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蘇童小說的女性人物研究-吳佳珍

論文分類 碩士論文
姓名 吳佳玲
標題 蘇童小說的女性人物研究
指導教授 黃錦珠
畢業日期 2009-07
摘要 蘇童以1987年發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成為先鋒派代表人物。〈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與〈罌粟之家〉以破敗鄉村為背景,追憶敘事者先祖的生活。早期鄉村的女性人物,反映舊時代女人在家族的地位,以及生存的艱辛與苦難,是蘇童挖掘原始生命力的對象,也使蘇童小說產生「重女輕男」的現象。之後以香椿樹街為背景的城市女性人物,則在較為開放的資本商業活動中,透過人際的往來展現其不同於鄉村女性人物的另一面向,甚至可視為轉往紅粉時期描寫婦女生活的最初契機,表示紅粉時期的女性人物並非突然出現,是隨蘇童寫作過程逐步發展而來。此外,紅粉時期之後,蘇童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又有何衍化、變異,這是筆者深感關注的問題,於是興起探討蘇童小說中女性人物的動機。本論文以最受矚目的紅粉時期做為蘇童小說的分水嶺,分別觀察早於紅粉時期,及晚於紅粉時期的作品,以探究蘇童小說在不同時期賦予女性人物的意義,及其小說中女性人物的轉變。
在研究架構上,本論文分為三個部分對蘇童小說的女性人物進行研究與探討。第一部分以紅粉時期之前的女性人物為探討重心,研究範圍包括〈江邊的女人〉、〈青石與河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罌粟之家〉、〈雜貨店的女人〉、〈南方的墮落〉、〈逃〉、〈舒農〉等八種述及女性人物生活,且主題皆為南方印象的建構者為討論範圍。鄉村女性人物方面,以探討在衰敗家族史為主軸的小說中,女性人物的命運如何受到家族的影響,以及面臨男性人物離去,必須獨自在充滿災難的環境中謀生的女性人物。並關注早期生活於城市的女性人物與人之間的互動,及城市生活對女性人物生命的影響,看蘇童如何透過女性人物的處境與生命歷程呈現心中的南方印象。第二部分則以蘇童最受矚目的紅粉時期為討論對象,研究範圍包括〈妻妾成群〉、〈婦女生活〉、〈紅粉〉、〈另一種婦女生活〉、《米》、〈已婚男人楊泊〉、〈離婚指南〉等七種述及女性人物生活的小說為討論範圍,以釐清此時期女性人物的特徵,及蘇童透過這些女性人物生活的營造所傳達的意涵。最後則由紅粉時期之後的小說為討論重心,重點在於探討紅粉時期之後,蘇童小說女性人物的變化,無論是沿襲、弱化,或是賦予女性人物不同於以往的面向,或是因對生活事件進行更廣泛的整體觀照,對女性人物形象產生的影響,皆是蘇童後期小說女性人物之討論重點。透過這三個部分對蘇童小說的女性人物進行較為整體的關照,以較全面的呈現蘇童小說女性人物的特色及變化。
參考文獻 一、蘇童作品(按書名筆劃排序)
(一)期刊作品(未結集成書)
〈女同學們二三事〉,《花城》,2001年第4期,頁29-38。
〈水閘〉,《小說林》,1986年第2期,頁28-33。
〈冬露〉,《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3月,頁234-240。
〈江邊的女人〉,《青春》,1984年第4期,頁40-47。
〈岔河〉,《作家》,1986年8月,頁16-20。
〈茨菰〉,《北京文學》,2008年第4期,頁108-114。
〈第八個是銅像〉,《青春》,1983年第7期,頁7-13。
〈新時代的白雪公主〉,《大家》,1999年第4期,頁97-102。
(二)蘇童出版作品
《一個朋友在路上》,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十一擊》,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十八相送:蘇童短篇小說編年:1995-1996》,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天使的糧食》,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白沙:蘇童短篇小說編年:1997-199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米》,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你丈夫是幹什麼的》,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我的帝王生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把你的腳綑起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狂奔:蘇童短篇小說編年:1990-199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刺青》,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刺青時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河流的秘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河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妻妾成群》,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武則天》,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南方的墮落》,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垂楊柳:蘇童短篇小說編年:2000-2006》,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城北地帶》,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紅粉》,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紅粉》,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香椿樹街的故事》,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5年。
《哭泣的耳朵》,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桑園留念:蘇童短篇小說編年:1984-198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紙上美女》,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蛇為什麼會飛》,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年。
《尋找燈繩》,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散文的航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菩薩蠻》,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傷心的舞蹈》,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楓楊樹山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當代中國小說名家珍藏版‧蘇童卷》,北京:文化文藝出版社,2001年。
《碧奴》,台北:大塊文化,2007年。(《碧奴》,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
《離婚指南》,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離婚指南》,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蘇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蘇童》,香港:明報月刊、明報出版社,1999年。
《蘇童文集:少年血》,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
