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海洋文學在台灣文學場域的興起-以朱學恕、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為觀察核心-楊政源

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楊政源

標題:海洋文學在台灣文學場域的興起──以朱學恕、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為觀察核心

指導教授:江寶釵、謝明勳

畢業日期:2012-07

摘要:

如果文學是現實的反映,生活的寫照,以臺灣四面環海的自然環境,理當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學作品。但是回顧臺灣戰後文學史,遲至1990年代,「海洋文學」一詞才被人普遍討論、接受,為什麼呢?而1990年代後的海洋文學作家又是憑藉什麼可以凌越之前的海洋文學作品,立竿建府,劃出自己的地盤?反之,1990年代前的海洋文學作家又為什麼無法走出自己的路,僅能廁身在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之中?最後,我們不禁要反身自省:這樣的文學風潮、文化潮流,究竟是全民運動,還是文學界、文化界的世紀末煙火?職是,本研究依循這樣的思維理路探尋可能的原因。
第一章依例為對研究的動機、方法、架構等予以說明,方便讀者按圖索引,了解本研究的研究進程與思路。第二章則是從教育現場檢視目前高中職階段海洋文學教育的實況,藉以反思目前海洋文學教育的得失,進而檢討海洋文學在這條罅隙上的彌縫與不滿。與前行研究者不同,本研究不僅跨出1990年代、跨出專著作品的研究,還涉入1950年代的《海洋生活》雜誌,以期描繪出更完整的海洋文學史輪廓。第三章以朱學恕、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三位在文學獎發跡的海洋文學作家為例,說明文學獎中海洋文學的合法化進程,了解海洋文學如何在既有的文學環境中取得文學獎評審的認同,進而在文學場域內藉文學獎迅速累積各項資本。第四、五兩章則以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這兩位海洋文學的最耀眼的明星作家為例,探討他們得以在1990年代崛起的原因,找出他們成功的寫作策略。
最後,則是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與筆者對於海洋文學研究後的觀察與感想。

參考文獻:

(一)、專著
丁肇琴等編,《國文選》。臺北市:三民,2006。
大海洋詩刊社編委會主編,《中國海洋詩選》。高雄市:大海洋詩刊社,1985。
子安,《我愛綠蠵龜》。臺北市:九歌,2004。
中島利郎,《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市:春暉,2003。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一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84。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二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85。
中國海洋詩選編委會主編,《中國海洋詩選》。高雄市:大海洋文藝雜誌社,199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彰顯海洋國家──加速對領海的立法與教育》。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1995。
丹布朗(Dan Brown) 著,尤傳莉譯,《達文西密碼》。臺北市:時報,2004。
丹布朗(Dan Brown) 著,宋瑛堂譯,《數位密碼》。臺北市:時報,2005。
尹萍,《海洋臺灣》。臺北市:天下雜誌,1993。
公孫嬿,《海的十年祭》。臺北市:遠東,1953。
天下編輯,《環境臺灣》。臺北市:天下雜誌,1996。
王文河等編,《高中國文(一)》。臺中市:康熙圖書網路公司,2002。
王文興,《背海的人》。臺北市:洪範,1986。
王仲翊等編,《大專國文選》。臺北市:高立,2008。
王拓,《牛肚港的故事》。臺北市:草根,1998。
王拓,《金水嬸》。臺北市:九歌,2001。
王拓,《望君早歸》。臺北市:九歌,2001。
王家祥,《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臺北市:玉山社,1995。
王家祥,《山與海》。臺北市:玉山社,1996。
王家祥,《四季的聲音》。臺中市:晨星,1997。
王家祥,《倒風內海》。臺北市:玉山社,1997。
王家祥,《海中鬼影:鰓人》。臺北市:玉山社,1999。
王家祥,《深藍》。臺北市:九歌,2001。
王家祥,《我住在哈瑪星的漁人碼頭》。高雄市:串門文化,2002。
王家祥,《金福樓》。臺北市:小知堂,2003。
王棟,《打開山海的門窗──臺灣原住民報告》。自行出版,2002。
王碧雲等,《第三屆鳳邑文學獎──海洋文學獎得獎作品合集》。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0。
王緒昂,《在鯨的國度悠遊》。臺中市:晨星,2003。
仉桂芳,《漁港的小孩》。臺北市:國語日報社,2001。
丘彥明,《民主女神號航海日記》。臺北市:聯合報社,1990。
布爾迪厄(Bourdieu,P.)著,宋偉航譯,《實作理論綱要》(臺北市:麥田,2009)。
布爾迪厄(Bourdieu,P.)著,林志明譯,《布赫迪厄論電視》(臺北市:麥田,2002)。
布爾迪厄(Bourdieu,P.)著,楊亞平譯,《國家菁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市:商務,2004)。
布爾迪厄(Bourdieu,P.)著,褚思真、劉暉譯,《語言意味著什麼──語言交換的經濟》(北京市:商務,2005)。
布爾迪厄(Bourdieu,P.)著,蔣梓驊譯,《實踐感》(南京市:譯林,2003)。
布爾迪厄、帕斯隆(Bourdieu,P.& Jean-Claude Passeron)著,刑克超譯,《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
瓦歷斯.諾幹,《番刀出鞘》。臺北市:稻鄉,2000。
皮耶.布赫迪厄、華康德(Bourdieu,P. & Wacquant,L.)著,李猛、李康譯,《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臺北市:麥田,2009)。
伊麗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著,張定綺譯,《歷史學家》。臺北市:大塊,2006。
向陽編,《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三部)》。臺北市:聯合文學,2006。
守谷香,《藍月亮:守谷香的曾鯨眷戀》。臺北市:紅色文化,2001。
守谷香,《眼鯨》。臺北市:紅色文化,2002。
守谷香,《從鯨以後》。臺北市:紅色文化,2003。
曲金良,《海洋文化與社會》。青島市: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
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八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2。
朱學恕,《三葉螺綫》。高雄市:創世紀詩社,1962。
朱學恕,《海嫁》。高雄市:讀者,1971。
朱學恕,《舵手》。高雄市:讀者,1974。
朱學恕,《海之組曲》。高雄市:山水詩社,1975。
朱學恕,《南中國海上的戰神》。高雄市:海軍,1981。
朱學恕,《飲浪的人》。高雄市:大海洋文藝社,1986。
朱學恕,《開拓海洋新境界》。高雄市:大海洋文藝雜誌社,1987。
朱學恕,《江山萬里詩》。高雄市:大海洋文藝社,1998。
朱學恕、汪啟疆主編,《中國海洋文學大系:二十世紀海洋詩精品賞析選集》。新北市:詩藝文,2002。
朱學恕、黃貞珠,《給海》。高雄市:大業,197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海洋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
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海洋政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
