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現代說書人-以張大春「春夏秋冬」系列小說為中心之研究-汪時宇

論文內容
論文分類 碩士論文
姓名 汪時宇
標題 現代說書人-以張大春「春夏秋冬」系列小說為中心之研究
指導教授 毛文芳
畢業日期 2013-7
摘要  
參考文獻 壹、張大春作品

一、小說
《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時間軸》,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年。
《歡喜賊》,台北:皇冠,1989年。
《大說謊家》,台北:遠流,1989年。
《病變》,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張大春集》,台北:前衛,1992年。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1992年。
《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本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城邦暴力團》(壹),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城邦暴力團》(貳),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城邦暴力團》(參),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城邦暴力團》(肆),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最初》,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聆聽父親》,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春燈公子》,台北:印刻,2005年。
《戰夏陽》,台北:印刻,2006年。
《台北隨手──張大春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2008年。
《我妹妹》,台北:印刻,2008年。
《富貴窯》,台北:時報文化,2009年。
《離魂》,北京:海豚,2010年。
《一葉秋》,台北:印刻,2011年。
《大唐李白 少年遊》,台北:新經典文化,2013年。
《大唐李白 鳳凰臺》,台北:新經典文化,2014年。

二、雜文、評論集
《張大春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1981年。
《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化身博士──危言爽聽》,台北:皇冠,1991年。
《異言不合》,台北:皇冠,1991年。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年。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小說稗類》(卷壹),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小說稗類》,台北:網路與書,2004年。
《認得幾個字》,台北:印刻,2007年。
《小說稗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二版。
《送給孩子的字》,台北:新經典文化,2011年。

貳、學位論文

王尹姿:《趣味/道德/覺世:《月月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王麗娜:《文學記憶的復活──論張大春小說的傳統因緣》,上海:上海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6年1月。
吳穎妮:《張大春小說論》,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碩士論文,2000年5月。
李榮洲:《從游移到回歸──張大春小說的離散與認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林銘亮:《諷刺與諧擬──論張大春小說中的諷喻主體》,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胡心華:《再現失落的世界──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6月。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曹靜如:《文化遺民的興寄與懷抱:高陽歷史小說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7月。
黃玉玲:《在若即若離之間──張大春創作歷程與主體建構》,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黃真美:《眷村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8月。
楊丕丞:《高陽歷史小說《慈禧全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廖姿婷:《文化遺民與歷史敘事──張大春《城邦暴力團》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劉文淑:《李銳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
劉淑貞:《肉與字:九○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4月。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鄭淑怡:《寫實、魔幻與謊言──張大春前期小說美學探討》,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1月。
鄺可怡:《張大春「新聞小說」、「歷史小說」敘事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哲學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參、專書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于天池、李書:《宋金說唱伎藝》,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王安憶:《小說家的13堂課》,台北:印刻,2002年。
王秋桂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上冊:小說之部,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王國安:《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以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創作為觀察文本》,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2007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石玉崑原著,張大春導讀,阮光民 2.0繪圖:《效忠與任俠──七俠五義》,台北:大塊文化,2011年。
古偉瀛、王晴佳:《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高雄:巨流圖書,2000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年二版。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
江澄格:《高陽評傳》,台北:商周,2006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呂同六主編:《20世紀小說理論經典》(上)(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李瑞騰編著:《文學尖端對話》,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李鳳行:《說唱藝術淺說》,高雄:葫蘆出版社,1992年。
汪榮祖:《史傳通說》,台北:聯經,1997年二版。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印刻,2007年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2006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木鐸,1979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高陽:《高陽雜文》,台北:遠景,1988年。
高陽:《假官真做》,台北:風雲時代,1993年。
張兵:《話本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1991年。
張寶琴主編:《高陽小說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
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199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
陳汝衡:《宋代說書史》,上海:上海文藝,1979年。
陳汝衡:《說書史話》,北京:人民文學,1987年。
陳俊輝:《齊克果新傳》,台北:水牛,1994年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陳思和:《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2003年。
馮傑:《泥花散帖》,台北:印刻,2011年。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敘事:比較與闡釋》,武漢:華中師範,2009年。
黃清順:《「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以1983-2002年做為觀察主軸》,高雄:麗文文化,2011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年。
黃霖編,羅書華撰:《中國歷代小說批評史料匯編校釋》,南昌:百花洲文藝,2007年。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2010年。
葉石濤、彭瑞金編:《一九七八台灣小說選》,台北:文華,1979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文學關懷》,台北:麥田,2004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1998年。
齊裕焜:《中國歷史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2000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劉雲春:《歷史敘事傳統語境下的中國古典小說審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
樓含松:《從「講史」到「演義」──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歷史敘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1997年。
潘家慶:《媒介、歷史與社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111-131。
鄭穎:《野翰林 高陽研究》,台北:印刻,2006年。
錢鍾書:《管錐篇》,台北:書林,1990年。
駱以軍:《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台北:皇冠,1993年。
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保定:河北大學,2004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1994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
(捷克)米列娜(Milena Dolezelava-Velingerova)編,伍曉明譯:《從傳統到現代──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
(英)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1995年。
(義)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著,謝瑤玲譯:《傅科擺》,台北:皇冠文化,1992年。
(加)琳達‧哈切恩(Linda Hutcheon)著,趙伐、郭昌瑜譯:《加拿大後現代主義──加拿大現代英語小說研究》,重慶:重慶,1994年。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從卡耳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台北:麥田,2000年。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2011年二版。
(英)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李尚遠譯:《理論之後》,台北:商周,2005年。
(英)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黃煜文譯:《如何閱讀文學》,台北:商周,2014年。
(荷蘭)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著,何道寬譯:《遊戲的人》,廣州:花城,2007年。
(法)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2004年。
(美)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斯蒂娃導讀》,台北:書林,2005年。
(祕魯/西班牙)巴爾加斯‧略薩(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著,趙德明譯:《謊言中的真實》,昆明:雲南人民,1997年。
(美)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
(法)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德)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2012年。
(美)彼得‧蓋伊(Peter Gay)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立緒文化,2011年。

