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五四」與台灣文學/文化運動(1915-1945)-柯喬文

論文分類 博士論文
姓名 柯喬文
標題 「五四」與台灣文學/文化運動(1915-1945)
指導教授 江寶釵
畢業日期 2009-07
摘要 本論文嘗試以文學史的整體觀點,描述1915-1945年間,臺灣知識份子如何通過「五四」,建構自己主體性的過程。這樣的設定,是基於文學多源/多元的歷史發展,以作家作品的整理與清理為主軸,重新描述文體與世變間的連動,日治時期風起雲湧的文藝運動,是針對當時迫切的問題而引發的,挪用漢文與日文等資源,都是提出解決的可能,前者是論文主要的探討對象,因此,以「文明」為思考的結社、用「新民」連結的東亞青年等思考下,「五四」被有條件地引介、挪用。

將「五四」重新置放,作為兩岸的鍛接點,有幾重意義,首先是歷史文本與文學文本的梳理,呈現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化,其次,歷史與權力的隱喻、文本中難言與沈默的發掘,在加入「五四」的因素後,所謂新舊論戰、文體改革、文化運動等,便有了開放性的意義,在文學史部分,則是「五四」於臺灣文學史上的意義,並以此為經線,映照出不同階段的臺灣知識份子,所思考的主要問題。從新的角度上說,放下前見,回到歷史現場,是本論文籌劃的過程,重新描述日治時期的文化面向,臺人如何閱讀「五四」、以及臺灣之於「五四」的再生產,則是本論文的觀察。
參考文獻 徵引與參考書目

﹡體例Ⅰ:由簡而繁,先中後西。中文著作,依作者姓名之筆畫,順序排入;西文著作,依國別順序排列。
﹡體例Ⅱ:分類依原始文獻、參考與引用文獻、學術會議與其他,細項分類,則參照博論所涉及相關領域,如1.傳統漢語與報刊傳媒、2.同化論述與殖民研究、3.晚清翻譯與現代五四,加以區分,並輔以「文學史及相關史學論著」、「臺灣現代文學及其研究」,科層次第,俾以明晰。

一、原始文獻
(一)1915-1945年間報刊傳媒

《台灣日日新報》,1898年5月-1944年3月。(1944年,六報合併改稱《台灣新報》)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5年7月-1911年11月
《台灣新報》,1896年6月-1898年5月。
《台灣日報》,1897年3月-1898年5月。
《台南新報》,1900年-1937年。
《台灣日報》1937年-1944年。

《台灣青年》,1920年7月-1922年2月。
《台灣》,1922年4月-1924年5月。
《台灣民報》,1923年4月-1930年3月。
《台灣新民報》(週刊),1930年3月-1932年5月。(目前知見仍不全)
《台灣新民報》(日刊),1933年5月-11月。(目前知見仍不全,缺8月)
*「日刊《台灣新民報》創刊初期 1932.4.15-5.31」,台南: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年8月復刻。

《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年。(目前知見仍不全)
《臺灣文藝叢誌》,1919年1月-1923年12月。(目前知見仍不全)
《台灣大眾時報》1-10,1928年5月-1928年7月。
《新台灣大眾時報》1:1-2:4,1930年12月-1931年7月。
《三六九小報》1-479號,1930年9月-1935年9月。
《洪水報》,1930年8月。(目前知見仍不全)
《赤道》,1930年11、12月。(目前知見仍不全,存1、4兩期,查禁2、5兩期)
《南音》1:1-11,1932年1月-1932年9月。
《詩報》1-309號,1930年10月30日-約1944年12月。(目前知見仍不全)
《フォルモサ》1-3號,1933年7月-1934年6月。
《先發部隊》創刊號,1934年7月。
《台灣文藝》1:1-3:7、8,1934年11月-1936年8月。
《第一線》創刊號,1935年1月。
《台灣時報》,1935年1月-1936年12月。
《台灣新文學》1:1-2:5,1935年12月-1937年6月。
《文藝台灣》,1940年1月-1944年1月。
《台灣先鋒》1-8,1940年4月15日-1942年12月。
《台灣文學》,1941年5月-1943年12月。
《民俗台灣》,1941年10-1945年1月。
《風月》1-44號,1935年5月9日-1936年2月8日。
《風月報》45-132號,1937年7月20日-1941年6月15日。
《南方》133-188號,1941年7月1日-1944年1月1日。
《南方詩集》189-190號,1944年2月25日-1944年3月25日。

《歌謠》1:1-3:13,1922年12月-1937年6月。(僅用五四階段)
《語絲》1:1-5:52,1924年11月- 1930年3月。
《東方雜誌》1:1-15:7,1904年3月-1948年12月。(僅用五四階段)
《教育雜誌》1:1-9:12,1909年-1948年12月。(僅用五四階段)
《新青年》1:1-9:6,1915年 9月- 1922年7月。
《新潮》1:1-3:2,1919年1月-1922年3月。

張若英 編 《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上海:上海書店,1934年4月。
陳平原、夏曉虹 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 編 《文學運動史料選》第一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

