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越界與歸趨:才女呂碧城(1883-1943)的後期書寫-張晏菁

博士論文-越界與歸趨:才女呂碧城(1883-1943)的後期書寫-張晏菁

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張晏菁

標題:越界與歸趨:才女呂碧城(1883-1943)的後期書寫

指導教授:毛文芳

畢業日期:2016-07

摘要:

本文論題《越界與歸趨:才女呂碧城(1883-1943)的後期書寫》,旨在探析呂碧城自1920年跨越疆界後,至1943年間的書寫,以散文為主,兼論詩、詞,涵攝三大主題──「旅行」、「護生」、「信仰」所鋪展的後期書寫。其次,為多重身分/形象的呂碧城,建構流動的生命圖景。再者,以歷時性/並時性的視角,分析呂碧城在書寫上,對於才女傳統的承繼與創新。全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背景,進行文獻回顧與述評,敘述本文的問題意識,研究方法,著作存佚與出版,本文取材,以及章節架構。第二章「流動的身影:呂碧城的生命圖景」,綜述從才女轉側到新女性,生命再轉向護生、佛教的追求;既孤獨又時尚的呂碧城,所鋪展出繁複多采的生命歷程。第三章「獨遊:跨越空間的旅/居書寫」,以呂碧城前兩次出國的書寫為主要探討範圍,側重討論內容較多的《歐美漫遊錄》,探析跨越地理疆界後,西方文明、現代性的衝擊,如何影響她的觀看與書寫。另則詮釋呂碧城以旅行者兼具報導者的雙重身分,如何悠遊在地理、文學、靈異等虛實空間。第四章「護生:揉和中西的戒殺/蔬食書寫」,以呂碧城編繹的《歐美之光》,及其相關的護生論述為文本依據,試圖構築其融合中西的護生結構。第五章「說夢:朝向宗教探求的夢境書寫」,整理呂碧城書寫關於文學與佛學的夢境,分析其採用夢境作為敘事手法的涵義,以文學之筆鋪寫佛教夢境的特殊性。其次,結合夢境與修行,詮釋學佛深修的工夫,及其衍生的夢境,在呂碧城的生命版圖刻畫下何種地形樣貌。第六章「結論」,綜述本文的研究成果,侷限與展望。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葉紹袁編,冀勤輯校,《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共4冊。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二、呂碧城自撰、編譯
呂碧城,《呂碧城集》,上海:中華書局,1929年。
呂碧城編譯,《歐美之光》,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
呂碧城,《法華經普門品‧華英合璧》,上海:上海佛學書局,1933年。
呂碧城編著,《香光小錄》,上海:道德書局,1939年。
呂碧城,《曉珠詞》(四卷本),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呂碧城,《觀無量壽佛經釋論》,台北:天華出版,1986年。
呂碧城女史譯,《淨土四經》,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2年。

三、呂碧城著作編選、傳記、集成
王忠和,《呂碧城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
李保民編著,《一抹春痕夢裡收──呂碧城詩詞注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呂碧城著、李保民箋注,《呂碧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上下冊。
呂碧城著、李保民箋注,《呂碧城詩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呂碧城著、李保民箋注,《呂碧城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呂碧城,《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記》,台北:大塊文化,2013年。
英斂之,《呂氏三姊妹集》,天津:大公報館,1905年。
林杉,《香國奇才呂碧城》,北京:吉林出版集團,2012年。
夏曉虹編,《金天翮‧呂碧城‧秋瑾‧何震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年。
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劉納,《呂碧城評傳‧作品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戴建兵編《呂碧城文選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四、專書
外文譯作
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Christine Sylvester著、余瀟楓等譯,《女性主義與後現代國際關係》,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
  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文化,2003年。
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
  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
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台北:左岸文化事業,2010年。

