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夢》、《海天鴻雪記》的城市空間研究-李艷如

論文分類 碩士論文
姓名 李艷如
標題 《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夢》、《海天鴻雪記》的城市空間研究
指導教授 黃錦珠
畢業日期 2009-07
摘要 本論文試圖從《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夢》、《海天鴻雪記》三部小說對上海的城市書寫,討論小說文本如何再現城市經驗,從小說中的人群、物質及空間三者的交互作用,來探討小說如何書寫、理解或詮釋洋場城市。
本論文站在王德威對「現代性」的詮釋,來看蘊藏在小說中的洋場城市之無限活力,以及存在於其中的新舊轉化之可能。三部小說筆下的洋場城市呈現新/舊,古/今,傳統/現代交織的面貌,其中的紛然雜陳已無法用黑與白區別之,本論文所欲討論的即是各種複雜元素所交混出的灰色地帶,探討其中的黑與白是如何交錯混合,又形成怎麼樣的灰色,以期對洋場城市的「現代」風景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從中發掘想像城市的其他可能。
在《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夢》、《海天鴻雪記》三部小說所定位的時空座標中,距離辛亥革命之前二十年之間的上海洋場,正釋放出無限活力,面臨世紀末的轉折之際,舊的成規被挑戰、顛覆而逐漸變化其姿態,新的價值觀又尚未形成,洋場城市中華洋夾雜、雅俗不分的風景,在小說寫來帶著幾分負面觀感,卻又展現其蛻變的可能,從小說的書寫中,可以看見晚清上海各種元素多方角力的可能,在尚無定論的眾聲喧嘩中,三部小說以城市經驗再現的方式書寫租界所面對的城市景觀,一方面帶有主觀的成分,另一方面卻也是最為「寫實」的城市書寫,透過小說家眼中所見所聞、所想像的城市,可見晚清時人對城市的觀感,反映出城市文化的部份面向。雖然小說文本的寫作不乏想像或誇大的描寫,但卻是經過小說的親身經歷而加以剪裁而成的城市印象。因此小說中的上海雖非「實體」的上海,卻是作家對現實生活經驗所再現的一種觀感或一種印象,其中的想像或誇大亦可能是作家經驗的主觀展現。換句話說,小說文本展現出的是人所生活的上海,作家描寫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風景,洋場城市混沌不明的灰色區塊,就具體展現在小說所架設的空間場景中,城市空間中人與物的互動正是構成洋場城市文化內容的要素,因此本論文將從三本小說所書寫的空間場景、物質文化以及人際互動三方面著手,作為認識晚清上海的觀察點,從具體的生活場景中探究晚清租界城市多元而複雜文化特質。
本論文亦將援引明清之際的社會文化史研究,以期對租界城市中的「空間傳統」有歷時性的認識。三部小說所描寫的城市空間以消閒娛樂空間為主,如茶樓、酒館、妓院或園林,這些空間並非晚清上海獨有,它們在歐風美雨吹入中國之前就已經發展出各自的空間特質,然而當這些空間進入洋場城市後,往往又展現出和「傳統」不盡相同的型態,從古、今的對照中亦可見洋場城市的空間型態以及文化活動對傳統的承繼與轉化。
本論文各章節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並回顧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為晚清上海租界城市的背景簡述。此處首先借助上海城市史研究,對上海的發展概況作一背景勾勒。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節,概述上海租界區的建立、沿革,及西方人的現代化設施營建。第二節,簡述租界城市的社會生活,包括口岸城市的重商氛圍,以及經濟發達下所發展出的文化及娛樂活動。
第三章探討洋場城市的繁華景況。「繁華」為三部小說對洋場城市的總體印象,此處先從小說對上海之外的城鎮書寫,來看城鄉之間的對比,以凸顯上海的繁榮。接著從馬路與里弄等網絡整個洋場城市的大空間著手,大範圍的勾勒出上海的繁榮狀態。
第四章則談市民大眾的逸樂消閒空間。三部小說乃以狹邪冶遊為主,因此在妓院之外,書寫許多洋場城市的市民遊樂空間,如:茶樓、酒館、大菜間、戲園等等,這些空間包含了食、衣、住、行、樂等各種面向,可見中、西夾雜的生活景觀,在逸樂繁華的氛圍中,亦夾帶混雜錯亂的犯罪,從而體現洋場城市的大眾性、商業化與多元的姿態。
第五章則從小說主要書寫的狹邪遊切入,談城市妓院以及妓女與嫖客喜愛結伴遊玩的開放或半開放私家園林。承襲以上的討論,城市妓院與私家花園亦呈現出洋場空間的繁華逸樂以及情欲翻騰的特點,展現洋場城市金錢是尚,情欲解放的「現代」景象。從城市風月場與園林的討論中,也可見「洋場才子」的複雜處境,此處的「洋場才子」專指小說所書寫的一群讀書人,他們崇尚舞文弄墨,睥睨城市的大眾世俗,自以為是明清「名士」風雅的傳承者,實際上他們卻參與城市世俗娛樂不遺餘力。這群「洋場才子」對洋場風月的想像與自命清高,雖然顯得不合時宜,但卻將傳統與城市現代聯繫起來,形成洋場城市獨樹一格的「現代」風景之一側面。從這個方面來說,這群「洋場才子」是「城市風雅」──不同於明清名士的風雅姿態──的創造者,形塑出洋場城市雅俗兼備的大眾「風雅」。
第六章則總結前面的討論,對小說書寫下的城市印象作一回顧與綜合討論。
參考文獻 一、小說文本:
二春居士:《海天鴻雪記》,南京:江蘇古籍,1997。
二春居士:《海天鴻雪記》,南昌:江西人民,1989。
孫家振:《海上繁華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孫家振:《海上繁華夢》,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台北:廣雅,1984。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台北市:三民,1998。

二、古籍:
[明] 余懷:《板橋雜記》,上海:上海古籍,2002。
[清] 淞北玉魫生(王韜):《海陬冶遊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五編》(台北:新興,1988。
[清]漱六山房(張春帆):《九尾龜》,台北:三民書局,2001
[清]王韜:《筆記七編松濱瑣話‧談豔》,台北:廣文書店,1991。
[清]孫玉聲:《退醒廬筆記》,上海:上海書店,1997。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尊聞閣主人編:《申江勝景圖》,台北:廣文,1991。
[清]葛元煦、黃式權、池志澂等著:《滬遊雜記‧淞南夢影錄‧滬遊夢影》,上海:上海古籍,1989。
[清]葛元煦、鄭祖安標點,《滬遊雜記》,台北:廣文書局,1968。
[清]鄒弢:《海上塵天影》,南昌:江西人民,1988。

三、今人研究專著: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下),上海:上海書店,1991。
上海市文史館編:《舊上海的烟賭娼》,上海:百家出版社,1988
