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俗文學傳播空間之研究--以會書、書會、書林為討論範疇-林欣

論文分類 碩士論文
姓名 林欣
標題 俗文學傳播空間之研究--以會書、書會、書林為討論範疇
指導教授 鄭阿財
畢業日期 2009-07
摘要 俗文學研究,從1922年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創刊《歌謠周刊》作為發始,之後相關的學術史討論、民間故事、歌謠、小戲的採集、敘錄編纂,研究成果蒸蒸日上。由於俗文學的體類廣大,因此儘管在各個文體門類的研究成果上不乏深入之作,但卻少有研究者對每種俗文學文本做綜合性的討論。
在空間的概念裡面,除了一般所熟知的「物理空間」之外,事實上由人文地理學概念出發的「人文空間」,亦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的討論重點。人存在於物理的空間之中,人的生活軌跡與社會的運行交互作用形成文化。人作為一個書寫的主體,書寫著周圍空間與自身的關係,進行著文學活動。可見文化、空間與文學這三者之間有著相互指涉的關係。文學活動的軌跡為文化的一部份,人類文化活動亦不脫離空間的範疇,因此,從空間的角度來討論俗文學的傳播做一個跨文類統一性質的討論是有其必要的。藉由討論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本文企圖為俗文學的文學傳播研究架構起時間、空間、文類等面向,使得俗文學傳播的討論能夠立體化。
本論文主要討論的範疇有三:一、口頭傳播的會書,這部分討論與口頭傳播相關的空間,諸如廟會、瓦舍、天橋等固定與臨時的表演空間。從表演空間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空間可以劃分為臨時與固定兩種。並且臨時的空間有漸趨固定化的趨向,影響空間質變的因素就在於人的參與。在臨時空間中,空間是主體,人參與空間內的活動。等到人固定持續的參與空間中的活動,臨時的表演空間便會質變成固定的空間(書場、戲園)。此時,固定空間的主體變成人,藝人在固定空間精進演出品質,顧客在此消費空間的氣氛。二、俗文學創作的主體——書會。在書會的討論中,可以發現空間與人主客體互動異位的現象,人是空間的主體。從書會的範疇定義中,發現這些無名的創作者在空間的活動情形和對俗文學傳播的影響。三、最後以書坊、書攤、賃書舖為中心,討論在這些同樣以文字做為傳播的空間裡,不同的聚落、客群與商業如何呈現出各自獨特的傳播文化。統言之,透過空間角度的研究,我們得以重新看到俗文學傳播中,空間和人的主客體互融,以及在相同空間下由於群體行為的不同所展現出的各異傳播文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以書名筆劃為序)
(一)俗文學文本(以書名筆劃為序)
《一至十倒番》:佚名。收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
《二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原著、石昌渝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二簧反調四板》:佚名。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3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八能奏錦》:明.黃文華選。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5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三國志》:清.永和齋鈔本。傅斯年圖書館藏。
《大晉中興》:清.興隆齋鈔本。傅斯年圖書館藏。
《五倫全備忠孝記》:明.邱濬。收於《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37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牛頭山番將窮帶讚》:佚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4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古今小說》:明.馮夢龍編。明天啟年間,天許齋刊本,古本小說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古本小說叢刊》第31輯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古今小說》:明.馮夢龍編刊、魏同賢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佚名。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玉谷調簧》:明.吉州景居士輯。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2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全元雜劇三編》:楊家駱編。臺北:世界書局,1973年。
《如願迎新》:佚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5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西唐》:清.崔記抄本。傅斯年圖書館藏。
《西廂記諸宮調》:金.董解元。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
《吳歟萃雅》:明.梯月主人選。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11、12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和北番》:清.永隆齋鈔本。傅斯年圖書館藏。
《岳武穆》:佚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4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拍案驚奇》:明.凌濛初原著、石昌渝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青石山》:佚名。收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
《紅旗捷報》:佚名。見《子弟書集第一輯》:波多野太郎。收於波多野太郎編:《中國語文資料彙編——解題第4篇》,東京都:不二出版,1994年。
《美姻緣風月桃源景》:明.朱有燉。收於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三)》,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重校金印記》:明.蘇復之。收於《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27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風月錦囊》:明.徐文昭編。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37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時調青昆》:明.黃儒卿選。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9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桃花記》:清.文藝齋。東京大學雙紅堂文庫藏。
《荊楚臣對玉梳記》:元.賈仲民。收於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三)》,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張協狀元校釋》:宋.九山書會編纂;胡雪岡校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掃地》:佚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4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清平山堂話本》:明.洪鞭編、譚正璧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逛護國寺》:佚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39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雪花豹書讚》:佚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4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清.張彝宣。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750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插圖水滸全傳校訂本》:元.施耐庵、明.羅貫中著、王利器校訂。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詞林一枝》:明.黃文華選輯。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4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新刊全相說唱包待制出身傳三種》:佚名。