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六朝志怪妖化人故事與現實之關係析論–以動物妖魅為中心-黃鐙毅

碩士論文-六朝志怪妖化人故事與現實之關係析論–以動物妖魅為中心-黃鐙毅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黃鐙毅

標題:六朝志怪妖化人故事與現實之關係析論–以動物妖魅為中心

指導教授:謝明勳

畢業日期:2022-07

摘要:

六朝志怪小說除反映人、神、鬼、妖等想像群體混雜之世界外,從該想像世界的角色形象、行為描寫上,也可窺見編著者所處現實時空現象、思想之一鱗半爪。如志怪小說動物妖魅化人主題作品裡,將人、動物妖魅雙方邊界的重疊、模糊、推移。與互動上,妖仿冒樣貌、身分的多樣,及人類面對其威脅,所產生的各類辨識、預防手法等,以及雙方角色呈現的形象、思想、行為等。參照現實六朝社會各層面之現況,可見小說虛構文字書寫下,受到現實社會之影響,從而形成對社會特定情況的影射。諸如對五胡政權、地方叛亂群體、缺乏禮教規範的女性與游貴子弟等群體之影射;或對當時敵我交錯多變、淫祀盛行、士庶交雜現象之反應;乃至重視家族權力延續,個人可適時遭到犧牲、及自身立場對禮教傾頹衍生的亂行,所抱持態度、思維之流露等現象。

參考文獻:

志怪文本(依照編著者年代先後排列)
〔魏〕曹丕編著:《列異傳》,收入魯迅編撰:《古小說鉤沉》,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晉〕干寶編著,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晉〕陶潛編著,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晉〕孔約編著:《孔氏志怪》,收入魯迅編撰:《古小說鉤沉》,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晉〕戴祚編著:《甄異傳》,收入魯迅編撰:《古小說鉤沉》,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劉宋〕劉敬叔編著:《異苑》,收入《筆記小說大觀 十編》,臺北:新興,1988。
〔劉宋〕劉義慶編著:《幽明錄》,收入魯迅編撰:《古小說鉤沉》,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齊〕祖台之編著:《祖氏志怪》,收入魯迅編撰:《古小說鉤沉》,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梁〕任昉編著:《述異傳》,收入魯迅編撰:《古小說鉤沉》,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六朝〕佚名者編著:《續異記》,收入魯迅編撰:《古小說鉤沉》,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民國〕魯迅編撰:《雜鬼神志怪》,收入魯迅編撰:《古小說鉤沉》,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古籍(依照編著者年代先後排列)
〔先秦〕莊子著,〔清〕王先謙、劉武撰,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漢〕王充著,〔民國〕張宗祥校注,鄭紹昌標點:《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漢〕班固編著,〔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
〔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
〔漢〕應邵著,〔民國〕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2。
〔晉〕葛洪著,〔民國〕陳龍飛註釋:《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劉宋〕劉義慶編著,〔民國〕余嘉錫編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
〔梁〕沈約撰,〔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7。
〔梁〕蕭子顯撰,〔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
〔梁〕蕭統編著,〔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北齊〕魏收編著,〔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
〔唐〕姚思廉撰,〔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6。
〔唐〕姚思廉、魏徵撰,〔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陳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6。
〔唐〕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藥方》,臺中:自由出版社,1959。
〔唐〕許嵩編著,孟昭庚、孫述圻、伍貽業點校:《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胡應麟著,〔民國〕楊家駱主編:《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80。

