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攝食:歌仔冊中套式飲食研究-劉祐誠

碩士論文-想像的攝食:歌仔冊中套式飲食研究-劉祐誠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劉祐誠

標題:想像的攝食:歌仔冊中套式飲食研究

指導教授:楊玉君

畢業日期:2016-07

摘要:

本文以套式飲食歌仔為研究角度觀看歌仔冊這類文學體製的相關發展。套式在此意指數葩歌仔敷唱相同形式、內容相近的歌仔冊段落,另一方面,飲食的實指範圍則擴大包含內容,以動詞的「攝食」意涵概括食材與藥材,藉由歌仔冊作者編寫這些虛構的飲食段落,試圖找出歌仔冊的發展源流及作者編寫這些套式飲食歌仔的目的。
首先,筆者由〈病子歌〉觀看歌仔冊由民間文學逐漸轉往作家文學這段轉變過程,經由歌仔冊版面句式的調整、〈病子歌〉提及的食物不再與月份盛產食物完美配對,由此逐步推敲當歌仔冊被視為個人財產的作品時,每個段落可能都有作者試圖想表達的內容。接下來,透過歌仔冊中出現關於宴席食物及集結諸多藥材的段落,分別觀看作者的想像及書寫這些段落的原因,希望藉此初步研究成果,能有更多研究視角了解歌仔冊。

參考文獻:

一、歌仔冊
佚名,《最新落陰相褒歌》,廈門:會文堂,無出版資訊。
佚名,《勸孝戒淫歌》,廈門:會文堂,無出版資訊。
佚名,《最新廿四送十八摸卅二呵十二步十二按五套合歌》,廈門,會文堂,1914。
佚名,《增廣梁三伯祝英臺新歌全傳》,廈門:會文堂,1914。
佚名,《最新十二碗菜歌》,台南:博文堂,1920-1930。
佚名,《嘉義地理歌》,廈門:會文堂書局,1920-1930。
佚名,《十二碗菜歌》,廈門:會文堂,1927。
郡小神仙人,《繪圖安人哭子馬俊娶親合歌》,廈門:會文堂,1927。
方登科,《迷信歌》,台北:三協社印刷,1931。
佚名,《天作良緣歌》,嘉義:捷發,1931。
汪思明,《烏貓烏狗歌‧上本》,廈門:會文堂,1932。
佚名,《清心歌》,台北:禮樂,1932。
佚名,《新編包食穿歌》,台北:周協隆,1932。
佚名,《新編食新娘茶歌》,台北:周協隆,1932。
林谷聲(編),《烏貓烏狗歌》,廈門,會文堂,1932。
黃奕福,《人之初歌》,廈門,會文堂,1932。
佚名,《三伯想思討藥方新歌》,台中:瑞成,1933。
佚名,《天作良緣新歌》,台中:瑞成,1933。
佚名,《流行三伯嘆英臺歌》,台中:瑞成,1933。
佚名,《特別時調歌本愛玉歌‧十送君‧烟花嘆‧新五更歌》,廈門:博文齋,1933。
佚名,《笑話流行三婿祝壽新歌》,台中:瑞成,1933。
佚名,《新編流行三伯嘆英臺歌》,嘉義:玉珍書局,1933。
佚名,《新編英臺拜墓十月花胎合歌》,嘉義:玉珍,1933。
佚名,《續編安童買菜歌》,嘉義:捷發書局,1933。
林達標,《勸改酒色新歌》,台中:瑞成,1933。
洪仔必,《戒嫖新歌三婿祝壽最新倡門賢母最新懺悔的合歌》,嘉義:玉珍,1933。
安定子,《最新流行萬項事業歌》,嘉義:玉珍書局,1934。
麥國安,《農場相褒歌》,嘉義:玉珍,1934。
麥國安,《嘉義行進相褒歌》,嘉義:玉珍,1934。
佚名,《最新英臺出世歌》,台中:瑞成,1935。
梁松林,《大明節孝歌》,臺北:周協隆書店,1935。
王賢德,《猜藥相褒男女對答新歌》,嘉義:捷發,1936。
佚名,《最新落陰相褒歌》,嘉義:捷發,1936。
邱清壽,《尪某看博覽會新歌》,嘉義:玉珍,1936。
梁松林,《特編士久別人心新歌》,台北:周協隆書局,1936。
梁松林,《特編王氏祝家送定新歌》,台北:周協隆,1936。
梁松林,《特編英台三伯元宵夜做燈謎新歌》,台北:周協隆,1936。
梁松林,《特編英臺出世新歌‧上本》,台北:周協隆,1936。
梁松林,《特編馬俊娶七娘新歌》,台北:周協隆,1936。
梁松林,《特編霧先祝家看症頭新歌》,台北:周協隆,1936。
佚名,《英台廿四拜歌、安童買菜歌下本》,新竹:竹林,1971。
佚名,《鄭國姓開台灣歌‧下本》,新竹,竹林,1971。
洪月,《二林大奇案歌》,新竹:竹林書局,1971。
佚名,《雷峰塔白蛇西湖遇許仙歌‧十本》,新竹:竹林書局,1985,5版。
林有來(編),《食新娘茶講四句歌》,新竹:竹林書局,1987。
林秋男,《大明節孝歌》,新竹:竹林,1987。
佚名,《石平貴王寶釧歌‧六本》,新竹:竹林,1989,9版。
佚名,《英台罰紙筆看花燈歌》,新竹:竹林,1989,9版。
二、期刊論文
王順隆,〈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台灣風物》43卷3期,1993。
朱鋒,〈台灣的古昔喪禮〉,《台北文物》8卷4期,1960。
宋錦秀,〈寺廟藥籤療癒文化與「疾病」的建構〉,《台灣文獻》62卷1期,2011。
宋錦秀,〈妊娠、安胎暨妊娠宇宙觀:性別與文化觀點〉,《臺灣史研究》,7卷2期2001。
明立國,〈民歌概念之分析〉,《民俗曲藝》21期,1982。
張文南,〈《林本源博愛醫院一覽》〉,《台灣文獻館電子報》63期,2010。
張玉芳,〈九邊爛熟等雕蟲,遠至真看小草同:談古代的藥名文學〉,《國文天地》24卷11期,2009。
張秀蓉,〈牛津大學所藏有關台灣的七首歌謠〉,《台灣風物》43卷3期,1993。
曹介逸,〈生活習俗變遷談〉,《台北文物》6卷3期,1958。
莊伯和,〈一場跨越時空的味覺享受歌仔戲梁祝之菜單比較〉,《傳統藝術》15期,2011。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台灣菜」〉,《台灣史研究》15卷3期,2008。
陳兆南,〈臺灣歌冊縱錄〉,《逢甲中文學報》2期,1994。
陳健銘,〈談台灣的「答嘴鼓」說唱藝術〉,《民俗曲藝》71期,1991。
陳登風,〈早期民間治療「飛蛇」病症的兩種方法〉,《台灣風物》39卷2期,1989。
曾品滄,〈從歌仔冊《最新十二碗菜歌》看台灣早期飲食〉,《台灣風物》52卷3期,2002。
曾品滄,〈辦桌——清代台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1卷4期,2010。
黃文博,〈不孝三頓燒——喪禮中勸世歌的倫理觀〉,《台灣風物》41卷1期,1991。
黃得時,〈臺灣歌謠之型態〉,《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專刊》3卷1期,1952。
楊玉君,〈「歌仔」的飲食主題與修辭〉,《成大中文學報》45期,2014。
楊玉君,〈歌仔冊的的宴席及孕產飲食〉,唐蕙韻,《2015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閩南文化的流動」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5。
熊秉真,〈明代的幼科醫學〉,《漢學研究》9卷1期,1991。
歐天發,〈藥名文學之原理及其形式之發展〉,《嘉南學報》,31期,2005。
蔡欣欣,〈戀戀國風/博物樂府——歌仔唱本《六十條手巾歌》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7期,2008。
碩博士論文
林子傑,《台灣閩南、客家小戲的互動滲透——以〈桃花過渡〉、〈十八摸〉、〈病子歌〉為主的考察》,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在職碩士論文,2007。
林昭惠,《玉珍漢書部《最新病子歌》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8。
柯榮三,《台灣歌仔冊中「相褒結構」及其內容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游冠軍,《蘭陽平原唱相褒歌的民間文化——以礁溪鄉、員山鄉、冬山鄉為田野》,台北: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劉南芳,《台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語言研究:以拱樂社劇本為例》,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2011。
鍾珮湲,《傳統孕產民俗及作品之研究》,花蓮: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三、專書
﹝明﹞李時珍,樓智勇(注),《本草綱目》,昆明:雲南人民,2011。
﹝清﹞陳夢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198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俗文學叢刊》,台北:新文豐,2004。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編),《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0。
王見川等(編),《台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第二輯》,新北:博揚文化,2010。
王秋桂(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上冊》,台北:台灣學生,1985。
王瓊玲,《四大才學小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古偉瀛(編),《台灣天主教史料彙編》,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編輯委員會(編),《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台北:台灣省菸酒公賣局,1997。
吳正格,《中國宴魁:滿漢全席研究與應用》,濟南:山東畫報,2015。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1992。
林金城等(編),《桃園个褒歌:註解釋義報告演唱實錄》,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4。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小說卷》,台北:前衛,2000。
林鋒雄等(編),《歌仔戲四大齣之一山伯英台‧下本》,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
施炳華(編),《歌仔冊欣賞與研究》,台北:博揚文化,2010。
洪敏麟等(編),《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第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4。
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徐福全,《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台北:徐福全自印,2008。
張玉欣,《飲食文化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15。
陳柔縉,《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台北:麥田,2015。
華安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編),《中國歌謠集成‧福建卷‧華安縣分卷》,華安:華安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1993。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1983。
黃文車,《日治時期台灣閩南歌謠研究》,台北:文津,2008。
黃裕元,《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台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4。
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所(編),《閩台民間藝術散論》,廈門:鷺江,1991。
潘重歸(編),《敦煌變文集新書‧下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3。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台灣的大眾生活》,新北:蔚藍文化,2014。
鄭阿財,《敦煌文獻與文學》,台北:新文豐,1993。
藍雪菲,《閩台閩南語民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2003。
﹝日﹞片岡巖、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1990。
﹝日﹞鈴木清一郎,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9。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張林等(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1991。
四、報刊
《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4月27日,第8版。
《府報》第989號,明治34年7月23日。
《民生報》1979/10/06 第12版。
《聯合報》1952年8月24日。
《聯合報》,2015年12月19日,C1版。
《先發部隊》,創刊號,193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