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唐知恩《金剛般若經義記》研究-蕭文真

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蕭文真

標題:唐‧知恩《金剛般若經義記》研究

指導教授:鄭阿財

畢業日期:2013-01

摘要:

知恩《金剛般若經義記》為唐代法相唯識《金剛經》注疏,在經歷會昌法難以及唐末戰亂之後,佚失於中國,直至二十世紀初,方於敦煌石室發現上卷。相較於法相唯識諸疏之論議深奧,敦煌本知恩《義記》理明詞簡,學術性較低,適應於一般大眾。此類注疏代表《金剛經》於世俗化發展的一個面相,是瞭解唐代《金剛經》學術、信仰乃至文化的良好材料,可惜留下的很少。
經調查發現,日本京都高山寺、韓國清州古印刷博物館也存有該疏,皆部份殘闕。故而本論文綴合敦煌寫卷及日、韓刊本,復原了該疏,並對它作了作者、年代、成書、版本系統等文獻學上的基礎研究;並根據復原本,按照〈序〉、義門、科經、結構、內容、思想等進行本體研究;且從唐代《金剛經》學術、信仰、文化等背景,探討了知恩《義記》之性質、價值與意義。
得出:知恩《義記》為因應唐代《金剛經》潮流而產生的通俗注疏,乃刪略塵外《疏》、同時參考唯識《金剛經》諸論、疏製成,曾影響於漢傳佛教圈,至少持續五世紀之久。雖主要參照天親《金剛般若經論》疏經,但具有獨立注疏之特質,非僅止於淺釋《金剛般若經論》;又其與天親《金剛般若經論》、塵外《金剛經疏》、公哲《金剛般若經開玄鈔》曾形成一以《金剛般若經論》為主軸的唯識《金剛經》學注疏系統,不僅呈現了天親《金剛般若經論》對於中土唯識《金剛經》學的影響力,也於《金剛經》學術史上,亦突顯了通俗注疏之特色與價值。

參考文獻:

一、佛典文獻

《大正新脩大藏經》(簡稱《大正藏》)採用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卍新纂續藏經》(簡稱《卍續藏》)採用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

(一)《金剛經》經典

1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T8,No.0234。
2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T8,No.0236a。
3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T8,No.0237。
4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T8,No.0238。
5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收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T5,No.0220。
6唐‧義淨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T8,No.0239。

(二)其他經典

1西晉‧竺法護譯《順權方便經》,《大正藏》T14,No.0565。
2姚秦‧曇摩耶舍譯《樂瓔珞莊嚴方便經》,《大正藏》T14,No.0566。
3東晉‧佛駝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T09,No.0278。
4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T10,No.0279。
5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T16,No.0672。
6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T10,No.0293。