專書(依照編著者姓名筆劃排序)
〔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日〕三崎良章著,劉可維譯:《五胡十六國–中國史上的民族大遷徙》,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王國良:《魏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
王文光等著:《中國西南民族關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王岫林:《魏晉士人之身體觀》,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
方碧玉:《東晉南北朝世族家庭教育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3。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李豐楙:《六朝隨唐仙道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李豐楙:《神話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學生書局,1995。
李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2007。
呂思勉:《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63。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周振鶴:《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
林淑貞:《尚時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書局,2010。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藝文出版社,198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與前期的變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
陳恬儀:《世變中的魏晉士族與文人心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
馬森:《中國文化的基本架構》,臺北:聯津出版社,2012。
馬珏玶:《中國古典小說女性形象源流考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2000。
許輝、邱敏、胡阿祥:《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1983。
賈麗英:《秦漢家族犯罪研究》,北京:新華書局,2012。
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7。
蒙思明:《魏晉南北朝的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其的「分陜」政治—分權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鄭欽仁:《魏晉南北朝史》,臺北:里仁書局,2011。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2。
魯迅著,周錫山釋評:《中國小說史略匯編釋評》,臺北:五南圖書,2018。
閻愛民:《漢晉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錢鍾書:《管錐篇》,香港:中華書局,1980。
盧海鳴:《六朝都城》,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
繆天華:《離騷九歌九章淺釋》,臺北:天人出版社,1971。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因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臺北:里仁書局,1999。
謝明勳:《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故事研究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書局,2011。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期刊論文(依照編著者姓名筆劃排序)
尤雅姿:〈虛擬實境中的生命諦視–談魏晉文學裡的臨界空間經驗〉,收於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02),頁347-412。
王萬雋:〈從《宋書.蠻傳》看蠻人的歷史敘事〉,《東吳歷史學報》第37期,2017,頁1-63。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頁287-318。
李百中:〈從縱情任性到縱弛失禮-論《世說新語.任誕》「謝安始出西戲」的編者觀點〉,《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2018,頁31-61。
江建俊:〈魏晉名士「裸袒褻慢」之風的多維解讀〉,《成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1,頁23-66。
朱先敏:〈非「常」女子:論魏晉南北朝志怪異類產育情節的性別意義〉,《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2019,頁1-25。
邢義田:〈秦漢人民的讀寫能力—史料解讀篇之一〉,收於邢義田、劉貴增主編:《古代庶民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頁241-288。
何茲全:〈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的雛形〉,《食貨半月刊》第1卷第1期,1934,頁6-10。
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食貨月刊》第9卷第7/8期,1979,頁247-268。
吳宏一:〈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 小說部之一》,1985,頁55-89。
何根海、朱迪光:〈論中國古代小說創作的民間視角〉,《鵝湖月刊》第320期,2002,頁58-64。
呂春盛:〈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5年,頁1-26。
呂春盛:〈魏晉南朝的“溪族”與陶淵明的族屬問題〉,《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7,頁1-26。
肖大平:〈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中的真假判母題書寫與異類觀念〉,《華人文化研究》,第6卷第1期,2018,頁83-94。
林素珍:〈芝蘭玉樹欲其生階庭-魏晉南北朝士族家學探析〉,《國文學誌》,第4期,2000,頁147-163。
林富士:〈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本1分,2007,頁07-182。
陳俊強:〈試論干寶與《晉紀》-兼論東晉的史學〉,《歷史學報》第23期,1995,頁59-95。
陳桂市:〈魏晉南北朝士族婦女的婚姻〉,《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2006,頁29-49。
陳連禎等著:〈警察派出所溯源-秦、漢時期「亭」制的沿革及其行政歸屬之研究〉,《警察行政管理學報》第11期,2015,頁123-138。
陳世昀:〈唐前志怪小說復仇內涵之探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0卷1期,2016年,頁53-74。
陳世昀:〈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異」的敘述〉,《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2卷2期,2019年,235-270。
陶希聖:〈東晉之世族名士與州郡權力〉,《食貨月刊》第4卷第7期,1974,頁269-292。
康韻梅:〈從「粗陳梗概」到「敘述宛轉」─試以兩組文本為例展現志怪與傳奇的敘事性差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1期,2004,頁179-222。
〔日〕富谷至著,劉欣寧譯:〈庶民的識字能力與文字傳達的效用〉,收於邢義田、劉貴增主編:《古代庶民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頁289-298。
黃麗娟:〈名士的瑕疵-《世說新語•輕詆篇》探究〉《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4,頁47-58。
黃羽璿:〈《世說新語.惑溺》探賾〉,《興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3,頁25-41。
黃東陽:〈《異苑》中常/異文化論述下的生命體察與解讀〉,《興大中文學報》第36期,2014,頁33-60。
葉慶炳:〈魏晋南北朝的鬼小說與小說鬼〉,《中外文學》第3卷12期,1975,頁100-119。
楊玉成:〈士庶、性別、地域—論南北朝的文學閱讀〉,收於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下册》(臺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頁1-90。
張三夕:〈魏晉風度為何為〉,收於馮友蘭等著,駱玉明、肖能選編:《偉大傳統 魏晉風度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頁98-107。
曾春海:〈從規範倫理與德行倫理省察魏晉名教危機〉,《哲學與文化》36卷4期,2009,頁155-172。
董希平、王秀娟:〈妖.人.神:中國古典小說的道德倫理主題進化〉,《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4期,2015,頁73-87。
楊婉璇:〈《世說新語》“任誕”與魏晉新酒德觀 〉,《馬來西亞漢學刊》第3期,2019,頁129-144。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頁365-400。
劉苑如:〈《異苑》中的怪異書寫與諧謔精神研究─以陳郡謝氏家族的相關記載為主要線索〉,《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14期,1999,頁51-91。
劉苑如:〈從鮮卑敘記看南朝志怪中異族想像與時代感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頁223-262。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頁1-45。
劉苑如、羅珮瑄、邱琬純、陳雅琳等著:〈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疾病文本的細讀與遠讀〉,《清華中文學報》第22期,2019,頁49-115。
劉學銚:〈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漢文化之衝突與融合〉,《中國邊政》160期,2004,頁1-34。
劉乙樺:〈東晉初期皇權政治與流民集團關係的考察〉,《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8期,2007,頁67-85。
蔡幸娟:〈分裂時代人民的婚姻與家庭-以魏晉南北朝爲攷(考)察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1期,1995,頁25-93。
蔡妙真:〈《晉書》語境裡的「攘夷大義」〉,《先秦兩漢學術》第13期,2010,頁1-25。
鞠清遠:〈兩晉南北朝的客、門生、故吏、義附、部曲〉,《食貨半月刊》第2卷第12期,1935,頁11-27。

學位論文(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賴采蘋著:《《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的關係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