(二)戰後出版選集、全集

王自立 編 《郁達夫文集》(十二卷),(海外版),香港:三聯,1982年11月初版。
王曉波 編 《蔣渭水全集》,台北:海峽學術,1998年10月初版。
羊子喬 編 《郭水潭集》,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2月初版。
羊子喬、陳千武 編 《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1982年12月初版。
羊子喬、黃勁連 編 《鹽分地帶文學選集》,台北:自立晚報社,1988年8月初版。
呂赫若 《呂赫若小說全集》,林至潔譯,台北:聯合文學(1995)、中和:印刻(2006)。
呂興忠 編 《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彰化市:彰化縣文化中心,1997年7月初版。
呂興昌 編 《水蔭萍作品集》,葉笛譯,台南:市文化中心,1995年4月初版。
呂興昌 編 《吳新榮選集》,永康:台南縣文化中心,1996年3月初版。
呂興昌 編 《林修二集》,永康:台南縣文化中心,2000年12月初版。
李南衡 編 《日據下台灣新文學》(五冊),台北:明潭,1979年3月初版。
沈萌華 編 《巫永福全集》,台北:傳神福音,1996年5月初版。
季羨林 編 《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 2003年11月初版。
林川夫 編 《台灣鄉土文學選集》,台北:武陵,1991年10月初版。
林芳年 《曠野裡看得見煙囪:林芳年日文作品選譯集》,葉笛譯,永康:台南縣政府,2006年11月初版。
林芳年 編 《林芳年選集》,台北:中華,1983年初版。
林瑞明 編 《賴和手稿影像集》,彰化: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2000年5月初版。
林瑞明 編 《賴和全集》(四卷),中和:前衛,2000年6月初版。
施 淑 編 《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中和:前衛,1992年12月初版。
施 淑 編 《賴和小說集》,台北:洪範,1994年10月初版。
施懿琳 編 《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6年7月初版。
施懿琳 編 《林荊南作品集》,彰化:彰縣文化中心,1998年12月初版。
施懿琳 編 《楊守愚作品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12月初版。
施懿琳 編 《楊守愚作品選集--小說、民間文學、戲劇、隨筆》,彰化市:彰縣文化,1995年7月初版。
施懿琳 編 《楊守愚作品選集--詩歌之部》,彰化市:彰縣文化中心,1996年7月初版。
施懿琳、陳曉怡 編 《王開運全集》,台南:臺灣文學館,2009年5月初版。
胡 風 《胡風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胡 適 《胡適作品集》,台北:遠流,1986年7-10月初版。
唐 弢 編 《魯迅全集補遺》,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46年12月初版。
秦賢次 編 《張我軍評論集》,台北:北縣文化,1993年6月初版。
康來新、許秦蓁 編 《劉吶鷗全集》新營: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3月初版。
張良澤 編 《王詩琅全集》,台北:德馨室,1979年11月初版。
張良澤 編 《王詩琅全集》,高雄:德馨室(1982)、台北:海峽學術(2003)。
張良澤 編 《吳新榮日記全集》,台南:國家文學館,2007年11月起。
張良澤 編 《吳新榮全集》(八卷),台北:遠景,1981年10月初版。
張良澤 編 《鍾理和全集》(八卷),台北:遠行,1976年12月初版。
張炎憲、翁佳音 編 《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台北:稻鄉,2000年7月初版。
張恆豪 編 《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十冊),中和:前衛,1991年2月初版。
許俊雅 《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1998年11月初版。
許俊雅 編 《王昶雄全集》,板橋:臺北縣文化局,2002年12月初版。
許俊雅 編 《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市:彰縣文化中心,1998年12月初版。
陳芳明、黃英哲 編 《張深切全集》,台北:文經社,1998年1月初版。
陳萬益 編 《張文環全集》,台中縣:中縣文化局,2002年12月初版。
陳萬益 編 《龍瑛宗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12月初版。
陳藻香、許俊雅 編譯 《翁鬧作品選集》,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12月初版。
彭小妍 編 《楊逵全集》,台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2001年初版。
彭小妍、黃英哲 編譯 《劉吶鷗全集》,永康: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12月初版。
黃美娥 編 《張純甫全集》(五卷),新竹市: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初版。
歐崇敬、李育霖《林芳年小說全集》,大林:南華大學中日思想研究中心,2008年2月初版。
編輯委員會 編 《魯迅日記》,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76年12月初版。
編輯委員會 編 《魯迅全集》,台北:谷風,1989年9月初版。
編輯委員會 編 《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2005年11月初版。
編輯部 編 《晚清小說全集》,台北:博遠,1987年12月初版。
聯合報編輯部 編 《寶刀集─光復前台灣作家作品集》,台北:聯經,1981年10月初版。
謝南光 《謝南光著作選》,郭平坦校訂,台北:海峽學術,1999年2月初版。
鍾肇政、葉石濤 編 《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小說集八冊),台北:遠景,1979年7月初版。
藍燈出版社編輯部 編 《周作人全集》,台中:藍燈文化,1982年12月初版。
歐陽哲生 編 《胡適文集》(12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黃英哲 編 《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全四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2月初版。

*日記編入全集者,編入此項,如《劉吶鷗日記》編入《劉吶鷗全集》。

(三)日記、回憶錄、官方檔案、口述歷史與相關史料
王詩琅 《李騰嶽先生訪問記錄》,台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12月初版。
吳密察、吳瑞雲 編譯 《臺灣民報社論》,台北:稻鄉,1992年5月初版。
吳新榮 《吳新榮回憶錄》,中和:前衛,1991年12月初版。
李時霖 編 《臺灣考察報告》,廈門:廈門市政府,1937年6月初版。
杜聰明 《杜聰明回憶錄》,臺北:龍文,1989年12月初版。
林衡哲、張恆豪 編 《復活的群像──台灣卅年代作家列傳》,中和:前衛,1995年5月初版。
郁 雲 《我的父親郁達夫》,(繁體版),台北:蘭亭,1986年3月初版。
曹伯言 編 《胡適日記全編》,合肥:安徽教育,2001年1月初版。
許俊雅 校釋 《無悶草堂詩餘校釋》,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12月初版。
許俊雅 編 《梁啟超遊臺作品校釋》,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1月初版。
許俊雅 編 《梁啟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台北:萬卷樓,2007年12月初版。
許雪姬 編 《水竹居主人日記》,台北:中研院台史所、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嘉,2000年12月初版。
許雪姬 編 《林獻堂日記》,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1年起,未完。
許雪姬 編 《黃旺成日記》,台北:中研院台史所、嘉義:中正大學,2008-2009年初版。
許雪姬 編 《楊雲萍文書資料彙編目錄》,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08年12月初版。
陳子善 編 《郁達夫研究資料》,(海外版),香港:三聯,1986年11月初版。
陳逸松 口述 《陳逸松回憶錄》,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中和:前衛,1994年12月初版。
黃英哲、北岡正子、秦賢次等 編《許壽裳日記》,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年3月初版、福建:廈門大學,2008年3月初版。
黃英哲、(日)下村作次郎 《台灣新文學與魯迅》(日文),日本:東方書店,1997年9月初版。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編 《蔡式穀行跡錄》,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初版。
楊肇嘉 《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1967年12月初版。
葉榮鐘 編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60年12月初版。
劉 捷 《我的懺悔錄》,台北:九歌,1998年10月初版。
鄭延順 編 《憶創造社其其他》,香港:三聯,1982年9月初版。
饒鴻競等 編 《創造社資料》(上)(下),福州:福建人民,1985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編 《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王詩琅譯,板橋:稻鄉,1988年5月初版。
臺灣總督府 編 《臺灣事情》,台北:成文,1985年3月復刻,
臺灣總督府 《台灣社會運動史》,王乃信等譯,台北:創造,1989年