收於《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新刊奇妙全相註釋西廂記》:佚名。收於古本戲曲叢刊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初集》1。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佚名。收於《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萬曲長春》:明.萬曆刊本。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6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萬花小曲》:清.佚名輯。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79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萬錦嬌麗》:明.不著撰人。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21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義犬記》、《回頭岸》、《推磨記》、《育怪圖》、《屠牛報》、《老年福》:清.待鶴齋刊本。北京大學圖書館編:《不登大雅堂珍本戲曲叢刊》第23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對刀罵子》:佚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6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摘錦奇音》:明.襲正我輯。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3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漢鍾離度脫藍采和》:佚名。收於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三編》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73年。
《劉盼春守志香囊怨》:明.朱有燉。收於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三)》,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樂府精華》:明.劉君錫輯。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1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燒靈改嫁》:佚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40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醒世恒言》:明.馮夢龍編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黔之驢》:佚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40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徽池雅調》:明.熊稔寰輯。收於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7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雙官誥》:清.天順齋鈔本。傅斯年圖書館藏。
《警世通言》:明.馮夢龍編刊、魏同賢校點。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二)一般古籍(以書名筆劃為序)
《七修續?n:明.郎瑛。《續修四庫全書》112冊,據揚州市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也是園藏書古今雜劇目錄》:清.黃丕烈。收於楊家駱主編,《國學名著珍本彙刊》,《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7冊,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大唐新語》:唐.劉肅。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太和正音譜》:明.朱權。據上海商務印書館印之涵芬樓秘笈第九集所收之洪武年間刻本。臺北:學海書局,1991年。
《少室山房筆叢》:明.胡應麟。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北東園筆錄四編》:清.梁恭辰。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叢刊.一編》第8冊。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古夫于亭雜錄》:清.王士禎。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全唐詩》:清聖祖御定。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西湖老人繁勝錄》:宋.不著人。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邗江三百吟》:清.林蘇門。收於《中國風土志叢刊》27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戒菴老人漫筆》:明.李詡。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收於《四部叢刊》經部80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杭俗遺風》:清.范祖述。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東京夢華錄箋注》: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東觀漢記校注》: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武林舊事》:宋.周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南村輟耕錄》:元.陶宗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部新書》:宋.錢易。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叢刊》第6編第2冊。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南豐先生元豐類?n:宋.曾鞏。《四部叢刊初編》143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咸淳臨安志》:宋.潛說友纂修、清.汪遠孫校補。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49號。臺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
《帝京歲時紀勝》:清.潘榮陛。收於《續修四庫全書》8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春渚紀聞》:宋.何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范文正公集》:宋.范仲淹。《四部叢刊初編》135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書林清話:附書林餘話圖文本》:清.葉德輝。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校訂錄鬼簿三種》:元.鍾嗣成著、王鋼校訂。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海上冶遊備覽》:清.指迷生輯。寄月軒主光緒17年(1891)刻本,轉引自宋莉華:《明清時期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海陬冶遊錄》:清.王韜。收於《叢書集成續編》2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得一錄》:清.余治。據清.同治8年得見齋刻本影印。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
