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銅禮器龍紋形式與分期研究-陳麗年

論文分類 碩士論文
姓名 陳麗年
標題 商周青銅禮器龍紋形式與分期研究
指導教授 黃靜吟
畢業日期 2009-07
摘要  本文寫作目的在於整理龍紋各紋飾出現在何器、何時,及分析其間細微的藝術差異,歸納出不同類型的紋飾標準;又不論何種形式之紋飾,皆共具有目、唇、龍首裝飾、身、足等各部件,此亦為本文探討的重點之一。透過分析、歸納紋飾類型與各部件特徵所出現的時間,使其成為協助青銅器斷代分期的標準之一。龍紋依其身軀形式可概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爬行龍紋、卷龍紋、交體龍紋等,由於交體龍紋中個別龍紋的差異性極低,較無分析探究的價值,故本文僅針對爬行龍紋與卷龍紋進行探究。
  在此基準下,本文正文部分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步驟、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前顧型爬行龍紋與下視型爬行龍紋研究」
第三章「顧首型爬行龍紋研究」
第四章「雙身型爬行龍紋與卷龍紋研究」
  其中二至四章主要為材料的分析與呈現,以類型為分析主軸,將所見資料皆予以納入,以求讀者對紋飾發展及演變的掌握。故分章標準主要以類型、特徵相似者歸做一章。
第五章「龍紋各部件紋飾特色與時代關係之分析研究」
  以部件為分析主軸,希冀在類型之外,亦歸納出各部件的時代特色,提供另一種斷代的依據;此外,亦探討器類與紋飾出現部位與時代關係。
第六章「結論」,總結研究成果,提出未來研究之展望。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順序排列)
〔秦〕呂不韋編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經訓堂叢書》本,1965。
〔漢〕司馬遷著:《史記》(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三國〕韋昭注:《國語》,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士禮居叢書》本,1965。
〔晉〕郭璞注:《山海經》,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經訓堂叢書》本,1965。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音義,〔清〕郭慶藩著:《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遞增排列)
丁孟:《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青銅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組:《商周青銅器紋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上海博物館藏寶錄編輯委員會:《上海博物館藏寶錄》,香港:三聯書店卅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圖錄》(《金文文獻集成》本,第二十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共十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1997。
水濤:《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代考古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王世民:《商周銅器與考古學史論集》,台北:藝文印書館,2008。
古文化研究組:《中國古典紋樣名詞解說畫典》,台北:常春樹,1997。
四川省博物館:《巴蜀青銅器》,四川:成都出版社。
田自秉、吳淑生、田青:《中國紋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成耆仁:《中國紋飾及其象徵意義》,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吳鎮烽:《中國古代青銅器》,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
李先登:《商周青銅文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李松、賀西林:《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李建偉、牛端紅:《中國青銅器圖錄》(共二冊),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
李海榮:《北方地區出土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李學勤:《中國青銅器的奧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杜勇、沈長雲:《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杜迺松:《中國青銅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杜迺松:《中國青銅器發展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杜迺松:《古代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杜迺松:《青銅器鑒定》,廣西:廣西大學出版社,1993。
周泗陽、萬山編繪:《中國青銅器圖案集》,上海:上海出店出版社,1993。
岳洪彬:《殷墟青銅禮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林巳奈夫:《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三》,東京:吉川弘文館,1989。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一》(共二冊),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紋樣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二》,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藝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
保利藏金編輯委員會:《保利藏金》,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編:《故宮博物院藏寶錄》,香港:三聯書店卅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1985。
段勇:《商周青銅器幻想動物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北京:中華書局,1981。
孫稚雛:《青銅器論文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台北:康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
