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分類 | 碩士論文 |
---|---|
姓名 | 胡琇淳 |
標題 | 「遊與觀」:《老殘遊記》行旅者生命的外遊與內省 |
指導教授 | 謝大寧 |
畢業日期 | 2009-07 |
摘要 | 《老殘遊記》作為清末代表性文學作品,不僅膾炙人口,更被譽為極富藝術價值之作、甚而選入教材。自《老殘遊記》傳世以來相關論述著作之研究眾多,尤以深入探討作者劉鶚的背景資料為大宗,因此本論文便在學者的研究築基下進而思考作者與小說文本之間的相互關係。 本論文將《老殘遊記》放置於詮釋學的脈絡下,以恰當地、更好地理解小說之前提,試圖回歸小說語境蘊含的文學象徵,透過「遊」與「觀」的視角,串連「清官」、「情欲」與「地獄夢遊」三條主線,刻畫出小說文本的整體意涵,並撐開文學背後的語言生命力。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按作者姓名筆劃先後排列) 一、書籍 【清】劉鶚:《老殘遊記》(臺北:桂冠,1988年) 【清】劉鶚:《老殘遊記初二集及其研究》(臺北:世界,1958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 1998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2003年) 王學鈞:《劉鶚與老殘遊記》(沈陽:遼寧教育出版,1992年) 安東尼.紀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 艾德華.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1997年) 艾梅蘭(Maram Epstein) 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2005年) 伯格:《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余安邦主編:《情、慾與文化》(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1992年)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 吳淳邦:《晚清諷刺小說的諷剌藝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4年) 呂格爾著、陶遠華等譯:《解釋學與人文科學》(河北:新華書店,1981年) 李瑞騰:《老殘夢與愛:《老殘遊記》的意象研究》(臺北:九歌,2001年) 李歐梵:《西潮的彼岸》(臺北:時報,1979年) 孟瑤:《中國文學史》(大中國,1980年) 帕瑪:《詮釋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林瑞明:《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1999年) 阿英:《小說三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香港:中華書局,1973年) 阿部正雄著,王雷泉、張汝倫譯:《禪與西方思想》(臺北:桂冠,1992年) 阿斯特、施萊爾馬赫、狄爾泰、海德格等著,洪漢鼎譯:《詮釋學經典文選》(台北:桂冠出版,2002) 保羅.里克爾(Paul Ricoeur)著,翁紹軍譯:《惡的象徵》(臺北:桂冠,1992年) 柯志明:《惡的詮釋學:呂格爾論惡與人的存有》(臺北:五南圖書,2008年)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上海:上海書店,1980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74年) 時萌:《中國近代文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海德格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北京: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海德格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 高達美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5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1990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譯:《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臺北:商周2005年) 張健:《中國文學散論》(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1971年)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 從北大到台大》(臺北:麥田,2005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1998年) 普實克著、李燕喬等譯:《普實克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集》(長沙:湖南文藝出版,198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1987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縣:漢京文化,1992年) 劉德隆、朱禧、劉德平著:《劉鶚小傳》(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劉德隆:《劉鶚散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蔣逸雪:《劉鶚年譜》(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 鄭明娳:《珊瑚撐月》(臺北:漢光,1991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1992年) 霍夫爾(Hoffer Eric)著,梁永安譯:《狂熱份子》(臺北:立緒,2004年) 譚嘉定:《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1976年) 二、單篇論文 Gernot Bo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期(2003年4月) 尹德翔:〈跨文化旅行研究對遊記文學的啟迪〉《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第11期) 王子淳:〈試說璵姑〉《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24、25期(1994年第1、2期) 王立群:〈遊記的文體要素與遊記文體的形成〉《文學評論》(2005年第5期) 王學鈞:〈《老殘遊記》的禪智慧—逸雲釋論〉《明清小說研究》(1994第2期) 王學鈞:〈《老殘遊記》非譴責小說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2004年8月) 