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孔子迄荀子「賢者圖像」的變異-以「君子」為中心的開展-施坤利

碩士論文-孔子迄荀子「賢者圖像」的變異-以君子為中心的開展-施坤利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施坤利

標題:孔子迄荀子「賢者圖像」的變異-以君子為中心的開展

指導教授:陳佳銘

畢業日期:2013-07

摘要:

本研究以先秦儒家三位大儒,即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之君子觀,為研究標的,梳理孔子之《論語》、孟子之《孟子》、荀子之《荀子》,並對春秋迄戰國時期之政治、社會態勢之相關文獻,進行彙總,希期藉由文獻之梳理、歸納,整理出三位大儒口中之「君子」定義,以及所映照出的內心意義,本研究由時間軸、時代背景以及大儒對君子的定義及養成,茲得出研究成果有三項。
一、 由呼應時代需求而形成的君子觀。
二、 變異過程,是君子養成權力的下放與轉移。
三、 定義之變異,是君子實踐由上到下的外釋。
孔子時期,西周禮樂制度已然崩頹,但東周前期的春秋社會,猶有禮樂制度的餘風,孔子之君子觀,強調修已、安百姓;唯迄至孟子所處的戰國時期,諸侯爭伐不已,他的君子觀強調的是,更大的正面仁義力量的發揮;迄至荀子所在的戰國晚期,社會失序、人性之惡畢露,是以希企藉由外在規範,來促使更多君子的產生;其次由孔子時期「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君子,到孟子口中的「大人者」、「豪傑之士」,乃至荀子的士子,先秦儒家君子觀實踐的變異,已由希企在上者的支持,落實下釋到每一位平民。而君子之形成,亦由內心之善的揚發,開始有了外在教育的規範,是以不只人人可為君子,人人有潛力為君子,且人人可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君子。

參考文獻:

壹、古籍經典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建安書局,1998年11月。
(西漢)司馬遷:《史記》,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2月。
(西漢)董仲舒著、蘇輿撰:《春秋繁露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孫毓修、陸費逵等編撰:《四部備要.史部》,《中華書局據大興朱氏依宋重刊本景印》,臺北:台灣中華書局輯,民國51-71年。
(東漢)趙岐注:《孟子.孟子題辭》,《孟子正義.序文》,上海涵芬樓借清內府
藏宋刊本景印
(宋)程顥:《河南程氏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市: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宋)劉安世:《盡言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37,劉向:《孫卿書
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北京第7次印刷
王雲五主編:《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3月。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貳、今人專書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吳康:《孔孟荀哲學》,臺北:商務,1967年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河洛圖書公司,1974年
陳大齊:《論語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1月。
胡志奎:《論語辨證》,臺北:聯經,1978年
嚴靈峰:《易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10月
陳大齊:《平凡的道德觀》,台北:中華,1981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8月6版。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初版
董承文:《孔孟荀教育思想》,台北,復文書局),1982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陳東林:《論中國戰國史》,臺北:益民叢書出版社,1982年8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台北:漢京文化,1987年
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錢穆:《國史新論》,臺北:東大出版社),1989年初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傳樂成:《先秦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1月1版3刷
朱自清:《經典常談》,台北:新潮社),1992年7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黃俊傑:《孟子》,台北:東大,1993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錢遜:《先秦儒學》,台北:洪業出版社),1994年。
張大可:《史記文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楊朝明主編:《孔子家語通解》,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3月初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
林義正:《孔學鈎沈》,臺北:聯巨凱數位服務有限公司),2007年12月初版一刷。


參、學位論文與期刊
一、學位論文:
許義灶:《孟子性善論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吳哲毅,《孟子之仁政思想》,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素香:《荀子禮論性論及其關係之研究》,台灣中山大學中語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靜宜:《先秦儒家君子說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季香:《先秦諸子之人格類型論》,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林建邦:《荀子理想人格類型的三種境界及其意義──以士、君子、聖人為論述中心》,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陳曉郁:《《論語》之「君子」概念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玉青:《《論語》中有關孔子形象與君子形象章節之修辭現象的探索》,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語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曹喻水:《孟子至善倫理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歐陽秀明:《荀子的幼兒教育觀》,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徐寬傑:《《論語》中孔子經濟思想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研思想研究碩士論文,2009年。
陳芳儀:《荀子引《詩》論《詩》研究──兼論孔、孟、荀引《詩》論《詩》異同》(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二、期刊論文:
蔡仁厚:〈了解儒家學問的幾個要點──五月十二日講於政大東方文化社〉,《鵝湖》雜誌,1976年7月年
赤塚中:〈儒家思想的歷史概觀〉,《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台北:幼獅,1977年
蔡仁厚:〈孟子的價值、倫理觀〉,《鵝湖》月刊,1983年10月
林義正:〈孔子的『君子』概念〉,《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3期),1984年12月出版,頁139-187。
張秉南:〈論孔子的君子人格〉,《孔子研究》1989年第4期
張才興:《荀子思想研究》,日本:九州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1990年。
彭正穗:〈儒家經濟倫理與中國古代商人精神〉,《江漢論壇》,第4期),1996年4 月,頁42-45。
王其俊:〈孟子思想產生的特殊原因〉,《鵝湖》月刊,1996年11月
楊陽:〈內在超越與內聖外王——孟子思想的政教一體化思維特徵〉,《稷下學刊》第1期,1999年
蔡茂松:〈孔子的君子論〉,《歷史學報》第25號(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12月,頁9-37。
林憶芝:〈孟子『不忍人之心』釋義〉,《鵝湖》,第25卷),2000年12月,頁209-228。
張朝:〈荀子所倡導的君子的人格特徵探析〉,《管子學刊》第3期,2001年3月
李霞:〈荀子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新探〉,《管子學刊》,第4期),2004年,頁36-38。丁孝明:〈孔子君子之道的思想與歷史意涵〉,《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3期),2006年6月,頁1-33。
林葉連:〈《詩經》中「君子」的事例及言行特質〉,台中:《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6月,頁97-119。
劉錦賢:〈論家圓成之德教論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台中:《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6月,頁1-34。
許宗興:〈荀子「心」析論〉,《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2007年3月,頁57-78。
王博:〈論〈勸學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義〉,《中國哲學》,第5期),2008 年。
劉信志:〈荀子之君子觀探究〉,《逢甲中文學刊》,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月
姜龍翔:〈論孟子聖人觀念的二元系統〉,《東華漢學》第9期,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9年6月
林家瑜:〈先秦儒家的「君子」 ─「位」與「德」的重心移轉〉,《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2期),2010年6月,頁59-77。
郭棃華:〈《孟》、《荀》中孔子圖像之延異〉,《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6期),2011年6月,頁37-49。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