容庚:《武英殿彝器圖錄》(《金文文獻集成》本,第二十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圖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容庚:《頌齋吉金圖錄》(《金文文獻集成》本,第十九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容庚:《頌齋吉金續錄》(《金文文獻集成》本,第十九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馬承源:《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青銅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台北:南天書局,1991。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馬承源:《青銅禮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高木森:《西周青銅彝器彙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6。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高崇文、安田喜憲:《長江流域青銅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高橋宣治:《中國紋樣》,台北:藝術出版社,1987。
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圖錄》(《金文文獻集成》本,第二十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商周青銅酒器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1989。
張光直、李光周、李卉、張充和:《商周青銅器與銘文的綜合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73。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張光遠撰,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商代金文圖錄-三千年前中國文字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1995。
張克明:《殷周青銅器求真》,台北:編輯館編審會,1979。
曹瑋:《周原出土青銅器》(共十冊),成都:巴蜀書社,2005。
曹瑋:《周原遺址與西周銅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梅原末治:《日本蒐儲支那古銅精華》(共六冊),大阪:山中商會,1959-1964。
梅原末治著,胡原宣譯:《中國青銅器時代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收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金文叢考》(收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五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殷周銅器銘文研究》(收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四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廉夫、丁濤、諸葛鎧主編:《中國紋樣辭典》,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陳佩芬:《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上海博物館,1995。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共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陳佩芬:《認識古代青銅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陳芳妹:《故宮商代青銅禮器圖錄》,台北:故宮,1998。
陳振裕主編,胡志華繪圖:《中國古代青銅器造型紋飾》,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共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游國慶撰,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西周金文錄》,台北:故宮博物院,2001。
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1997。
葉劉天增:《中國裝飾紋樣比較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1992。
雷鳴:《中國青銅器銘文紋飾藝術》,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92。
劉平衡:《商周銅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89。
劉志雄、楊靜榮:《龍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潘魯生:《中國龍紋圖譜》,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
鄭君:《中國歷代龍紋紋飾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盧達成、胡智生:《寶雞?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
龐進:《呼風喚雨八千年-中國龍文化探秘》,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羅福頤:《商周秦漢青銅器辨偽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1。
譚旦冏:《中國文物》(第五冊),台北:光復書局,1983。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嚴一萍:《金文總集》(共十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
顧望、謝海元:《中國青銅圖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遞增排列)
干振瑋:〈龍紋圖像的考古學依據〉,《北方文物》1995年第4期(總第44期),p23-27。
王健:〈陶瓷龍紋裝飾漫談〉,《陶瓷科學與藝術》2006年第6期,p51-54。
四川省博物館等:〈四川彭縣西周窖藏銅器〉,《考古》1981年第6期,p496-499、555。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裝飾藝術〉,《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5期,p71-82。
吳顏媛:〈龍圖騰與中國傳統審美意識〉,《民間文化》2002年第11-12期,p32-35。
岐山縣文化館等:〈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銅器窖穴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5期,p26-35。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階段與分區系統〉,《華夏考古》1990年第2期(總12期),p82-91。
珮瑜:〈商周青銅器的斷代與分期〉,《問學集》第12卷(2003.6),p1-15。
李濟:〈殷商出土青銅禮器之總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7本第4分(1976.12),p783-811。
李濟:〈殷商時代裝飾藝術研究之一-比較觚形器的花紋所引起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期下冊(1963.12),p699-739。
邢捷、張秉午:〈古文物紋飾中龍的演變與斷代初探〉《文物》1984年第一期,p75-80。
周亞:〈商代中期青銅器上的鳥紋〉,《文物》1997年第2期,p57-67。
林澐:〈商文化青銅器與北方地區青銅器關係之再研究〉,《考古學文化論集》(第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p129-155。
祁健亞:〈岐山縣博物館近幾年來徵集的商周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5期,p10-13、9。
