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哲學在品德教育上的啟發與應用-王峻彥

碩士論文-孟子道德哲學在品德教育上的啟發與應用-王峻彥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王峻彥

標題:孟子道德哲學在品德教育上的啟發與應用

指導教授:賴柯助

畢業日期:2024-07

摘要:

孟子學作為儒家成德之教的核心教法之一,本身即強調道德實踐的修養工夫論。筆者認為孟子學包含了柯思嘉提出的「反思檢驗」的構想。反思檢驗作為一種道德工夫論,亦有助於為西方品德教育的教法提出新詮釋。因此,本文目的旨在探討孟子學中蘊含的道德反思、反思檢驗的構想,並進一步說明孟子學所蘊含的道德反思,對當今品德教育的中文學界能帶來哪些啟發與幫助。本文分成以下幾點來進行:(1)證成從自律(Autonomy)/他律(Heteronomy)與理由內在論(Internalism)與外在論(Externalism)四者交織而成的象限結構來看,孟子學是屬於行動立法與動機皆共源於道德主體(本心)的內在自律(IA)的倫理學型態,接著論證IA型態的孟子學在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上,最能妥效地說明自律的道德行為如何可能的問題。(2)從道德反思與啟蒙的角度來重新省察孟子三辨之學的義理內涵,說明孟子學亦包含柯思嘉「反思檢驗」的構想。(3)進一步探討孟子學的道德反思在品德教育上能提供的啟發與貢獻主要在於,它能助於行動者從他律進至自律的道德階段,品德教育應以啟發行動者自願做出「自律的道德行動」為最終目標。
  期盼透過本研究,能激發更多關於探討儒學在品德教育上的應用與啟發的研究,以促進東西方道德、教育哲學的交流與對話。
 

參考文獻:

