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何慧俐
標題:歷代楊柳賦研究──以書寫流變與詩賦對照為主
指導教授:許東海
畢業日期:2013-07
摘要:
本論文從「楊柳賦作品本身的書寫流變」以及「同朝代的楊柳詩賦對照」兩項主軸,作為研究的縱向面與橫向面,希冀能由「楊柳賦史的概念」及「詩賦交融化出」的兩個面向作切入,以觀知歷代楊柳賦的書寫特色、演變與相關影響。
第一章回顧與楊柳主題相關的研究,並針對楊柳的離別祝願意象作分析。第二章至第七章以朝代為區隔,分別釐析漢代、六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的楊柳賦書寫,乃在對楊柳賦作品的整理爬梳、文本意旨的闡述之外,更進一步觀察出歷代楊柳賦的書寫特色與轉變,並以同一作家或同朝代的楊柳詩、賦作品做比較,期能以不同面向的書寫比對,呈顯出屬於楊柳的賦史觀,並佐以各朝代的相關楊柳典故、史料、詩、詞、文章等作品為比對應證之資。第八章歸整出歷代楊柳賦的書寫特色、時代轉變、及楊柳詩賦書寫流轉的情形,並論及《全臺賦》洪繻〈春柳賦〉四篇皆受到傳統歌詠楊柳的賦作影響甚深,在歷代楊柳賦的傳承意義上,實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整體而言,漢代楊柳賦的書寫,由君子比德的個體創作,轉變到暇豫優言的應制創作;六朝楊柳賦的書寫,由同題競采的優言文學,轉變成抒發己志的文士文學;唐代楊柳賦的書寫,由觀物興感的哲思文學,轉變到觀物頌德的科舉文學;宋代楊柳賦的書寫,由匠心獨運的創作手法,轉變到反璞歸真的抒情言志;明代楊柳賦的書寫,由喻世的官場文學,轉變到抒情的事類創作;清代楊柳賦的書寫,由宮廷學士的臣子心聲,轉變到天子皇帝的君王興嘆。
參考文獻:
一、古人著作
(一)經部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伏勝撰,漢 ‧鄭玄注,清 ‧陳壽祺輯校,《尚書大傳》,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劉熙,《釋名》八卷,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晉‧杜預,《左傳正義》,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顧藹吉編纂,《隸部》,清‧紀昀總纂修,《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香港九龍: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二)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佚名,《三輔黃圖》,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漢‧佚名撰,何清谷校釋,《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晉‧陳壽,《三國志》,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唐‧李延夀,《南史》,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唐‧房玄齡,《晉書》,清‧紀昀總纂修,《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香港九龍: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南宋‧程大昌,《雍錄》,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張廷玉,《明史》,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陶成、謝旻,《江西通志》,清‧紀昀總纂修,《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香港九龍: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三)子部
漢‧孔鮒,《孔叢子》,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撰,南北朝‧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唐‧徐堅,《初學記》,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吳淑,《事類賦》,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汪灝、張逸少編纂,《御製佩文齋廣羣芳譜》,清‧紀昀總纂修,《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香港九龍: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清‧王士禎、張英編纂,《御定淵鑑類函》,清‧紀昀總纂修,《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香港九龍: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清末民國初‧徐珂編撰,《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
(四)集部
南朝梁‧劉勰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上下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南朝梁‧鍾嶸撰、韓晶譯注,《詩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註,《六臣註文選》,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南朝陳‧徐陵輯,清‧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北朝周‧庾信,《庾子山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唐‧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白撰,王載菴輯註,《李太白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李白撰,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0年。
唐‧李商隱,《玉溪生詩詳注》,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北宋‧李昉輯,《文苑英華》,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南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
南宋‧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南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南宋‧張守,《毗陵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南宋‧章樵,《古文苑》,清‧紀昀總纂修,《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香港九龍: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元‧陳仁子輯《文選補遺》,清‧紀昀總纂修,《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香港九龍: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明‧王驥德,《古本西記廂》,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明‧楊守陳,《楊文懿公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明‧高啓,《高太史大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清‧王夫之撰、戴鴻森注,《薑齋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王士禎,《分甘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朱彝尊選編,《明詩綜》,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李調元,《賦話》,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出版社,2002年。
清‧俞樾,《湖樓筆談》,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董誥等奉敕編纂,《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2003年。
清‧劉熙載,《藝概》,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張定鋆輯,《三餘雜志》,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錢陳群,《香樹齋詩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末民國初‧徐世昌輯,《清詩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二、今人著作