肆、單篇文本及論文

張大春:〈天葬師〉,《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221-229。
張大春:〈我所繼承的中國小說傳統〉,《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2期(2008年8月),頁46-57。
張大春:〈講故事的人──張大春對話莫言〉,《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2期(2008年8月),頁76-93。
張大春:〈台灣小說現代性的興起與解離──張大春演講與座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2期(2008年8月),頁94-109。
(宋)洪邁:〈朱四客〉,《夷堅志》支丁卷第四,引自《續修四庫全書》第1265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頁569-570。
(清)趙爾巽:《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一》,引自《續修四庫全書》第299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頁201-203。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引自《筆記小說大觀叢刊》第二十八編(台北:新興,1988年),頁4661-4662。
(清)梁恭辰:〈楹聯四話‧卷一〉,收入(清)梁章鉅等撰,白化文、李如鸞點校:《楹聯叢話附新話》(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327。
(清)慵訥居士:〈咫聞錄〉,收入江畬經編:《歷代小說筆記選(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再版),頁660-662。
司馬中原:〈煉獄裡的天堂──兼序張大春的「歡喜賊」〉,收入張大春:《歡喜賊》(台北:皇冠,1989年三版),頁3-8。
平路:〈文字是作者的居所……以及聖殿──序《小說二十家》〉,收入平路主編:《小說二十家──臺灣文學二十年集(三)1978-1998》(台北:九歌,1998年),頁7-12。
石靜文:〈張大春創作的生命力──對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捉摸不定〉,收入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年),頁237-239。
李慶西:〈新筆記小說:尋根派,也是先鋒派〉,收入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三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
林燿德:〈世紀末的小說策略──和張大春對話〉,《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頁8-17。
林燿德:〈蘇菲斯特的言談──從《公寓導遊》看張大春的小說策略〉,《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頁30-39。
馬耀民:〈作者、正文、讀者──巴赫汀的《對話論》〉,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頁50-71
高陽:〈總監修序〉,《中國歷代名人勝跡大辭典》(台北:旺文社,1993年),不註頁數。
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試論〉,收入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頁297-322。
張誦聖:〈虛擬的迷宮──評張大春《本事》〉,《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頁220-224。
張誦聖:〈衝決知識的疆界──評張大春《小說稗類》〉,《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頁216-219。
彭瑞金:〈〈雞翎圖〉簡介:寫實文學的新原野〉,收入葉石濤、彭瑞金編:《一九七八台灣小說選》(台北:文華,1979年),頁273-275。
黃錦樹:〈再生產的恐怖主義(代序)〉,《夢與豬與黎明》(台北:九歌,1994年),頁1-6。
黃錦樹:〈棄的故事: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收入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年),頁339-357。
詹宏志:〈張大春面面觀〉,收入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頁365-374。
詹宏志:〈幾種語言監獄──讀張大春的小說近作〉,收入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2000年二版),頁5-10。
蔡源煌:〈八○年代的寵兒──張大春〉,收入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年),頁229-235。
蔡詩萍:〈這次,看誰在說話──評《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收入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三版),頁183-187。
蘇惠昭:〈大頭春風颱〉《尋書年代 62位作家側記》(台北:慧眾文化,1995年),頁91-93。