一、原典文獻: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賈馥茗主編,康德著:《論教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二、古籍文獻
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年。
〔明〕胡廣著:《中庸章句大全》,台北:廣文出版社,1988年。
〔宋〕陳亮著:《陳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臺北:華正書局出版,1990年。
楊伯峻譯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三、近人論著
(一)專書
田浩、江長蘇:《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增訂版 ), 新北:聯經出版社,2018年。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何淑靜:《荀子再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4年。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新北:鵝湖出版社,2013年。
李琪明:《道德思辯 : 品德教育核心能力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作者自行出版,2016年。
柯思嘉著,楊順利譯:《規範性的來源》,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柯思嘉著,向玉喬、李倩譯:《創造目的王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柯華葳主編,曾玉村、洪儷瑜、王宣惠、陳秀芬、陸怡琮、方志豪、林怡君、李燕芳、連啟舜、游婷雅、陳海泓、林秀娟、盧明君、蘇宜芬、辜玉旻、張菀真合著:《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台中,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馬斯洛著、結構群譯:《動機與人格》,台北:結構群出版,1991年。
耿寧:《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致良知」》上冊,北京: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耿寧:《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北京:台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黃慧英:《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國家教育研究院訂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抬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Robert Audi主編,中文版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L. Kohlberg著、單文經譯:《道德發展的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Albert Bandura著,周曉虹譯:《社會學習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
(二)期刊論文
王嬿翔:〈性格培養:論康德道德教育和道德理想的接軌〉《哲學與文化》,第48卷第4期,2021年,頁79-96。
王慶節:〈親親相隱,正義與儒家倫理中的道德兩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1期,2017年,頁39-64。
王峻彥:〈耿寧良知三概念的再探討──論良知本體的完足性〉,《子衿論衡:中正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2022年,頁85-109。
李明輝:〈儒家、康德與德行倫理學〉《哲學研究》,第10期,2012,頁111-117。
李明輝:〈康德論德行義務:兼論麥金泰爾對康德倫理學的批評〉《歐美研究》,第46卷第2期,2016年,頁211-241
李明輝:〈康德哲學中的Menschheit及其文化哲學意涵〉《清華學報》,第52卷第 2 期,2022年,頁216-248。
李明輝:〈耿寧對王陽明良知說的詮釋〉,《哲學分析》,第5卷第4期,頁40-50。
李彥儀:〈荀子「禮樂」思想及其對當代品德教育的啟示〉《鵝湖月刊》,第45卷第5期總號第533,2019年,頁44-51。
李彥儀:〈作為「教育人」的君子〉,《哲學與文化》,第48卷第4期,2021年,頁59-77。
李琪明:〈道德典範人物的多元取徑探究及其品德教育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6卷第1期,2023年,頁57-80。
沈清松:〈德行倫理學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21期,1995年,頁975-992。
吳啟超:〈當代新儒家與英語哲學對孟子之「擴充」及〈端〉的詮釋──以牟宗三、唐君毅與黃百銳、信廣來為例〉《鵝湖學誌》,第52期,2014年,頁82-113。
林明進:〈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在道德教育上的啟示〉《興國學報》,第8期,2007年,頁209-227。
林明進:〈建立以「良知」為核心的自律道德教育〉《實踐博雅學報》,第7期,2007年,頁23-52。
林月惠:〈陽明與陽明後學的「良知」概念─從耿寧《論王陽明「良知」概念的演變及其雙義性談起》〉,《哲學分析》第5卷第4期,頁4-22。
林月惠:〈耿寧對陽明後學的詮釋與評價〉,《廣西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2015年,頁7-23。
梁奮程:〈朱子倫理學是理由內在論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4期,2020年,頁119-176。
張忠宏:〈道德內在論的磁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4期,2015,頁1-67。
傅佩榮:〈以人性向善論重新詮釋儒家之正確性〉,《中國論壇》,第313期,1988,頁24-26。
黃敏浩:〈耿寧對陽明學的詮釋的檢討〉,《鵝湖學誌》第59期,2017年,頁1-32。
黃藿:〈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6期,2000年,頁522-531。
陳伊琳:〈見賢就思齊?三種情緒反應的意涵及其對道德楷模教育的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第57期,2021年,頁37-73。
陳伊琳:〈道德欽佩感的價值、疑慮與品德教育啟示──楷模主義的觀點〉,《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31卷第4期,2023年,頁3-40。
陳振崑:〈義務論與德行倫理學對比分析下的朱子心統性情說〉《思與言》,第57卷第2期,2019年,頁1-49。
陳立勝:〈在現象學意義上如何理解「良知」?—對耿寧之王陽明良知三義說的方法論反思〉,《哲學分析》第5卷第4期,2014年,頁23-39。
陳志杰:〈論牟宗三先生的逆覺工夫之「工夫程序」之觀念〉,《鵝湖月刊》,第48卷第1期(總號第565),2022年,頁27-39。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11年,頁177-203。
楊祖漢:〈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當代儒學研究》,2018年,頁47-67。
楊祖漢:〈王龍溪哲學與道德教育〉《鵝湖月刊》,第231期,1994,頁28-33。
楊祖漢:〈孟子告子之辯的再探討〉,《鵝湖學誌》,第60期,2018年,頁85-116。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頁195-209。
楊忠斌:〈論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基礎──黑爾與哈伯瑪斯道德教育觀之比較與反省〉,《教育研究集刊》,第42輯,1999年,頁271-301
葉世昌、馬新愛:〈陳亮主張「義利雙行說」質疑──兼論陳亮、朱熹在義利觀上的分歧〉,《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1997年,頁28-31。
潘小慧:〈我國道德教育與儒家思想—當前道德教育的哲學省思〉《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4期,1997年,頁337-350。
潘小慧:〈基於儒家經典的兒童哲學實踐模式──以《論語》、《孟子》為例的教學活動設計〉《哲學與文化》,第49卷第10期,2022,頁47-63。
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品德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調查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60卷第2期(2015),頁79-109
劉悅笛:〈孟子道德動機中「情」之論辯──「肯定情感論」與「否定情感論」〉《哲學與文化》,第44卷第10期,2017年,頁179-193。
蔡信安:〈論孟子的道德抉擇〉《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0期,1987年,頁135-175。
魯盈讌、洪瑞兒:〈道德議題反思教學提升國中生道德思辨與道德行動力之成效〉,《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7卷第1期,2024年,頁183-216。
賴柯助:〈王陽明良知內在論的建構與定位:以「知行合一說」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4期,2020年,頁1-66。
賴柯助:〈從兩種自律義看牟宗三的康德學詮釋:內在自律(IA)或外在自律(EA)〉,《東吳哲學學報》,第45期,2022年,頁83-117。
賴柯助:〈良知、立志與知行合一:再論陽明如何回應道德之惡〉《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9輯,2022年,頁54-95。
賴柯助:〈再論牟宗三儒門正宗的判教構想〉《中正漢學研究》,第38期,2021年,頁67-100。
(三)專書論文
何志青:〈理由、審思、動機〉,收錄於謝世民主編:《理由轉向:規範性之哲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頁79-104。
李明輝:〈孟子道德思考中的隱默之知〉,收入於《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頁81-93。
李明輝:〈孟子道德思考中的隱默之知〉,收入於《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頁105-116。
李明輝:〈康德的「根本惡」說──兼與孟子的性善說相比較〉,此文收錄於《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4年,頁117-146。
李明輝:〈朱子論惡之根源〉,收錄於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頁551-580。
李明輝:〈獨白的倫理學抑或對話的倫理學──論哈柏瑪斯對康德倫理學的重建〉,該文收錄於《儒學與現代意識》(增訂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頁333-374。
李瑞全:〈宋明儒學之道德規範根源:王陽明致良知教之典範意義〉,收於《判斷、動機與行動:宋明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20年,頁68-100。
李瑞全:〈朱子道德學型態之重檢〉,收錄於《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頁206-225。

(四)西文
G.E.M Anscombe (1958).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In Philosophy Vol. 33, No. 124,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19.
Narvaez, Darcia (2005). Integrative Ethical Education. In M.Killen & Judith G. Smetana, Handbook of Moral Development(Mahah,NJ:Erlbaum,), pp.70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