《蘇童文集:世界兩側》,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
《蘇童文集:婚姻即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
《蘇童文集:後宮》,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
《蘇童文集:末代愛情》,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
《蘇童文集:蝴蝶與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蘇童文集:水鬼手冊》,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
二、蘇童訪談錄(以下按作者筆劃排序)
蘇童、林舟:〈永遠的尋找-蘇童訪談錄〉,《花城》1996年第1期,頁105-111。
蘇童、譚嘉:〈作家蘇童談寫作〉,原載《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5期,收入孔范今、施戰軍主編;陳晨編選:《蘇童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頁55-60。
蘇童、王宏圖:《蘇童王宏圖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蘇童、周新民:〈打開人性的皺折──蘇童訪談錄〉,《小說評論》2004年第2期,頁25-35。
蘇童、張學昕:〈回憶‧想像‧敘述‧寫作的發生〉,《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6期,頁46-58。
三、研究專著
David D.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台北:書林,2005年。
Lu Tonglin ,“ Misogyny , cultural nihilism , and oppositional politics :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erimental fiction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alifornia,1995。
王景濤、林建法著:《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撕碎,撕碎,撕碎了是拼接》,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1年。
王曉明著:《潛流與漩渦──論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家的創作心理障礙》,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評點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故事片‧戲曲片)1977-1994》,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年。
孔范今、施戰軍主編;陳晨編選:《蘇童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吳義勤:《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藍棣之、李復威主編,李洁非、楊劼選編:《尋找的時代──新潮批評選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道新:《中國電影史專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瑞騰編:《評論30家: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1978-2008(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朱偉編:《中國先鋒小說》,廣東:花城出版社,1990年。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孟繁華、程光煒著:《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季紅真:《眾神的肖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季紅真:《叛逆女神的不歸之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金漢:《中國當代小說史》,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
金漢、馮雲青、李新宇主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施淑著:《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洪子誠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當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6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張清華:《天堂的哀歌》,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
張子樟:《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陳曉明選編:《中國先鋒小說精選》,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曉明:《陳曉明小說時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曉明:《表意的焦慮》,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台北: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劉傳霞:《被建構的女性:中國現代文學社會性別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鄺邦洪:《新時期小說創作潮流研究》,廣東:廣東人民,1997年。
龐守英:《反思與追尋──中國當代文學雜談》,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四、期刊論文
丁帆:〈「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同步滲透中的文學〉,《文訊》第231期,2005年1月,頁33-40。
王海燕:〈蘇童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80-85。
王麗梅:〈由性到情:〈妻妾成群〉的欲望抒發〉,《北方論叢》,2007年第6期,頁35-37。
王幹:〈蘇童意象〉,原載《花城》1992年第6期,收入孔范今、施戰軍主編;陳晨編選:《蘇童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頁187-202。
王德威:〈「世紀末」的先鋒:朱天文和蘇童〉,《今天》1991年第2期,頁95-102。
王德威:〈「扮皇帝,我在行,我作皇帝比人強…」評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聯合文學》1992年12月,頁174-176。
王德威:〈南方的墮落與誘惑〉,《讀書》1998年第4期,頁70-80。
石曉楓:〈蘇童、余華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及其意義論述〉,《中國學術年刊》,2004年3月,頁203-223、271。
別松梅:〈高掛的燈籠分外紅──簡評舞劇《大紅燈紅高高掛》〉,《電影評介》2009年第9期,頁92、106。
吳義勤:〈蘇童小說的生命意識〉,《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頁116-121。
吳義勤、劉永春:〈先兆與前奏──20世紀80年帶先鋒作家走向90年代的轉型歷程〉,《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51-55。