伍、報紙期刊及會議論文

李玫英:〈張大春──目無餘子的虛無小子〉,《自由青年》第710期(第八十卷第四期)(1988年10月),頁46-51。
王乾任:〈失傳或專門化的技藝,小說這行當?──讀《春燈公子》〉,《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86期(2006年2月),頁18-20。
蘇玲整理,主持人黃永錄,主講人鍾肇政、張彥勳、張大春,〈那一夜,我們有約:臺中縣週末文藝營小說創作經驗分享〉,《中縣文藝》第五期(1991年10月),頁92-105。
顧蕙倩:〈誰是武林新盟主?聽說書人張大春說《城邦暴力團》〉,《新觀念》第137期(2000年3月),頁36-37。
黃允中:〈張大春的終極標靶〉,《風尚》第137期(1998年5月),頁15-21。
黃令欣:〈飄蕩與遺忘──《野孩子》的主題不是青少年問題〉,《讀書人》第21期(1996年11月),頁54-57。
林紫慧記錄:〈八○年代臺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第4卷第5期(1988年10月),頁33-39。
王文綺:〈張大春:與全世界爭鋒〉,《成功雜誌》第28期(1997年3月),頁14-18。
成英姝:〈小說家的逃亡──張大春〉,《誠品好讀》第7期(2001年2月),頁57-59。
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總第124期(第11卷第4期)(1995年2月),頁140-150。
白舒榮:〈喚起同胞對歷史的溫情:台灣著名作家高陽〉,《人物》第62期,1990年7月,頁45-49。
申潔玲、劉蘭平:〈「說書人」敘述者的個性化──中國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一條線索〉,《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頁140-147。
金明求:〈導入引進情景:宋元話本小說「入話」之「大眾化」敘事藝術〉,《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3-34。
桂文亞:〈歷史與小說──高陽先生訪問記〉,《聯合報》,1977年12月20日,第28版。
〈聯副第一次作家雅集──尋找中國小說自己的路──「小說的未來」座談會〉,《聯合報‧副刊》,1978年4月29日,第12版。
劉紹銘:〈大柱子與二愣子──評雞翎圖〉,《中國時報》,1980年9月28日,第8版。
林燿德:〈蘇菲斯特的言語──從《公寓導遊》看張大春的小說策略〉,《文訊》第28期(1987年2月),頁268-273。
阿盛:〈變與不變一大春──從「雞翎圖」到「公寓導遊」〉,《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頁224-227。
張步明:〈飢餓的回顧──訪張大春談飢餓〉,《生涯》第8期(1987年5月),頁106-107。
曾永莉:〈說部巨擘數高陽〉,《中央日報》,1987年5月20日,第10版。
廖炳惠:〈虛構與現實交織的謊言──評《大說謊家》〉,《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89年12月25日,第20版。
呂興昌:〈瞎掰胡扯的藝術──評張大春《大說謊家》〉,《新地文學》第1卷第1期,總第1 期(1990年4月),頁206-210。
龔鵬程:〈歷史的偵探〉,《中央日報》,1992年6月8日,第16版。
陳聯利:〈類型雜交而後有創造〉,《星洲日報‧星雲》,1994年5月31日,第3版。
鄧蔚偉:〈真相與想像──當文學碰撞政治〉,《聯合報‧文化廣場》,1994年9月13日,第35版。
王建元著,張錦忠譯:〈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年4月),頁7-25。
朱雙一:〈語言陷阱的顛覆──張大春論〉,《聯合文學》總第128期(第11卷第8期)(1995年6月),頁132-137。
屈繼堯:〈向撒謊的信徒射鏢──張大春的政治文學〉,《遠見》第120期(1996年6月),頁148-151。
陳映真:〈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讀書人週報》,1996年6月10日,第41-42版。
陳芳明:〈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中外文學》第25卷第4期(1996年9月),頁149-154。
田運良:〈為小說接上斷代──讀張大春《小說稗類》〉,《中央日報‧中央閱讀》,1998年4月6日,第20版。
張誦聖:〈每周新書金榜 《本事》 張大春著 聯合文學出版社──迷宮裡的先知〉,《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8年9月7日,第48版。
賴素鈴:〈張大春憑本事顛覆知識〉,《民生報‧讀書周刊》,1998年9月24日,第34版。
賴素鈴:〈小說談──兩岸小說家對談實錄〉,《聯合文學》總第171期(第15卷第3期)(1999年1月),頁96-112。
賴素鈴:〈張大春:世紀之交加大價值斷裂〉,《民生報‧藝文新聞》,1999年2月1日,第19版。
許琇禎:〈「詮釋」的解構──張大春小說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0期(1999年3月),頁253-266。
駱以軍:〈大師的逃亡──訪張大春談他的新作〉,《中華日報‧中華副刊》,1999年3月4日-7日a,第16版。
徐志平:〈話本小說之體制形式在清初的重大變化〉,《嘉義技術學院學報》第64期(1999年6月),頁129-149。
