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論文-《西遊補》的「情」論研究-黃詣淳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黃詣淳
標題:《西遊補》的「情」論研究
指導教授:黃錦珠
畢業日期:2013-07
摘要:
本文從《西遊補》「走入情內」至「走出情外」的框架入手,探討「情」在《西遊補》中的座標與意義,即作者如何透過小說的鋪寫,開展出「情」的認知與反思。第二章首先以《西遊補》意欲反省的「遏情」切入,討論小說如何呈現對「情」從遏止到入情的轉化,作者並不以斷情、遏情的方式斬斷與情感的連結,來達到悟通大道的終極想望,強調的反而是身入情境的親身體悟,並緊扣著人生存於世的入世情懷。第三章,便以「識情」為方向,分析小說切入「情」的角度,以及其中所表現出「情」的內涵,並藉由小說對於「心」的關注,連結至「知情」的面向,並進一步剖析「鏡」在文本中所具的特殊義涵。第四章,則就「心」的部分加以延伸,探究小說對於「情」之於「心」的關係,並據其中的幻境內容與破幻框架,討論「情」之真幻的辯證,最後連結至「出情」的回歸,藉此觀察《西遊補》之情論理念。
參考文獻:
一、《西遊補》及相關文本:
(明)靜嘯齋主人:《西遊補》,據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明崇禎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明)靜嘯齋主人:《西遊補》,明清善本小說叢刊,臺北:天一出版社,1990。
(明)靜嘯齋主人:《西遊補》,據明崇禎本影印,臺北:世界書局,1983。
(明)吳承恩原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8。
(明)董說:《豐草庵詩集》,《續修四庫全書》據民國劉氏嘉業堂刻吳興叢書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二、古籍
(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鄭紹昌標點:《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漢)趙瞱:《吳越春秋》,收於嚴一萍主編:《百部叢書集成》原刻景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梁)蕭統,(唐)李善注:《昭明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灣:鼎文書局,1986。
(東晉)釋佛陀跋陀羅:《摩訶僧祇律》收錄於《大藏經》,上海:上海書店,2001。
(劉宋)范曄、(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灣:鼎文書局,1981。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
(宋)李昉等奉勅撰:《太平御覽》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一「類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
(明)周楫,陳美林校點:《西湖二集》,收錄於《中國話本大系》,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明)張岱:《夜航船》,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1135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抱陽生編著,任道斌校點:《甲申朝事小紀》,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清)周慶雲編纂:《南潯志》,據民國十一年刻本影印,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1992。
(清)范來庚編纂:《南潯鎮志》,據民國二十五年鉛印《南林叢刊》影印,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1992。
(清)孫星衍、莊逵吉輯校:《三輔黃圖》,錄於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臺北:世界書局,1984。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據康熙揚州詩局本剪貼縮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張廷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張書紳:《新說西遊記》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古本小說集成》據上海古籍出版社藏早期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鈕琇:《觚賸續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據天津圖書館館藏清康熙卅九年臨野堂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清)焦循:《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葉夢珠:《閱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三、專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
王進祥編輯:《周易譯註》,臺北:漢京古籍出版社,1992。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5。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書局,1983。
申士垚、傅美琳編著:《中國風俗大辭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4。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0。
朱一玄、劉毓忱:《西遊記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李鑒堂編:《俗語考原》,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林 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
周明初:《晚明世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周駿富:《清代傳記叢刊索引》,臺北:明文書局,1986。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段建軍、陳然興:《人,生存在邊緣上──巴赫金邊緣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陳平原:《中國小說史論》,收於《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傅世怡:《西遊補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
趙紅娟:《明遺民董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
劉 藝:《鏡與中國傳統文化》,四川:巴蜀書社,2004。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的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蔣瑞藻《彙引小說考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
謝正光編:《明遺民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
韓錫鐸、王清原編纂:《小說書坊錄》,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法)葛蘭言,趙丙祥、張宏明譯:《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蘇聯)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等譯:《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Robert E. Hegel, The Novel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pp.142-187.