中文專著
于凌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太虛大師,《太虛全書》,台北:善導寺佛教流通處,1980年。
王小徐,《佛法與科學比較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公司,1977年。
王麗麗,《曉珠詞題材與思想研究》,台北:國寶魚出版社,1997年。
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緋,《空前之迹(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沈善寶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毛文芳,《物‧觀看‧性別: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毛文芳,《卷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文本探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3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光鐵夫,《安徽名媛詩詞徵略》,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3年。
印光大師,《印光法師嘉言錄‧嘉言錄續編‧文鈔菁華錄合刊》,
  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3年。
呂美蓀,《葂麗園隨筆》,青島:1941年自刊本。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5年。
李又寧編著,《近代中華婦女自述詩文選》,台北:聯經出版,1980年。
李歐梵,王德威主編,《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
  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
李歐梵,《都市漫遊者:文化觀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歐梵,《未完成的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出版,2002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上下冊。
何建明,《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余新忠編,《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明暘主編,《圓瑛法師年譜》,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發行,1996年。
林順夫,《透過夢之窗口:中國古典文學與文藝理論論叢》,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胡文楷編,《歷代婦女著作考》,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4冊。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胡曉真,《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
  轉型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周冠群,《遊記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
  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姚霏,《空間、角色與權力:女性與上海城市空間研究:1843-191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吳宓,《空軒詩話》,《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冊6。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孫石月,《中國近代女子留學史》,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年。
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徐新韻,《呂碧城三姊妹文學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秦燕春,《青瓷紅釉:民國的立愛與鍾情》,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 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
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夏曉虹,《晚清的魅力》,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1年。
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據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影印,
  第1冊。
梁乙真,《中國婦女文學史綱》,《民國叢書》第2編第60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小虹,《時尚現代性》,台北:聯經出版,2016年。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198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陳兵、鄧子美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台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年。
陳兵,《佛教心理學》,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年。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月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10年。
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台北:五南圖書,2011年。
游鑑明,《超越性別身體: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
  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出版,2012年。
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年。
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黃克武,《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台北:聯經出版,2010年。
黃嫣梨,《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2年。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黃錦珠,《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說研究:女性書寫的多元呈現》,台北:里仁書局,2014年。
旌德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旌德縣誌》,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12月。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葛兆光,《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講》,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聞妙、吳豐合編,《護生文集》,上海:上海佛學書局,2000年。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關懷》,
  台北:允晨文化,2008年。
楊錦郁,《呂碧城文學與思想》,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
鄭逸梅,《人物品藻錄》,上海:日新出版社,1946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 : 中國古代宗教哲學和科學的一個側面》,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
  1937)》,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謝无量,《中國婦女文學史》,《民國叢書》第2編第60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謝長法編,《中國留學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豐一吟,《天於我,相當厚:豐子愷女兒的自述》,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
羅久蓉、呂妙芬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羅秀美,《從秋瑾到蔡珠兒──近代知識女性的文學表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淨空印贈,《淨土五經讀本》,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年。