江中明:〈張大春 發出尋人啟事──以素樸、寫實手法,記述身邊人物,是寫作廿年來新嘗試〉,《聯合報‧文化》,1999年7月31日,第14版。
賴素鈴:〈這回想盡辦法避免炫技──張大春尋人啟事很樸素〉,《民生報‧文化風信》,1999年7月31日,第7版。
駱以軍:〈小說技法之大軍團式操演〉,《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年2月14日,第48版。
李慧敏記錄、整理:〈打造一個城邦暴力團──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座談會記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年2月20日,第37版。
謝淑芬:〈現代新武俠──張大春文學的再突破〉,《光華》第25卷第8期(2000年8月),頁120-124。
葉美瑤:〈時代考驗武俠、武俠創造時代──今之俠者座談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年10月27日,第37版。
李欣倫:〈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4月29日b,第23版。
楊照:〈張大春寫的不祇是小說〉,《新新聞週報》第808期(2002.08.29-09.04),頁72-75。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小說的本土建構:以張大春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第31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131-164。
朱天文:〈每周新書金榜 《聆聽父親》 張大春著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弱點的張大春〉,《聯合報,書評花園讀書人》,2003年8月24日,版B5。
高嘉謙:〈回歸江湖:《城邦暴力團》的「歷史」經驗與技藝〉,《中極學刊》第四輯(2004年12月),頁191-201。
潘詩韻:〈寫一本不像小說的小說──專訪張大春〉,《明報》,香港,2004年12月9日。
張俊峰:〈忽到中年覺有情 張大春:寫詩歸真〉,《文匯報》,香港,2006年3月27日,讀書人版。
陳思和:〈武俠在現代的意義──讀《城邦暴力團》的一點聯想〉,《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6年4月16日。
張輝誠:〈向理想的讀者致敬 張大春談新書《戰夏陽》〉,《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6年4月16日。
鄭瑜雯、梁玉芳:〈頑童張大春 被編輯老婆退兩次稿〉,《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6年9月5日,第A10版。
鄭瑜雯、梁玉芳:〈側記》美瑤看老公 觀察另一種文化〉,《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6年9月5日,第A10版。
鄭瑜雯、梁玉芳:〈大春寫古詩 「教養我的讀者」〉,《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6年9月5日,第A10版。
悠悠:〈評論家都是作者寄生蟲──專訪張大春〉,《新京報》,北京,2008年2月29日。
陳熙涵:〈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作品在於讀者的成全〉,《文匯報》,北京,2008年3月31日。
王巧玲:〈張大春:很難與舊中國一刀兩斷〉,《新世紀周刊》總第324期(2008年第11期)(2008年4月),頁126-129。
〈大聖張大春〉,《香港文匯報‧讀書》編輯部,2008年9月8日。
張輝誠:〈新書人物:張大春 想我理想的讀者們〉,《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9年4月5日,第E2版。
張輝誠:〈人情有所不能忍者──評張大春《富貴窯》〉,《文訊》第284期(2009年6月),頁106-107。
張耀升:〈張大春《戰夏陽》的解構閱讀〉,《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187-204。
陳宛茜:〈Google不是做學問 網路時代 我們都是黃雅秀〉,《聯合報》,2010年6月5日,第a03版。
張大春:〈速食史學的文明矛盾〉,《蘋果日報‧論壇》,2011年1月11日,第A19版。
楊清惠:〈大書場──《城邦暴力團》的敘事修辭〉,《東華人文學報》第19期(2011年7月),頁185-208。
陳建忠:〈以小說造史:論高陽與張大說小說中的敘史情結與文化想像〉,《淡江中文學報》第27期(2012年12月),頁155-188。
魏可風:〈文學對談:聊聊──阿城VS.張大春〉,《聯合文學》總第112期(第10卷第4期)(1994年2月),頁12-25。
彭衍綸:〈關於張大春的二「事」──試論《本事》、《尋人啟事》〉,收錄於《2007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會議地點:中原大學,會議時間:2007.06.02-03,頁87-116。
金儒農:〈門戶破敗、俠客早逝:從《城邦暴力團》談武俠小說中現代性的促逼〉,收錄於「移動、交界與第三空間:第七屆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會議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會議時間:2010.10.02-03,頁43-77。

