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重探山水詩畫之思想來源--以嵇康思想為核心考察-沈素因

論文分類 博士論文
姓名 沈素因
標題 重探山水詩畫之思想來源--以嵇康思想為核心考察
指導教授 謝大寧
畢業日期 2009-07
摘要 本文認為魏晉玄學之獨特性就在於對「情」的關懷,而且,魏晉重情的風尚應該放在當時家族門第的脈絡下來進行討論,於是,在本文中,我們的整個研究工作乃從家族門第對魏晉士人重情風尚的影響開始。
首先,筆者論述兩漢至魏晉間士人與家族關係的轉變,是隨著「士」的社會身份轉換而有所不同,由疏遠轉為密切,並且,隨著西漢後期「士族」的出現,士人也開始重視家族的經營發展,重視人情的培養,因此,便於士族子弟身上播下鍾情的種子,逐漸形成了士人鍾情或一往情深的風尚。
不過,就在士人此般重視人情的狀況下,也漸漸出現一些棘手的異化問題,因為,人情自有一種社會性的傾向,導致人情成了一套套的繁文禮節,並且,東漢末年時,開始出現士族與寒門之爭的歷史現象,「禮」成為士族鞏固既得利益的意識型態。於是,在此情況下,一些具有深刻反省能力與自由意志者開始對名教禮法提出嚴肅的批判與反省,而本文認為此一工作主要是由嵇康所完成。嵇康以「自然」建立起一種成全人情世界的新模式,以自然無執的工夫境界來通達人情之美,發展出一條不同於西漢後期以來士人論情的脈絡,由此契接了莊子的藝術精神,且開啟了晉宋以後藝術精神發展,影響了陶淵明、宗炳等人對於山水詩畫的看法與創作。
可是,嵇康的思想本身存在相當的複雜性,有著意識型態部分與真理性的內容命題兩個側面相互交涉與拉拒的問題,導致他在使用「自然」這個概念時,產生歧義性。這不但為自然與名教之爭添增不少煙幕,也導致嵇康論情的脈絡離開了以自然無執的工夫境界,成為一種浪漫的審美美感享受,進而通過阮籍的放達任誕之行以及向秀對自然與名教命題的轉換,又開展出魏晉士人其他的論情面向,且經由向秀對自然與名教命題的轉換,也開展出顧愷之、謝靈運等人的山水詩畫。
參考文獻 引用書目


甲、原典文獻

一、經籍:

《詩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二、史傳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72年6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晉〕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三、史料及史論

〔晉〕皇甫謐:《高士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北魏〕酈道元撰,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杜佑:《通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宋蜀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四、子部

莊子撰,〔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漢〕王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華正書局,1981年。
〔魏〕阮籍撰,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魏〕嵇康撰,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晉〕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五、文集及文評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註:《楚辭》,上海:上海書店,1926年。
〔晉〕陶潛撰,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劉宋〕謝靈運撰,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齊〕謝脁:《謝宣城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齊〕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梁〕鍾嶸撰,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王勃撰,〔清〕蔣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宋〕蘇軾:《東坡題跋》,收錄於《宋人題跋》,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收錄於《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清〕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乙、近人研究

編排說明:乃依作者姓氏筆劃數由少至多排列,若姓氏筆劃相同者,則以姓名第二個字為準,以此類推。同一作者之數本著作,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專書