(三)《金剛經》論疏

1東晉‧僧肇《金剛經注》,《卍續藏》X24,No.0454。
2東晉‧謝靈運《註金剛般若經》,《卍續藏》X38,No.0454。
3天親造、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大正藏》T25,No.1511。
4天親造金剛仙釋、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仙論》,《大正藏》T25,No.1512。
5梁‧傅大士《金剛經贊》,法藏敦煌本P.2039、P.2277。
6梁‧傅大士《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卍續藏》X85,No.2732。
7無著造、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般若論》,《大正藏》T25,No.1510a(T25,No.1510b)。
8功德施造、唐‧地婆訶羅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大正藏》T25,No.1515。
9無著造頌世親釋、唐‧義淨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論釋》,《大正藏》T25,No.1513。
10無著造頌世親釋、唐‧義淨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大正藏》T25,No.1514。
11隋‧智顗《金剛般若經疏》,《大正藏》T33,No.1698。
12隋‧吉藏《金剛般若疏》,《大正藏》T33,No.1699。
13隋‧曇琛《金剛般若經義記》,《大正藏》T84,No.2740。
14唐‧慧淨《金剛經註疏》,《卍續藏》X24,No.0456。
15唐‧智儼《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大正藏》T33,No.1704。
16唐‧窺基《金剛般若經贊述》,《大正藏》T33,No.1700。
17唐‧窺基《金剛般若論會釋》,《大正藏》T40,No.1816。
18唐‧惠能《金剛經解義》,《卍續藏》X24,No.0459。
19唐‧惠能《金剛經口訣》,《卍續藏》X24,No.0460。
20唐‧道氤《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大正藏》T85,No.2733。
21唐‧宗密述、宋‧子璿治定《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大正藏》T33,No.1701。22唐‧知恩《金剛般若經義記》,《大正藏》T85,No.2736。
23唐‧曇曠《金剛經旨贊》,《大正藏》T85,No.2735。
24唐‧寶達《金剛暎》,《大正藏》T85,No.2734。
25唐‧金剛藏《金剛般若經註》,敦煌研究院96號寫卷,《甘肅藏敦煌文獻》第一卷,蘭州:甘肅人民,1999.09。
26唐‧佚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傳外傳》,《卍續藏》X85,No.2742。
27(五代?)‧公哲《金剛般若經開玄鈔》,敦煌本羽446號、550號寫卷,《敦煌影片集》第七冊、第二冊,大阪:杏雨書屋,2009.04~2011。
28五代‧佚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法藏P.2133號寫卷。
29宋‧子璿《金剛纂要刊定記》,《大正藏》T33,No.1702。
30宋‧子璿《金剛經疏記科會》,《卍續藏》X25,No.0491。
31宋‧了然《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卍續藏》X59,No.1095。
32宋‧曇應《金剛經采微》,《卍續藏》X25,No.0464。
33宋‧道川《金剛般若經註》,《卍續藏》X24,No.0461。
34宋‧宗鏡《金剛般若經銷釋科儀》,《卍續藏》X24,No.0467。
35高麗‧得通已和《金剛經五家解》,大阪:天牛書店,1953。

(四)其他論疏

1世親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大正藏》T26,No.1522。
2無著造、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T31,No.1604。
3唐‧宗密《圓覺經大疏》,《卍續藏》X9,No.0243。
4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卍續藏》X9,No.0244。
5唐‧宗密《圓覺經略疏鈔》,《卍續藏》X9,No.0248。
6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大正藏》T37,No.1761。
7宋‧文才《肇論新疏游刃》,《卍續藏》X54,No.0872。

(五)經錄

1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11。
2隋‧法經《眾經目錄》,《大正藏》T55,No.2146。
3隋‧彥琮《眾經目錄》,《大正藏》T55,No.2147。
4周‧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藏》T55,No.2153。
5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大正藏》T55,No.2149。
6唐‧道宣《續大唐內典錄》,《大正藏》T55,No.2150。
7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T55,No.2154。
8唐‧智昇《開元釋教錄略出》,《大正藏》T55,No.2155。
9唐‧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大正藏》T55,No.2157。
10南唐‧恒安《續貞元釋教錄》,《大正藏》T55,No.2158。
11日‧最澄《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大正藏》T55,No.2159。
12日‧最澄《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大正藏》T55,No.2160。
13日‧圓仁《日本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錄》,《大正藏》T55,No.2165。
14日‧圓仁《慈覺大師在唐送進錄──天台法華宗請益圓仁法師且求所送法門曼荼羅並外書等目錄》,《大正藏》T55,No.2166。
15日‧圓仁《入唐新求聖教目錄》,《大正藏》T55,No.2167。
16日‧圓珍《開元寺求得經疏記等目錄》,《大正藏》T55,No.2169。
17日‧圓珍《福州溫州台州求得經律論疏記外書等目錄,《大正藏》T55,No.2170。
18日‧圓珍《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大正藏》T55,No.2172。
19日‧惠運《惠運禪師將來教法目錄》,《大正藏》T55,No.2168a。
20日‧惠運《惠運律師書目錄》,《大正藏》T55,No.2168b。
21日‧常曉《常曉和尚請來目錄》,《大正藏》T55,No.2163。
22日‧平祚《法相宗章疏》,《大正藏》T55,No.2180。
23日‧永超《東域傳燈目錄》,《大正藏》T55,No.2183。
24日‧興隆《佛典疏鈔目錄》,《大日本佛教全書》第一卷《佛教書籍目錄第一》,東京:佛書刊行會,1913。
25高麗‧義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大正藏》T55,No.2164。