(一)詩歌辭賦集
朱鶴齡箋註、沈厚塽輯評,《李義山詩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3年。
汪中注譯,《新譯宋詞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周啟成等注譯、南朝梁‧蕭統編纂,《新譯昭明文選》,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邱燮友注譯,《新譯唐詩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俞紹初,《王粲集》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張爾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傅亞庶注譯,《三曹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全漢賦校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釋,《全漢賦》,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馮浩注,《玉谿生詩詳註》,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趙逵夫主編,《歷代賦評注》漢代卷、魏晉卷、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卷,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賴橋本、林玫儀注譯,《新譯元曲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羅敏中、肖希鳳選注,《初唐四傑》,湖南:岳麓書社,2000年。
(二)詩歌研究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周振甫,《詩經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楊柳,《李商隱評傳》,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滕志賢注譯,《新譯詩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二),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羅宗濤等,《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
(三)辭賦研究
于浴賢,《辭賦文學與文化學探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德華,《唐前辭賦類型化特徵與辭賦分體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曰剛,《中國辭賦流變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李翠瑛,《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臺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許東海,《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4年。
許東海,《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許東海,《經世與世變的辭賦書寫》,臺北:里仁出版社,2013年。
許東海,《詩情賦筆話謫仙:李白詩賦交融的多面向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許東海,《諷諭‧美麗‧感傷:白居易之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許東海,《辭賦書寫新視界:風景‧夢幻‧困境》,臺北:里仁出版社,2008年。
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馮小祿,《漢賦書寫策略與心態建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黃水雲,《中國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黃水雲,《歷代辭賦通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2005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韓高年,《詩賦文體源流新探》,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魏耕原主編,《歷代小賦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龔克昌,《漢賦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
(四)文學理論
王國維,《人間詞話》,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朱光潛,《談美》,臺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
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五)其他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石志鳥,《中國楊柳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周勛初,《唐詩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張可禮,《三曹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劉知漸,《建安文學編年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年。
三、論文著作
(一)學位論文
孔祥俊,《唐長安送別詩與灞柳文化》,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文桂,《成公綏辭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石志鳥,《中國古代文學楊柳題材與意象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白承錫,《初唐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朴貞玉,《三曹詩賦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李惠,《唐詩柳意象審美文化價值新探》,西北民族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素美,《庾信賦篇用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金昭希,《曹丕詩賦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邱美,《詩經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響》,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高瑋,《李德裕賦作研究》,廈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雅惠,《唐詩中「楊柳」意象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協志,《王粲詩賦情志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蔡碧芳,《南朝詩歌中柳意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黎瀟宇,《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意象與民族文化心理——柳意象、月意象、水意象的文化解析》,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鮑恩洋,《六朝詠物賦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謝朱娟,《吳淑「事類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二)期刊論文
王建國,〈曹丕柳賦創作背景及時地考辨〉,《蘭州學刊》,總第141期,2004年第6期,頁303~304(下轉250)。
朱曉海,〈庾信《楊柳歌》釋論〉,《古典文獻研究》,第11輯,2008年,頁152-187。
江建高,〈唐詩楊柳情感內涵略論〉,《船山學刊》,2009年第3期,頁129-132。
余恕誠,〈杜甫與唐代詩人創作對賦體的參用〉,《文學遺產》,2010年第1期,頁49-57。