林瑞明 編 〈台灣文學史年表(未定稿)〉,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文學界,1987年初版。
林瑞明 編 〈賴和先生年表〉,《賴和全集》評論卷,中和:前衛,2001年12月初版。
施懿琳 編 〈吳新榮先生生平年表〉,《吳新榮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6月初版。
施懿琳 編 〈楊守愚生平及新文學作品寫作表〉,《楊守愚作品選集一詩歌之部》,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6月初版。
張志相 編 〈張深切年譜〉,《張深切全集——張深切與他的時代(影集)》卷12,台北:文經,1998年1月初版。
許俊雅 編 〈楊守愚先生生平著作年表初稿〉,《文學台灣》23期,1997年7月。
彭小妍 編 〈楊逵年表〉,彭小妍編:《楊逵全集‧卷十四‧資料卷》,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初版。
葉光南、葉芸芸 編 《葉榮鐘年表》,台中:晨星,2002年3月初版。
詹雅能 編 〈張純甫先生年表〉,黃美娥編,《張純甫全集‧雜評、附錄》,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1998年6月初版。
廖漢臣 編 〈台灣文學年表〉,《台灣文獻》15卷1期,1964年3月
鄭喜夫 編 〈朱鋒先生年譜〉,《台灣風物》25卷2期,1975年6月。
嚴小實 編 〈楊守愚生平及作品年表〉,《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許俊雅 《台灣文學家年表六種》,板橋:台北縣文化局,2006年12月初版。
葉榮鐘 《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葉榮鐘全集3,台中:晨星,2000年8月初版。

現代知識編譯社 《現代知識大辭典》,上海:生活書店,1937年5月初版。
章克標 等 編《開明文學辭典》,上海:開明,1932年6月初版。

(日)中神長文 編 《臺南事情》,台北:成文,1985年3月復刻。
(日)井出季和太 《台灣治績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7年12月初版。
(日)加藤光貴 編 《臺南市民錄》,台南:臺南住所月報社,1938年11月初版。
(日)屋部仲榮 編 《臺南官民職員錄》,台南:臺南人物名鑑發行所,1927年12月初版。
(日)田中一二 編 《臺灣年鑑》,台北:成文,1985年3月初版。
(日)竹本伊一郎 編 《台灣會社年鑑》,台北:成文,1999年6月初版。


二、參考與引用文獻
(一)專書

1.文學史及總體論

尹雪曼 《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1974年12月初版。
王哲甫 《中國新文學運動史》,上海:上海書店,1933年9月初版。
王德威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初版。
古繼堂 《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12月初版。
白少帆 等 《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1987年12月初版。
皮述民 等 《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駱駝,1997年12月初版。
朱惠足 《「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2009年8月初版。
朱雙一 《百年台灣文學散點透視》,台北:海峽學術,2009年3月初版。
江寶釵 《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市: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12月初版。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 編 《台灣的文學與環境》,嘉義:中正大學,1996年6月初版。
李歐梵 《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陳建華等譯,台北:麥田,1996年9月初版、北京:三聯,2000年12月初版。
林茂生 《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林詠梅譯,台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12月初版。
林國章 《民族主義與台灣抗日運動(1895~1945)》,台北:海峽學術,2004年6月初版。
林淇養 《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10月初
版。
邱貴芬、柳書琴 編 《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 台灣號2007》,台北:文建會,2007年4月初版。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 《台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台中縣立文化局,1995年12月初版。
施懿琳、楊翠 《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12月初版。
施懿琳、鐘美芳、楊翠 《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豐原:台中縣文化中心,1993年6月初版。
倪 偉 《「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唐 弢 編 《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2002年7月初版。
梅家玲 編 《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麥田,2006年8月初版。
連溫卿 《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香,1989年12月初版。
陳少廷 《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1977年12月初版。
陳芳明 《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初版。
陳芳明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12月初版。
陳芳明 編 《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7年7月初版。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 《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3月初版。
陳順馨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中國的接受與轉換》,合肥:安徽教育,2000年12月初版。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12月初版。
黃重添 等 《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1992年3月初版。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12月初版。
廖炳惠 編 《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1995年12月初版。
廖超慧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論爭史》,湖北:武漢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趙遐秋、呂正惠 編 《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劉為民 《科學與現代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2000年12月初版。
劉紀蕙 《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2004年9月初版。
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等 《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2年2月初版。
蕭阿勤 《回歸現實》,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2月初版。
戴 燕 《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簡炯仁 《台灣共產主義運動史》,中和:前衛,1997年10月初版。
嚴家炎 《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1989年8月初版。

葉渭渠 《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經濟日報,1997年3月初版。
葉渭渠、唐月梅 《日本文學史》,北京:經濟日報,2000年1月初版。
劉崇稜 《日本近代文學概說》,台北:三民,1997年3月初版。
劉崇稜 《日本文學史》,台北:五南,2003年1月初版。