王學鈞:〈《老殘遊記》悟道詩釋證─劉鶚與太谷學派關系論片〉《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10卷第4期(1997年) 王學鈞:〈老殘、逸雲參悟的四句偈〉《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8卷第6期(1995年) 王學鈞:〈劉鶚《述懷》釋論──劉鶚與太谷學派之關系片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10卷第2期(1997年) 王學鈞:〈劉鶚的自辯狀-《老殘游記》〉《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8卷第3、4期(1995年) 王學鈞:〈劉鶚的自辯狀-《老殘遊記》〉《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3-4期) 古正美:〈佛教與女性歧視〉《當代》第十一期(1987年3月) 田同旭:〈《老殘游記》清官批判思想之探源〉《山西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03年2月) 何乏筆:〈氣氛美學的新視野-評介伯梅〈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期(2003年4月) 吳淳邦:〈晚清四大小說的諷刺對象〉,收入《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1998年)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â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十卷四期(1999年12月) 李辰冬:〈「老殘遊記」(劉顎)的價值 (上)〉《學粹》第15卷第3期(1973年3月) 李辰冬:〈老殘遊記的價值 (下)〉《學粹》第15卷第4期(1973年6月) 李明輝:〈康德的「根本惡」說-兼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1994年) 阿英:〈關於《老殘遊記》-《晚清小說史》改稿的一節〉收於《小說三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柯志明:〈惡的詰難-康德根本惡說的反思〉《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12期(2000年12月) 段懷清:〈最長的一夜:論《老殘遊記》的整體性〉《浙江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夏志清:〈老殘遊記新論〉,收入《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1998年) 徐靜嫻:〈老殘遊記的深層結構〉《輔大中研所學刊》(1991年10月) 特蘭德.赫利奇:〈《老殘遊記》:諷喻敘事〉,收入《從傳統到現代-19至20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皋新、沈新林:〈古代遊記發展初探〉《蘇州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張淑香:〈邂逅女神—解《老殘遊記二編》逸雲說法〉,收入《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1996 年) 梅新林、崔小敬:〈遊記文體之辨〉《文學評論》(2005年第6期) 陳俊啟:〈《老殘遊記》中的「個人主觀主義」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涵〉《文與哲》(2008年) 陳俊啟:〈徘徊於傳統與現代之間-晚清文人劉鶚的一個思想史個案考察〉《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三十卷 第一、二期合刊本(2001年12月) 陳濤:〈旅遊文學:現代性的理論闡釋〉《西南民族學院院報》2000年第1期 程文超:〈「遊」者的視線內外—《老殘遊記》的文化思考〉《中山大學學報》第2期(1998年) 劉大紳:〈關於「老殘遊記」〉,收錄於《老殘遊記附錄》(臺北:桂冠圖書,1988年) 劉渝:〈《老殘遊記》—劉鶚救國安天下方略的藝術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9卷第4期(1996年) 劉瑜:〈論劉鶚《老殘遊記》的創作心理動機〉《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24期、25期(1994年第1、2期) 劉德隆:〈劉鶚的夢說〉《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二十七期(1994年第4期) 劉蕻、劉德威:〈論《老殘遊記》、《二集》和《補篇》的哲學特質〉《南京理工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鄭金川:〈梅洛.龐蒂論身體與空間性〉《當代》第三十五期(1989年3月) 鄭毓瑜:〈抒情、身體與空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反思〉《淡江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06年12月) 樽本照雄:〈劉鐵雲與《老殘遊記》〉,收錄於《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樽本照雄:〈《老殘遊記》中人物塑造的問題〉《山東師大學報》(1985年第2期) 賴鍚三:〈〈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期(2008年3月) 謝大寧:〈經典的存有論基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七期(2005年12月) 謝大寧:〈經典的存有論基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九期(2007年6月) 鄺兆江:〈從《老殘遊記》看劉鶚對「自我」的探求〉《靜宜人文學報》(2003年12月) 龔鵬程:〈從夢幻與神話看《老殘遊記》的內在精神〉《幼獅月刊》第八十四卷第五期(1978年11月) 三、學位論文 方哲桓:《老殘遊記析論》(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6年) 王瑞雪:《劉鶚及其老殘遊記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5年) 吳昭雲:《老殘遊記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李嵐:《行旅體驗與文化想象》(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文學所博士論文,2007年) 淡島成高:《劉鶚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4年) 蔡文賓:《劉鶚《老殘遊記》的敘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