(六)僧傳

1梁‧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11。
2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T50,No.2060。
3南唐‧靜、筠二禪師《祖堂集》,台北:廣文,1979.04。日本花園大學圖書館4高麗藏覆刻版影印本。
4宋‧志磐《佛祖統記》,《大正藏》T49,No.2043。
5宋‧贊寧《宋高僧傳》,《大正經》T50,No.2061。

(七)其他

1唐‧道世《法苑珠林》,《大藏經》T53,No.2122。
2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T52,No.2103。
3唐‧孟獻忠《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卍續藏》X87,No.1629。
4唐‧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卍續藏》X63,No.1225。
5唐‧段成式《金剛經鳩異》,《卍續藏》X87,No.1630。
6唐‧佚名《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大正藏》T85,No.2743。
7高麗‧義天《圓宗文類》,《卍續藏》X58,No.1510。

二、一般古籍

1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上、下冊,台北:文史哲,1988。
2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後晉‧劉眴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5宋‧敏求《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11。
6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01。
7宋‧孔延之撰、鄒志方點校《會稽掇英總集點校》,北京:人民,2006。
8清‧王昶編《金石萃編》114冊,台聯國風,1964.07。

三、今人著述

(一)中文

1王重民《敦煌遺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04。
2方廣錩錄、唐‧法明《金剛般若經義疏》,《藏外佛教文獻》第二編,總第十二輯,北京:宗教文化,2008.07。
3方廣錩《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6.12。
4方廣錩《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北京:宗教文化,1995。
5印順《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1998.01。
6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1989。
7印順等《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4》,台北:大乘文化,1978.01。
8平野顯照著、張桐生譯《唐代文學與佛教》,台北;華宇,1986。
9冉雲華《宗密》,台北:東大,1988.05。
10李際寧《佛經版本》,南京:江蘇古籍,2002.12。
11周叔迦《周叔迦佛學論著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
12周紹良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2000.12。
13季羨林編《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98。
14邵紅《敦煌石室講經文研究》,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0。
15陳尚君編《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16張弓《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上、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03。
17張勇《傅大士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9。
18張曼濤編《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4》台北:大乘文化,1978.01。
19張舜徽《中國文獻學》,河南:中州書畫,1982。
20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1988。
21黃徵、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22項楚、鄭阿財主編《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
23詹鍈《文心雕龍義證》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1989。
24楊維中《中國唯識宗通史》上、下冊,江蘇:鳳凰,2008.07。
25董群《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學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0.06。
26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1994。
27蔡運辰《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台北:中華佛教,1983。
28羅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高雄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
29蕭文真《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研究》,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二編》18,台北;花木蘭文化,2006。
30釋達照《《金剛經贊》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2。