(日)柄谷行人 《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1月初版。
(日)加藤周一著,葉渭渠、唐月梅譯,《日本文學史序說》,北京:開明,1995年9月初版。
(日)鶴見俊輔 《日本精神史》(1931-1945),台北:水牛(李永熾譯,1984)、台北:行人(邱瑞振譯,2008)。
(日)子安宣邦,《東亞與儒學:批判與方法》,陳瑋芬譯,台北:台灣大學,2004年12月初版。
(日)種村保三郎 《台灣小史》,台北:武陵,1991年12月初版。
(美)Anderson, Benedict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時報,1999年12月初版。
(美)Ching, Leo T.S.(荊子馨) 《成為日本人》,鄭力軒譯,台北:麥田,2006月初版。
(美)Crang, Mike《文化地理學》,王志弘等譯,台北:巨流,2003年12月初版。
(美)Shi, Shumei(史書美) 《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何恬譯,南京:江蘇人民,2007年2月初版。
(英)Hobsbawm, J.Eric 《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譯,台北:麥田,1997年
月初版。

2.臺灣現代文學及其研究

林瑞明 《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1993年12月初版。
林瑞明 《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年12月初版。
林柏維 《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1998年12月初版。
梁明雄 《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年2月初版。
許俊雅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5年2月初版。
游勝冠 《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中和:前衛,1996年7月初版。
黃靜嘉 《春帆樓下晚濤急》,台北:商務,2002年4月初版。
楊 翠 《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1993年5月初版。
陳芳明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6月初版。
陳萬益 《于無聲處聽驚雷》,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12月初版。
葉石濤 《作家的條件》,台北:遠景,1981年6月初版。
黃武忠 《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1980年12月初版。
葉榮鐘 《台灣人物群象》,台北:時報,1995年12月初版。
陳映真 等 《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11月初版。
楊威理 《雙鄉記》(1993),陳映真譯,台北:人間,1995年初版。
林莊生 《懷樹又懷人》,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8月初版。
施 淑 《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6月初版。
呂正惠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年7月初版。
張明雄 《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2000年9月初版。
彭小妍 《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2月初版。
彭小妍 《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12月初版。

(日)矢內原忠雄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周憲文譯,台北:帕米爾,1985年版。
(日)涂照彥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1975),李明俊譯,台北:人間,1999年2月初版三刷。
(日)中島利郎 編 《台灣新文學與魯迅》,中和:前衛,2000年5月初版。

3.傳統漢語與報刊傳媒

江寶釵 《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巨流,1999年12月初版
余美玲 《日治時期台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台北:文津,2009年1月初版。
吳文星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5年4月初版。
李世偉 《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1999年6月初版。
林淑慧 《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台北:學生,2009年2月初版。
施懿琳 《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年12月初版。
翁聖峯 《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12月初版。
張靜茹 《上海現代性‧臺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台北:稻鄉, 2006年9月初版。
許俊雅 《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12月初版。
黃文車 等 《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2007年11月初版。
黃美娥 《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12月初版。
黃美娥 《古典台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12月初版。
廖振富 《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12月初版。
廖振富 《櫟社硏究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1月初版。

4.同化論述與殖民研究

王建國 《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年12月初版。
江自得 編 《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2001年2月初版。
何義麟 《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吳密察、(日)若林正丈 《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5月初版。
邱貴芬 《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12月初版。
柳書琴 《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年5月初版。
柳書琴、邱貴芬 編 《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4月初版。
陳芳明 《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初版。
陳芳明 《蔣渭川和他的時代》,中和:前衛,1996年12月初版。
陳芳明 《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雨夜花》,前衛(1991)、麥田(2009)。
陳建忠 《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8月初版。
陳建忠 《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學位:2001/春暉:2004)
陳培豐 《「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台北:麥田,2006年11月初版。
陳淑容 《1930年代鄉土文學卅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月初版。
游勝冠 《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2000,近期將出版)。
黃惠禎 《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麥田,1994年7月初版。
黃惠禎 《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秀威,2009年7月初版。
廖炳惠 《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9月初版。
趙勳達 《〈台灣新文學〉(1937-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台南:市立圖書館,2006年12月初版。

王岳川 編 《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0年2月初版。
張京媛 編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9)、台北:麥田(1995)。
陶東風 《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2000年2月初版。
羅鋼、劉象愚 編 《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4月初版。

(美)艾勒克‧博埃默 《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盛寧、韓敏中譯,瀋陽:遼寧教育,1998年11月初版。
(美)薩依德(賽義德) 《賽義德自選集》,謝少波、韓剛等譯,北京:中國社科,1999年8月初版。
(美)薩依德 《東方主義》,王志宏等譯,台北:立緒,2000年10月二版。
(美)薩依德 《文化與帝國主義》,蔡源林譯,台北:立緒,2000年10初版。
(法)法 農 《黑皮膚,白面具》,萬冰譯,南京:譯林,2005年5月初版。
(法)法 農 《全世界受苦的人》,萬冰譯,南京:譯林,2005年5月。


