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鍾媄媜 (釋証煜)
標題:蕅益智旭死亡書寫研究
指導教授:蔡榮婷
畢業日期:2016-07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究明末清初極具影響力且解行並重的僧人蕅益智旭 (1599-1655)的死亡書寫。有別於當今學者多著重於蕅益智旭的義理思想研究,本論文欲藉由《靈峰宗論》以及蕅益智旭隨見隨聞隨錄的《見聞錄》深入探討佛教淨土大師蕅益智旭如何書寫他所崇敬之聖賢祖師和同參道友以及一般俗人的死亡歷程,以了解在真實修行中的蕅益智旭及其身邊的道友是如何看待及面對死亡。欲達此目的,本論文以黃敬家教授所提之僧傳結構為參考,輔以黃啟江教授之往生傳分析結構,並加入蔡榮婷教授的死亡書寫架構以及與這些書寫有關之佛教議題,如念佛往生及因果報應等等,以死亡書寫的來源、死亡書寫內容與架構、死亡書寫的宗教實踐意義三大面向來探討蕅益智旭的各類死亡書寫,最後再以單章綜論由宗教實踐的角度探索蕅益智旭各種死亡書寫的意義。
研究成果如下:一是蕅益智旭的死亡書寫強調傳主的日常行持、戒律、佛教的教法。第二,對聖賢的死亡書寫,蕅益智旭雖然沿用《佛祖統紀》及《八十八祖道影傳贊》的內容,但也有所刪略。不過,他不曾更改傳主死亡歷程或轉生之處。最後,由這些揀擇可看出他所重視的佛教行持為何。第三,蕅益智旭往生傳記的死亡書寫揭顯他對往生彌陀淨土必備三條件—信、願、行的重視。此外,這類書寫內容皆含有多個與彌陀淨土有關之字詞。又,傳主多為智旭熟識之僧人或居士之妻子。第四,除了以上兩類特別的死亡書寫,《靈峰宗論》還有其他各文類亦含有死亡書寫。這些書寫以孝道的重視和不同的喪葬儀式揭顯以蕅益智旭為中心的明末佛教者對佛教行持的看法。第五,蕅益智旭亦以《見聞錄》一書記錄一般人的死亡歷程。由蕅益智旭描述傳主死亡的字詞分析,將所有書寫分為「善逝」和「非善逝」兩類。又,對比後世同則故事的書寫,發現蕅益智旭與後人認定的往生西方淨土的必要條件並不相同。另外,蕅益智旭在此類書寫中所呈現之因果輪迴報應觀不同於中國民間所流行之因果論。最後,將以上所有死亡書寫加以比較並綜合探討,由宗教實踐的面向,以各類書寫的傳主、蕅益智旭死亡書寫的特色、明末佛教行者看待死亡的視角三大項,解析蕅益智旭死亡書寫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一、經論原典(依年代先後排序,同時代者則依姓名筆劃多寡排序)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冊2, NO. 125。
龍樹菩薩造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NO. 1509。
訶黎跋摩造 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冊32,NO. 1646。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NO. 262。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冊12,NO.365。
梁.僧祐撰,《弘明集》,《大正藏》冊52,NO. 2102。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冊44,NO. 1851。
唐.栖復集,《法華經玄贊要集》,《卍續藏》冊34,NO. 638。
唐.道宣律師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大正藏》冊40,NO. 1804。
唐.慧本立 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正藏》冊50,NO. 2053。
唐.慧琳撰,《一切經音義》,《大正藏》冊54,NO. 2128。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冊49,NO. 2035。
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卷71,《大正藏》冊54,NO. 213。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藏》冊50,NO. 2061。
元.明本著,《幻住庵清規》,《卍續藏》冊63,NO. 1248。
明.(侍者)興燈、心亮、法雲、性朗錄,《為霖道霈禪師還山錄》,《卍續藏》冊72,NO.1440。
明.妙叶集,《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大正藏》冊47,NO. 1974。
明.明河撰,《補續高僧傳》,《卍續藏》冊77,NO. 1524。
明.門人明凡錄 丁元公、祁駿佳編,《湛然圓澄禪師語錄》卷8,《卍續藏》冊72,NO.1444。
明.袾宏著,《雲棲法彙(選錄)(第12卷-第25卷)》,《嘉興藏》冊33,NO. B277。
明.善日錄 通炯編,《憨山老人夢遊集》卷28,《卍續藏》冊73,NO. 1456。
明.道盛說 大成 大奇等編,《天界覺浪盛禪師語錄》卷10,《嘉興藏》冊25,NO. B174。
明.道盛說 大成 大然等較,《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嘉興藏》冊34,NO. B311。
明.廣承輯錄 智旭會補,《毗尼珍敬錄》卷2,《卍續藏》冊39,NO.0708。
明.德清述 高承埏補,《八十八祖道影傳贊》,《卍續藏》冊86,NO. 1608。
明.德清閱,《紫柏尊者全集》卷2,《卍續藏》冊73,NO. 1452。
明.錢謙益纂閱,《紫柏尊者別集》卷,《卍續藏經》冊73。
明.(法孫)弘瀚彙集 弘裕同集,《無異元來禪師廣錄》,《卍續藏》冊72》,NO. 1435。
明.弘贊輯,《四分律名義標釋》卷18,《卍續藏》冊44,NO. 744。
明.成時 點評節要,《淨土十要》卷7,《卍續藏》冊61,NO. 1164。
明.戒顯筆記,《現果隨錄》,《卍續藏經》冊88,NO.1642。
明.智旭著 圓果錄,《絕餘編》卷4,《嘉興藏》冊28,NO. B216。
明.智旭著,《蕅益大師佛學十種(選錄「性學開蒙」.「梵室偶談」兩種)》,《嘉興藏》冊28,NO. B214。
明.智旭著,《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藏》冊36,No. B 348。
明.智旭集 清.儀潤、陳熙願增訂,《在家律要廣集》,《卍續藏經》冊60,NO.1123。
明.智旭彙集,《閱藏知津》,《嘉興藏》冊32,NO. B271。
明.智旭解,《阿彌陀經要解》,《大正藏》冊37,NO. 1762。
明.智旭撰,《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卍續藏經》冊21,NO.371。
明.智旭撰述 道昉參訂,《楞嚴經文句》,《卍續藏經》冊13,NO.285。
明.智旭輯繹,《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卍續藏經》冊40,NO.719
明.智旭隨筆,《見聞錄》卷1,《卍續藏經》冊88,NO. 1641。
明.鍾始聲著 大朗敘,《闢邪集》,《嘉興藏》冊23,NO. B120。
清.周夢顏彙集,《西歸直指》卷4,《卍續藏經》冊62,NO.1173。
清.俞行敏重輯,《淨土全書》卷2,《卍續藏經》冊62,NO. 1176。
清.紀蔭編纂,《宗統編年》卷32,《卍續藏經》冊147,NO. 1244。
清.彭希凁述,《淨土聖賢錄》,《卍續藏經》冊78,NO.1549。
清.瑞璋輯,《西舫彙征》,《卍續藏經》冊78,NO.1551。
清.儀潤證義,《百丈清規證義記》,《卍續藏》冊63,NO.1244。
清.德玉順硃,《禪林寶訓順硃》卷2,《卍續藏》冊64,NO. 1265。
清.觀衡說 正印重編,《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嘉興藏》冊2,NO. B2198。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二氏部彙考》,《卍續藏經》冊88,NO.1660。