何毓衡,《浪花上的喜劇》。臺北市:海洋生活月刊社,1965。
余光中,《高樓對海》。臺北市:九歌,2001。
余光弘、董森永,《台灣原住民史 雅美族史篇》。南投縣:台灣省文獻會,1998。
利格拉樂.阿(女烏),《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臺中市:晨星,2002。
吳永華,《蘭陽海岸之歌》。臺中市:晨星,1997。
吳明益編,《臺灣自然寫作選》。臺北市:二魚文化,2003。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臺北市:大安,2004。
吳靖國,《海洋教育──教科書、教師與教學》。臺北市:五南,2009。
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市:文津,1999。
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四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1。
呂則之,《海煙》。臺北市:自立晚報,1983。
呂則之,《荒地》。臺北市:自立晚報,1984。
呂則之,《雷雨》。臺北市:自立晚報,1988。
呂則之,《憨神的秋天》。臺北市:草根,1997。
呂則之,《浪潮細雨》。臺北市:歷史智庫,2008。
呂嘉惠,《湛藍深海》。臺北市:地球書房,2004。
呂興昌等,《風格的光譜》,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宋隆發(宋裕)等主編,《普通高級中學 國文2》。臺南市:翰林,2007。
宋曉霞主編,《‘自覺’與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2006。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1999。
李伍薰,《海穹金鱗》。臺北市:蓋亞文化,2003。
李伍薰,《海穹浪客》。臺北市:蓋亞文化,2004。
李伍薰,《海穹蒼生》。臺北市:蓋亞文化,2006。
李伍薰,《海穹雷雲》。臺北市:蓋亞文化,2007。
李伍薰,《海穹碧刃》。臺北市:蓋亞文化,2009。
李秀,《井月澎湖》。臺中市:晨星,1996。
李明珠主編,《台灣史十一講》。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李振興等編,《國文(四)》。臺北市:三民,2001。
李嘉亮,《臺灣漁港圖鑑》。臺北市:貓頭鷹,2005。
李奭學,《經史子集──翻譯、文學與文化劄記》。臺北市:聯合文學,2005。
李潼,《蔚藍的太平洋日記》。臺北市:民生報社,1997。
杜披雲,《風雨海上人(上)》。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
杜披雲,《風雨海上人(下)》。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
杜虹,《比南方更南》。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
杜虹,《有風走過》。臺北市:天培,2000。
杜虹,《秋天的墾丁》。臺中市:晨星,2003。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市:江蘇人民,2007。
汪啟疆,《夢中之河》。臺北市:黎明文化,1979。
汪啟疆,《菊戀》。臺北市:中國信徒道會,1989。
汪啟疆,《海洋姓氏》。臺北市:尚書文化,1990。
汪啟疆,《海上狩獵的季節》。臺北市:九歌,1995。
汪啟疆,《藍色水手》。臺北市:黎明,1996。
汪啟疆,《到大海去啊,孩子》。臺北市:三民,1998。
汪啟疆,《人魚海岸》。臺北市:九歌,2000。
汪啟疆,《台灣海峽與稻穀之舞》。臺北市:黎明文化,2005。
汪啟疆,《疆域地址》。高雄市:宏文館,2008。
汪淑珍等編,《台灣印象:台灣文學中的地區風采》。臺北:新文京,2008。
狄福(Daniel Defoe)著,鍾斯譯,《魯賓遜漂流記》。臺北市:遠景,1987。
和國炳等,《龍騰虎躍──海軍第六屆文藝金錨獎作品專集》。臺北市:海軍新文藝輔導委員會,1977。
周慶華,《後臺灣文學》。臺北市:秀威資訊,2004。
孟東籬,《濱海茅屋札記》。臺北市:洪範,1985。
岳清清,《等待飛魚》。臺北市:聯經,2005。
朋尼維茲(Bonnewitz,P.),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2004)。
東年,《落雨的小鎮》。臺北市:聯經,1977。
東年,《大火》。臺北市:聯經,1979。
東年,《去年冬天》。臺北市:聯經,1983。
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臺北市:聯合文學,1985。
東年,《東年集》。臺北市:前衛,1992。
東年,《初旅》。臺北市:麥田,1993。
東年,《再會福爾摩莎》。臺北市:聯合文學,1998。
東年,《給福爾摩莎寫信》。臺北市:聯合文學,2005。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臺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2002。
林文義,《港,是情人的追憶》。臺北市:九歌,1986。
林文義,《多雨的海岸》。臺北市:華成圖書,2002。
林仙龍,《心境》。臺北市:浩瀚,1975。
林仙龍,《濤聲試問》。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3。
林仙龍,《夢的刻度》。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林央敏,《霧夜的燈塔》。臺中市:晨星,1986。
林央敏,《惜別的海岸》。臺北市:前衛,1987。
林央敏,《駛向臺灣e航路》。臺北市:前衛,1992。
林昌華譯著,《黃金時代──一個荷蘭船長的亞洲冒險》。臺北市:果實,2003。
林政華,《臺灣海洋文學》。臺中市:文瓊玉,2005。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市:聯經,2009。
林瑞榮等,《海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2011。
林燿德編,《海事》。臺北市:號角,1987。
林燿德編,《海是地球的第一個名字》。臺北市:號角,1987。
林燿德編,《藍種籽》。臺北市:號角,1987。
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著,丁君君、劉永強譯,《海》。臺北市:野人,2008。
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著,朱劉華、顏徽玲譯,《群》。新北市:野人文化,2007。
邱文彥主編,《海洋文化與歷史》。臺北市:胡氏,2003。
邱文彥主編,《海洋永續經營》。臺北市:胡氏,2003。
邱文彥主編,《海洋產業發展》。臺北市:胡氏,2003。
邱平,《走向海洋──臺灣的出路所在》。臺北縣:新文京,2006。
邱斐顯,《想為臺灣做一件事──臺灣價值訪談錄及心情紀事》。臺北市:前衛,2010。
金偉燦、莫伯尼(W. Chan Kim、Renee Mauborgne)著,黃秀媛譯,《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臺北市:天下文化,2006)。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市:時報文化,1992。
阿彬,《船上的365天》。臺北市:大旗,2001。
侯維玲,《彩繪玻璃海洋》。臺北市:小魯文化,2002。
哈維爾.西耶拉(Javier Sierra)著,蕭寶森譯,《秘密晚餐》。臺北市:大塊,2007。
姜子安,《基隆市海洋小說集:尋》。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4。
封德屏主編,《臺灣人文出版社30家》,臺北市:文訊雜誌社,2008。
柯惠玲,《珊瑚男孩》。臺北市:九歌,2005。
柏托洛帝(Doan Bortoloti)著,龐元媛譯,《藍鯨誌》。臺北市:貓頭鷹,2010。
洪明慧等,《基隆市海洋小說集:短篇合集》。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4。
洪麗素,《守望的魚》。臺中市:晨星,1986。
洪麗素,《港都夜雨》。臺北市:前衛,1986。
洪麗素,《海岸線》。臺北市:時報,1988。
洪麗素,《海、風、雨》。臺北市:聯經,1989。
洪麗素,《旅愁大地》。臺北市:聯經,1989。
洪麗素,《臺灣百合》。臺中市:晨星,1998。
洪麗素,《金合歡》。臺北市:聯合文學,2006。