5.晚清翻譯與現代五四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 編 《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匯編1913-1983》,北京:中國文聯,1985年12月初版。
戶曉輝 《現代性與民間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8月初版。
王向遠 《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長沙:湖南教育,1998年12月初版。
王德威 《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杰譯,台北:麥田,2003年8月初版。
王德威 《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胡曉真、高嘉謙等譯,台北:麥田,2009年7月初版。
白春超 《再生與流變:中國現代文學的古典主義》,開封:河南大學,2006年6月初版。
余英時 《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台北:聯經,2004年12月初版。
李偉民 《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範,2005年4月初版。
李瑞騰 《晚淸文學思想論》,台北:漢光,1992年12月初版。
李歐梵 《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9月初版。
李歐梵 講演 《未完成的現代性》,季進編,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6月初版。
周國偉 《魯迅著譯版本研究編目》,上海:上海文藝,1996年10月初版。
周策縱 等 《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1979年12月初版。
周策縱 《五四運動史(上) 》(1959),王潤華等譯,台北:桂冠,1989年4月初版。
周策縱 《五四運動史》(1959),台北:龍田,1980年。
周陽山 編 《從五四到新五四》,台北:時報,1989年6月初版。
林 非 《魯迅和中國文化》,北京:學苑,1990年12月初版。
胡翠娥 《文學翻譯與文化參與:晚清小說翻譯的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2007年5月初版。
康來新 《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1990年8月初版。
梁實秋 《文學因緣》,台北:文星,1964年12月初版。
許壽裳 《我所認識的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12月初版。
陳平原 《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台北:二魚,2003年12月初版。
陳平原、夏曉虹 編 《觸摸歷史:五四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4月初版。
陳西瀅 《西瀅閒話》,台北:文星,1964年12月初版。
黃忠武 《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1980年12月初版。
楊 義 《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2005年4月一版四刷。
楊聯芬 《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11月。
劉進才《語言運動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魯迅紀念館 編《魯迅日本語作品集》,上海:上海文藝,1993年5月2刷。
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 編 《魯迅年譜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1981年12月初版。
賴芳伶 《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1994年9月初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6月初版。
鮑 晶 編 《魯迅「國民性思想」討論集》,天津:天津人民,1982年12月初版。
薛綏之 編 《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一輯,天津:天津人民,1981年12月初版。
蘇雪林 《我論魯迅》,台北:文星,1967年12月初版。
王宏志 編 《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12月初版。
范伯群 《禮拜六的蝴蝶夢——論鴛鴦蝴蝶派》,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
上海書店出版社 編 《中國近代文學的歷史軌跡》,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12月初版。
胡偉希 編 《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1年12月初版。
郭延禮 《中西文化碰撞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1999年12月初版。
趙孝萱 《鴛鴦蝴蝶派新論》,礁溪︰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12月初版。
陳平原 《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上)(中)(下)》,石家莊:河北人民,1997年12月初版。
周昌龍 《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1995年2月初版、南昌:百花洲文藝,2004年11月初版。
黃錦樹 《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2006年5月初版。

(美)古爾德納 《中國知識份子的興起》,台北:桂冠,1992年4月初版。
(美)劉 禾 《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3月初版。
(美)郭穎頤 《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雷頤譯,南京:江蘇人民,2005年7月初版。
(日)中島利郎 編 《台灣新文學與魯迅》,中和:前衛,2000年12月初版。
(日)伊藤虎丸 《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李冬木譯,石家莊:河北教育,2000年12月初版。

6.總目、資料彙編與其他

郭怡君 編 〈總目錄‧導論‧著者索引〉,簡荷生發行:《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附冊),(日)河原功監修,台北:南天,2001年6月復刻初版)。
黃美娥、黃英哲 編 《台灣漢文通俗小說集:Ⅰ、Ⅱ》,東京都:綠蔭書房,2007年6月初版。
黃英哲、中島利郎、下村作次郎 編 《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研究文獻目錄》,日本:綠蔭書房,2000年3月初版。

(日)中島利郎 編 《一九三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彭瑞金等七人校,高雄:春暉,2003年3月初版。
(日)中島利郎 編 《台灣探偵小說集》,東京都:綠蔭書房,2002年初版。
(日)中島利郎 編 《「新文學雜誌叢刊」總目、人名索引》,天理:台灣文學研究會,1992年初版。
(日)中島利郎 編 《西川滿全書誌》,大阪:中國文藝研究會,1993年初版。
(日)中島利郎 編 《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總目卅人名索引》,中和:前衛,1995年初版。
(日)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黃英哲 編 《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研究文獻目錄》,東京:綠蔭書房,2000年初版。(附錄:台灣鄉土文學論爭關係文獻目錄(1930-1934))
(日)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藝評論集》,東京:綠蔭書房,2001年初版。
(日)中島利郎 編 《「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總合目錄(附 台灣青年‧台灣):Ⅰ、Ⅱ》,東京:綠蔭書房,2000年初版。
(日)中島利郎 編 《「台灣時報」總目錄》,東京:綠蔭書房,1997年初版。
(日)中島利郎、林原文子 編 《「台灣警察時報」總合目錄》,東京:綠蔭書房,1998年初版。
(日)中島利郎、宋宜靜 編《「台法月報」總目錄》,東京:綠蔭書房,1999年初版。
(日)中島利郎、宋子紜 編 《臺灣教育總目錄卅索引:第124-497號(1912-1943)》,台北:南天,2001年初版)。

(二)期刊、專書論文

1.文學史及總體論

邱貴芬 〈「在地性」的生成:從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辨證〉,《中外文學》34卷10期,2006年3月。
陳芳明 《台灣新文學史》,《聯合文學》,1998年8月起,未完。
劉紀蕙 〈前衛的推離與淨化〉,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初版。
蕭阿勤 〈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創刊號,2005年9月。
黃得時 〈台灣新文學運動概觀〉,《台北文物》3:2、3:3、4:2,1954年8月、12月、1955年8月。
黃英哲、(日)下村作次郎 〈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硏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12月初版。

(日)松永正義,葉笛譯,〈關於鄉土文學論爭(1930-32年)〉,《台灣學術研究會誌》4,1989年12月。
(日)河原功 〈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上)(中)(下)〉,葉石濤譯,《文學台灣》1-3期,1991年12月、1992年3月、6月。

