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元「習行」思想的發展與完成-楊璧綺

碩士論文-顏元「習行」思想的發展與完成-楊璧綺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楊璧綺

標題:顏元「習行」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指導教授:賴柯助

畢業日期:2023-01

摘要:

顏元,一位明末清初的儒學家,其學說承襲宋明理學,並開啟清代經學、考據學,他是顏李學派的重要人物。顏元提倡身體力行的實學,其認為少讀書少作文章、多在事物上追求道理,以達經世致用之目的,而「習行」正是其核心思想。從學界目前的研究顯示,鮮少學者以此作為研究對象,甚是可惜!是故本論文就以其核心思想的歷程為題,進行探討。

本論文的問題探討如下:一、解決「習行」思想如何凝聚成形的問題;二、顏元的理想人格;三、釐清「習行」思想落實範疇與確立「習行」成為顏元的核心思想。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如下:一、顏元「習行」思想的萌芽是與其師友論學、當代學界風潮相關,自「居喪」事件起,他發現《朱子家禮》至少在「食之無算」段和「哭無時」段等處違反人性,從此顏元與理學分道揚鑣,而顏元提倡「習行」思想則是從《存性編》開始。二、儒家的理想是成聖,差別在於孔孟之聖人較為中立,宋明儒之聖人偏向道德面,顏元之聖人則偏向經世致用。三、顏元提倡的「習行」思想是在「用力」、「用功」、「格物」上著力,與單一個「習」字有所別。且顏元與朱熹的「格物」不同在於顏元強調親手操作才能知曉真正的道理。四、顏元「習行」思想,為了避免成為空談,「六府」、「三事」、「三物」是「習行」落實之範疇,簡言之,萬事萬物皆可「習行」,反過來看,「習行」必離不開事物。五、經歷「南遊」事件的衝擊,促使顏元更加篤定終身奉行「習行」思想不移。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按作者的朝代排序)

〔戰〕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收錄於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錄自高本釗發行;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2001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蔡沉集傳:《書經集注》,臺北:新陸書局,1966年。
〔明〕王守仁編;李潔發行:《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明〕王陽明:《傳習錄》,山西:三晉出版社,2019年。
〔明〕孫奇逢:《孫夏峰先生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明〕孫奇逢:《孫夏峰先生集》卷2,收錄自《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孫奇逢:《三賢集》卷4,《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5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皮錫瑞撰;王雲五主編:《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清〕李塨:《瘳忘編》,北京:四存學會,1923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張伯行:《正誼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顏元:《顏元集.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戴望:《顏氏學記》,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古印度〕伽斯那原著;安中玉注譯:《百喻經》,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年。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專書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朱義祿:《顏元李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吳雅思:《顏李學派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李貴榮:《顏習齋先生思想研究》,臺南:漢家出版社,1991年。
汪文祺:《理存事中.時習致用——顏習齋哲學思想的展現與落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
汪學群:《中國儒學史.清代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姜廣輝:《顏李學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張西堂:《顏習齋學譜》,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張麗珠:《中國哲學三十講》,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麗珠:《清代學術思想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分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56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郭藹春:《顏習齋學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陳弱水:《論「成色分兩說」闡釋之流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河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登原:《顏習齋哲學思想述》,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9年。
陶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第一卷)》,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香港:中華書局,1984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楊祖漢:《導讀:近思錄》,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楊組漢、曾昭旭、王邦雄著:《論語義理疏解》,新北:鵝湖月刊,2018年。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劉錫五:《顏習齋學傳》,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
蔡潔、孫小明、王春永:《超譯王陽明:明代第一流人物治學處世箴言》,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全兩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2002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謝國楨:《孫夏峰李二曲學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龔鵬程:《儒學反思錄》,臺北:台灣書局出版社,2001年。
〔德〕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二)期刊論文

丁亞傑:〈孫奇逢的生命風格〉,《孔孟月刊》第40卷,第4期,臺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2001年,頁40-45。
王詩評:〈論顏元事功思想中的「事物之學」〉,《北市大語文學報》第12期,2014年,頁129-151。
呂妙芬:〈顏元生命思想中的家禮實踐與「家庭」的意涵〉,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頁143-196。
李貴榮:〈試論顏習齋思想之轉變〉,《臺南家專學報》第9期,1990年,頁21-28。
張曉芬:〈通人事以致用-試論孫奇逢的「實學」思想〉,《東亞漢學研究》第2號,臺北:東亞漢學研究學會,2012年,頁218-226。
傅濟鋒:〈「辯學」──顏元哲學思想體系內在理路的開端〉,《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7年,頁5-8。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2011年。
楊淑華:〈習齋所習者何哉?──顏元學說中「習」的觀念探討〉,收入《進修學訊年刊》,第6期,2000年,頁93-117。
潘小慧:〈「善」的意義與價值:以孔孟哲學為例〉,《哲學與文化》29卷,1期(2002年1月1日),頁30-44。
賴柯助:〈朱子是懷疑論者嗎?〉,《主體工夫與行動》,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年。
賴柯助:〈從「常知」進至「真知」證朱子「格物致知」是「反省型態」的實踐工夫〉,《中正漢學研究》第28期,2016年。
〔美〕曼斯菲爾德.弗里曼(Mansfield Freeman)著;霍紅偉、胡祥雨 譯:〈顏習齋:17世紀的哲學家〉(Yen HsiCHai,A 17th Century Philosopher),《皇家亞州學會中國華北分會學報》(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第17期,1926年,頁41-47。

(三)學位論文

呂金龍:《顏習齋之學術思想及其四存編研究》,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論,2003年。
李威:《顏習齋教育思想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論,2016年。
李智平:《顏元李塨論語解經思想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2年。
李瀅婷:《顏元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1年。
阮華風:《明末清初學術的轉折──以顏元思想為例》,臺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4年。
林晉右:《顏元及其《四存編》實學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論,2017年。
高太植:《顏元的經世思想》,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論,1988年。
陳怡君:《顏元教育思想研究》,新北:華梵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19年。
陳昀瑜:《朱之瑜與顏元的實行觀》,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5年。
陳奕蒼:《顏元學術思想評析──以《四書正誤》、《朱子語類評》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論,2010年。
曾素貞:《顏元的四書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5年。
黃順益:《顏習齋對儒學的反省與批判》,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88年。
楊冬生:《顏習齋的思想》,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73年。
楊瑞松:《追尋終極的真實--顏元的生平與思想》,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88年。
葉緬華:《顏元「四存編」的思想探究》,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論,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