吳義勤:〈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文學批評〉,《文藝研究》,2005年第5期,頁59-66。
吳瓊:〈作為話語敘述與作為故事的敘述──從小說到電影看《紅粉》的敘事策略〉,《電影藝術》1995年第4期,頁81-85。
李其綱:〈蘇童放飛的姊妹鳥〉,《文學評論》,1989年3月,頁92-97。
李振聲:〈讀蘇童〉,原載《上海文論》1988年第3期,收入孔范今、施戰軍主編;陳晨編選:《蘇童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頁109-119。
李奭學:〈「妻妾成群」,蘇童寶刀老矣?〉,原載《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6月6日,收入李瑞騰編:《評論30家: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1978-2008(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頁355-359。
汪雙英〈由《婦女生活》看蘇童筆下的婦女世界〉,咸寧學院學報,2007年第27卷第5期,頁102-103。
孟悅:〈蘇童的「家史」與「歷史」寫作〉,《今天》,1990年第2期,頁84-93。
周安華、易前良:〈論中國當代電視劇意識形態「世俗化」的選擇──以電視連續劇《紅粉》為例〉,《現代傳播雙月刊》2007年第2期,頁58-60。
周新民:〈生命意識的逃逸──蘇童小說中歷史與個人關係〉,《小說評論》,2004年第2期,頁35-41。
林舟:〈女性生存的悲歌:蘇童的三篇女性視角小說解讀〉,原載《當代文壇》1993年第4期,收入孔范今、施戰軍主編;陳晨編選:《蘇童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頁224-230。
林熒嬌:〈魔域卅魔慾:蘇童《米》中的城市父權隱喻與女性身體政治〉,《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2003年7月,頁93-118。
林翠萍:〈蘇童的女性世界及其創作心態初論〉,《寧夏師專學報》,1997年4月,頁38-43。
南帆:〈再敘事:先鋒小說的境地〉,《文學評論》1993年第3期,頁21-32。
秋野:〈妻妾的悲哀與女性的解放《妻妾成群》〉,《作品與爭鳴》,1990年4月,49-51頁。
徐業東:〈蘇童筆下的女性管窺〉,《南都學壇》,1994年第1期,頁62-65。
耿菊秋:〈對人的傳統悲劇的當代關注:《妻妾成群》文化意蘊解讀〉,《文學評論家》,1992年3月,頁50-52。
郜元寶:〈匱乏時代最后的憑吊者——談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頁51-58。
游淑珺:〈蘇童的諷刺世界--以《菩薩蠻》為例〉,《中國文化月刊》,2006年5月,頁94-110。
張學昕:〈人文關懷的注入與女性意識的凸出──蘇童小說女性形象的塑造〉,《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4期,頁58-60。
張學昕:〈孤獨「紅粉」的剩餘想象——蘇童小說人物論之二〉,《南方文壇》,2007年2月,頁4-7。
張學昕:〈南方想像的詩學──蘇童小說創作特徵論〉,《文藝爭鳴》,2007年10月,頁137-143。
張應中:〈論蘇童小說中的敘事模式〉,《安徽師大學報》1995年第3期,頁333-337。
張應中:〈世紀末的回眸──論蘇童〉,《當代文壇》,1994年5月,頁30-33。
張瑩:〈一次溫情的回歸──試析蘇童的〈白雪豬頭〉和〈人民的魚〉〉,《語文知識》,2009年第3期,頁33-35。
莊仁傑:〈對蘇童〈妻妾成群〉的評析〉,《國文天地》,2005年5月,頁95-100。
陳雀倩:〈中國先鋒小說中的廢墟寓言-從蘇童、余華的歷史敘事論其後現代的意義〉,《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9期,2004年6月,頁29-68。
陳愛麗:〈試析蘇童〈妻妾成群〉中的父權機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9期,2000年9月,頁365-372。
陳嬌華:〈試論蘇童「婦女生活」系列小說的雙重特徵〉,《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2月,頁76-78。
程德培:〈逃亡者蘇童的歲月──評蘇童的小說〉,《作家》1988年第3期。
賀淑瑋:〈大陸先鋒派小說:兼論余華〉,《中外文學》1997年第9期,頁137-160。
項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紅粉》〉,《小說評論》,1991年9月,頁86。
黃訓華:〈一個「荒涼」了得——對蘇童「紅粉」系列小說的解讀〉,《文教資料》,2007年12月上旬刊,頁120-122。
黃貴寅:〈蘇童的女人[評《妻妾成群》、《紅粉》]〉,《書評》,1994年6月,頁10-14。
趙洪琴:〈無可逃避--蘇童與南方〉,《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3月,頁40-44。
楊書:〈血腥的「厭女結」──對蘇童「紅粉意象群」頌蓮形象的解析〉,《貴州大學學報》,1999年3月,頁47-52。
楊照:〈敗德與死亡的種種傳奇──小論蘇童〉,《聯合文學》1992年10月,頁86-89。
詹悟:〈女人與女人的戰爭--談蘇童小說〈妻妾成群〉與〈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電影表現的手法〉,《書評》,1995年4月,頁13-17。
劉洪霞:〈文學史對蘇童不同的命名〉,《文藝爭鳴》2007年第4期,頁74-78。
摩羅、侍春生:〈逃遁與陷落──蘇童論〉,《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2期,頁12-20。
蔡宛如:〈《妻妾成群》小說與《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呈現手法之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2007年10月,頁173-191。
曉華、汪政:〈南方的寫作〉,《讀書》第197期,1995年8月,頁113-118。
謝有順:〈敘事也是一種權力──中國當代小說的話語變遷〉,《文訊》第231期,2005年1月,頁51-58。
五、學位論文
尹慧蘭:《論蘇童小說女性形象塑造的描寫藝術》,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吳雪麗:《蘇童小說論》,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
林欣薇:《存在與想像──蘇童小說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雀倩:《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曾恆源:《蘇童小說文本研究(1985-1994)》,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楊欣榮:《女性主義視野下的蘇童女性書寫》,西南交通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鄧晶晶:《論蘇童的女性想象》,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六、參考網頁
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lwisdominfo.htm?MID=16
http://www.ctsmall.com.tw/default.aspx?ch=EmallDetail&menu_id=Catalog&Catalog=A&bgcolor=E2BFB4&PID=100289
http://www.dianying.com/ft/title/hf-1994/award
http://www.cnmdb.com/title/9803/
http://www.dianying.com/ft/title/mlh2004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0473/40476/8862920.html
上網時間2009年9月5日。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