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代中、後期話本小說研究-陳伯謙

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陳伯謙

標題:清代中、後期話本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謝明勳

畢業日期:2022-08

摘要:

本論文命題:《清代中、後期話本小說研究》,乃研析清代中、後期話本小說對清初前期話本小說的因襲與創發,並考察清代中期、後期話本小說發展之趨,並試圖歸納其特色與價值。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行研究回顧與述評,並提出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價值、方法及步驟。第二章介紹話本小說於清代之分期發展脈絡,論述此期話本小說發展分期演變,並點出清代中、後期小說所側重之題材。第三章以探中、後期話本小說為主,著重在作者及其作品整理論述,嘗試於版本中整理出不同之特色,及作品的特質。第四章以清代中、後期話本小說特色為研究重心,嘗試以三大特色為論述:社會倫理道德之提倡、官吏及牢獄問題之反映及城隍信仰於話本小說之表現。第五章以中、後期話本小說敘事藝術為主要範疇,藉由敘事書寫方式、新聞性與敘事者干預及狂歡化,嘗試歸納論述中、後期話本小說作品藝術價值。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清代中、後期話本小說之時代意義與承繼,道出其應有的文學價值,並針對後續研究發展空間提出展望。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依朝代順序排列)
(先秦)不著撰人、黃得時註譯:《孝經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86年)
(先秦)左丘明、(三國)韋昭、:《國語韋昭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漢)鄭康成注,(唐)孔穎達正義:《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第五十冊禮類˙禮記˙》,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88年。
(西晉)葛洪著,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一百十四》,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梁)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玉臺新詠》,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唐)孔穎達正義:《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第十五冊經部˙易類˙尚書˙卷七商書》,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88年。
(宋)灌圃耐得翁:《叢書集成續編˙史部˙都城紀勝》,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李昌齡,(清)黃正元注、(清)毛金闌增補:《太上感應篇》,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湯顯祖原著 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15日初版四刷。
(明)《明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明實錄正文係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明)王秀楚:《揚州十日》,台北:廣文書局,1988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凌濛初:《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明)凌濛初著、徐文助校訂:《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明)薇園主人:《清夜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中華書局,1991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石成金:《雨花香、通天樂》,《古本小說集成》第一批,影印上海圖書館雍正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杜綱:《娛目醒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道光刊本。
(清)不題撰人:《鬼神傳終須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咸豐刊本。
(清)紀棠選輯:《俗話傾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同治刊本
(清)凱江省三子:《躋春臺》,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邵彬儒:《俗話傾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守樸翁:《醒夢駢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稼史軒刊本。
(清)石成金:《傳家寶》,台北:天一出版社,1990年。
(清)陳澧:《老子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湯斌:《湯子遺書˙卷九》,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出版年不著。
(清)吳金瀾:《光緒崑新兩縣續修合志》,台北:成文書局,1960年。
(清)吳旭仲撰:《聖諭廣訓集證二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鄂爾泰:《清實錄》,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
(清)崑岡:《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崔中溶校《校正今文孝經二十四孝考》,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台北:廣文書局,1976年。
(清)朱弒:《大清律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二、今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台北:三聯出版社,1998年。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李豐楙:《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杜芳琴、王政:《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邱運華:《文學批評與案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徐志平、黃錦珠:《明清小說》,台北:黎明出版社,1996年。
徐志平:《明清小說敘事研究》(臺北:新文豐,2014年)
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8年。
徐志平:《第五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0月。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北京: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2002年。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張之傑:《台灣善書小說選》,(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93年)
張兵:《話本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張美娟:《從羅近溪「一陽之氣」到李贄、湯顯祖文藝思想》,台北:學生書局,2011年10月初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湖南:湖南出版社,1993年。
陳旭:《清官—研究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一個獨特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陳桂聲:《話本敘錄》,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
陳祖武:《清代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祖武:《清代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鼓應:《道教文化十五講》,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曾慶香:《新聞敘事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萬安中:《中國監獄發展的探索與思辨》,北京: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2013年。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台北:五南文化事業,2005年)
趙園:《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毅衡:《禮教下延之後—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鄭天挺:《清代史》,南京:獨立出版社,1947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出版社,1990年。
鄭振鐸:《西諦書話》,北京:新華書店,198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年。