(二)日文

1三枝充悳《世親》,東京:講談社,2004.03。
2工藤成性《世親教學の體系的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33。
3山下有美《正倉院文書と寫經所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01。
4山口 益、野澤靜證 《世親唯識の原點解明》,法藏館,2011.03
5大竹 晉校註《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新国訳大蔵経》釈経論部19 ,東京:大蔵,2009.10。
6大屋德城《佛教史の諸問題》,《大屋德城著作選集6》,東京:國書刊行會,1985.11。
7大屋德城《寧樂佛教史論》,《大屋德城著作選集1》,東京:國書刊行會,1985.11。
8大屋德城《日本仏教史の研究二》,《大屋德城著作選集3》,東京:國書刊行會,1987.09。
9大屋德城《日本仏教史の研究一》,《大屋德城著作選集2》,東京:國書刊行會,1987.09。
10大屋德城《日本仏教史の研究三》,《大屋德城著作選集4》,東京:國書刊行會,1988.02。
11大屋德城《朝鮮中国巡礼行‧寧楽文化巡歴》,《大屋德城著作選集10》,東京:國書刊行會,1988.03。
12大屋德城《高麗續藏雕造攷》,《大屋德城著作選集7》,東京:國書刊行會,1988.04。
13大屋德城《佛教古板經の研究》,《大屋德城著作選集9》,東京:國書刊行會,1988.06。
14大屋德城《日本佛教史論考》,《大屋德城著作選集5》,東京:國書刊行會,1989.03。
15小野勝年《中國長安•寺院史料集成:史料篇》,京都:法藏館,1989。
16小野勝年《中國長安•寺院史料集成:解說篇》,京都:法藏館,1989。
17川崎ミチコ《敦煌佛典と禪》,篠原壽雄、田中良昭編《講座敦煌》8,東京:大東,1980。
18川瀨一馬《貴重書解題──佛書之部》第二卷,大東急紀念文庫,1956.10。
19日本朝鮮研究所編《朝鮮文化史》上冊,東京:亞東社,1996.7。
20平井俊榮《《法華文句》の成立に關する研究》,東京:春秋社,1985。
21正倉院文書研究會編《正倉院文書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93.11~2011.11。
22宇井伯壽《印度大乘佛教中心思想史》,東京:久遠閣,1934。
23宇井伯壽《大乘佛典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9。
24池田 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25舟橋尚哉《初期唯識思想の研究-その成立過程をめぐって》,東京:国書刊
行会,1976。
26竹村牧男、大竹 晉校註《金剛仙論》(上),《新国訳大蔵経》インド撰述部‧釈経論部11,東京:大蔵,2003。
27竹村牧男、大竹 晉校註《金剛仙論》(下),《新国訳大蔵経》インド撰述部‧釈経論部11,東京:大蔵,2004。
29佐藤哲英《天台大師の研究》,京都:百華苑,1961。
30村中祐先生古稀紀念論文集刊行會編《大乘佛教思想の研究:村中祐先生古稀紀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仏書林,2005.06。
31牧田諦亮《中國佛教史研究》第二,東京:大東,1984.11。
32阿部慈園編《金剛般若経の思想的研究》,東京 : 春秋社,1999.10。
33長尾雅人《中觀と唯識》,東京:岩波書店,1978。
34長尾雅人《大乗仏典1般若部經典》,東京:中央公論社,2001。
35長尾雅人《世親論集》,《大乗仏典》15,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5.01。
36野澤靜證《世親唯識の原點解明》,京都:法藏館,1953。
37結城令聞《世親唯識の研究》,東京:大蔵,1986。
38渡辺章悟《金剛般若経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仏書林,2009.02。
39勝呂信靜《初期唯識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89.02。
40勝呂信靜《唯識思想の形成と展開》,東京:山喜房仏書林,2009.10。
41落合俊典編《七寺古逸經典研究叢書》六卷,東京:大東,1994~2000。
42落合俊典等《金剛寺一切經の基礎的研究と新出佛典の報告》,東京:国際仏教学大学院,2004。
43稻津紀三《世親唯識說の根本的研究》,東京:大東,1937。
44鎌田茂雄《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1965。
45鎌田茂雄《禪源諸詮集都序》,東京:筑摩書房,1971。
46鎌田茂雄《原人論》,東京:明徳,1973。
47鎌田茂雄《禪之語錄9:禪源諸詮集都序》,東京:筑摩書房,1973。
48鎌田茂雄《宗密教学の思想史的研究》,《中国華厳思想史の研究》第二,東京: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75。
49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典籍文書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12。
50韓國圖書館學研究會編《韓國古印刷史》,京都:同朋舍,1978.5。