洪麗素,《銀合歡》。臺北市:聯合文學,2006。
洪馨蘭,《台灣的菸業》。臺北市:遠足,2004。
胡台麗,《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臺北市:聯經,2003。
范欽慧,《海洋行旅》。臺北市:天下雜誌,2006。
倪進誠,《臺灣的離島》。臺北市:遠足,2003。
埃斯卡皮(Escarpit, R.)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市:遠流,1990)。
夏本.奇伯愛雅,《釣到雨鞋的雅美人》。臺中市,晨星,1992。
夏本.奇伯愛雅,《三條飛魚》。臺北市,遠流,2004。
夏本.奇伯愛雅,《蘭嶼素人書》。臺北市,遠流,2004。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臺中市,晨星,1992。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臺北市,聯合文學,1997。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臺中市,晨星,1999。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臺北市,聯合文學,2002。
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臺北市,印刻,2007。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臺北市,印刻,2009。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臺北市,聯經,2011。
夏鑄九、王志弘著,《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市:明文,1993。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臺北市:張老師,1994。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市:聯合文學,2000。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上)》。臺北市:印刻,2003。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下)》。臺北市:印刻,2003。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上)》。臺北市:印刻,2003。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下)》。臺北市:印刻,2003。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臺北市:印刻,2003。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臺北市:印刻,2003。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臺北市:印刻,2003。
徐宗懋,《走過百年──20世紀臺灣精選版 1900~1970》。臺北市:臺灣書房,2010。
徐宗懋,《走過百年──20世紀臺灣精選版 1971~2000》。臺北市:臺灣書房,2010。
徐迺翔主編,《臺灣新文學辭典》。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拿塔尼爾.菲畢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著,李懷德譯,《航向長夜的捕鯨船──《白鯨記》背後的真實故事》。臺北市:馬可孛羅,2001。
桑品載,《岸與岸》。臺北市:爾雅,2001。
殷允芃等,《發現臺灣(上)》。臺北市:天下雜誌,1992。
殷允芃等,《發現臺灣(下)》。臺北市:天下雜誌,1992。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著,羅珞珈譯,《老人與海》。臺北市:志文,2000。
郝譽翔,《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臺北市:聯合文學,2005。
馬各、丁樹南編,《五十五年短篇小說選》。臺北市:爾雅,1984。
馬各、丁樹南編,《五十六年短篇小說選》。臺北市:爾雅,1988。
高世澤,《捷運的出口是海洋》。臺北市:九歌,2003。
高岱君,《散步在雲朵的背脊》。臺北市:麥田,2001。
高岱君,《海洋路標》。臺北市:一方,2003。
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市:同濟大學,2004。
區紀復,《鹽寮淨土》。臺中市:晨星,1995。
區紀復,《簡樸的海岸──鹽寮淨土十年記》。臺中市:晨星,2000。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編撰,《大學國文選》。臺北市:五南,2010。
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市:遠景,1980。
張永堂總編纂,《恆春鎮志》。屏東縣:恆春鎮公所,1998。
張放,《海魂》。臺北市:昭明,2001。
張放,《漲潮時》。臺北市:昭明,2001。
張放,《與海有約》。臺北市:昭明,2001。
張放,《驚濤──亂世兒女的情愛》。臺北市:慧明文化,2002。
張明初,《碧海左營心》。臺北市:星光,2002。
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三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89。
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六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7。
張祖德,《航向看不見的島嶼》。臺北市:墨刻,2008。
張彬村、劉石吉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五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3。
張嘉驊,《海洋之書》。臺北市:幼獅文化,2003。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市:麥田,2007。
強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著,史曉麗、王林譯,《格列佛遊記》。臺北市:商周,2005。
教育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2007。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1997。
梁明雄等,《2003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4。
梁琴霞,《航海日記》。臺中市:晨星,1996。
梁瑞安執行編輯,《「1998國際海洋年海洋之心」研討會論文集》。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1998。
梅爾維爾(Melville Herman)著,羅銳亨譯,《白鯨記》。臺南市:南台,1990。
畢爾.羅逖(Pierre Loti)著,黎烈文譯,《冰島漁夫》。臺北市:志文,2000。
莊稼,《看海的人》。臺北市:聯經,1999。
許正芳,《討海的小孩》。臺北市:福地,2005。
許育銘,《討海──火燒船難,海上漂流十九天求生實錄》。臺北市:商智文化,2000。
許悔之,《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臺北市:時報,1997。
許鐘榮總策劃,《20世紀臺灣》系列。臺北市:大地地理,2000~2002。
郭強生主編,《作家與海》。新北市:立緒,2011。
郭嗣汾,《黎明前的海戰》。香港:亞洲,1954。
郭嗣汾,《遲來的風雨》。臺北市:海洋生活月刊社,1958。
郭嗣汾,《寒夜曲》。臺北市:海洋生活月刊社,1955。
郭嗣汾,《海星》。臺北市:三民,1967。
郭嗣汾,《浪花吟》。臺北市:錦繡,1983。
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市:印刻,2004。
陳明柔主編,《臺灣的自然書寫──「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晨星,2006。
陳秉璋、陳信木,《邁向現代化》。臺北市:桂冠,1988。
