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論文-家園與自我的追尋--陳玉慧長篇小說研究(1992-2010)-游伊甄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游伊甄
標題:家園與自我的追尋--陳玉慧長篇小說研究(1992-2010)
指導教授:蕭義玲
畢業日期:2014-01
摘要:
本論文旨在對陳玉慧迄今(2013年)為止所創作的六部長篇小說進行適切而深入的詮釋。這六部小說包括:《徵婚啟事》(1992年)、《深夜走過藍色城市》(1994年)、《獵雷》(2000年)、《海神家族》(2004年)、《China》(2009年)以及《書迷》(2010年)。本論文試圖透過陳玉慧小說創作之歷程的梳理,與既有的陳玉慧散文、以及對《海神家族》的諸多研究相對照,提出對於陳玉慧小說創作成果的觀察。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取徑於文本細讀的功夫,以期能夠依循文本脈絡,而揭櫫重要隱喻課題,並且進一步描繪出陳玉慧創作主題之轉折。
本論文的詮釋架構以對「存在」的追問為核心,依循著陳玉慧長期在散文、小說創作以來所呈顯的主題──「家園」與「自我追尋」,各章節具體地透過陳玉慧的六部小說文本展開論述,針對每一部文本的脈絡進行詮釋。將六部文本分入四章正文,並為之標誌階段性的意義:「啟程他方」的醞釀之作(《徵婚啟事》、《深夜走過藍色城市》和《獵雷》)、「渡海返家」的成熟之作(《海神家族》)、「回歸文化父之地」的嘗試之(《China》)以及「質問書寫」的轉變之作(《書迷》)。
陳玉慧曾寫道:「考古,對自己的來歷。」 而這六部長篇小說的書寫,確實是一次次對自己的考古。我們在陳玉慧的長篇小說中看到主題的蛻變:從前期三本長篇中流浪的無家之感,到《海神家族》返回親情的家園,《China》以男性敘事者角度,透過異文化處理文化家園課題,再到《書迷》中探索寫作的家園。陳玉慧藉由六本長篇小說的書寫,層層推進地處理自我認同與安頓的課題。這是作者自我追尋的旅程,這是一段從「疑神到問神」、由流浪到回歸家園、從無愛到有愛的書寫歷程。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氏排列,同一作者依出版時間排列)
一、陳玉慧作品
陳玉慧:〈生活筆記〉,發表於《三三集刋26‧看戲去也》,臺北:三三書坊,1980年11月初版,頁257-270。
陳玉慧:〈花童昔日〉,《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1987年11月20日。
陳玉慧:《失火》,臺北:三三書坊,1990年7月初版。
陳玉慧:《徵婚啟事:我與四十二個男人》,臺北:大眾讀物出版,信報發行,1992年3月初版。
陳玉慧:《戲螞蟻》,臺北:周凱劇場基金會發行,1993年3月初版。
陳玉慧:《誰在吹口琴》,臺北:周凱劇場基金會發行 ,1993年3月初版。
陳玉慧:《深夜走過藍色的城市》,臺北:遠流出版,信報發行,1994年7月初版。
陳玉慧、李國修:《徵婚啟事》,臺北市:遠流,1994年8月初版二刷。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陳玉慧:《獵雷--一個追蹤尹清楓案女記者的故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7月初版。
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臺灣女子的德國日記》,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02年4月初版。
陳玉慧:《徵婚啟事》,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
陳玉慧:《你今天到底怎麼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
陳玉慧:《我不喜歡溫柔》,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2004年10月初版。
陳玉慧:《遇見大師流淚》,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初版。
陳玉慧:《新世紀散文家:陳玉慧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1月初版。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9月初版。
陳玉慧:《德國時間》,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5月初版。
陳玉慧:《慕尼黑白》,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5月初版。
陳玉慧:《CHINA》,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6月初版。
陳玉慧:《徵婚啟事》,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7月初版。
陳玉慧:陳玉慧、傅裕惠:《台灣文學音樂劇「海神家族」》,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2月初版。
陳玉慧:《書迷》,臺北:本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8月初版。
陳玉慧:《巴黎踢踏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6月初版。
陳玉慧:《依然德意志》,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2月初版。
陳玉慧:《找回無條件的愛》,臺北:天下文化,2012年7月初版。
二、理論、批評專書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初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點評當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何恭上:《希臘羅馬神話》,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年二版。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出版社,1992年。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慾、自傳書寫論述》,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周芬伶:《聖與魔 : 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臺北:印刻出版, 2007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著》,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高行健:《論創作》,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高行健:《論戲劇》,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04年。
張瑞芬:《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 臺灣當代文學論集》,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陳芳明:《孤夜獨書》,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9月。
蕭義玲:《七等生及其作品詮釋:藝術、家園、自我認同》,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德)榮格(C.G.Jung)著,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
(德)榮格(C.G.Jung)著,劉國彬等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張老師文化,1997年。
(德)榮格(C.G.Jung)著,林宏濤譯:《人的形象和神的形象》,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德)榮格(C.G.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文化,2010年初版。
(美)佛洛姆(Erich Fromm)著,莫迺滇譯:《逃避自由》,臺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美)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臺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美)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重排版。