五、單篇論文
期刊論文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氏四姊妹(上)〉,《傳記文學》第6卷第6期(1965年6月),
  頁44-50。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氏四姊妹(中)〉,《傳記文學》第7卷第1期(1965年7月),
  頁44-50。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氏四姊妹(下)〉,《傳記文學》第7卷第2期(1965年8月),
  頁41-46。
王麗麗,〈試析呂碧城曉珠詞的夢〉,《文藻學報》,第11期(1997年3月),頁119-137。
毛文芳,〈閱讀與夢憶──晚明旅遊小品試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3期
  (2000年9月),頁1-44。
朱靜,〈清末民初外國文學翻譯中的女譯者研究〉,《國外文學》第3期(2007年),
  頁61-69。
呂依蓮,〈憶呂碧城女居士〉,《人間佛教》,收錄於黃夏年主編,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100卷,頁368。
何國璋,〈通訊體裁及其「異化」的思考〉,《暨南學報》第17卷第3期(1995年7月),
  頁122-129。
李圓淨,〈紀呂碧城女士〉,《覺有情半月刊》,收錄於黃夏年主編,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第62卷,頁11。
李奇志,〈論清末民初女性生存空間的新開拓——以女作家呂碧城為例〉,
  《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5期(2006年),頁19-24。
李建弘,〈以夢作為修行的對境?還是方法(一)〉,《海潮音》,94卷8期(2013年),
  頁18-22。
李建弘,〈以夢作為修行的對境?還是方法(二)〉,《海潮音》,94卷9期(2013年),
  頁24-28。
李建弘,〈以夢作為修行的對境?還是方法(三)〉,《海潮音》,94卷10期(2013年),
  頁19-22。
李建弘,〈以夢作為修行的對境?還是方法(四)〉,《海潮音》,94卷11期(2013年),
  頁24-28。
李建弘,〈以夢作為修行的對境?還是方法(五)〉,《海潮音》,94卷12期(2013年),
  頁16-21。
沙培德,〈中國婦女史新解:書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2011年6月),
  頁279-285。
林楞真,〈呂碧城女士捨報實記〉,《覺有情半月刊》,收錄於黃夏年主編,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第62卷,頁22-23。
林楞真,〈致榮柏雲居士函〉,《覺有情半月刊》,收錄於黃夏年主編,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第61卷,頁508。
金鮮,〈韓中近代女性作家吳孝媛與呂碧城比較研究〉,
  《學術界》總第157期(2011年6月),頁29-34。
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27-64。
胡錦媛,〈旅行隱喻,《歐蘭朵》〉,《文化越界》第3期(2010年3月),頁1-30。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
  (1995年8月),頁21-50。
侯杰、秦方,〈男女性別的雙重變奏──以陳攖寧和呂碧城為例〉,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3年7月),頁118-122。
范純武,〈清末民初女詞人呂碧城與國際蔬食運動〉,《清史研究》,2010年5月,第2期,
  頁105-113。
夏曉虹,〈晚清女性典範的多元景觀──從中外女傑傳到女報傳記欄〉,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2006年),頁17-45。
夏曉虹,〈呂碧城的個人「完足」女學論〉,《漢語言文學研究》第2期(2015年),
  頁4-10。
夏曉虹,〈金天翮的「女權革命」女學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期
  (2015年3月),頁1-6。
陳法香,〈紀念呂碧城居士〉,《覺有情半月刊》,收錄於黃夏年主編,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第61卷,頁508-509。
陳璦婷,〈呂碧城之自我放逐與歐美遊蹤──以《曉珠詞》為中心考察〉,
  《東海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7月),頁239-268。
陳室如,〈閨閣與世界的碰撞──單士釐旅行書寫的性別意識與帝國凝視〉,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3期(2006年12月),頁257-282。
張朋,〈旅行書寫與清末民初知識女性的身份認同──以《婦女時報》女性遊記為中心〉,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13年),頁45-51。
郭延禮,〈南社作家呂碧城的文學創作及其詩學觀──紀念南社成立一百周年〉,
  《文學遺產》第3期(2010年),頁127-137。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頁121-187。
楊雪瓊,〈京津重遊記〉,《婦女時報》第13期(1914年4月),頁40-43。
楊彬彬,〈由曾懿(1852-1927)的個案看晚清「疾病的隱喻」與才女身分〉,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6期(2008年12月),頁1-28。
楊錦郁,〈誰種蓮於路中──論呂碧城追尋淨土之路〉,
  《普門學報》,52期,2009年,頁513-528。
費昌勇、楊書瑋,〈動物權與動物對待〉,《應用倫理評論》,第51期(2011年),
  頁98-101。
傅楠梓,〈「淨土聖賢錄」夢研究〉,《玄奘佛學研究》,第15期,2012年,頁191-192。
黃錦珠,〈空間、身分與公共再現:清末民初(1840-1919)女作者小說的「移動性」〉,
  《清華中文學報》第14期(2015年12月),頁335-373。
溫金玉,〈呂碧城與戒殺護生〉,《美佛慧訊》,第91期 ,2004年7月,頁41-46。
雷祥麟,〈習慣成四維:新生活運動與肺結核防治中的倫理、家庭與身體〉,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2012年12月),頁133-177。
劉人鵬,〈「中國的」女權、翻譯的慾望與馬君武女權說譯介〉,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9年8月),頁1-42。
蔣勁松,〈豐子愷護生思想的內在矛盾及其演變〉,《法印學報》第4期(2014年10月),
  頁91-107。
蔡慧誠,〈拜識呂碧城居士之因緣〉,《覺有情半月刊》,收錄於黃夏年主編,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第62卷,頁41-42。
潘少瑜,〈時尚無罪:《紫羅蘭》半月刊的編輯美學、政治意識與文化想像〉,
  《中正漢學研究》第2期(2013年12月),頁271-302。
賴淑卿,〈呂碧城對西方保護動物運動的傳介──以《歐美之光》為中心的探討〉,
  《國史館館刊》第23期(2010年3月),頁79-118。
賴信宏,〈越界與回歸:《纂異記》、《瀟湘錄》中小說托寓主題的兩種態度〉,
  《臺大中文學報》第38期(2012年9月),頁155-201。
薛海燕,〈試論呂碧城的歷劫思想〉,《齊魯學刊》,第6期(1998年),頁25-27。
鍾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
  (2008年3月),頁35-52。
韓子奇,〈進入世界的挫折與自由——二十世紀初的《地學雜誌》〉,《新史學》19卷2期
  (2008年6月),頁151-179。
蕭義玲,〈走在一條建造家屋之路──論七等生《重回沙河》中的時間光影與生命家屋〉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2期(2008年12月),頁201-240。
蕭義玲,〈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52期(2012年10月),頁133-179。
蕭義玲,〈愛與戰鬥的雙向命運──七等生《耶穌的藝術》的理想藝術之追求〉,
  《東華漢學》第23期(2016年6月),頁207-248。
羅秀美,〈流動的風景與凝視的文本──談單士釐(1856-1943)的旅行散文以及她對女性文學
  的傳播與接受〉,《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頁41-94。
羅秀美,〈從閨閣女詩人到公共啟蒙者──以近代女性報刊中的論說文為主要視域〉,
  《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12月),頁1-46。
羅秀美,〈自我、空間與文化主體的流動∕認同——以女詞人呂碧城(1883-1943)的散文為範
  圍〉,《興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2年12月),頁163-210。
羅秀美,〈翻譯賢妻良母、建構女性文化空間與訴說女性生命故事──單士釐的
  「女性文學」〉,《漢學研究》第32卷第2期(2014年6月),頁197-230。
譚桂林,〈論呂碧城的佛學貢獻及其佛教文學創作〉,《人文雜誌》,第1期,2012年,
  頁72-79。
蘇美文,〈一方之師與佛化之母:《佛教女眾》與《覺有情》「婦女學佛號」之佛教女性論述
  比較分析〉,《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2卷第3期(2014年3月),頁103-135。
釋昭慧,〈動物權與護生〉,《應用倫理學研究通訊》,第13期(2000年1月),頁26-28。