《清稗類鈔》:清.徐珂編撰。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莊簡集》:宋.李光。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1128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都門紀略》:清.楊靜亭。收於《中國風土志叢刊》14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都城紀勝》:宋.耐得翁。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陶庵夢憶》:明.張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壺天錄》:清.百一居士。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揚州畫舫錄》:清.李斗。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渭南文集》:宋.陸游。《欽定四庫全書薈要》388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雲谿友議》:唐.范攄。收於《四部叢刊廣編》29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傳奇彙考標目》:清.不著撰人。楊家駱主編:《國學名著珍本彙刊》,《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7冊。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新校本後漢書》:南朝.范曄。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萬曆野獲編》:明.沈德符。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農田餘話》:元.長谷真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3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道咸以來朝野雜記》:清.崇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夢粱錄》:宋.吳自牧。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漢書》:漢.班固。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齊東野語》:宋.周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醉翁談錄》:宋.羅燁。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燕市負販瑣記》:清.張江裁輯。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叢刊.九編》第8集。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燕市貨聲》:清.閒園鞠農編。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九編》第8集。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燕京歲時記》:清.富察敦崇。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舊京瑣記》:清.枝巢子。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0年。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撰。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二、研究專著(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R.埃斯皮卡(Robert Escarpit)著,顏美婷編譯:《文藝社會學》。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法】傅柯(Mic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美】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輝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么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于天池、李書:《宋金說唱伎藝》。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于希賢:《北京風物志》。北京:北京旅遊出版社,1984。
大木康:《明末江南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社,2004年。
山東省惠民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惠民縣志》。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井上進:《中國文化出版史——書物世界知風景》。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2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王秋桂編:《李家瑞先生通俗文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王國維:《論曲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______:《兩浙古刊本考》,收於《王國維先生全集》。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
王清原、牟仁隆、韓錫鐸著:《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吳晟:《瓦舍文化與宋元戲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1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辰冬:《三國、水滸與西遊》。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
沈新林:《同源而異派──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比較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汪榮寶:《法言義疏》。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
岳永逸:《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
林正秋:《南宋都城臨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動與流轉: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門玉彪等著:《黃河三角洲民間音樂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阿英:《小說三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____:《小說閒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
孫楷第:《述也是園舊藏古今雜劇》。北平:圖書季刊社,1940年。
______:《滄州集》。原由中華出局1965年出版,本論文使用版本為,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徐蔚南:《民間文學》。上海:世界書局,1927年。
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崔蘊華:《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次溪:《天橋叢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張靜廬輯:《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二編》。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許振東:《十七世紀白話小說的創作與傳播——以蘇州地區為中心的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連闊如:《江湖叢談》。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陳汝衡:《宋代說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______:《說苑珍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傅惜華編:《北京傳統曲藝總錄》。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湯用彬,彭一卣,陳聲聰編著:《舊都文物略》。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程毅中:《明代小說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馮沅君:《古劇說彙》。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黃應貴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
黃鎮偉:《坊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喬健編著:《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葉德鈞:《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趙景深:《小說戲曲新考》。上海:世界書局,1943年。