(德)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型態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德)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著、柯麗芬譯:《鄉愁》,臺北:遠流,2008年出版。
(法)凡爾農(Jean-Pierre Vernant)著,馬向民譯:《宇宙、諸神、人:為你說的希臘神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五月初版。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着,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
(德)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著,黃藿譯:《當代的精神處境》,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俄)古斯塔夫˙史瓦布(Gustav Schwab)著,陳德中譯:《希臘神話故事》,臺中:好讀出版,2004年初版。
(德)齊美爾(Georg Simmel)著,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德)齊美爾(Georg Simmel)著,曹衛東等譯:《現代性、現代人與宗教》,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年。
(美)羅洛˙梅(Rollo May)着,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
(美)羅洛˙梅(Rollo May)著,楊韶剛 譯:《創造的勇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版社,2008年7月。
(美)羅洛˙梅(Rollo May)着,龔卓軍、石世明譯:《焦慮的意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10年。
(美)羅洛˙梅(Rollo May)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台北:立緒出版社,2010年。
(德)爾瓦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年。
(英)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著,谷蕾、胡欣譯:《廢棄的生命》,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三、單篇論文及其他
李麗美:〈論《海神家族》裡的媽祖信仰〉,《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37-246。
李宜樺:〈論陳玉慧日記體散文《巴伐利亞的藍光》之書寫策略〉,《臺灣文學評論》第11卷2期(2011年4月),頁105-126。
林韻文:〈慕尼黑的藍光--陳玉慧的存在旅程與心靈的返鄉〉,《中國現代文學》第17期(2010年6月),頁293-317。
范銘如:〈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5期(2002年9月),頁93-95。
唐瑞霞:〈《海神家族》之主體論〉,《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2008年11月),頁15-35。
唐瑞霞、傅佩琍:〈《徵婚啟事》兩性關係研究〉,《育達科大學報》第30期(2012年3月),頁181-206。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頁1-29。
黃錦珠:〈訪尋個人∕族群的身世之謎--讀陳玉慧《海神家族》,《文訊》第231期(2005年1月),頁24-25。
黃文成:〈仰首與回望──論陳玉慧《海神家族》中的女神信仰與主體認同〉,發表於世紀末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主辦,2013年11月23-24日)。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12集(2009年3月),頁51-67。
戴冠民:〈逃憶∕逸之「離」與逃譯∕繹之「返」──論《海神家族》身世圖譜的重構與倫理召喚〉,《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8期(2011年7月),頁39-66。
陸芳瑜:《陳玉慧小說研究——以《海神家族》、《CHINA》、《書迷》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1年)。
莊雯雅:《陳玉慧小說改編戲劇之比較─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孫慈敏:《陳玉慧《海神家族》跨界展演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2年)。
紀靜宜:《論陳玉慧《海神家族》生命史書寫》(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曾皚芸:《陳玉慧《海神家族》、《書迷》研究 ――自傳‧女性‧迷宮》(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許俊雅教授指導,2006年)。
楊雅儒:《臺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柯慶明教授指導,2007年)。
蔡文婷:《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中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振念教授指導,2007年)。
王信為:《遊牧主體.靈魂返鄉──陳玉慧書寫中存在意義之辯證》(台北: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翠教授指導,2008年)。
鄭翰琳:《旅行的女人─ 以鍾文音、陳玉慧、黃寶蓮的旅行書寫為觀察對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羅秀美教授指導,2008年)。
唐瑞霞:《疏離與認同-以《海神家族》為主要探討文本》(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李瑞騰教授、陳信元教授指導,2009年)。
方雅婷:《陳玉慧《海神家族》:家族、史觀與神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智景教授指導,2010年)。
翁惠懿:《陳玉慧作品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嚴紀華教授指導,2010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 九○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臺北: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楊翠教授指導,2005年)。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鄭文惠教授指導,2005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 ──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翠教授指導,2006年)。
李麗華:《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臺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彭錦堂教授指導,2007年)。
侯如綺:《臺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述》(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陳俊啟教授指導,2009年)。
陳宛渝:《從宜家到安室─台灣九0年代以降女性小說「家」想像》(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劉乃慈教授指導,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