于醒民:《上海1862》,台北:雲龍,1999。
大木康:《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台北:聯經,2007。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臺灣學生,1982。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學生書局,2001。
王先明:《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書店,1997。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圖書,2003。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2004。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3。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史梅定:《追憶--近代上海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伍江:《上海百年建築史1840-1949》,上海,同濟大學社出版,1996。
米琳娜(Milena Doeželová-Velingerová)編.伍曉明譯《從傳統到現代—19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轉異,一八四九──一九○八》,台北:麥田出版,2009。
吳友如著、孫繼林編:《晚清社會風俗百圖》,上海:學林,1996第1版。
吳友如著、莊子彎編:《民俗風情二百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第1版。
吳友如著、莊子彎編:《海上百豔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第1版。
吳友如著、莊子彎編:《海國叢談百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第1版。
吳圳義,《清末上海租界社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吳承聯:《舊上海茶館酒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9。
李天綱等編:《老上海》,上海:上海教育,1998。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啓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硏院近史所,1992。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上海:人民,2007。
李明偉:《清末民初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研究(1897-192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李秉新、徐俊元、石玉新編:《近代中國娼妓史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1997。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一種綜合的文化文學考察》,北京:人民文學,2005。
李歐梵:《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2000。
沈華編:《上海里弄民居》,北京:中國建築工業,1993。
汪耀華主編:《書街 : 上海福州路文化街長卷》,上海:上海文化,2006。
阮篤成著:《民國叢書‧租界制度與上海公共租界》,上海:上海書店,1992。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1988。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1999。
林泊佑主編:《大上海百年風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武舟:《中國妓女生活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
邵雍:《中國近代娼妓史》,上海:上海人民,2005。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2000。
阿英:《小說閒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1985。
阿英:《晚清小說史》,香港:中華書局,1973。
阿英著 ; 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2003。
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開封:河南大學,2005。
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1989。
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書局,2007。
胡祖德:《滬諺外編》,上海:上海古籍,1989。
胡遠杰:《福州路文化街》,上海,文匯,2001。
范伯群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1999。
范宜如、朱書萱合著:《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台北:台灣書店,1998。
唐振常:《近代上海繁華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唐振常主編,《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1989。
夏林根:《舊上海三百六十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9。
夏曉虹:《晚清上海片影》,上海:上海古籍,2009。
孫國群:《舊上海娼妓秘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徐公肅、邱瑾璋著:《民國叢書‧上海公共租界制度》,上海:上海書店,1992。
徐公肅等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1980。
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