2.臺灣現代文學及其研究

王景山 〈魯迅和臺灣新文學〉,《中國論壇》31卷12期,1991年9月。
王曉波 〈五四時期文學革命與日據下臺灣新文學運動 (上) (下)〉,《中華雜誌》27卷6期、8期,1989年6月、8月。
朱 鋒 〈不堪回首話當年〉,《臺北文物》(季刊)3卷3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54年12月。
朱雙一〈《台灣民報》對五四新文學作品的介紹及其影響和作用〉,《臺灣研究集刊》4期,廈門:廈門大學,2008年12月初版。
呂興昌 〈論鄭坤五的「台灣國風」〉,胡萬川編,《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6月。
巫永福 〈呂赫若的點點滴滴〉,《文學台灣》創刊號,1991年12月。
李宗慈 〈訪黃得時,談郁達夫〉,《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二輯,台北:大呂,1987年12月
林淇漾 〈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林瑞明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月刊》第29期,1987年4月。
林瑞明 〈臺灣新文學運動理論時期之檢討(1920-1923)〉,《聯合文學》第9卷第2期,1992年12月。
林曙光 〈一逢永訣呂赫若〉,《文學台灣》6期,1993年4月。
施懿琳 〈周定山對民間文學的采錄及素材之運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年12月。
柳書琴 〈誰的文學?誰的歷史?——論日治末期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所主辦,2002年11月。
尉天驄 〈一步一步走向沒有光的地方!:從「五四」想到臺灣新文學〉,《中國論壇》28卷3期,1989年5月。
張 放 〈臺灣過客郁達夫〉,《聯合報》37版,1996年3月7日。
郭水潭 〈憶郁達夫訪臺〉,《臺北文物》(季刊)3卷3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54年12月。
陳少廷 〈五四與臺灣新文學運動〉,《大學雜誌》53期,1972年5月。
陳松溪 〈郁達夫的臺灣之行〉,原載《新文學史料》(季刊)28期,1985年8月,北京人民文學初版,復收入《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二輯,台北:大呂,1987年12月。
彭小妍 〈五四的「新性道德」:女性情欲論述與建構民族國家〉,《當代中國婦女研究》3期,1995年8月。
彭小妍 〈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臺灣新文學的起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期,1996年3月初版。
彭小妍 〈浪蕩天涯--劉吶鷗1927年日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2期,1998年3月初版。
彭小妍 〈《楊逵全集》--楊逵作品的版本問題、歷史與『國家』〉,《聯合文學》14卷9期,1998年7月初版。
彭小妍 〈五四文人在上海另類的劉吶鷗〉,《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12月初版。
黃得時 〈五四對臺灣新文學之影響〉,《文訊月刊》11期,1984年5月。
黃得時 〈郁達夫先生評傳〉(上)(中)(下),《臺灣文化》2卷6-8期,台北:臺灣文化協進會,1947年9-11月,頁15-17、21-24、21-24。
黃得時 〈郁達夫與臺灣--日據時期訪臺唯一的中國作家〉(1987),《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郁達夫卷》,台北:光復,1987年11月初版。
黃得時 〈郁達夫與臺灣--日據時期訪臺唯一的中國作家〉,《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郁達夫卷》(台北:光復,1987年11月初版),頁263-277。
黃得時 〈達夫片片〉,《臺灣新民報》,1936年12月20日起,連載19回。
楊千鶴 〈呂赫若及其日文小說之剖析〉,《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師範大學,1995年4月20-21日。
龍瑛宗 〈崎嶇的文學路--抗戰文壇的回顧〉,《文訊》,1983年12月。
戴國煇 〈郁達夫與台灣〉,陳鵬仁譯,《歷史月刊》,2002年9月。
藍博洲 〈揭開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生死之謎〉,收入氏著:《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8月初版。
鐘美芳 〈呂赫若創作歷程再探——以「廟庭」、「月夜」為例〉,《臺灣文學研討會》,淡水工商管理學院臺灣文學系籌備處,1995年11月。

(日)松永正義 〈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的新階段〉,葉笛譯,《新地》創刊號,1990年4月。
(日)池田敏雄 〈張文環兄及其周邊的事〉,張良澤譯,《臺灣文藝》73期,1981年。
(日)中島利郎 〈「西川滿」備忘錄——西川滿研究之現狀〉,涂翠花譯,黃英哲編:《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中和:前衛,1994年12月初版。

3.傳統漢語與報刊傳媒

黃美娥 〈差異卅交混、對話卅對譯: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梅家玲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麥田,2006年8月月初版。
楊永彬 〈日本統治初期日台官紳詩文唱和〉,吳密察、(日)若林正丈合編:《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2000年8月初版),頁105-181。

4.同化論述與殖民研究

毛文芳 〈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6期,2004年12月
王惠珍 〈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問題──以龍瑛宗為例〉,柳書琴、邱貴芬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4月初版。
吳叡人 〈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台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4月初版。
吳叡人 〈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卷2期,2006年6月。
姚人多 〈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期,2001年12月。
施 淑 〈台灣話文論戰與中華文化意識〉,《八‧一五:記憶和歷史》,2005年9月。
柳書琴 〈活傳媒:奉公運動下台灣作家張文環的異聲〉,《水筆仔》第八期,1999年12月。
柳書琴 〈被動員去動員:張文環與殖民地的戰時動員〉,靜宜大學中文系、台杏文教基金會、台灣日報臺灣副刊主辦:《第一屆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1998年12月19-20日。
柳書琴 〈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7,2004年12月。
崔末順 〈日據時期台灣左翼文學運動的形成與發展〉,《台灣文學學報》7期,2005年12月。
張文薰 〈1930年代臺灣文藝界發言權的爭奪--《福爾摩沙》再定位〉,《台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年2月。
許俊雅 〈冷筆寫熱腸--論呂赫若的小說〉,氏著:《臺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1994年11月初版。
陳培豐 〈由敘事、對話的文體分裂現象來觀察鄉土文學-翻譯、文體與近代文學的自主性〉,陳芳明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7年7月初版。
陳培豐 〈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台灣史研究》7:2,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12月。
蕭阿勤 〈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9卷1期,2002年6月。
謝肇禎 〈放屎百姓放屎命—論蔡秋桐作品的反殖民精神〉,《文學台灣》43期,2002年7月。
魏貽君 〈日治時期楊逵的文學批評理論初探〉,「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沙鹿:靜宜大學台文系,2004年6月19日。