陳茂賢等,《基隆市海洋文學獎 第四屆:公車短篇詩文暨童話故事得獎集》。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7。
陳哲聰主編,《人文海洋──2004海洋「人文藝術與社會」研討會會後論文集》。臺北市:華立,2005。
陳素宜,《海洋的故事》。臺北市:聯經,2000。
陳淑瑤,《海事》。臺北市:聯合文學,1999。
陳淑瑤,《地老》。臺北市:聯合文學,2004。
陳萬益編,《國民文選.散文卷Ⅲ》。臺北市:玉山社,2005。
陳義芝編,《散文二十家》。臺北市:九歌,1998。
章斌等,《海軍新文藝作品選集 第二輯》。臺北市:海軍新文藝輔導委員會編印,1971。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市:遠流,1996)。
彭品光,《荒島夢回》。臺北市:海洋生活月刊社,1959。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94。
曾玲,《一個臺灣女孩的航海日記》。臺北市:方智,1997。
曾玲,《小迷糊闖海關》。臺北市:大田,1998。
曾玲,《乘瘋破浪》。臺北市:大田,2000。
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七輯(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9。
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七輯(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9。
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十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
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市:貓頭鷹,2001。
湯錦台,《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臺北市:果實,2002。
湯錦台,《閩南人的海上世紀》。臺北市:果實,2005。
舒嘉興,《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臺北市:桂冠,2001。
舒蘭,《中國海洋詩話》。臺北市:布穀,1985。
菲莉絲.卡司特、克麗絲婷.卡司特(P. C. Cast、Kristin Cast)合著,郭寶蓮譯,《夜之屋》。臺北市:大塊,2009。
覃子豪,《海洋詩抄》。臺北市:新詩週刊社,1953。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Ⅰ》。臺北市: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Ⅱ》。臺北市: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8。
雲浩翔,《怒濤驚航》。臺北市:文帝文化,1997。
馮品佳編,《通識人文十一講》。臺北市:麥田,2004。
黃志民等編,《國文(四)》。臺北市:東大,2003。
黃河,《蒼煙鎖海》。桃園縣:龍行文化,1998。
黃信恩等,《基隆市海洋文學獎 第二屆:現代詩合集》。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2005。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臺北市:皇冠,2000。
黃輝爵主編,《第五屆臺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真理大學語文學院臺灣語言學系,2008。
黃麗穗,《走,我們坐船去》。臺北市:圓神,2002。
黃麗霞等編,《第三屆屏東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大武山文教基金會,2000。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花蓮賞鯨地圖》。臺中市:晨星,2002。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臺灣的漁港》。臺北縣:遠足,2004。
楊小雲,《水手之妻》。臺北市:九歌,1979。
楊小雲,《無情海》。臺北市:九歌,1982。
楊牧,《海岸七疊》。臺北市:洪範,1980。
楊牧,《山海風雨》。臺北市:洪範,1987。
楊牧,《方向歸零》。臺北市:洪範,1991。
楊牧,《楊牧詩集Ⅰ(1956~1974)》。臺北市:洪範,1994。
楊牧,《楊牧詩集Ⅱ(1974~1985)》。臺北市:洪範,1995。
楊牧,《昔我往矣》。臺北市:洪範,1997。
楊牧,《奇萊前書》。臺北市:洪範,2003。
楊牧,《奇萊後書》。臺北市:洪範,2009。
楊牧,《楊牧詩集Ⅲ(1986~2006)》。臺北市:洪範,2010。
楊憲宏,《走過傷心地》。臺北市:圓神,1986。
楊憲宏,《受傷的土地》。臺北市:圓神,1987。
楊鴻烈,《海洋文學》。臺北市:經氏,1977。
瑞秋.卡森(Rachel L. Carson)著,余佳玲、方淑惠譯,《大藍海洋》。臺北市:柿子文化,2006。
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臺北市:格林,1998。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2001。
詹澈,《小蘭嶼與小藍鯨》。臺北市:九歌,2004。
瘂弦,《瘂弦詩集》。臺北市:洪範,1961。
賈福相編,《人與海──臺灣海洋環境》。臺北市:聯經,1998。
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的原住民──達悟族》。臺北市:台原,2002。
廖鴻基,《環保花蓮》。花蓮縣: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995。
廖鴻基,《討海人》。臺中市:晨星,1996。
廖鴻基,《鯨生鯨世》。臺中市:晨星,1997。
廖鴻基,《漂流監獄》。臺中市:晨星,1998。
廖鴻基,《來自深海》。臺中市:晨星,1999。
廖鴻基,《尋找一座島嶼》。臺北市:瀚音文化,1999。
廖鴻基,《山海小城》。臺北市:望春風,2000。
廖鴻基,《海洋遊俠──臺灣尾的鯨豚》。臺北市:印刻,2001。
廖鴻基,《台11線藍色太平洋》。臺北市:聯合文學,2003。
廖鴻基,《尋找一座島嶼》。臺中市:晨星,2005。
廖鴻基,《臺灣島巡禮》。臺北市:聯合文學,2005。
廖鴻基,《海天浮沉》。臺北市:聯合文學,2006。
廖鴻基,《腳跡船痕》。臺北市:印刻,2006。
廖鴻基,《領土出航》。臺北市:聯合文學,2007。
廖鴻基,《後山鯨書》。臺北市:聯合文學,2008。
廖鴻基,《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臺北市:聯合文學,2009。
廖鴻基,《飛魚.百合》。臺北市:有鹿文化,2010。
廖鴻基,《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臺北市:有鹿文化,2011。
廖鴻基,《回到沿海》。臺北市:聯合文學,2012。
瑪麗.伊凡絲(Mary Evans)著,廖仁義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臺北市:桂冠,1990)。
劉克襄,《旅次札記》。臺北市:時報,1982。
劉克襄,《漂鳥的故鄉》。臺北市:前衛,1984。
劉克襄,《在測天島》。臺北市:前衛,1985。
劉克襄,《隨鳥走天涯》。臺北市:洪範,1985。
劉克襄,《風鳥皮諾查》。臺北市:遠流,1991。
劉克襄,《自然旅情》。臺中市:晨星,1992。
劉克襄,《座頭鯨赫連嬤嬤》。臺北市:遠流,1993。
劉克襄,《不需要名字的水鳥》。臺北市:玉山社,1999。
劉克襄,《鯨魚不快樂時》。臺北市:九歌,2005。
劉克襄,《永遠的信天翁》。臺北市:遠流,2008。
劉序楓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九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5。
劉寧生、劉永毅,《海洋之子劉寧生》。臺北市:圓神,2001。
歐明慧等,《基隆市海洋文學獎 第二屆:散文合集》。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2005。
潘弘輝,《水兵之歌》。臺北市:寶瓶,2002。
蔡友月,《達悟族的精神失序》。臺北市:聯經,2009。
蔡素芬,《盬田兒女》。臺北市:聯經,1994。