Li Qian Cheng, Fictions of Enlightenment: Journey to the West, Tower of Myriad Mirrors, and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2004)
四、單篇論文
王洪軍:〈董斯張:「西遊補」的作者〉,《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 第8期,2003年8月,頁19-23。
王孝廉:〈石頭的古代信仰與神話傳說〉,《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頁63-70。
方祖猷:〈實學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論晚明的虛實之辯〉,《中國哲學》第16輯,1993年9月,頁80-96。
方 勝:〈「情」與小說創作——明清小說理論研究之一〉,《明清小說研究》第四輯,1986年12月,頁465-481。
田干生:〈「西遊補」作者之謎〉,《文史雜誌》2003年第2期,頁34-36。
石 麟:〈《西游記》及其三種續書的哲理蘊涵〉,《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1期,2010年11月,頁13-20。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國文學誌》第七期,2003年12月,頁85-113。
李玉珍:〈佛教譬喻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第10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31-65。
李桂奎:〈中國古代小說「七情」描寫的法式與規程〉,《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4期,總第82期,2006年,頁59-69。
周策縱:〈「紅樓夢」與「西遊補」〉,《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五輯,1980年11月,頁135-141。
林順夫:〈試論董說《西遊補》「情夢」的理論基礎及其寓意〉,收於鍾彩鈞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243-328。
林佩芬:〈董若雨的《西遊補》〉,《幼獅文藝》第45卷第6期(1977.06),頁216。
柳無忌:〈英文本董說評傳及「西遊補」〉,《清華學報》第13卷,第1、2期合刊本,1981年12月,頁265-271。
吳毓華:〈情的觀念在晚明的異變〉,《戲劇藝術》,1993年第4期,頁94-98 。
高桂惠:〈未盡之事:明清小說「續書」的赤子情懷〉,收入於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頁283-318。
高桂惠:〈「西遊補」: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收入余安邦主編:《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頁309-339。
高桂惠:〈「西遊補」文化型態的考察〉,《古典文學》第十五集,1990年9月,頁359-385。
高洪鈞:〈「西游補」作者是誰〉,《天津師大學報》1985年第6期,總第63期,1985年12月,頁81-84。
高洪鈞:〈「西游補」作者是誰之再辯:答馮保善同志〉,《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1期,頁238-245。
孫 遜:〈《西遊補》寓意試探〉,《明清小說叢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頁236-249。
徐 江:〈董說「西遊補」考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1993年第4期,頁53-57。
夏咸淳:〈晚明尊情論者的文藝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6期,1994年3月,頁51-56。
夏濟安著,郭繼生譯:〈西遊補:一本探討夢境的小說〉收於《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二輯》,臺北:幼獅文化,1975,頁185-193。
許暉林:〈延滯與替代:論《西遊補》的自我顛覆敘事〉,《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125-156。
曾永義:〈董說的「鯖魚世界」──略論西遊補的結構、主題和技巧〉,《中外文學》第8卷第4期,1979年9月,頁18-30。
馮保善:〈也談「西遊補」的作者〉,《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2期,頁235-240。黃 人:〈小說小話〉,錄於朱一玄、劉毓忱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頁409-412。
傅承洲:〈「西遊補」作者董斯張考〉,《文學遺產》1989年3期,1989年6月,頁120-122。
傅承洲:〈董斯張「西遊補」原本十五回考〉,《文獻季刊》2006年第1期,總第107期,2006年1月,頁127-130。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165-183。
童 瓊:〈從「真假猴王」到「鯖魚世界」──《西遊補》寓意淺論〉,《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3月,頁51-55
寒 爵:〈「西遊補」創作的時代背景〉,《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卷第3期,1972年6月,頁193-206。
楊玉成:〈夢囈、嘔吐與醫療:晚明董說文學與心理傳記〉,「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8年12月4日,頁1-63。
劉 復:〈西遊補作者董若雨傳〉,收錄於古典文學版《西遊補》附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27,頁77-126。
萬建中:〈西南民族地區趕山鞭型傳說中禁忌母題的文化詮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期,總第135期,2001,頁73-77。
楊 峰:〈董說的學術取向和文學識見探析——從董說對《震川先生集》的批點談起〉《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總127期,頁11-14。
趙紅娟:〈董說《楝花磯隨筆》的發現及其價值〉,《文學遺產》2004年第5期,頁130-132。
趙紅娟:〈試論《西游補》作者董說的嗜夢臥游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頁139-144。
趙紅娟:〈「西游補」作者董說新證〉,《文學評論》2005年第4期,總101期,頁128-132。
趙紅娟:〈「西遊補」與「西遊記」關係新探〉,《浙江學刊》2006年第4期,頁96-98。
趙紅娟:〈一部可以和世界文學接軌的古典小說——《西游補》新論〉,《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3期,總第81期,頁184-196。
趙紅娟:〈從孫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記》對悲劇和喜劇的超越〉《湖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總第69,頁45-49。
劉雪真:〈交織的文本記憶──《西遊補》的互文語境〉,《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7月,頁111-138。
劉燕萍:〈怪誕小說:董說《西游補》〉,《中國比較文學》,1996年2月,頁58-64。
劉燕萍:〈怪誕小說──「西游補」和「斬鬼傳」〉,《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頁173-195。
劉 藝:〈從照妖鏡到玄理之鏡——《西游補》意旨淺析〉,《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05年5月,頁129-133。
劉興漢:〈試論中國小說史上的續書問題〉,《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總第107期,1987年5月,頁76-81。
廖育菁:〈論明代文人情觀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思辨集》第10集,2007年4月,頁204-223。
鄧駿捷、梁燕洪:〈元人金仁杰《東窗事犯》雜劇臆測〉,《岱宗學刊》第11卷第2期,2007年6月,頁18-19。
蕭 馳:〈從互文關係論《石頭記》的悖論敘事主題〉,《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351-378。
謝明勳:〈《西遊記》修心歷程詮釋:以孫悟空為中心之考察〉,《東華漢學》第8期(2008.12),頁37-62。
謝明勳:〈生死吉凶五月五:「五月子剋父」說析論〉,《2011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新北市: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12年7月,頁271-284。
謝文華:〈論「西遊補」作者及其成書〉,《成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9年4月,頁115-138。
譚 行:〈《西遊補》初探〉,《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85第一期,頁51-58。
蘇 興:〈「西遊補」的作者及寫作時間考辨〉(上),《文史》第42期,1997年1月,頁245-263。
蘇 興:〈「西遊補」的作者及寫作時間考辨〉(下),《文史》第43期,1997年8月,頁225-239。
五、碩博論文
林景隆:《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莊淑華:《「西遊記」續書論──人物主題轉變與新類型之建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家仁:《「西遊記」與三種續書比較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芬絹:《董說西遊補新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謝文華:《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成書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6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