四、期刊論文(含單篇專書論文)

(一)中文

1王月清〈佛門的智慧之母--《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及文化意蘊〉,《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2=65,1998.02,頁73~77。
2王招國〈敦煌遺書S.1087號《金剛般若經義記》作者考述〉(《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7,上海:上海古籍,2009.12,頁183~201。
3中村元著、藍碧珠譯〈大乘佛教思想的開啟-《金剛經》的歷史社會背景與思想〉,《人生》112,1992.12,頁29~31。
4方廣錩〈敦煌文獻中的《金剛經》及其注疏〉,《世界宗教研究》1995:1,1995.03,頁73~80。
5方廣錩〈關於《禪藏》與敦煌禪籍的若干問題〉,《藏外文獻》第一輯,北京:宗教文化,1995。
6方廣錩〈敦煌遺書與奈良平安寫經〉,《敦煌研究》2006:6=100,2006.12,頁139~145。
7衣川賢次〈唐玄宗《御注金剛般若經》的復原研究〉,《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03,頁114~125。
8杜正乾〈唐代的《金剛經》信仰〉,《敦煌研究》2004:5=87,2004.05,頁52~57。
9許絹惠〈試論唐代敦煌《金剛經》信仰世俗化的發展──以〈講經文〉、《靈驗記》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07:4=58,2007.12,頁137~153。
10姜立祐〈大唐京崇聖寺故翻譯大德檀法師塔銘並序〉,收於陳尚君《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頁417。
11陳祚龍〈關於李唐玄宗御注金剛經〉,《獅子吼》16(8),1977.08,頁13~16。
12陳祚龍〈敦煌古抄《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之考證和校訂〉,《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1981,頁475~496。
13張子開〈是“集”“撰”還是“述”唐五代禪宗的著作觀念-以敦煌寫本《楞伽師資記》為考察中心〉,鄭炳林、樊錦詩、楊富學主編《敦煌佛教與禪宗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三秦,2007,頁335~351。
14張固也、楊超〈崇聖法師及其三宗義〉,《宗教學研究》2011:4=93,2011,頁80~84。
15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金剛經變研究〉,《敦煌研究》2007:4=104,2007,頁16~33。
16楊白衣〈《金剛經》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5,1983,頁57~111。
17楊君〈《金剛經》與唐朝民眾崇經活動及其觀念〉,《西華師範學院學報》2003:6,2003,頁29~33。
18楊惠南〈《金剛經》的詮釋與流傳〉,《中華佛學學報》14,2001.09,頁185~203。
19楊寶玉〈P.2094《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題記的史料價值〉,《甘肅社會科學》,2009.02,頁99~102。
20落合俊典〈唐智昇的不入藏目錄與奈良平安寫經〉,《佛學研究》3,1994.01,頁4~12。
21落合俊典著、蕭文真譯〈敦煌佛典與奈良平安寫經──分類學的考察──〉,《敦煌學》28,2010,頁111~124。
22鄭阿財〈敦煌寫卷《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研究〉,《全國敦煌學研討會
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1995.03,頁251~275。
23鄭阿財〈敦煌本《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綜論〉,《敦煌學》20,1996.12,頁119~146。
24鄭阿財〈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佛教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臺北:法鼓文化,1998.12,頁121~152。
25藍吉富〈《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1995.07,頁71~80。
26鎌田茂雄著,依昱譯〈宗密之後的華嚴宗〉,《普門學報》,2001.05,頁69~100。
27蕭文真〈敦煌本P.2133號〈金剛經講經文〉講述依據之探測──兼論幾種相關《金剛經》注疏的關聯〉,《佛教文獻與文學2008》,南華大學,2008,頁618~649。
28蕭文真〈〈金剛經講經文〉參照《金剛經》注本問題之探究〉,《敦煌學》27,2008,頁479~492。
29蕭文真〈關于敦煌寫卷P.2133號《金剛經講經文》校錄的一些問題〉,《敦煌學輯刊》2009:1=63,2009.03,頁44~51。
30蕭文真〈由〈金剛經講經文〉至《銷釋金剛科儀》──談《金剛經》信仰世俗化之轉變〉,《敦煌學》29,2012,頁205~219。
31釋永有〈敦煌《金剛經》及其相關文獻之題記探討〉,《世界宗教學刊》2,嘉義:南華大學,2003,頁111~139。
32釋達照〈《金剛經》相關的懺法初探〉,《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08,頁1~23。