明.晦山戒顯筆記,《現果隨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叢刊》第39篇,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清.周安士著,《安士全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10月台2版,1995年5月台2版2刷。
清.徐慶輯,《信徵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叢刊》第39篇,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清.陸圻編,《冥報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叢刊》第39篇,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清.楊式傳著,《果報聞見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叢刊》第39篇,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著,《果報聞見錄》,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第21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民國.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明道、妙真編輯,台中:青蓮出版社,1993年。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羅鴻濤編輯,台中:青蓮出版社,1994年。
民國.杜潔祥主編,《九華山志》,《中國佛寺志》冊72,臺北:明文書局、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11月
--主編,《吳都法乘十》,《中國佛寺志》冊108,臺北:明文書局、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11月。
智旭著 果海錄,《淨信堂初集》,收錄於蕅益智旭撰,明學主編,《蕅益大師全集》冊7,成都:巴蜀書社,2013年12月。
二、專書 (依姓名筆劃多寡排序;同一作者,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序)
王建光著,《中國律宗通史》,《鳳凰文庫-宗教研究系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刷。
印順法師著,〈三論宗史略〉,張曼濤主編,《三論宗之發展及其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7》,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9月初版。
--,《成佛之道》,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淨土與禪》,新竹:正聞出版社,1970年2月初版,2012年7月修訂版一刷。
--,《佛教史地考論》,《妙雲集下編之九》,http://shengyimaster.org/yinshun/17/yinshun17-03.html。
江燦騰著,《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刷。
唐力行等著,《蘇州與徽州—16-20世紀兩地互動與社會變遷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海波著,張豈之主編,《佛說死亡》,《人民‧聯盟文庫》,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郭英德主編,《明代卷》,傅璇琮、蔣寅總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常建華編,《二零零六-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七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陳永革著,《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陳玉女著,《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臺北:稻香出版社,2010年6月。
陳兵著,《生與死的超越-破解生死之謎》,臺北:圓明出版社,1997年。
陳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臺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年。
陳揚炯著,《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二刷。
陳劍鍠著,《行腳走過淨土法門——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
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臺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初版。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六.明清佛教史篇》,《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5》,(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傅偉勳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初版,2001年八刷。
黃啟江著,《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向》,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聖嚴法師著,《步步蓮華》,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1月初版一刷、2015年8月三版一刷。
--,《五百菩薩走江湖―禪宗祖庭探源,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一刷,2012年4月初版四刷。
--著,釋會靖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初版一刷。
--著,《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初版一刷,2012年1月初版五刷。
廖肇亨著,《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關懷》,(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
釋慧嚴著,《淨土概論》,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龔曉康著,《融會與貫通:蕅益智旭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1月第1版。
約翰.鮑克 (John Bowker) 著,商戈令譯,《死亡的意義》,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中國佛教基本性格的演變〉,《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英) Beverley Foulks著,Living Karma: The Religious Practices of Quyi Zhixu,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2009。