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1999。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上海:上海文藝,2008。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
張洪祥:《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與租界》,天津:天津人民,1993。
張海鵬編著:《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上海:地圖,1984。
張傳等編:《老上海地圖》,上海:上海畫報,2001。
張愛玲:《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台北,皇冠文化,1992典藏版。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文化,1991典藏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台北:曉園,1994。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郭俊綸編:《清代園林圖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3。
陳三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台北:東大圖書,1996。
陳平原、夏曉虹編:《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2001。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2003。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5。
陳平原主講 梅家玲編訂 :《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臺大》,臺北:麥田,2005。
陳永健:《三挈海上花----張愛玲與韓邦慶》,上海:上海書店,2007。
陳伯海、袁進主編:《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1993。
陳伯海著:《上海文化通史(上、下卷)》,上海:上海文藝,2001。
陶君起:《平劇劇目初探》,台北:明文書局,1982。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1993。
單光鼐:《中國娼妓》,北京:法律出版,1995。
湯志鈞等編:《近代上海大事記》,上海:上海辭書,1989。
湯偉康:《上海軼事》,上海:文化,1987。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2005。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1995。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2003。
葉文心:《上海百年風華》,台北:躍昇文化,2001。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1980。
熊月之、袁燮銘:《上海通史‧晩清政治》,上海:上海人民,1999年。
熊月之、張敏:《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1999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1991。
熊月之、馬學強、晏可佳選編:《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上海:上海古籍,2003。
趙世瑜:《腐朽與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2006。
劉永麗:《被書寫的現代: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上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第1版。
鄭祖安:《上海剪影》,上海:上海辭書,2001。
魯迅:《二心集》,台北:風雲時代,1989。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1996。
魯迅:《漢文學史綱》,台北:風雲時代,1990。
薛理勇:《上海灘地名掌故》,上海:同濟大學,1994。
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魏紹昌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1980。
羅小未:《上海弄堂》,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7。
羅蘇文:《上海傳奇──文明嬗變的側影(1553-1949)》,上海:上海人民,2004。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 :中華書局,2006。
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1996。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蘭州:蘭州大學,2004。
[日]樽本照雄:《清末小說研究集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
[日]樽本照雄:《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3。
[法]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著,袁燮銘、夏俊霞譯:《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與性》,上海:上海古籍,2004。
[美]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2004。
[美]賀蕭(Gail B. Hershatter)著,韓敏中、盛寧譯:《危險的愉悅:二十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美]韓南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2004。
[美]羅茲‧墨菲著:《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上海人民,1996。

