業(博論)
朱芳毅 2008,《「說文解字」心理動詞語義網絡研究》廣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
論)
吳秀枝 1992,《漢語的心理動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研所(碩論)
呂東蘭 1995,《漢語“觀看”語義場的歷史演變》北京大學漢語文字學專業(碩論)
李 娟 2006,《漢書司法語義場研究》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論)
杜 翔 2002,《支謙動作語義場及其演變研究》北京大學漢語文字學專業(博論)
李長雲 2005,《敦煌變文懼怕類心理動詞研究》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論)
汪 禕 2008,《中古佛經量詞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論)
季 琴 2004,《三國支謙譯經詞彙研究》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論)
林昭君 1998,《東漢佛典之介詞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論)
邵 丹 2006,《漢語情緒心理動詞語義場的歷史演變研究》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論)
唐智燕 2000,《今文尚書動詞語法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論)
徐 霞 2004,《心理動詞“死”字句中的主賓互易現象研究 》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論)
徐宗圭 1987,《漢語動詞的分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碩論)
徐朝紅 2008,《中古漢譯佛經連詞研究—以本緣部連詞為例》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論)
張建勇 2007,《中古漢譯佛經反義詞研究》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論)
張萬春 2007,《東漢魏晉南北朝民歌心理動詞的來源和發展》
崔宰榮 1997,《漢語“吃喝”類詞群的歷史演變》北京大學漢語文字學專業(碩論)
梅 晶 2005,《魏晉南北朝小說常用心理動詞述謂功能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論)
章明德 1994,《先秦漢語詞彙並列結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
焦毓梅 2007,《十誦律》常用動作語義場詞彙研究》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論)
楊如雪 1998,《支謙與鳩摩羅什譯經疑問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論)
楊素芬 2000,《漢語的心理動詞》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碩論)
楊榮賢 2003,《新書動詞及相關句式研究》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論)
趙長才 2000,《漢語述補結構的歷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博論)
賴蔚鍾 2004,《漢語心理動詞的格式與語意》清華大學語言所(碩論)
龍國富 2003,《姚秦漢譯佛經助詞研究》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