(日)垂水千惠 〈台灣新文學中的日本普羅文學理論受容:從藝術大眾化到社會主義Realism〉,「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7月15、16日。
(日)中島利郎 〈日治時期台灣研究的問題點—根據台灣總督府的漢文禁止以及日本統治末期的台語禁止為例〉,彭宣譯,《文學台灣》46期,2003年4月。
(法)阿圖塞 〈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1969),氏著《列寧和哲學》杜章智譯,台北:遠流,1990年11月初版。
(英)佛 曼 〈法西斯主義〉,黃漢青譯,氏著《近代主義透視》,台北:龍田,1980年2月初版。
(美)哥倫波 〈什麼是現代?〉,樂黛云、(法)勒‧比雄編:《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10月初版。

5.晚清翻譯與現代五四

王中忱 〈媒體.民族國家論述.「新小說」觀的誕生〉,藍棣之、解志熙編,《遠去的背影:清華大學中文系紀念朱自清新文學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王宏志 〈「以中化西」及「以西化中」——從翻譯看晚清對西洋小說的接受〉,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王宏志 〈「暴力的行為」——晚清翻譯外國小說的行為及模式〉,收入所著《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王宏志 〈民元前魯迅的翻譯活動——兼論晚清的意譯風尚〉,收入所著《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王國偉 〈對傳統的嘗試性顛覆—析《小說時報》對近代小說變革的意義〉,《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1卷4期,2003年7月。
李德超、鄧靜 〈近代翻譯文學史上不該遺忘的角落——鴛鴦蝴蝶派作家的翻譯活動及其影響〉,《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卷1期,2004年1月。
李德超、鄧靜 〈清末民初對外國短篇小說的譯介(1898-1919)〉,《中國翻譯》24卷6期,2003年11月。
姜小凌 〈明治與晚清小說轉譯中的文化反思——從《新聞賣子》(菊池幽芳)到《電術奇談》(吳趼人)〉,收入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主編,《文化研究》5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曉真 〈知識消費、教化娛樂與微物崇拜—論《小說月報》與王蘊章的雜誌編輯事業〉,收入梅家玲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麥田,2006年。
范伯群 〈包天笑、周瘦鵑、徐卓呆的文學翻譯對小說創作之促進〉,收入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周昌龍 〈五四時期知識份子對個人主義的詮釋〉,《漢學研究》,1994年12月。
周昌龍 〈從五四到古典:周策縱先生的學術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周策縱教授紀念專輯》17卷3期,2007年9月。
周昌龍 〈從五四反禮教思潮看郁達夫作品中的倫理認同問題〉,台大中文系編:《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1996年4月。
周昌龍 〈魯迅的傳統和反傳統思想──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觀察〉,《漢學研究》10卷2期,1992年12月、《魯迅研究月刊》,北京:魯迅博物館,1993年10月。
周昌龍 〈評呂芳上:五四時期學界的新舊衝突〉,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1992年12月。
夏志清 〈《玉梨魂》新論〉,歐陽子譯,《聯合文學》1卷12期,1985年10月。
夏志清 〈新小說的提倡者:嚴復與梁啟超〉,收入所著《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
袁 進 〈近代偵探小說的高潮從何而來〉,《清末小說》28號,2005年12月1日。
袁 進 〈浮沈在社會歷史大潮中——論《花月痕》的影響〉,《社會科學》2005年4期。
張玉法 〈晚清的歷史動向及其與小說發展的關係〉,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學論文集》第三集,晚清小說討論會專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郭延禮 〈中國近代翻譯文學史的分期及其主要特點〉,收入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陳平原 〈清末民初言情小說的類型特徵〉,收入所著《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下)‧中國小說史論》,石家莊:河北人民,1997年。
陳俊啟 〈晚清小說的現代性追求:以公案/偵探/推理小說為探討中心〉,「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4年11月初版。
陳俊啟 〈晚清現代性開展中首開風氣的第一人陳季同(1852-1907)〉,越界與美學:晚清至現當代中國文人的自我形象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5年12月初版。
陳俊啟 〈晚清時期中國知識份子的西方之旅:以王韜為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系,2006年3月初版。
陳俊啟 〈吳宓與新文化運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6期,2007年 6月初版。
陳俊啟 〈晚清報刊雜誌中的小說讀者群體的形塑/消解〉,晚清小說的研究與思考學術研討會,民雄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年11月初版。
陳建華 〈拿破崙與晚清「小說界革命」:從《泰西新史攬要》到《泰西歷史演義》〉,《漢學研究》23卷2期,2005年12月。
陳建華 〈豈止「消閒」:周瘦鵑與1920年代上海文學公共空間〉,收入姜進編,《都市文化中的現代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錦珠 〈與社會感、道德感融合的寫情小說——論《恨海》〉,《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1997年11月。
黃錦珠 〈晚清寫情小說的情慾論述——以《新小說》、《月初版。月初版。小說》為中心〉,吳宏一教授六秩晉五壽慶暨榮休論文集編輯小組編《吳宏一教授六秩晉五壽慶暨榮休論文集》,台北:里仁,2008年7月初版。
黃錦珠 〈論吳趼人小說中的女性觀〉,胡曉真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12月初版。
黃錦珠 〈從發刊詞與徵文廣告看小說女作者的存在位置:以清末民初小說雜誌為觀察中心〉,「五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2009 年4 月23-25 日。
黃錦樹 〈境外中文,另類租借,現代性:論馬華文學史之前的馬華文學〉,《重寫馬華文學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辦,2002年12月20-21日。
楊聯芬 〈林紓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4期。
龔鵬程 〈俠骨與柔情——論近代知識份子的生命型態〉,收入所著《近代思想史散論》,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

(日)樽本照雄,〈清末民初的翻譯小說——經日本傳到中國的翻譯小說〉,收入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51-171。
美)林培瑞(Perry Link)原著,陳大道譯,〈一、二○年代的傳統式都市通俗小說〉,淡江大學《中文學報》8期,2003年7月,頁175-198。
(美)馬克夢(R. Keith McMahon)著,劉孟哲譯,〈現代中國前夕的性相結構——中國男性的多妻政治〉,《清華中文學報》1期,2007年9月,頁327-349。
(美)顧德曼(Bryna Goodman),〈向公眾呼籲: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收入姜進主編,《都市文化中的現代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95-223。