蔡富澧,《與海爭奪一場夢》。高雄市:高雄市立文化中心,1993。
蔡富澧,《藍色牧場》。臺北市:圓神,2005。
蔡逸君,《鯨少年》。臺北市:大田,2000。
衛惠林、劉斌雄,《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臺北市:中央研究院,1962。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Ⅰ(1951~1968)》。臺北市:洪範,2003。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Ⅱ(1969~1986)》。臺北市:洪範,2004。
鄭麗娥,《在海洋城市》。臺北市:漢藝色研文化,1991。
鄭烱明編,《海隆合鳴.詩心交融──2005高雄世界詩歌節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5。
盧基揚年科(Sergey Lukianenko)著,熊宗慧譯,《夜巡者》。臺北市:圓神,2006。
蕭新煌等,《臺灣2000年》。臺北市:天下文化,1993。
蕭蕭編,《臺灣現代文選 散文卷》。臺北市:三民,2005。
賴芳伶、須文蔚主編,《第四屆花蓮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縣:花蓮縣政府文化局,2008。
賴芳伶編,《山海書:宜花東文學選輯》。臺北市:二魚文化,2008。
應鳳凰編,《一九八四年文學書目 》。臺北市:大地,1986。
薛好薰,《海田父女》。臺北市:寶瓶,2011。
謝玉鈴等編,《海洋文學讀本》。基隆市:臺灣海洋大學,2006。
謝玉鈴等編,《臺灣現代海洋文選》。臺北市:三民,2010。
謝曉昀,《基隆市海洋小說集:海洋,愛欲三部曲》。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4。
鍾玲,《芬芳的海》。臺北市:大地,1988。
鍾玲總編輯,《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1999。
隱地編,《五十七年短篇小說選》。臺北市:爾雅,1984。
隱地編,《五十八年短篇小說選》。臺北市:爾雅,1984。
韓韓、馬以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臺北市:自立晚報,1985。
關曉榮,《蘭嶼報告》。臺北市:時報,2007。
嚴立楷,《虛構海洋》。臺北市:寶瓶,2004。
蘇石山主編,《大學國文選》。高雄市:麗文,2004。
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著,鄧嘉宛譯,《飢餓遊戲》。臺北市:大塊,2009。
蘇曉康、王魯湘:《河殤》。臺北市:風雲時代,1989。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J.Press(Padstow)Ltd.,Padstow,Cornwall.
Bourdieu, P.,199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R. Johnson, Ed.). Oxford, UK: Polity Press.
Bourdieu, P.,2007,Art Rules,(Michael Grenfell and Cheryl Hardy). Oxford, N.Y.
(二)、論文
1、期刊論文
大海洋詩社,〈大海洋潮訊〉,《大海洋》8(1977)。
大海洋詩社,〈本刊編印中國海洋詩選〉,《大海洋》5(1976)。
王平陵,〈海洋文學的重要性〉,《海洋生活》9:9(1963)。
王家祥,〈一尾魚游進了哈瑪星〉,《海洋高雄》1(2004)。
王韶君,〈臺灣海洋文學中的文化視野(1985~2000〉,《文學臺灣》62(2007)。
石計生,〈權力的場域──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與宜蘭環保運動〉,《宜蘭文獻》56(2002)。
伍寒榆,〈抵抗知識份子的海洋謳歌〉,《文學臺灣》50(2004)。
光華雜誌,〈海洋文學的初航──《討海人》〉,《光華雜誌》21:11(1996)。
向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218(2003)。
朱惠足,〈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崎山多美(西表島)〉,《中外文學》38:4(2009)。
朱學恕,〈無題〉,《海洋生活》5:7(1959)。
朱學恕,〈愛海者〉,《海洋生活》9:6(1963)。
朱學恕,〈開拓海洋文學的新境界〉,《大海洋》1(1975)。
朱學恕,〈談海洋詩的永恆性──為悼念海洋詩人覃子豪先生而作〉,《大海洋》12(1979)。
朱學恕,〈論海洋文學與現代詩〉,《大海洋》17(1983)。
朱學恕,〈論「新儒思想」與海洋文化〉,《大海洋》23(1985)。
朱學恕,〈中國海洋雄風萬里長〉,《大海洋》27(1987)。
朱學恕,〈論海洋文學與海洋詩〉,《大海洋》31(1988)。
朱學恕,〈論開拓海洋詩的新境界(上)〉,《大海洋》34(1990)。
朱學恕,〈論開拓海洋詩的新境界(中)〉,《大海洋》35(1990)。
朱學恕,〈論開拓海洋詩的新境界(下)〉,《大海洋》36(1990)。
朱學恕,〈論海洋詩人之鏡〉,《大海洋》37(1991)。
朱學恕,〈大海洋詩刊,再出發〉,《大海洋》38(1991)。
朱學恕,〈論海洋文學〉,《大海洋》40(1992)。
朱學恕,〈論海洋文學與海洋人生觀(上)〉,《大海洋》42(1993)。
朱學恕,〈論海洋文學與海洋人生觀(下)〉,《大海洋》43(1993)。
朱學恕,〈旗子在海風中嘩啦嘩啦響──廿一世紀海洋文學的定位〉,《大海洋》53(1997)。
朱學恕,〈全球化趨勢中中國當代海洋文學的使命〉,《大海洋》62(2000)。
朱學恕,〈大海洋詩(文)教對中國未來興衰之影響〉,《大海洋》80(2010)。
朱學恕,〈藍藍的回憶(一)〉,《大海洋》68(2003)。
朱學恕,〈祭妻文──愛妻黃貞珠逝世週年的追思〉,《大海洋》69(2004)。
朱學恕,〈藍藍的回憶(二)〉,《大海洋》69(2004)。
朱學恕,〈藍藍的回憶(三)〉,《大海洋》70(2004)。
朱學恕,〈突破戀陸困境 開拓海洋新境界〉,《大海洋》71(2005)。
朱學恕,〈藍藍的回憶(四)〉,《大海洋》71(2005)。
朱學恕,〈藍藍的回憶(五)〉,《大海洋》73(2006)。
朱學恕,〈詩的餘溫〉,《大海洋》78(2009)。
朱學恕,〈大海洋詩(文)教對中國未來興衰之影響〉,《大海洋》80(2010)。
朱學恕,〈壽山的禪〉,《大海洋》83(2011)。
朱學恕,〈返港〉,《大海洋》84(2012)。
余玉書,〈雲雁集〉,《海洋詩刊》創刊號(1957)。
吳秀瑾,〈女性主義立場論與社會習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3(2005)。
吳秀瑾,〈文化品味與庸俗批判:布爾迪厄文化思想論判〉,《東吳哲學學報》6(2001)。
吳其盛,〈「海洋精神」的詩歌實踐意義──兼論朱學恕的海洋文學理論〉,《大海洋》47(1995)。
吳旻旻,〈「海/岸」觀點──論臺灣海洋散文的發展性與特質〉,《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2005)。
吳旻旻,〈人與海洋的相互傾聽──臺灣海洋文學的精神〉,《新活水》9(2006)。
吳昱慧、李加尉,〈山海對話、下筆乾坤 我們的玉山和太平洋──名作家陳列、廖鴻基對談側記〉,《明道文藝》393(2008)。
宋玉,〈海洋與詩歌〉,《海洋生活》3(1955)。
宋澤萊,〈夏曼.藍波安小說《海浪的記憶》中的奇異修辭及其族群指導〉,《臺灣學研究》3(2007)。
李壬癸、何月玲,〈蘭嶼雅美語初步調查報告〉,《漢學研究通訊》7:4(1988)。
李欣如,〈海洋之筆廖鴻基〉,《書香遠傳》51(2007)。
李威伸、何信慧,〈誰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檢視文化資本的效果〉,《人文及社科教育通訊》14:2(2003)。
李富美、顏妙桂,〈文化的邂遘──台灣蘭嶼島文化觀光問題初探〉,《原住民教育季刊》39(2004)。
沈游振,〈析論布迪厄之象徵性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國家發展研究》3:2(2004)。
沈游振,〈論布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哲學與文化》30:11(2003)。
周平,〈Bourdieu解析法國教育場域中的菁英再製〉,《教育社會學通訊》66(2006)。
周立民整理,〈華文寫作的前景〉,《明報月刊》2001.07。