(日)日本仏教学会編集,《佛教における生死の問題》,京都:平樂寺書店,1981年10月1日發行,1988年9月20日3刷。
(日)伊藤博之、今成元昭、山田昭全編集,《物語.日記.随筆》,《仏教文学講座》卷5,東京:勉誠社,平成8年4月25日初版。
(日)--,《僧伝.寺社緣起.絵卷.絵伝》,《仏教文学講座》卷6,東京:勉誠社,平成7年8月10日初版。
三、學位論文 (依姓名筆劃排序)
陳美英著,《淨土法門之女性往生研究──以《淨土聖賢錄》為考察核心》,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011年。
羅家欣著,《宋代佛教往生傳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四、期刊(依姓名筆劃排序)
巫仁恕著,〈逃離城市:明清之際江南城居士人的逃難經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8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3月。
金明求著,〈《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1年3月。
范佳玲著,〈紫柏真可禪學思想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第3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3月。
陳英善著,〈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質及其定位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61173.htm。
陳劍鍠著,〈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網站名稱:Confucius2000,網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chenjh2.htm。
莊崑木著,〈為霖道霈禪師的生平與著作〉,《正觀雜誌》期22,南投:正觀雜誌社,2002年9月。
黃啟江著,〈彌陀淨土的追尋-北宋「往生西方」著作的探討〉,《故宮學術季刊》第16卷 第1期,1998年秋。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AG/misc88975.htm。
黃敬家著,〈佛教傳記文學研究方法的建構〉,《世界宗教學刊》第10期,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07年12月。
--著,〈中國僧傳對傳統史傳敘事方法的運用──以《宋高僧傳》為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9 年3 月。
傅楠梓著,〈《淨土聖賢錄》的夢研究〉,《玄奘佛學研究》第15期,2011年3月。
劉淑芬著,〈林葬——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一(一)〉,《大陸雜誌》第96卷第1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8年1月。
--,〈林葬——中古佛教靈屍葬研究之一(二)〉,《大陸雜誌》第96卷第2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8年2月。
--,〈林葬——中古佛教靈屍葬研究之一(三)〉,《大陸雜誌》第96卷第3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8年3月。
--,〈石室瘞窟——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二(上)〉,《大陸雜誌》第98卷第2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9年2月。
--,〈石室瘞窟——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二(中)〉,《大陸雜誌》第98卷第3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9年3月。
--,〈石室瘞窟——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二(下)〉,《大陸雜誌》第98卷第4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9年4月。
蔡榮婷著,〈《祖堂集》死亡書寫研究—以佛陀與西土祖師為核心〉,《東華漢學》第14期,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華文文學系,2011年12月。
--,〈《祖堂集》死亡書寫研究——以東土祖師為核心〉,《玄奘佛學研究》第18期,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系,2012年9月。
韓秉芳著,〈探究「因果報應觀」形成、演化到周延的全過程—它是中國人宗教信仰的軸心觀念〉,《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6期,2011年6月。
釋見曄著,〈以蕅益智旭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中華佛學研究》第3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3月。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2/bj120308.htm。
釋証煜(鍾媄媜)著,〈〈蓮居菴新法師往生傳〉死亡書寫之研究〉,《妙林》第27卷,高雄:104年度演培長老佛教論文獎勵會入選論文。
釋聖嚴,〈明末中國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華崗佛學學報第》第8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5年。
龔寯著,〈唐宋佛教史傳中的禪師想像—比較僧傳與燈錄有關禪師傳的書寫〉,《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0期,臺北:台灣大學,2005年。
Jennifer Eichman(艾靜文)著,Humanizing the Study of Late Ming Buddhism”〈明末佛教研究的人性化〉,《中華佛學學報》第26期,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2013年7月。
(日) 洪櫻娟 (釋惟定)著,〈智旭の浄土念仏思想──特に《阿弥陀経要解》を中心として〉,《龍谷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25,2003年。取自「印度學佛教學論文數據庫」:http://ci.nii.ac.jp/naid/110001000491。
五、工具書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4),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4年。
法鼓佛教學院《佛學規範資料庫》, http://authority.ddbc.edu.tw/place。
陳士強撰,《佛典精解》,臺北 : 建宏出版社,1995年7月。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日)小野玄妙主編,《佛書解說大辭典》,東京 : 大東出版社,昭和6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