【2劃】
丁冠之:《阮籍評傳》,收錄於《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4劃】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叔岷:《莊學管窺》,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
王瑤:《中國文學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6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葆玹:《正始玄學》,濟南:齊魯出版社,1987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孔繁:《魏晉玄學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5劃】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白振奎:《陶淵明謝靈運詩歌比較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6劃】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7劃】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吳冠宏:《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何善蒙:《魏晉情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
辛旗:《阮籍》,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8劃】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
邱鎮京:《阮籍詠懷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9劃】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10劃】
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北京:上海三聯,1996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袁濟喜、盛源:《六朝清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11劃】
陶文鵬、韋鳳娟主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1995年。
許倬雲:《求古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許逸民:《陶淵明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海明:《玄妙之境——魏晉玄學美學思潮》,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85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黃節:《阮步兵詠懷詩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莊萬壽:《嵇康研究及年譜》,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12劃】
湯一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北京:中國和平,1988年。
湯一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錄於《魏晉思想史乙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黃明誠:《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才性、情感與玄心》,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6月。
黃節:《讀詩三札記》,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魏晉思想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曾春海:《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3劃】
董志廣:《潘岳集校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楊勇:《陶淵明集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7年。
楊達樹:《漢代婚喪禮俗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14劃】
臧知非:《人倫本原——《孝經》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漢斯立克(Edward Hanslick)著,楊業治譯:《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
漢學研究中心主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15劃】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錄於《魏晉思想史乙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劉厚琴:《漢代倫理與制度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盧盛江:《魏晉玄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諸葛志:《中國原創性美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6劃】
賴欣陽:《「作者」觀念之探索與建構——以《文心雕龍》為中心的研究》,台北:台灣書局,2007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三)》,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
【17劃】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戴璉璋:《玄理、玄智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19劃】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20劃】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年。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10月。

二、期刊論文

【4劃】
尤煌傑:〈宗炳「澄懷味象」之美學意蘊〉,《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6期,2008年6月。
【7劃】
李文初:〈論東晉的山水詩〉,《學術研究》,1986年第1期。
吳冠宏:〈何晏「聖人無情說」試解——兼論關於王弼「聖人有情說」之爭議〉,《臺大中文學報》,1997年6月。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7月。
吳冠宏:〈從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情」之論述及其商榷談玄論與魏晉士風的合理關涉〉,《東華人文學報》,2006年1月。
吳冠宏:〈「貴無」與「滯有」——王弼「聖人有情說」之兩種詮釋向度的檢視及其對話〉,《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第9期,2007年6月。
吳冠宏:〈王弼聖人有情說與儒、道、玄思想之關涉與分判〉,《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
吳冠宏:〈王弼思想之歷程性的探尋:從聖人無情到聖人有情之轉變的考察〉,《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總第9期,2008年6月
余敦康:〈阮籍、嵇康玄學思想的演變〉,《文史哲》,1987年5月。
呂興昌:〈阮籍詠懷詩析論〉,《中外文學》,第6卷第7期,1977年12月。
【11劃】
陳正一:〈阮籍詠懷詩思想內容之研究〉,《實踐學報》,第29期,1998年6月。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第33卷,1992年6月。
陳榮灼:〈道家之「自然」與海德格之「Er-eignis」〉,《清華學報》,第34卷第2期,2004年12月。
【12劃】
張素卿:〈王弼:玄學的典範〉,《台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年6月。
黃應會:〈魏晉玄學與六朝山水畫論〉,《文學研究》,第4期,2001年。
【13劃】
楊明照:〈郭象莊子注是否竊自向秀檢討〉,《燕京學報》,1940年12月。
楊儒賓:〈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2008年6月。
葛曉音:《山水方滋莊老未退——從玄言詩的興衰看玄風與山水詩的關係》,《學術月刊》,總第189期,1985年2月。
【14劃】
壽普暄:〈由經典釋文試探莊子古本〉,《燕京學報》,1940年12月。
【15劃】
劉翔飛:〈論「招隱」詩〉,《中外文學》,第7卷第12期,1978年5月。
蔡瑜:〈試從身體空間論陶詩的田園世界〉,《清華學報》,34卷第1期,2004年6月。
【16劃】
賴錫三:〈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過「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
賴錫三:〈論道家的逍遙美學——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9期,2008年11月。
【17劃】
謝大寧:〈湯用彤玄學理論的典範位置及其危機〉,《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5期,2003年12月。

三、會議論文

【8劃】
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個面向〉,收錄於《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年。
【16劃】
賴錫三:〈以自然淨化罪惡:沒有他者的無名世界——論道家的原始倫理學如何治療罪惡與卑污〉,發表於「沈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5日。

四、學位論文

博士論文
【6劃】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6年。
【7劃】
杜立方:《六朝美學與玄學的關聯》,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
吳冠宏:《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
李玲珠:《魏晉自然思潮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0年。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8年。
【11劃】
崔世崙:《魏晉玄言文學思潮研究——以玄學與文學之間的交涉為主題》,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1年。
【15劃】
鄭毓瑜:《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0年。
【17劃】
謝大寧:《從災異到玄學》,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9年。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