東年,〈海洋臺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154(1997)。
東年,〈山、海與平原臺灣的對話〉,《聯合文學》237(2004)。
林仁昱,〈論臺灣現代流行歌辭藉「海洋」抒情的意義〉,《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2005)。
林正盛,〈寫給達悟人的那片海洋──我所認識的夏曼.藍波安〉,《聯合文學》263(2006)。
林秀玲,〈反寫漢民族文學史──評[孫大川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文訊》218(2003)。
林政華,〈「台灣海洋文學」的成立及其作家作品〉,《明道通識論叢》3(2007)。
林愛龍,〈把呼吸的空間,還給海洋〉,《荒野快報》233(2011)。
林曉菁,〈廖鴻基:海洋生態維護者〉,《講義》32:2(2002)。
林麗如,〈唱不完的海洋詩歌──專訪朱學恕先生〉,《文訊》183(2001)。
邱天助,〈國家意志下,人文社會學術生產的再反思:Bourdieu場域分析的啟示〉,《圖書資訊學研究》2:1(2007)。
邱坤良,〈迷濛的島嶼──從南方澳看釣魚臺〉,《農訓雜誌》171(2004)。
侯作珍,〈魯迅和張愛玲文學的現代性與虛無感〉,《文學新鑰》3(2005)。
姜龍昭,〈論海洋文學〉,《海洋生活》4(1955)。
柳秀英,〈海洋視角的生命觀──以廖鴻基的文學作品為例〉,《國立高雄海洋科大學報》23(2009)。
泉泉,〈略談海洋文學建立海洋領土觀念〉,《大海洋》53(1997)。
洪鎌德,〈卜地峨社會學理論之析評〉,《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4(1995)。
紀俊龍,〈生活的文學──夏曼.藍波安文學創作中的生活展現〉,《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2005)。
范祥麟,〈再談海洋文學〉,《海洋生活》7:12(1961)。
范祥麟,〈談海洋文學〉,《海洋生活》7:7(1961)。
夏曼.藍波安,〈全球化下臺灣海洋人文應有的發展內涵〉,《海洋高雄》19(2008)。
孫鈴,〈海與風的對話〉,《大海洋》63(2009)。
孫德喜,〈海洋詩人朱學恕〉,《大海洋》72(2005)。
徐宗潔,〈無止盡的追尋──淺論廖鴻基的「尋找一座島嶼」〉,《水筆仔》13(2001)。
徐敏,〈遭遇大海〉,《大海洋》55(1998)。
徐賁,〈布迪厄論知識場域和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0(2002)。
海洋生活月刊社,〈振興海權 建設海軍──代發刊詞〉。《海洋生活》創刊號(1954)。
海洋生活月刊社,〈我們對於這次徵文的「感」與「想」〉,《海洋生活》10:4(1964)。
海洋生活月刊社,〈海洋生活第十年 將海洋生活透過文藝的形式表現出來〉,《海洋生活》10:4(1964)。
海洋詩社,〈醜小鴨的行列〉,《海洋詩刊》創刊號(1957)。
秦美華,〈戀戀蘭嶼 夏曼藍波安寫作尋根〉,《新台灣新聞週刊》449(2004)。
高宣揚,〈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3(1991)。
高宣揚,〈再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4(1991)。
高宣揚,〈論布爾迪厄社會學中關於「象徵性實踐」的概念〉,《國立臺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13(1995)。
張尤娟,〈海洋之子──廖鴻基〉,《新觀念》117(1998)。
張清志紀錄,〈只有海浪最愛我──孫大川對談夏曼.藍波安〉,《印刻文學生活誌》1:7(2005)。
張瑞芬,〈筆與槳的方向──夏日讀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聯合文學》215(2002)。
張誦聖,〈“文學體制”、“場域觀”、“文學生態”:臺灣文學史書寫的幾個新觀念架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6:2/7:1(2005)。
張瓊方,〈藍波安爸爸的寂寞〉,《臺灣光華雜誌》29:8(2004)。
莊瑞琳,〈應用波笛爾〉,《當代》161(2000)。
許雅筑,〈傳統與現代──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的地誌書寫與對話〉,《臺灣文學研究學報》6(2008)。
許嘉猷,〈布爾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的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歐美研究》34:3(2004年)。
陳孜涵,〈夏曼.藍波安海洋書寫中的惡靈信仰觀〉,《中國現代文學》9(2006)。
陳明憲,〈老人與海──臺灣漁村文化生態〉,《新觀念》224(1997)。
陳芷凡,〈魔鬼的形象──試論達悟族anito神話的漢語詮釋問題〉,《台北師院語文集刊》9(2004)。
陳建忠,〈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靜宜人文學報》18(2003)。
陳國棟,〈海洋人文教育芻議〉,《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2006)。
陳國棟,〈海洋文化研究的多元特色〉,《海洋文化學刊》3(2007)。
陳新濤,〈文藝作家向海洋進軍〉,《海洋生活》7:10(1961)。
曾寬,〈鯨魚的故鄉──恆春灣〉,《文化生活》4:5(2001)。
舒蘭,〈中國海洋詩史話〉,《大海洋》10(1978)。
舒蘭,〈中國海洋詩史話〉,《大海洋》11(1979)。
舒蘭,〈中國海洋詩史話〉,《大海洋》12(1979)。
舒蘭,〈中國海洋詩史話〉,《大海洋》14(1980)。
舒蘭,〈中國海洋詩史話〉,《大海洋》15(1981)。
舒蘭,〈中國海洋詩史話〉,《大海洋》16(1982)。
舒蘭,〈中國海洋詩史話〉,《大海洋》17(1983)。
黃嘉郁,〈大高雄地區海洋教育芻議:從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及二十一世紀議程談海洋教育的實施〉,《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5(1999)。
黃慧真,〈廖鴻基討海時期寫作探析〉,《問學集》15(2008)。
黃聲威,〈打造一座海洋城市〉,《農訓雜誌》171(2004)。
黃聲威,〈淺探海洋文化(上)〉,《漁業推廣》170(2000)。
黃聲威,〈淺探海洋文化(下)〉,《漁業推廣》171(2000)。
黃騰德,〈從廖鴻基《鯨生鯨世》看臺灣的海洋文學〉,《臺灣人文》(師大) 4(2000)。
楊中舉,〈從自然主義到象徵主義和生態主義──美國海洋文學述略〉,《譯林》2004.06。
楊政源,〈尋找「海洋文學」──試析「海洋文學」的內涵〉,《臺灣文學評論》5:2(2005)。
楊政源,〈試論《冷海情深》(1992~1997)時期夏曼.藍波安的文化策略〉,《東吳中文學報》16(2008)。
楊政源,〈廖鴻基書寫策略研究(1991~1998)〉,《慈惠學術專刊》6(2010)。
楊政源,〈臺灣海洋文學鳥瞰〉,《臺灣文學評論》8:1(2008)。
葉乃靜,〈慣習與資訊行為〉,《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8:1(2001)。
葉連鵬,〈阿尼肚.上帝.海洋──從文學作品觀達悟族的宗教信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8(2002)。
葉連鵬,〈落入海的國籍──試析朱學恕的海洋境界〉,《大海洋》65(2002)。
葉連鵬,〈臺灣海洋詩壇旗艦──《大海洋詩雜誌》探析〉,《大海洋》72(2005)。
廖鴻基(沈見智),〈東海岸之歌〉,《東海岸評論》38(1991)。
廖鴻基,〈世界鯨奇 花蓮看得見〉,《行遍天下》(1996.11)。
廖鴻基,〈高二〉,《文訊》(2004.05)。
賓靜蓀,〈專訪PISA閱讀專家團隊主持人──約翰.德容(John Delong):動機,閱讀教學的關鍵〉,《親子教育》19(2010)。
劉茂華,〈民族性情與海洋文學〉,《大海洋》55(1998)。
劉維公,〈布爾迪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2:2(1999)。
劉維公,〈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 Bourdieu與N. Luhmann的理論介紹〉,《臺大社會學刊》26(1998)。
劉維公,〈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s)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11(2001)。