(三)日文

1大竹 晋〈著者問題を中心とした《華厳経関脈義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経略疏》の研究〉,《宗教学・比較思想学論集》2,筑波大学宗教学・比較思想学研究会,1999.07,p.13~24。
2大竹 晋〈《金剛仙論》の成立問題〉,《仏教史学研究》44(1),2001.01,p.49~71。
3大竹 晉《金剛般若論》〈解題〉,《新国訳大蔵経》釈経論部19,東京:大蔵,2009.10,p.31~46。
4大竹 晉《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解題〉,《新国訳大蔵経》釈経論部19,東京:大蔵,2009.10,p.26~30。
5大竹 晋〈ヴァスバンドゥ《金剛般若波羅蜜経論》《十地経論》について〉,《仏教史学研究》52(2),2010.03,p.1~22。
6才川雅明〈世親の三身說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2(2),1984.03,p.371~374。
7千葉公慈〈初期唯識說における利他と空性の関係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1),1999.12,p.168~172。
8小沢憲珠〈荘嚴国土思想の一面-《金剛般若経》の註釈書を通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2(2),1974.03,p.390~393。
9木村清孝〈《金剛経略疏》の三種般若思想〉,《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8(2),1970.03,p.384~388。
10木村隆德〈Kamalasila作《金剛經廣註》の敦煌出土チベット寫本〉,《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4(1),1975.12,p.237~241。
11平井宥慶〈敦煌本《金剛經疏》と唐慧淨〉,《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1(1),
1972.12,p.146~147。
12平井宥慶〈敦煌本‧道氤集《御注金剛經宣演》考〉,《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22(1),1973.12,p.316~319。
13平井宥慶〈敦煌本‧道氤集《宣演》と曇曠撰《旨贊》〉,《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23(2), 1975.03,p.830~834。
14平井宥慶〈道氤と曇曠〉,《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4(1),1975.12,p.328~332。
15平井宥慶〈敦煌文書における《金剛経》疏〉,阿部慈園編《《金剛般若経》の思想的研究》,東京:春秋社,1999.10,p.261~296。
16平井宥慶〈《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の注釈的研究〉,《智山学報》56,智山勧学会,2007.03,p.137~162。
17田中良昭〈敦煌本《禅源諸詮集都序》の残巻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5(1),1976,p.107~112。
18石井修道〈頓悟漸修について-《斐休拾遺問》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9(2),1981,p.586~591。
19石井修道〈圭峯宗密の肉骨髄得法説の成立背景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30(2),1982,p.791~795。
20宇井伯壽〈《金剛般若經》及び《論》の翻譯並に註釈〉,《常盤博士還暦記念仏教論叢》,京都:弘文堂,1933,p.161~209。
21伊吹 敦〈北宗禪の新資料--金剛蔵菩薩撰とされる《觀世音経讚》と《金剛般若經註》について〉,《禅文化研究所記要》17,京都:花園大學內禅文化研究所,1991.05,p.183~212。