余恕誠,〈韓愈詩歌對賦體成分的吸收──兼論跨文體鑑賞〉,《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10年3月,頁116-154。
吳用,〈「折柳送別」原始意蘊探賾〉,《青海師範大學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頁100-101。
吳在慶,〈略論唐賦的三種作意及其相關問題〉,《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1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7-23。
宋戰利,〈曹丕作品考年三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11年1月,頁89~92。
李旭英,〈試探古典詩詞中「柳」的別離意象〉,《語文學刊》,2009年18期,頁103-104。
李惠、高銳,〈20世紀80年代以來古典詩詞柳意象研究綜述〉,《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四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22-26。
李惠,〈唐詩柳意象文化意蘊審美演變原因探析〉,《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第八期,2010年8月,頁12-16。
李菁,〈論柳意象在六朝詩歌中的生成定型〉,《學海》,2011年第1期,頁186-191。
李暉,〈唐代「折柳」習俗考略〉,《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90期,1998年第1期,頁95-101。
李琳,〈古代詩詞中楊柳的文化內涵〉,《文學教育》, 2007年6期,頁112-113。
沈有珠,〈落絮游絲皆有情──唐代詩人的楊柳情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3年3月,頁46-48。
谷敏,〈學而優則仕,仕而興則創──科舉制度影響下的文學發展〉,《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82-83。
周明亮,〈折柳送別詩的民俗觀照〉,《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08年11月,頁71-74。
周明儀,〈從文化觀點談楊柳意象及其歷史背景〉,《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第九期,2010年4月,頁25-47。
孫少華,〈孔臧四賦與西漢詩賦分途發微〉,《文學遺產》,第2期,2009年,頁14~19。
張哲俊,〈門柳與中日文學間的間接關係〉,《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34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01~107。
張蕭繹,〈李商隱詩中柳意象分析〉,《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第8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57~59(下轉63)。
梁士奇,〈「楊柳」意象溯源〉,《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3-14。
梁再勝,〈論「柳」與六朝詩〉,《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增刊,2007年5月,頁294-296。
曹瑞娟、商光鋒,〈「折柳」與送別詩詞中的楊柳意象〉,《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88-91。
畢庶春,〈辭賦暢神時期芻論〉,《遼東學院學報》,第6卷,總第37期,2004年第1期,頁1-8(下轉21)。
許東海,〈宰相‧困境‧家園:李德裕辭賦之罷相書寫及其陶潛巡禮〉,《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第2期(總第16期),2010年12月,頁57~80。
許東海,〈庾信賦之世變與情志書寫——宮體‧國殤‧桃花源〉,《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141~173。
許建華,〈偉姿逸態,英艷妙奇--從漢賦中的柳賦看漢人氣質〉,《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3年4月,頁13~15。
陳以鳳,〈《孔叢子》中孔臧四賦二書的真偽考辨〉,《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48~51。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7月,頁115~148。
陳鳳珍,〈原型批評視野下唐詩中的楊柳意象〉,《文藝理論》,2009年2月,頁48。
程杰,〈論中國古代文學中楊柳題材創作繁盛的原因與意義〉,《文史哲》,總第304期,2008年第1期,頁113-123。
程章燦,〈「樹」立的六朝:柳與一個經典文學意象的形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2期,2011年3月,頁52-61。
楊鑒生,〈曹丕柳賦作年考〉,《文學遺產》,第5期,2006年,頁125~126。
楊艷梅,〈漫議宋人詞筆下的柳意象〉,《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4期,頁31-35。
董春林,〈宋代榆柳的種植及其文化意蘊〉,《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頁170-172。
董淑華,〈楊柳依依總是怨離愁——古詩詞中楊柳的離別意蘊瑣談〉,《遼寧工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總第33期,2005年2月,頁39-41。
鄒艷,〈論唐人詠柳詩的文化內涵和音樂特色〉,《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2002年,頁18-22。
雷恩海,〈賦之再發現暨元白的理論貢獻〉,《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2期,2006年3月,頁35-40。
廖聯思,〈楊柳依依寄情深——析李商隱的詠柳詩的思想內容〉,《時代文學》,第9期,2010年,頁192-193。
趙成林,〈律賦體式標準問題辨略〉,《中國韻文學刊》,2008年第1期,頁12-15。
趙俊波,〈再論唐代律賦的體式標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2期,2010年4月,頁79-84。
劉入云,〈試論六朝詩歌中的柳意象〉,《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頁55-58。
蔡榮婷,〈禪宗啟悟文學的典範與創意——以《景德傳燈錄》為觀察核心〉,《花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7年12月,頁107-122。
蕭磊,〈淺談我國古代詩詞中的「楊柳」意象〉,《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總第61卷第1期,2009年1月,頁76-77。
戴明璽,〈「折柳」的歷史演變、文化意蘊和宗教情感〉,《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2002年9月,頁79-83。
謝穡,〈宋詞「柳」意象的女性化展現〉,《文史博覽(理論)》,2008年7月,頁20-21。
韓暉,〈漢賦的先驅孔臧及其賦考說〉,《文史哲》,第1期,1998年,頁32~35。
簡宗梧,〈六朝世變與貴遊賦的衍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6月,頁1-14。
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頁59-78。
簡宗梧,〈賦之今昔〉,《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第20卷第1期,2003年2月,頁1-6。
簡宗梧,〈賦的可變基因與其突變——兼論賦體蛻變之分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2006年6月,頁1-26。
簡宗梧,〈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12月,頁17-30。
簡宗梧,〈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頁33-54。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福建:漳州師範學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2001年11月,頁1-15。
簡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頁1-28。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9。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