陸、網路資料

〈張大春:我寫每本書都先假定一個理想讀者〉,新浪讀書網,網址: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8-03-27/1634232350.shtml,2013.10.12參閱。
〈張大春:試看約翰‧歐文小說的布局〉,新浪讀書網,網址:
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y/gjdyn/1.shtml,2013年12月10日參閱。
黃麗群:〈張大春 溫馨說文 兩寶貝童言解字〉,《中時電子報‧開卷》,2007年9月24日,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Book/0,3427,112007092400391+11051303+20070924+news,00.html,2014.01.04參閱。
〈張大春 民國百年最新小說集《一葉秋》〉,《舒讀網路書店》,網址:http://www.sudu.cc/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402443,2014年3月6日參閱。
維基百科:張大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5%A4%A7%E6%98%A5,2014.03.19參閱。
張大春的部落格,網址:http://istory.pixnet.net/blog,2014.03.21參閱。
張大春的臉書,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eople/%E5%BC%B5%E5%A4%A7%E6%98%A5/1003445349,2014.03.21參閱。
作家張大春的微博,網址:http://tw.weibo.com/sixiyouguo,2014.03.21參閱。
蔡康永專訪張大春,〈第39集 張大春說書〉,公視節目《週二不讀書》,訪談文字記錄於公視網站,網址:http://web.pts.org.tw/~web01/tuesday/p_039.htm,2014.04.01參閱。
岳巍:〈張大春:是功名也是野人〉,《中國新聞周刊》2014年第6期,網址:http://culture.inewsweek.cn/20140224/detail-79868.html,2014.04.03參閱。
〈台灣文學領軍人物:不能錯過的張大春〉,網易讀書,網址:
http://book.163.com/special/00923IQC/zhangdachun.html,2014.04.03參閱。
張輝誠:〈消失的技藝與行當──讀《春燈公子》(讀書人)〉,《犬馬的天空》中時部落格,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dustmic/archive/2006/08/31/98064.html,2014.04.15參閱。
張輝誠:〈古今無二,世態一致──讀《戰夏陽》〉,《犬馬的天空》,PChome個人新聞台,網址:
http://mypaper.pchome.com.tw/dustmic/post/1266523015,2014.04.16參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