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黃春明小說中的商人形象研究-謝芳春

碩士論文-黃春明小說中的商人形象研究-謝芳春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謝芳春

標題:黃春明小說中的商人形象研究

指導教授:江寶釵

畢業日期:2023-01

摘要:

黃春明小說撰寫臺灣由農業社會轉型為發達工商業社會的歷程,其中,對小人物生存困境的觀察尤為一大特色。以故,前人研究有不少集中在民族主義的範疇下,美日外資殖民經濟如何影響了臺灣轉型社會中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小人物為求生存所形成的異化。本論文以商人形象為核心,亦關注人的異化,所不同的是,本論文將此一異化放在經濟場域中的權力操作,予以觀察,說明源於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如何加深了社會結構的內在矛盾。  

本論文首先參考西方資本主義的「工具理性」之概念,進行黃春明小說中商人形象類型的析判。次則,指認小說中,精準地再現了臺灣資本社會的操控策略,商人透過「教化權力」」(the Disciplinary Power)的運作,造成勞動群像的「社會潛意識」之「壓抑機制」,展現出語言行事、邏輯思維與精神文化的特色。最後,則以商人依據「進步觀」思維管理個人以及組織導致的衝突,探討商人形象的隱喻。
綜上,本論文意圖凸顯黃春明小說書寫臺灣邁向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性,暨其敘事藝術。

參考文獻:

一、專書與專書論文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8)。
黃春明,《兒子的大兒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8)。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6)。
黃春明,《放生》(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6)。
黃春明,《沒有時刻的月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6)。
黃春明,《跟著寶貝兒走》(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9)。
黃春明,《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20)。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20)。
黃春明,《九彎十八拐》(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6)。
黃春明,《大便老師》(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6)。
[德]沃夫崗・施路赫特著,顧忠華譯,《理性化與官僚化──對韋伯之研究與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劉春城,《愛土地的人》(臺北:錦德圖書事業有限公司,1985)。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英]托姆・博托莫爾著,顧海良、張雷聲譯,《現代資本主義理論──對馬克思、韋伯、熊彼特、哈耶克的比較》(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蘇國勛,《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高承恕,《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德] 馬克思、恩格斯著,吳家駟譯,《資本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
[德]韋伯著,康樂編譯,《經濟與歷史:韋伯選集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美]佛洛姆著,陳琍華譯,《理性的掙扎》(臺北:志文出版社,1991)。
宋光宇,《臺灣經驗──歷史經濟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葉日武,《財務管理》(臺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1997)。
[法]傅柯著,蔡采秀譯,《傅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德]齊美爾著,劉小楓選編,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
[美]羅洛・梅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江寶釵,《白先勇與臺灣當代文學史的構成》(臺北:駱駝圖書公司,2004)。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臺北出版中心,2006)。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德]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許玉秀,《新學林分科6法──刑法》(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黃慧鳳,《臺灣勞工文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肖成,《大地之子──黃春明的小說世界》(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陳芳明撰,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
黃金麟等作,《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群學出版社,2010)。
[英]湯林森著,趙偉妏譯,《速度文化:即時性社會的來臨》(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11)。
[法]米歇爾・波德著,鄭方磊、任軼譯,《資本主義的歷史:從1500年至2010年》(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吳育仁,《勞資關係:權力、資本與階級》(臺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
李瑞騰、梁竣瓘編選,《黃春明──臺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2》(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
[法]卡繆著,沈台訓譯,《薛西佛思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臺北:商周出版社,2015)。
楊照,《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讀懂馬克思與《資本論》》(臺北:本事出版,2017)。
[德]赫伯特・馬庫色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型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2019)。
謝世宗,《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9)。
吳根明,曾光正主編,《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教育大學,2011)。
[德]G.齊美爾著,許澤民譯,《貨幣哲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
[戰國]荀子著,王忠林注譯,張孝裕注音,《新譯荀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
[西漢]戴聖著,姜義華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禮記讀本》(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

二、學位論文
陳嘉煥,〈自我與面具:黃春明小說比較文學研究〉(臺北: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劉早琴,〈原鄉、北進、回溯──黃春明小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9)。
戴景尼,〈黃春明小說藝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1)。
張錦德,〈鄉土之愛・人物之情──黃春明作品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朱義全,〈文化、社會與心境的投射──黃春明小說《放生》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李亞南,〈黃春明《放生》中之老化問題及臨終現象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吳榮鐘,〈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形象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俐瑩,〈臺灣寫實小說中的風塵書寫──以王禎和、黃春明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
蘇慾娟,〈黃春明小說中人物性格之分析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王怡菁,〈愛土地的人──黃春明作品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佩君,〈黃春明《放生》小說藝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
許芳玉,〈黃春明小說社會意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
陳玉芬,〈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
呂禮全,〈黃春明小說中的「鄉土」書寫〉(宜蘭:佛光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
葉佳蓉,〈論黃春明的鄉土意識〉(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9)。
張譽鐘,〈穿越稻鄉的環境文學──以生態批評重詮黃春明與宋澤萊七○年代小說中農村環境與自然變貌〉(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江麗美,〈黃春明小說悲劇意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王麗雅,〈黃春明小說《放生》中反映老人問題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李嘉佩,〈命運的播弄與對治──黃春明小說的困境書寫〉(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
黃鳳英,〈黃春明小說中的家庭主題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吳詠宜,〈黃春明的鄉土書寫及其鄉土意識之形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
蔡佳佳,〈流動與跨界書寫:黃春明生命歷程及其創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3)。
周冠欣,〈黃春明小說《放生》中的老人書寫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宋惠萍,〈從庶民發聲到社會關懷:黃春明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5)。
張水錦,〈黃春明小說中的男性角色探討〉(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7)。
呂叔芹,〈黃春明小說鄉土小人物形象書寫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
三、期刊論文
謝國雄,〈隱形工廠:臺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3期(1992.11),頁137-160。
楊馥菱、徐國能、陳正芳合著,〈黃春明及其小說〈莎喲娜啦・再見〉〉,《臺灣小說》(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12),頁195-210。
高禎臨,〈黃春明小說中的場域變遷〉,《東海中文學報》第18期(2006.7),頁217-238。
陳正芳,〈文化交流下的歷史印記:論陳映真和黃春明小說中的美國人形象建構〉,《臺灣文學學報》第21期(2012.12),頁137-170。
謝世宗,〈跨國資本主義與理性化精神:論王禎和與黃春明筆下的中小企業主原型〉,《東吳中文學報》第26期(2013.11),頁265-288。
楊森,〈現代化歷程中的海峽兩岸鄉土文學──以黃春明與閻連科為觀察核心〉,《高雄師範大學學報》第43期(2017.12),頁31-48。
施又文,〈從兩篇小說來看文學與社會──吳濁流〈三八淚〉與黃春明〈蘋果的滋味〉〉,《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40期(2019.4),頁46-61。
李有成,〈在冷戰的陰影下:黃春明與王禎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6期(2019.9),頁1-24。
四、網路資料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
「期刊文獻資訊網」,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
「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庫」,https://db.nmtl.gov.tw/site4/s7/index。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