蕭一山:《清代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蕭一山:《清代史》,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蕭欣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蕭箑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
譚正壁、譚尋:《古本稀見小說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日)吉岡義豐:《中國民間宗教概說》,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日)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鮑家麟:《走出閨閣—中國婦女史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
(美)羅勃˙赫魯伯《接受美學理論》,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
(美)蘇珊˙蘭瑟、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 : 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英)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日)阿部泰記:〈《聊齋》故事在宣講聖諭〉《聊齋志異》研究,2016年。
中國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1990年。
王有英:〈中國古代女子教化探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7月第36卷第4期。
王言鋒〈從欣賞與創作心理定勢談清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模式化〉《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1月第30期第1卷)。
王爾敏:〈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下,1993年。
田浩:〈中國歷史文化中「忠」與「孝」的衝突〉《哲學與文化》,第四十八卷第一期,2021年1月。
吉玉萍:〈《躋春臺》思想性研究—兼論明清擬話本小說的式微〉《鹽城工學院學報》,2014年12月第27卷第4期。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期,2001年。
李順瑤:〈從《娛目醒心編》再探擬話本小說之衰亡原因〉《文史研究》,2012年。
汪燕崗:〈清代川刻宣講小說集芻議——兼述新見三種小說集殘卷〉,《文學遺產》(2011年第2期)。
汪燕崗:〈論清代聖諭宣講及白話宣講小說——以四川地區為考察中心〉,《文學遺產》(2014年第6期)。
肖群忠:〈孝道的生命崇拜與儒家的養生之道〉《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八卷第六期,2011年6月。
武振偉:〈《聊齋志異》城隍故事探析〉《聊齋志異研究》,2016年。
竺青〈稀見清末白話小說集殘卷考述〉《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竺青:〈稀見清代白話小說集殘卷五種略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9月第34卷第5期)。
段麗江:〈善書與明清小說中的果報觀〉《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1期總第63期。
胡震:〈因言何以獲罪—謀大逆與清代文字獄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2月第30卷第4期
徐志平:〈清代中期話本小說敘事模式析論〉《中正漢學研究》2013年第一期,總第二十一期,2013年6月。
徐志平:〈清代話本序跋考論〉《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九期,2015年5月。
徐曼:〈清代意識形態宣教途徑及特點〉《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11月。
耿淑艷:〈聖諭宣講小說:一種被淹沒的小說類型〉《學術研究》,2007年第4期。
耿淑艷:〈論嶺南小說《俗話傾談》之文體型態〉《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月第6卷第3期。
張立立:〈從《孔雀東南飛》談弘揚中國傳討孝道文化〉《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8卷第4期。
張存年:〈淺議中國小說中託夢文學的藝術特色〉《讀書與評論》,2008年11月。
張兵、張毓洲:〈清代文字獄的整體狀況與清人的載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月第45卷第6期。
張哲郎:〈明太祖的地方控制與里甲制〉《食貨月刊》,1981年第三期。
張雲凱:〈佛教與耆那教之消業與入滅法門初探〉《玄奘佛學研究》,2012年三月。
張毓洲:〈文字獄陰影中的清代文學生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11月第52卷第6期。
張禕琛:〈明清善書研究綜述〉《歷史長廊》,2009年8月
張瓈文:〈勸善文本的符號欲望:從《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羅卜描容》談起〉,《玄奘佛學研究》,2014年第二十二期。
許皓宜:〈媳婦角色在家庭照顧中的文化期待〉《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2013年6月第十四期。
陳才訓:〈論清代勸善運動與通俗小說之關係〉《文藝理論研究》,2021年第1期。
勞悅強:〈《孝經》中似有還無的女性—兼論唐以前孝女罕見的現象〉《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4年3月第二十四期。
曾玲:〈白話公案小說中判官形象的發展和演變〉《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月第21卷第1期。
黃東陽:〈由唐人小說察考勸善書的思想淵源與要義〉《興大人文學報》,2007年第38期。
黃啟江:〈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2003年第十六期。
楊宗紅、馮尉斌:〈論晚清宣講小說的宗教性特徵〉《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楊宗紅:〈新見清末”務本子”、”破迷子”宣講小說述要〉《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
溫晶晶:〈《宣講拾遺與勸世文寶卷》〉《現代語文》,2016年11月。
萬晴川:〈明清小說與善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1期,總第68期。
詹石窗:〈城隍神勸善消災集福的思想象徵—以城隍經為主的文化詮釋〉《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
詹石窗:〈城隍神勸善消災集福的思想象徵—以城隍經為主的文化詮釋〉《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
趙春娥:〈儒佛果報觀異同之比較—兼談佛教的本土化〉《青海民族研究》,第19卷第3期,2008年7月。
趙勛:〈從《娛目醒心編》的敘事操作看多回體擬話本小說的衰亡〉,《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5年8月。
趙維國:〈論清代小說、戲曲的文化管理體制及禁毀型態〉《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春之卷。
鄭珊珊:〈論《雨花香》、《通天樂》的善書屬性—兼論清代勸善小說的創作〉,《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9年3月,第34卷第3期。
冀運魯:〈《聊齋志異》的敘事修辭干預〉《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11月。
戴寶村:〈聖諭教條與清代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85年第13期。
聶春艷:〈清代擬話本小說早衰原因探析〉《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年第6期總第43期。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耿淑艷:《嶺南古代小說史論》,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9年。
陳怡君:《躋春臺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燕如:《清代聖諭宣講及其相關故事類作品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單澎升:《粵語說書——從清代到當代的演變》,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舒揚帆:《娛目醒心編研究》,新疆:喀什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馮英華:《明清話本小說中的清官形象研究》,寧夏:寧夏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楊瑩瑩:《醒夢駢言與聊齋志異的比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董國炎:《石成金研究》,江蘇:揚州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賈佳:《雍正、乾隆時期的擬話本小說創作》,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劉美晨:《石成金小說創作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
鄭雅嬪:《雨花香、通天樂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