四、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葛濤:〈照相與清末民初上海社會生活〉,《史林》(2003年第4期),頁54-62。
仇昉:〈海上烏托邦:一個時代幻夢的終結----一笠園主旨新論〉,《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6期),頁293-298。
方迎九:〈韓邦慶佚詩佚文鉤沉〉,《明清小說研究》(江蘇社科院文學所)(2002年5月第2期),頁227-240。
王學鈞:〈跋《海上花列傳》異文試辨〉,《南京化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月第1期),頁58-61。
王學鈞:〈鄒弢《海上塵天影》的中西比較意識〉,《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2期),頁134-143。
王曉玨:〈租界、青樓與「現代性」症候——閱讀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收入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2002,頁321-332。
王燕:〈一次失敗的竊火----中國第一種小說期刊《海上奇書》論略〉,《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頁121-124。
王鴻泰:〈明清間世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第3期,2007年春季),頁1-44。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欲: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73-123。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第11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48。
王鴻泰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歷史月刊》(第137期,1999年1月),頁16-29。
民哀:〈南北梨園略史〉,周劍雲編:《菊部叢刊‧歌台新史》,台北:傳記文學,1974。
朱華:〈上海城市發展和規劃的歷史回顧〉,收入蘇志良主編:《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型態》,上海:上海辭書,2004,頁86-108。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收入《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1981。
呂文翠:〈情色烏托邦的回歸與消解--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的「現代性」閱讀〉《中外文學》(第32卷第11期,2004年4月), 頁97-122。
呂承煥:〈清末上海丹桂茶園變遷考〉,《戲劇藝術》(2008年2月第1期),頁42-49。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61期,2008年9月),頁1-57。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87-141。
巫仁恕:〈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235-283。
李介立:〈論「海上花列傳」的寫實精神〉,《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2003年5月), 頁1-17。
李孝悌:〈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9期,1990年6月),頁299-330。
姜義華:〈上海:近代中國新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變遷〉,收入蘇智良主編:《上海:新文明的形態》,上海:上海辭書,2004,頁1-17。
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涼景象」──晚清蘇州現代街道的出現與西式都市計劃的挪用〉,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2005,頁497-553。
洪英雪:〈青樓場域之分析〉,《漢學論壇》(2003年12月第3期), 頁121-146。
祈平:〈人‧建築‧空間‧文脈〉收入蘇志良主編:《上海:新文明的型態》,上海:上海辭書,2004,頁109-132。
胡適:〈海上花列傳序〉,收入《胡適文存》第三集,台北:遠東圖書,1990,頁473-496。
范伯群:〈《海上花列傳》:現代通俗小說開山之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3月),頁1-16。
徐復觀:〈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命運〉,收入《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70。
徐雅文:〈晚清狹邪小說中的娼妓形象──以《風月夢》、《海上花列傳》、《海天鴻雪記》為探討對象〉,《問學集》(1995年9月第5期),頁75-103。
秦紹德:〈近代上海的小報〉,收入林克主編:《上海研究論叢》(第六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頁93-117。
袁進:〈略談《海上花列傳》在小說城市化上的意義〉,《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4期,頁162-168。
馬敏:〈「紳商」詞意及其內涵的幾點討論〉,《歷史研究》(2001年1期),頁132-138。
張敏:〈晚清上海租界文人職業生活(1843-1900)〉,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頁55-70。
張敏:〈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以王韜為例〉,《史林》(2000年2期),頁46-55。
曹勝梅:〈四明公所事件之根源——四明公所地產權問題試析〉,《檔案與史學》(2002年第4期) ,頁39-42。
梁元生:〈近八十年來的上海研究熱〉,《檔案與史學》,2000年第4期,頁36-37。
梁實秋:〈談方言文學──讀《海上花列傳》〉,《聯合文學》(第1卷第6期,1985年4月),頁40-41。