6.總目、資料彙編與其他

楊旻瑋 編 〈台灣出版的「五四」研究專書書目提要〉,收入周陽山編:《從五四到新五四‧附錄》,台北:時報,1989年6月初版。


(三)學位論文

1.文學史及總體論

林巾力 《「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論文,游勝冠教授指導,2008年12月。
崔末順,《現代性與台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年1月。
黃文車 《日治時期台灣福佬歌謠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蔡蕙如 《日治時期台灣民間文學觀念與工作之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陳昌明、胡萬川教授指導,2008年6月。
賴松輝 《日據時期台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1920-1937)》,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呂興昌教授指導,2002年6月。
羅秀美 《近代白話書寫現象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李瑞騰教授指導,2004年6月初版。

2.臺灣現代文學及其研究

王鈺婷 《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用》,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論文,林瑞明、邱貴芬教授指導,2009年1月。
朱嘉雯 《亂離中的追求——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康來新、李瑞騰教授指導,2002年5月
邱珮萱 《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師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侯作珍 《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徐秀慧 《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清文 《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陳芳明教授指導,2006年6月。
梁竣瓘 《中國大陸學者論台灣文學以小說為例》,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李瑞騰教授指導,2005年6月。
盛 鍇 《歷史與現代性:1970年代台灣文學與美術中的鄉土運動》,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論文,2004年。
許珮馨 《五○年代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許秦蓁 《戰後臺灣的上海記憶與上海建構》,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康來新教授指導,2003年6月。
陳明柔 《典範的更替卅消解與臺灣八○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文所博論,1999年6月。
楊 翠 《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臺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臺灣大學歷史所博論,2003年7月。
楊若萍 《台灣與大陸文學關係之歷史研究(1652年-1949年)》,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皮述民教授指導,2004年6月。其後,發行簡體字版。
董淑玲 《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蔡玫姿 《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鍾怡雯 《亞洲現代散文的中國圖象 (1949-1999)》,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
簡義明 《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清華大學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陳萬益教授指導,2008年7月。

王梅香 《肅殺歲月的美麗卅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復華 《反共卅懷鄉:戰爭中國家對分類秩序(集體認同)的重構-以1949年版中央日報臺灣版為分析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允元 《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臺灣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柯慶明教授指導,2007年6月。
李雅婷 《建構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台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唐玉純 《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徐崇嵐 《「鄉土」如何論戰?一個場域與權力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君慧 《蘇雪林散文研究 》,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燕萍 《人間的條件──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陳芳明教授指導,2000年12月初版。
許秦蓁 《重讀臺灣人劉吶鷗(1905-1940):歷史與文化的互動考察》,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康來新教授指導,1999年6月。
傅如絹 《張秀亞散文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曾鈴月 《女性、鄉土與國族-戰後初期大陸來臺三位女作家小說作品女性書寫及其社會意義初探》,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曉琪 《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蔡其昌 《戰後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1945-1959〉》,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年。
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臺作家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李瑞騰教授指導,1996年6月。
蕭阿勤 《國民黨政權的文化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1991年。
簡弘毅 《陳紀瀅文學與五○年代反共文藝體制》,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葉淑美 《徐志摩在台灣的接受與傳播》,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陳芳明教授指導,2009年7月。
羅淑芬 《五○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羅詩雲《郁達夫在台灣從日治到戰後的接受過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陳芳明教授指導,2009年6月。

3.傳統漢語與報刊傳媒

高嘉謙 《漢詩的越界與現代性:朝向一個離散詩學(1895-1945)》,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王德威教授指導,2008年1月。
尹子玉《葉榮鐘詩稿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李瑞騰教授指導,2008年6月。

吳明純 《國策、機關誌與再現書寫--以《台灣教育會雜誌》、《台灣愛國婦人》、《新建設》為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陳培豐,2008年6月。
吳毓琪 《台灣南社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陳昌明、施懿琳教授指導,1998年6月。
呂淳鈺 《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黃英哲、黃美娥教授指導,2004年6月。
室屋麻梨子 《《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鄭梓、陳培豐教授指導,2007年6月。
張志樺 《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及《風月》為探討文本》,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郭怡君 《《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政治大學中文所國文教學碩士論文,黃美娥教授指導,2007年6月。
蔡佩均 《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蔡佩玲 《「同文」的想像與實踐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謝雪漁的漢文書寫》,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黃美娥教授指導,2009年6月。

4.同化論述與殖民研究

王美惠 《1930年代台灣新文學作家的民間文學理念與實踐--以《台灣民間文學集》為考察中心》,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8年1月。
李文卿 《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廖炳惠、黃美娥教授指導,2009年1月。
李敏忠 《殖民地風景的書寫:1930年代臺灣白話小說文體風格研究》,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論文,呂興昌教授指導,2009年6月。
陳淑容 《戰爭前期台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40)》,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論文,林瑞明教授指導,2009年7月。
游勝冠 《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已由實學出版社印行)
黃惠禎 《左翼批判精神的緞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趙勳達 《「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一九三○年代台灣左、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論文,林瑞明教授指導,2009年6月。

江昆峰 《《三六九小報》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呂淳鈺 《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黃美娥、黃英哲教授指導,2004年7月。
宋宜靜《日治時期台灣鄉土文學論爭之研究》,日本岐阜聖德學園大學國際文化研究科修士論文,2000年2月。
李敏忠 《日治初期現代性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林佳惠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癥狀結構》,南華大學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林慧姃 《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已出版)
柳書琴 《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洪儀真 《三○年代和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的左翼思想及其背景之比較》,台大社會學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徐俊益 《楊逵普羅小說研究—以日據時期為範疇(1927-1945)》,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張安琪 《日治時期台灣白話漢文的形成與發展》,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桂華,《苦悶時代下的文學—一九三二年《南音》的文學訴求》,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許倍榕 《30年代啟蒙「左翼」論述--以劉捷為觀察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7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