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元雜劇中「鬼魂元素」之研究-以編創技法為考量-陳美伊

碩士論文-元雜劇中「鬼魂元素」之研究-以編創技法為考量-陳美伊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陳美伊

標題:元雜劇中「鬼魂元素」之研究-以編創技法為考量

指導教授:汪詩珮

畢業日期:2013-01

摘要:

本文探討元雜劇中劇作家們如何對鬼魂元素進行編創,即劇作家如何透過「鬼魂」元素,處理個別文本中生者與鬼魂之間的新關係。第二章,四部「歷史哀歌劇」與朱凱《昊天塔孟良盜骨》談的是兄弟之情、君臣之情及父子(女)之情;第三章,四部「愛情劇」與宮天挺《生死交范張雞黍》談愛情與友情,此二章相和正恰巧是儒家倫理中的五倫關係。然從此二章轉向第四章談度脫劇、因果輪迴劇,即是從「有情」(五倫之情)轉向為「無情」或「棄情」(宗教修練之道)的層面。最後,第五章不同於前三章所討論的「精神」價值層面,劇作家們反而將集中鋪述「鬼魂」之所以為「鬼魂」本身的形象特質,即是在舞台上如何呈現豐富且多變的鬼魂形象。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楊柏峻譯:《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賈誼:《新書》,收入羅愛萍主編:《百子全書》三《孔叢子、新書》,臺北:黎明文化出版,1995年。
〔漢〕劉歆撰、〔晉〕葛洪輯:《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漢〕劉向:《新序》,收入羅愛萍主編《百子全書》四《鹽鐵論新序》,臺北:黎明文化出版,1995年。
〔晉〕干寶著,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葛洪:《抱朴子 內外篇(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梁〕宗懍著,王毓榮著:《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1988年。
〔唐〕牛僧孺、李復言編:《玄怪錄‧續玄怪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杜荀鶴:《松窗雜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88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臺北:漢經出版社,1983年。
〔唐〕陳鴻:《長恨歌傳》,收入嚴一萍輯:《百部叢書集成》,板橋:藝文印書館, 1965年
〔唐〕裴鉶著,周楞伽輯注:《裴鉶傳奇》,上海:上海古籍,1980年。
〔唐〕釋玄奘著,章巽校點:《大唐西域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宋〕不著撰人:《都城紀勝 外八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佚名:《朝野遺記》,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四《古今說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南:平平出版社,1974年。
〔宋〕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孟元老、鄧之誠注:《東京孟華錄》,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宋〕皇都風月主人編,周楞伽箋注:《綠窗新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金]元好問:《續夷堅志》,臺北: 藝文出版社,1965年。
[元]王實甫、董解元著:《西廂記:董王合刊本》,臺北:里仁,1981年。
[元]姚桐壽:《樂郊私語》,收入嚴一萍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元]夏庭芝:《青樓集》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元]淮南秦子晉編撰:《新編連相搜神廣記 》,收入《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2,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元]脫脫等撰:《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元]鍾嗣成著,王鋼校訂:《校訂錄鬼簿三種》,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朱權著,姚品文點校、箋評,洛地審訂:《太和正音譜箋評》,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李開先著,路工輯校:《李開先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五編,臺北:新興,1988年。
[明]徐渭,李復波著,熊澄宇注釋:《南詞敘錄》,北京: 中國戲劇,1989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刻本)春秋左傳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刻本)禮記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輯:《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1988年。

二、近人論著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發行,1973年。
王漢民:《道教神仙戲曲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王學奇主編:《元曲選校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伊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1989年。
吳光正:《八仙故事系統考論──內丹道宗教神話的建構及其流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乾浩著:《白樸‧鄭光祖評傳》,臺北: 國家出版 ,2007年。
吳康:《中國古代夢幻》,臺北:萬象圖書,1994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臺北:臺灣學生,1997年。
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所,2004年。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俞大綱:《俞大綱全集》,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7年。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臺北:麥田,1997年。
高行健:《論創作》,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歷史通俗演義》,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張燕瑾:《中國戲劇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莊英章:《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
許祥麟:《中國鬼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
康保成:《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臺北:學海,1999年。
黃敬欽《梧桐雨與長生殿比較研究》,臺北: 嘉新水泥文基會,1979年。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
漢學研究中心:《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年。
趙景深主編,邵曾祺編著:《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關懷》,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
劉燕萍著:《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
歐陽健:《中國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鄭騫:《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蕭相愷:《宋元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7年。
韓兆琦:《唐詩選注集評》,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羅錦堂:《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臺北:中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59年。
譚曉玲:《衝突與期許:元代女性社會角色與倫理觀念的思考》,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4年。
(日)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
(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1993年。
(日)鹽谷溫著,隋樹森譯:《元曲概說》,上海:商務出版社,1947年。
(美)康豹著,吳光正、劉瑋譯:《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山東:齊魯書社,2010年。