22伊吹 敦〈金剛蔵菩薩撰《金剛般若經註》校訂テキスト〉,《東洋學研究》40,東京:東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2003,p.233~268。
23朴奉石〈義天の續藏現存本に就いて〉《朝鮮之圖書館》3(6),1934,p.31~38。
24西 義雄〈如來蔵思想の淵源就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1),1970.12,p.1~11。
25吉田 剛〈長水子璿における宗密教学の受容と展開〉,《南都仏教》80,2001,
p.1~23。
26吉岡義豊〈《銷釋金剛科儀》の成立について──初期寶卷の一研究〉,《竜谷史壇》56・57,竜谷大学史学会,1966.12,p.154~170 。
27吉津宜英〈廓心《円宗文類集解》巻中の研究-2-《円宗文類集解》巻中の教学の特色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43(2),1995.03,p.766~772。
28吉津宜英、柴崎照和〈義天編纂《圓宗文類》巻第一 : 解題と翻刻〉,《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56,1998.03,p.87-126。
29吉津宜英〈長水子璿の《金剛經》理解:《金剛經纂要刊定記》を中心にして〉,《大乘佛教思想の研究:村中祐先生古稀紀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仏書林,
2005.06,p.207~219。
30池內 宏〈高麗朝の大藏經〉上,《東洋學報》133,1923.12,p.84~104。
31池內 宏〈高麗朝の大藏經〉下,《東洋學報》134,1924.03,p.347~348。
32牧田諦亮〈漢訳仏典伝承上の一問題--《金剛般若経》の冥司偈について—〉,《竜谷史壇》(56・57),1966.12,p.116-128。
33長尾雅人〈《金剛般若經》無著の釈偈〉,《東方学会創立二十五週年紀念 東方学論集》,東方学会,1972,p.551~572。
34京 金南〈「三界唯心」考--《十地経論》における世親の解釈とその背景〉,《東方学》120,2010.07,p.134~120。
35松崎清浩〈傅大士頌と《金剛經》〉,《宗學研究》24,1982.03,p.231~235。
36相馬一意〈菩提流支訳経論における仏身說〉,《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5(2),1997.03,p.221~227。
37原田正俊〈日本中世における禅僧の講義と室町文化〉,《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2,関西大学,2009.03,p.31~45。
38柴崎照和〈廓心《円宗文類集解》巻中の研究-1-廓心と《円宗文類集解》成立の背景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43(2),1995.03,p.762~765。
39菅原泰典〈弥勒の原意と世親の改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3(1),1984.12,p.66~68。
40菅原泰典〈初期唯識思想に於る三性說の展開〉,《文化》48(3、4),1985.02,p.37~60。
41菅原泰典〈世親《三性論》の撰述に関する疑問〉,《文化》60(1、2),1996.09,
p.66~85。
42落合俊典〈唐代における《金剛般若経》の註釈書について〉,《宮沢正順博士古稀記念 東洋―比較文化論集―》,青史,2004,p.387~400。
43鵜飼光昌〈謝靈運《金剛般若註》の基礎的研究(上)-僧肇撰と傳えられる《金剛經註》一卷との關係について〉,《佛教大學大學院紀要》20,1992.03,p.31~59。
44鵜飼光昌〈謝靈運《金剛般若註》の基礎的研究(下)-僧肇撰と傳えられる《金剛經註》一卷との關係について〉,《文學部論集》77,1992.12,p.59~75。
45織田顕祐〈菩提流支訳出経論における如來蔵の概念〉,《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1(2),1992.03,p.32~39。