編者,〈文學講座──開拓大海洋文學新境界〉,《大海洋》77(2008)。
蔡文婷,〈願作大海的新郎──漁夫作家廖鴻基〉,《光華》21:11(1997)。
蔡妙芳,〈期待與轉變──廖鴻基文學創作的擺盪〉,《臺灣文學評論》8:2(2008)。
蔡秀枝,〈廖鴻基《討海人》中的民間信仰與文化〉,《海洋文化學刊》5(2008)。
蔡富澧,〈試論海洋詩創作的更多可能〉,《大海洋》59(1999)。
鄭元慶,〈回到部落〉,《光華》18:12(1993)。
鄭漢文,〈蘭嶼雅美族海洋文化〉,《原住民教育季刊》28(2002)。
盧幸娟,〈達悟族人對蘭嶼自治的看法〉,《原住民教育季刊》27(2002)。
蕭義玲,〈生命夢想的形成──解讀廖鴻基海洋寫作的一個面向〉,《興大人文學報》32(2002)。
蕭義玲,〈流動視域,詩性之海:廖鴻基「討海人」寫作中的歸家之路〉,《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4(2009)。
賴芳伶,〈淒厲唯美、迴環往復的慾望美學──試探廖鴻基《山海小城》的軸心與邊緣互涉〉,《興大中文學報》16(2004)。
謝君韜,〈當前海洋教育與海洋開發問題〉,《海洋學院學報》12(1977)。
顏一平,〈海洋精神與海洋文學──讀朱學恕《論開拓海洋詩的新境界》和《飲浪的人詩集》〉,《大海洋》36(1990)。
魏貽君,〈反記憶、敘述與少數論述〉,《文學臺灣》8(1993)。
饒立風,〈發展海洋文藝〉。《海洋生活》10:4(1964)。
2、學位論文
于珮婷,〈後山、原鄉、淨土思維的辯證──花蓮地誌書寫與圖像之建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王靖丰,〈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作品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王韶君,〈臺灣海洋文學的發展與文化建構(1975~2004)〉,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伍寒榆,〈洄瀾海洋.綠鯨島嶼──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朱美黛,〈汪啟疆新詩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江典育,〈台灣生態書寫研究:以劉克襄、許悔之、張芳慈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江采蓮,〈海洋心‧海島情──廖鴻基的海洋文學作品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冷芸樺,〈戰後基隆文學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吳志群,〈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吳孟蓁,2011,〈試論達悟族信仰之意涵與變異:以夏曼‧藍波安的文本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吳建宏,〈回歸與漂流—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的海洋書寫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吳春慧,2010,〈勞動與知識的辯證:夏曼.藍波安與亞榮隆.撒可努作品中的身體實踐與身體書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吳韶純,〈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友煌:〈主體浮現: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的發展〉,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李炫蒼,〈現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8。
李珮琪,〈海洋作為認同的場域──從廖鴻基及夏曼.藍波安作品探究其認同與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智婷,〈海洋文學提升學生海洋關懷意識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李靜華,〈臺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杜侃倫,2010,〈夏曼.藍波安的社會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育聖,〈臺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宗德,〈消弭海/陸的界線──論廖鴻基作品中海洋文化的思想體系與美學實踐〉,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怡君,〈戰後臺灣海洋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淑吟,〈臺灣原住民山海文學之研究──以拓拔斯.塔瑪匹瑪和夏曼.藍波安之創作文本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夏曼.藍波安,〈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徐宗潔,〈臺灣鯨豚寫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臺灣文壇生態之形構〉,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張曉惠,〈解嚴以降三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之文學意涵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莊秀美,〈東年小說的追尋主題與終極關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莊宜文,〈兩報小說獎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
許尤美,〈臺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許宏儒,〈Bourdieu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闡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杏芬,〈余光中海洋詩研究(1948~2008)〉,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佳妏,〈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陳宗暉,〈流轉孤島--戰後蘭嶼書寫的遞演〉,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陳芷凡,〈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思穎,〈清代臺灣詩之海洋書寫研究(1683~1840)〉,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陳祈華,〈東年中長篇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陳胤維,〈臺灣當代漁民文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康芬,〈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0年代反共文學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陳清茂,〈宋元海洋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陳葆玲,〈余光中高雄時期現代詩創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曾筱琳,〈呂則之小說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黃秀閑,2011,〈原住民飲食書寫的文學/化性:以瓦歷斯.諾幹、亞榮隆.撒可努、夏曼.藍波安為觀察核心〉,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勤媛,〈論夏曼.藍波安及其作品中海洋意象〉,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慧真,〈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1995~2007)〉,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8。