閨泉:《江湖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劉禎:《民間戲劇與戲曲史學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劉輝:《小說戲曲論集》。臺北:貫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______著,劉英民等編:《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最早在1926年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本論文使用的版本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盧世華:《元代平話研究——原生態的通俗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______:《戲文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青平、曾虹譯:《中國短篇小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
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三、單篇論文(以作者筆畫為序)
大木康:〈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收於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文哲所籌備處,2001年。
王鍾翰:〈北京書肆記〉,收於張靜廬輯:《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現代甲編》。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11卷3期,2000年9月。
代福梅:〈如何進一步開發惠民縣胡集燈節書會〉,《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年第7期,2008年。
吳戈:〈書會才人考辨〉,《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1988年。
吳晟:〈書會才人補證〉,《文獻季刊》第3期,2000年7月。
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收於張靜廬輯:《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現代甲編》。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李豐楙:〈台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收於漢學研究中心編輯:《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5年。
紀德君:〈從案頭走向書場——明清時期說書對小說的改編及其意義〉,《文藝研究》第10期,2008年。
郝沛然:〈鄉村貿易與民間書會——以山東省胡集書會為例〉,《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第2期,2009年。
張獻青:〈胡集書會〉,《文史知識》2009年第4期。2009年。
崔蘊華:〈百本張與子弟書書坊〉,《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2004年。
郭英德:〈元明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求是學刊》1999年第2期,1999年。
郭振勤:〈宋元書會考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1991年9月。
陳萬鼐:〈元代「書會」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96年第1期,2007年6月。
陳錦釗:〈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世紀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第22卷第2期,2003年5月。
傅承洲:〈擬話本的概念缺失〉,《文藝研究》第4期,2008年。
傅惜華:〈百本張戲曲書籍考略〉,收於張靜盧輯:《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二編》,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曾永義:〈宋元瓦舍勾欄及其樂戶書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年7月。
黃仕忠、李芳:〈子弟書之研究與回顧前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1期,2007年3月。
黃敬欽:〈宋元時代貨郎研究〉,《中華文化學報》第2期,1995年。
黃繼元:〈馬街書會:說書談唱「書狀元」〉,《傳承》第4期,2008年。
喬健:〈樂戶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地位與角色〉,《漢學研究》第32期,1998年。
____:〈傳統中國底邊社會管窺〉收於王秋桂主編:《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年。
____:〈底邊階層與底邊社會;一些概念、方法與理論的說明〉,收於宋文薰、李亦園、張光直主編:《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臺北:南天書局,2002年。
增田涉:〈論「話本」一詞的定義〉,收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歐陽光:〈「書會」別解〉,《文史》2003年第2輯,2003年。
______:〈宋元書會研究〉,收於徐志平主編:《傳播與交融——第二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2006年。
______:〈書會別解〉,《文史》第63期,2003年。
潘建國:〈古代小說租賃業漫話〉,《文史知識》第6期,2001年。
______:〈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
鄭阿財:〈論文學文獻的傳播與明代俗文學的發展〉,收於南華中文系主編:《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2005年。
繆荃孫:〈琉璃廠書肆後記〉,收於張靜廬輯:《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現代甲編》,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羅麗容:〈《錄鬼簿》中所載「書會」、「才人」對元劇發展之影響〉,《東吳中文學報》第5期,1999年5月。

四、學位論文(以作者筆畫為序)
王青:「馬街書會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王詩瑜:「說唱與敬神——對馬街書會說唱藝人及『還愿戲』表演的田野考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汪詩佩:「從元刊本重探元雜劇──以版本、體製、劇場三個面向為範疇」。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馬志飛:「馬街書會民間曲藝活動的社會機制研究(1979-2007)」。福建: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博士論文,2008年5月。
馬強:「關於河南馬街書會起源的音樂研究」(青島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張玉:「民間藝人、書會傳承與鄉民社會——胡集書會調查與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民俗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3月。
郭姿吟:「明代書籍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五、電子資料庫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http://shanben.ioc.u-tokyo.ac.jp/index.html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漢籍目錄資料庫
http://www3.ioc.u-tokyo.ac.jp/kandb.html
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圖籍目錄資料庫
http://140.109.138.5/ttscgi/ttsweb?@0:0:1:fsndb2@@0.7309346912963064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全文影像資料庫
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fsn/ttsweb?@0:0:1:fsnmeta::/ttsweb/fsn/opac.htm@@0.4691399515863652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