四、學位論文

(一)中文

1金英子《慧能與宗密的《金剛經》詮釋之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2胡順萍《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3許絹惠《唐代敦煌《金剛經》變研究ーー兼論「禪淨融合」思想的發展》,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4黃連忠《宗密禪教一致與和會儒道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5趙明淑《宗密思想初探》,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6董大學《敦煌本《金剛經》注疏敘錄》,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二)日文

1王招國《唐代における《金剛般若経》註釈書の研究-道氤撰《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を中心に》,日本私立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博士論文,2011。

五、圖錄

(一)敦煌文獻圖錄

1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1~34卷,上海:上海古籍,1995~2005。
2中國國家圖書館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1~7卷,南京:江蘇古籍,1999~2001。
3中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1~146卷,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2012。
4甘肅藏敦煌文獻編委會、甘肅人民出版社、甘肅省文物局《甘肅藏敦煌文獻》1~6卷,蘭州:甘肅人民,1999.09。
5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藏敦煌文獻》1~17卷,上海:上海古籍,1992~2001。
6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1~140冊,台北:新文豐,1981~1986。
7潘重規編《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敦煌卷子》6冊,台北:石門圖書,1976.11。
8《敦煌秘笈影片冊》1~7,大阪:杏雨書屋,2009~2012。

(二)日本寫本、刊本圖錄

1大屋德城《寧樂刊經史》暨〈附錄圖版〉,京都:內外,1924.06.05。
2上島有編《東寺文書聚英》〈圖版篇〉,京都:同朋社,1985.10。
3田中稔等石山寺文化財綜合調查團《石山寺古經聚英》,京都:法藏館,1985.05。
4森本孝順集《唐招提寺古經選》東京:中央公論美術,1975.09。
5奈良國立博物館編《奈良朝寫經》,東京:東京美術,1983.04。
6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善本圖錄》,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12.20。

(三)韓國刊本圖錄

1清州古印刷博物館編《2010年圖錄與解說》,清州:清州古印刷博物館,2010。
2韓國文化財保護協會韓國文化財保護協會編《韓國文化財大觀》冊二,東京:丸善株式會社,1991.02。
3韓國文化財保護協會編《韓國文化財大觀》冊八,東京:丸善株式會社,1991.02。

六、目錄

(一)敦煌文獻目錄

1王重民、劉銘恕《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商務,1962.05。收入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第2冊,台北:新文豐,1985。
2申國美編《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分類目錄》,北京:北京圖書館,2007.10。
3申國美、李德範編《英藏法藏敦煌遺書研究按號索引》三冊,《國家圖書館敦煌研究資料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01。
4黃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台北:新文豐,1986。
5孟列夫主編《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上海:上海古籍,1999。
6敦煌研究院編、施萍婷主撰稿、邰慧莉助編《敦煌遺書總目錄索引新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07。
7《敦煌秘笈目錄冊》,大阪:杏雨書屋,2009.03。
8謝和耐、吳其昱、蘇遠鳴等《敦煌漢文寫本目錄》,(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chi,No.is de Touen-houang,fonds Pelliot chi,No.is de la Bibliotheque nationale),卷1、2、3、4、 5、6,巴黎:1970、1983、1991、1995、2001。

(二)日本藏文獻目錄

1名古屋七寺藏《古聖教目錄》,《七寺古逸經典研究叢書第六卷》《中國‧日本經典章疏目錄》,東京:大東,1998。
2赤塚祐道・佐藤もな編《金剛寺聖教目録稿》,尚未出版。
3赤塚祐道編《続金剛寺聖教目録稿》(《真言密教寺院に伝わる典籍の学際的調査・研究―金剛寺本を中心に―》平成20年度,尚未出版。
4国際仏教学大学院編《大正藏˙中華藏(北京版)對照目錄》,東京:国際仏教学大学院附属図書館,2004。
5国際仏教学大学院編《大正藏‧敦煌出土佛典對照目錄》,東京:国際仏教学大学院附属図書館,2005。
6直木孝次郎編《正倉院文書索引》,東京:平凡社,1981.04。
7東京大学史料編輯所編《正倉院文書目錄》,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87.03~2004.05。
8落合俊典編《日本現存八種一切經對照目錄》,東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2006。
9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經藏典籍文書目錄》第1~23冊,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4~
10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古典籍纂輯》,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02。
11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經藏古目錄》,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04。
12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經藏典籍文書目錄》完結篇,《高山寺資料叢書》第24冊,東京:汲古書院,2007.12.20。

七、電子資料

1英國敦煌國際項目(IDP)數位掃描資料庫。(http://idp.bl.uk/)
2 CBETA電子佛典集成April 2011,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cbeta.org/)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