葉玿伶,〈尋找臺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葉連鵬,〈臺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劉又萍,〈劉克襄與夏曼.藍波安生態文學之環境倫理觀比較〉,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劉咏絮,〈與鯨豚對話──劉克襄與廖鴻基的鯨豚書寫探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蔡孟娟,〈點亮自心明燈──東年小說中的佛學思想探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蔡逸雯,〈臺灣生態文學論述〉,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戴貴慧,2011,〈他方與地方──論夏曼.藍波安小說的主體辯證與美學風格〉,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玉妍,〈臺灣環保散文研究—以1970-1990年代為範圍〉,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簡淑玲,〈東年小說研究--以善惡主題思想為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簡義明,〈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簡曉惠,〈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3、研討會論文
吳旻旻,〈台灣當代散文中的「海/岸」〉,「2005年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基隆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05.06.10。
林仁昱,〈論台灣現代創作歌曲的海洋情懷〉,「2005年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基隆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05.06.10。
林明德,〈臺灣漁村的偶戲〉,「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宣讀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1998.12.19~20。
陳芷凡,〈母語與海洋文學意象的辯證-以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為例〉,「2005年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基隆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05.06.10。
陳宗暉,〈海的方向,海的啟發──從《黑色的翅膀》探勘夏曼.藍波安的近期書寫〉,「2006青年文學會議: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宣讀論文,臺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12.16~17。
陳南宏,〈現實潛伏在深海裏-論廖鴻基討海人形象的現實批判〉,「2005年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基隆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05.06.10。
陳室如,〈浪濤與文學的合奏-台灣現代散文中的海洋書寫〉,「2005年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基隆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05.06.10。
焦垣生,〈淺談當代中國大陸的海洋文學〉,「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宣讀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1998.12.19~20。
羅亭雅,〈冷海深情──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書寫與文化轉譯〉,「第二屆中國語文相關學系研究論文聯合發表會」宣讀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12.04.20。
(三)、報紙文章
林怡君,〈夏曼.藍波安的拼板舟與飛魚祭〉,《自由時報》,2004.05.10。
夏曼.藍波安,〈飛魚祭──ARAYO〉,《聯合報》,1993.04.17,37版。
陳克華,〈海洋文學的典範〉,《中國時報》,1996.07.04,39版。
趙慧琳,〈透露海洋訊息,廖鴻基寫台灣尾〉,《聯合報》,2001.07.30,14版。
楊錦郁記錄,〈海是地球的第一個名字〉,《聯合報》,1993.04.15,35版。
楊錦郁記錄,〈流傳在山海間的歌──台灣原住民作家座談會〉,《聯合報》,1993.07.14,35版、1993.07.15,43版。
廖鴻基,〈古列泰鞍〉,《民眾日報》,1990.08.27,18版。
廖鴻基,〈一粒檳榔〉,《民眾日報》,1991.04.03,11版。
廖鴻基(沈見智),〈我的女兒〉,《中國時報》,1991.07.21,31版。
(四)、電子媒體
《自由時報》官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
《星洲日報》官網:http://sports.sinchew-i.com/node/10486 。
《蘋果日報》官網:http://tw.nextmedia.com/index 。
2010聯合報文學獎活動網站: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246482
Yam天空運動網:http://sports.yam.com/chinatimes/sports/ 。
文學創作者網站:http://www.yon.com.tw/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知識管理系統」: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網站:http://www.fa.gov.tw/ 。
吳鳴弄堂:http://wuming.nongtong.com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中小學教師臺灣文史教育研習營」活動網站:http://s22.ntue.edu.tw/%E7%A0%94%E7%BF%92%E6%B4%BB%E5%8B%95/2006twlweb/page0.htm 。
國家圖書館網站「當代文學史料系統」:http://lit.ncl.edu.tw/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 。
晨星出版社官網:http://star.morningstar.com.tw 。
第13屆臺北文學獎活動網站:http://literature13th.culture.gov.tw/ 。
葉連鵬,〈主體言說.海洋書寫.反殖民──夏曼.藍波安的文學世界〉,《文學研究月報》25(2003)。(該誌為網路學報: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5/journal_park171.htm )
臺視全球資訊網:http://www.ttv.com.tw/ 。
聯合資料庫:http://udndata.com/ 。
蘭嶼資訊服務網:http://lanyu.taitung.gov.tw/ 。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