許敏:〈晚清上海的戲園與娛樂生活〉,《史林》(1998年第3期),頁38-43。
郭玉雯:〈《海上花列傳》與《紅樓夢》〉,《漢學研究》(2007年6月), 頁371-402。
郭奇正:〈上海里弄----集居形式的社會生產與表意流變〉,《睹物思人》,台北:麥田,2003。
郭松義:〈清代的納妾制度〉,《近代中國婦女研究》(1996年8月),頁35-129。
陳琍:〈上海城市生態的近代轉型----以晚清上海道路為中心〉,《中國地理論叢》(2007年7月),頁78-86。
陳蘊茜:〈論清末民國旅遊娛樂空間的變化──以公園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年10月),頁93-100。
曾珮琳(Paola Zamperini)著,余芳珍、詹怡娜譯:〈完美圖像──婉清小說中的攝影、慾望與都市現代性〉,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2005,頁451-475。
馮客(Frank Dikötter)著,葉毅均、程曉文譯:〈民國時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湊與日常生活〉,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2005,頁477-495。
馮紹霆:〈19世紀時上海人怎樣看租界〉,蘇智良主編:《上海:新文明的型態》,上海:上海辭書,2004第1版,頁211-221。
葉中強:〈遊走於城市空間: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史林》(2006年4月),頁80-131。
葉凱蒂:〈妓女與城市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2期),頁23-24。
葉凱蒂:〈清末上海妓女服飾、家具與西洋物質文明的引進〉,汪暉、陳平原、王守常主編:《學人》(第九輯),江蘇:江蘇文藝,1996,頁381-437。
葉凱蒂:〈文化記憶的負擔──晚清上海文人對晚明理想的建構〉,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2002,頁53-63。
熊月之:〈上海租界與文化融合〉,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第1版,頁41-54。
熊月之:〈張園晚清上海一個公共空間研究〉,《檔案與史學》,1996年12月,頁31-42。
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園開放與公共空間的拓展〉,《學術月刊》,1998年第八期,頁73-81。
熊月之:〈略論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產生與匯聚〉,《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頁257-271。
趙景深:〈讀《海上花列傳》〉。《海上花列傳》,台北:桂冠,1985,頁629-632。
劉復:〈讀海上花列傳〉,《海上花列傳》,台北:桂冠,1985,頁589-605。
樊衛國:〈論開埠後上海的人口變動(1843-1911)〉,《檔案與史學》(1995年6期),頁41-46。
樂正:〈近代上海的崛起與廣州的失落〉,收入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1998。
鍾年著,〈名妓與名士〉,《歷史月刊》(1997年6月第113期),頁95-101。
羅崗:〈性別移動與上海流動空間的建構──從《海上花列傳》中的「馬車」談開去〉,《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1月第35卷第1期),頁89-97。
羅蘇文,〈晚清上海租界公共娛樂區的興起(1860-1870)〉,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頁71-92。
羅蘇文,〈論清末上海都市女裝的演變(1880-1910)〉,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頁109-140。
羅蘇文:〈都市文化的商業化與女性社會形象〉,收入葉文心編:《上海百年風華》,台北:躍升文化,2001,頁55-110。
羅蘇文:〈路、里、樓──近代上海商業空間的拓展〉,《史林》(1997年第2期),頁70-85。
[日]鈴木智夫:〈清末江浙地方的茶館〉,收入許賢瑤編譯:《中國古代喫茶史》,台北:博遠,1991。
[美]蓋爾‧赫夏特:〈性與現代的交融:20世紀初上海的賣淫現象〉,李小江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頁348-384。

五、學位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朱國昌:《晚清狹邪小說與都市敘述》,上海大學博士論文,2007。
江江明: 《從性別政治論《海上花列傳》中的娼妓生存》,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呂文翠:《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研究》,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李季娥:《《海上花列傳》對晚清狹邪小說的承繼與開創》,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李慧琳:《晚清狹邪小說海上花列傳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辛明芳:《晚清狹邪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胡安定:《游移於傳統與現代間的「狹邪」小說----以《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夢》、《九尾龜》為中心》,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徐雅文:《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張書華:《現代性的追求:晚清時間意識之轉變及其追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戚心怡著 《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楊士朋:《清中葉以降之民初的茶館酒樓與客棧》,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0。
董德倫:《上海娼妓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