專書論文
方秀潔,〈另類的現代性,或現代中國的古典女性:呂碧城充滿挑戰的一生及其詞作〉,
  林凡、李小榮譯,收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編,《慶祝施蟄存教授百歲華誕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頁330-344。
李又寧,〈呂碧城是怎麼開始信佛的〉,《觀無量壽佛經釋論》
  (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頁1-4。
方秀潔,〈重塑時空與主體:呂碧城的「遊廬瑣記」〉,《中國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393-413。
吳盛青,〈彩筆調和兩半球──呂碧城海外詞中的文化翻譯〉,收錄於高嘉謙、鄭毓瑜主編,
  《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台北:麥田出版,2015年),頁124-147。
胡曉真,〈《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導論〉,收入美‧曼素恩著、楊雅婷譯,
  《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頁5-21。
胡曉真,〈恰似飛鴻踏雪泥──民國才女呂碧城與她的時代足跡〉,收入呂碧城,
  《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記》,(台北:大塊文化,2013年),
  頁4-27。
梁其姿,〈醫療史與中國現代性問題〉,收入余新忠編,《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
  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頁3-30。
黃嫣梨,〈呂碧城與清末民初婦女教育〉,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
  (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頁235-256。
黃嫣梨,〈呂碧城的思想革新與女權運動〉,《清代四大女詞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頁103-137。
黃嫣梨,〈從徐燦到呂碧城──清代婦女思想與地位轉變〉,《清代四大女詞人──轉型中的清代
  知識女性》(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頁138-152。
楊萬里,〈薛紹徽、呂碧城異同論〉,收入張宏生、錢南秀編,
  《中國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379-391。

六、學位論文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王慧敏,《民國女性詞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李雅雯,《近代護生戒殺思想之發展與實踐》,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嵐,《近代知識女性佛教信仰研究──以呂碧城為中心》,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嵐,《傳統與現代交織下的中國近代女性居士佛教研究》,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
秦方,《呂碧城:擅舊詞華,具新理想──清末民初男權社會中女性新形象的構建》,
  天津: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許慧琦,〈清末民初新女性意識的出現〉,《「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演變
  (1900s~1930s)》,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0年。
黃小蓉,《呂碧城及其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楊錦郁,《呂碧城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3年。
蔡家儒,《新女性與舊文體——呂碧城研究》,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語所碩士論文,2007年。
潘宜芝《空間.行旅.新女性——呂碧城作品研究》,
  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11年
劉峰,《清末民初女性西遊與文學》,蘇州: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七、資料庫網站、光碟
中研院近史所報刊檢索資料庫:http://lib.mh.sinica.edu.tw/wSite/mp?mp=HistM
Newspaper SG(新加坡、馬來西亞舊報紙):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efault.aspx
民國佛教文獻期刊集成及補編資料庫: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minguofojiaoqikan/
CBETA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1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