柯德仁:〈略論商周銅器文化的幾點差異〉,《中原學報》第31卷第2期(2003.6),p133-147。
段勇:〈從考古發現看龍的起源與早期面貌〉,《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總61期),p17-20。
段勇:〈潛龍勿用-商周青銅器上的龍紋面貌〉,《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4期,p58-63。
桑永夫:〈商代青銅器饕餮紋初探〉,《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p77-81。
殷滌非:〈安徽屯溪西周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9年第4期,p59-90。
高木森:〈春秋戰國時代的圖紋藝術(一)〉,《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10期,p103-107。
高木森:〈春秋戰國時代的圖紋藝術(二)〉,《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12期,p114-121。
高木森:〈春秋戰國時代的圖紋藝術(三)〉,《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1期,p120-125。
高木森:〈春秋戰國時代的圖紋藝術(四)〉,《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2期,p71-88。
高木森:〈龍蛇百物的世界-再論商周銅器的紋飾〉,《故宮文物月刊》第6卷第12期(1989.3),p36-47。
高西省:〈獸面紋額羽與「列旗」〉,《文博》1999年第1期,p7-12。
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時期青銅禮器研究(下)〉,《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4期,p82-91。
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時期青銅禮器研究(上)〉,《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p68-82。
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時期青銅禮器研究(中)〉,《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3期,p84-103。
張光直:〈商周青銅器器形裝飾花紋與銘文綜合研究初步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30期(1970),p239-273。
張長壽:〈殷商時期的青銅容器〉,《考古學報》1979年第3期,p271-300。
張清發:〈商周青銅器的龍類紋飾及其圖騰意義探析〉,《問學》第六期(2004.4),p191-210。
張濤、王齊秀:〈周原出土青銅器的特點及其意義〉,《歷史文物》第113期(2002.12),p22-43。
曹明檀、尚志儒:〈陜西鳳翔出土的西周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1期,p53-65。
梁彥民:〈殷周青銅器雙身龍紋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06第6期,p78-83、87。
郭靜云:〈由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12),p1-40。
陳平:〈試論關中秦墓青銅容器的分期問題(下)〉,《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p63-73。
陳平:〈試論關中秦墓青銅容器的分期問題(上)〉,《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3期,p58-73。
陳芳妹:〈商代青銅藝術「區域風格」之探索-研究課題與方法之省思〉,《故宮學術季刊》第15卷第4期,p109-150。
陳芳妹:〈商周青銅容器研究的課題與方法〉,《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出版組,1992.6),p959-990。
黃敬剛:〈曾侯乙尚龍與其文物的龍飾藝術〉,《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9卷第5期(2006.9),p599-605。
楊錫璋:〈殷墟青銅容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83第3期(總25期),p48-55。
葛應會:〈殷墟墓地的區與組〉,《考古學文化論集》(第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p152-183。
蒼林忠:〈龍源考辨〉,《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p37-44。
齊文濤:〈概述近年來山東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文物》1972年第5期,p3-18。
劉一曼:〈安陽殷墓青銅禮器組合的幾個問題〉,《考古學報》1995年第4期,p395-412。
鄭振香:〈安陽小屯村北的兩座殷代墓〉,《考古學報》1981年第4期,p491-517。
鄭振香:〈論殷墟文化分期及其相關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p116-127。
盧采婕、傅榮珂:〈商周青銅器鳥紋飾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3期,p155-180。
譚旦冏:〈中國文飾的起源與演進-歷代文飾考緒言〉,《故宮文物月刊》第4卷第8期,p34-72。
譚旦冏:〈自由奔放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歷代文飾考丁篇(下)〉,《故宮文物月刊》第5卷第4期,p38-53。
譚旦冏:〈自由奔放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歷代文飾考丁篇(上)〉,《故宮文物月刊》第5卷第1期,p48-65。
譚旦冏:〈鬼神崇拜的商周時代-中國歷代文飾考丙篇(下)〉,《故宮文物月刊》第4卷第12期,p46-57。
譚旦冏:〈鬼神崇拜的商周時代-中國歷代文飾考丙篇(上)〉,《故宮文物月刊》第4卷第11期,p38-52。
寶雞茹家莊西周墓發掘隊:〈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4期,p34-56。


四、碩博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遞增排列)
劉煜輝:《先秦青銅器「紋飾」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6。
徐偉軒:《商周青銅器紋飾藝術及其在水墨創作中之表現》,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7.6。
吳瑞滿:《中原地區青銅禮容器之鳥禽圖像研究-從晚商到西周中期》,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0.12。
曾傳林:《楚國青銅器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88.6。
蔡鴻江:《晉系青銅器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1999.6。
王百榮:《商周青銅器動物紋飾與神話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6。
陳文玲:《殷商青銅器上的鳥獸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6。
張仁溶:《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