三、單篇論文

王安祈:〈禁戲政令下兩岸京劇的敘事策略〉,《戲劇研究 》1,2008年1月。
吳嘉珍:〈以過渡儀式論析《倩女離魂》〉,《臺藝戲劇學刊》4,2008年9月。
呂正惠講 、陳秀鴻記錄整理 〈悲劇與哀歌〉,《清華中文學報 》3,2009年12月。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年7月。
宋佳東:〈試論《倩女離魂》故事題材的流傳與嬗變〉,《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4:2,2007年5月。
李元皓:〈從《紅梅閣》的舊瓶看《李慧娘》的新酒:戲曲表演與政治變遷的個案研究〉,《民俗曲藝》164,2009年。
李建民:〈屍體‧骷髏與魂魄:傳統靈魂觀新論〉,《當代》90,1993年10月。
李惠綿:〈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閱讀《長恨歌》系列文本〉,《聯合文學》276,2007年10月。
汪詩珮:〈英雄遺恨與歷史哀歌:「元曲悲劇」初探與《西蜀夢》〉,《中正大學忠文學術年刊》1,2011年6月。
───:〈宿命.平反.教化觀:論兩本《竇娥冤》〉,《戲劇學刊》11,2010年1月。
───:〈歷史、戲劇、政治的三重奏:《周公攝政》與鄭光祖的雙重心境〉,《國文學報》50,2011年12月。
林富士:〈《太平經》的神仙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0:2,2009年6月。
金培懿:〈鬼神苦飢.歲時享祀.倫常禮制-以筆記志怪之鬼神謀食故事為考察核心〉,待刊。
徐興無:〈漢代人性論中的“魂"、“魄"觀念〉,《南京大學學報》2,2010年。
康保成:〈元雜劇的「次本」〉,《文學評論》6,2003年。
張家琪:〈《神奴兒》中的過渡儀式〉,《臺藝戲劇學刊》5,2010年3月。
張清發:〈元雜劇《東窗事犯》的敘事結構與主題思想〉,《中國語文》566,1994年8月。
張應超:〈全真道創立初期馬丹陽在陝西的弘道活動〉,《宗教哲學》7,2001年7月。
曹萌:〈論包公現象的文化構成及其通俗文學展現過程 〉,《古今藝文》28:3,2002年5月。
許祥麟:〈中國古代鬼魂戲曲特征四題〉,《戲劇》1,1997年。
───:〈鬼魂藝術形態與中國古典戲曲的審美構思〉,《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02,1997年。
───:〈漫議宗教對中國鬼魂戲曲的影響〉,《廊坊師范學院學報》4期,1997年。
───:〈關于中國鬼戲研究的幾點思考〉,《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
───:〈儒學對中國鬼戲的曲折影響〉,《戲曲藝術》2,1998年。
陳建華:〈從公案文學的嬗變看元代公案劇的特質〉,《武漢大學學報》60:6,2007年11月。
──:〈論元雜劇中的司法者〉,《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7:3,2006年8月。
陳麗君:〈元雜劇中法律的戲劇呈現〉,《東海中文學報》21,2009年7月。
彭厚文:〈20世紀60年代前期對《李慧娘》和《有鬼無害論》的批判〉,《黨史博覽》4,2011年。
彭恒禮:〈公案戲與民間話語權〉,《南陽師範學院學報雜誌》4,2008年。
楊富斗、楊及耕:〈金墓磚雕叢探〉,《文物季刊》4,1997年。
熊道麟:〈「倩女離魂」與元雜劇中的夢〉,《嶺東學報》12,2001年4月。
甄靜:《元明兩代昭君戲比較研究——以〈漢宮秋〉與〈和戎記〉為例》,《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10年4月。
臧慧遠:〈對死亡的審美感知——淺析元雜劇中的鬼魂形象〉,《哈爾濱學院學報》3l:2,2010年2月。
劉苑如:〈從雞黍約到菊花約--一個死生交故事的中、日敘述比較〉,《東華漢學 》7,2008年6月。
賴芳伶:〈斷欲成仙與因愛毀道-論唐傳奇〈杜子春〉的試煉之旅〉,《東華漢學》6,2007年12月。
顏天佑:〈試論「漢宮秋」雜劇結構的抒情取向 〉,《興大中文學報》7,1994年。
魏淑珠:〈「詭異」的場景──元雜劇的鬼神戲〉,《中外文學》,2002年6月。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漢宮秋雜劇」的文學性〉,《臺灣戲專學刊》3,2003年7月。
(美)Arthur Wolf 著,張珣譯:〈神‧鬼與祖先〉,《思與言》35:3,1966年。

四、碩博士論文

(一)碩士論文

朴三洙:《馬致遠雜劇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
宋容仁《元雜劇鬼魂戲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1995年。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
邸允峰:《文藝民俗學視野下的元雜劇鬼魂戲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8年。
徐千惠:《「倩女離魂」型故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
陳佳彬:《元雜劇公案劇情節類型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2005年。
渡邊雪羽:《元雜劇中的道教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7年。
楊小佩:《「還魂重生」情節之研究──以元明兩代市民文學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2005年。
楊玉鳳:《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熊翠玉:《元明兩代愛情還魂劇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2006年。
趙幼民:《元代度脫劇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6年。
黎滔泉:《元雜劇死亡題材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
蕭憲忠:《現存元人度脫雜劇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7年。
錢則貞:《中國傳統戲曲中離/ 還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86年。
龍潔玉:《元雜劇包公戲與明包公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
謝夢遷:《元雜劇度脫劇與能劇之比較——以《黃粱夢》及《邯鄲》為例》,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2007年。

(二)博士論文

汪詩珮:「從元刊本重探元雜劇——以版本、體製、劇場三個面向為範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
林智莉:《明代宗教戲曲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五、網路資源

呂正惠:〈悲劇與哀歌〉,參見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_blog/?ID=331
CBETA 電子佛典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99《雜阿含經》
CBETA 電子佛典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九冊 No. 262《妙法蓮華經》
CBETA 電子佛典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五冊 No. 1509《大智度論》
CBETA 電子佛典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八十五冊 No. 2833《觀心論》
CBETA 電子佛典 《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一冊 No. 377《盂蘭盆經新疏》
CBETA 電子佛典 《卍新纂續藏經》 第八十冊 No. 1565《五燈會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