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淩曙公羊禮學的解經方法研究-林詠融

碩士論文-淩曙公羊禮學的解經方法研究-林詠融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林詠融

標題:淩曙公羊禮學的解經方法研究

指導教授:張書豪

畢業日期:2023-07

摘要:

  淩曙在嘉慶二十年(1815)至嘉慶二十四年(1819)間,分別以「注」、「疏」、「說經」、「問答」四種體式,著成《春秋繁露注》、《公羊禮疏》、《公羊禮說》、《公羊問答》四本公羊禮學專著,成為淩曙公羊禮學思《公羊》想之集大成。因此本文希望透過分析淩曙於四書的解經方法,以窺淩曙闡發董仲舒、何休二家公羊學思想的情況,並籍由分析淩曙對各禮學論題與爭議的處理方法,以考察淩曙如何由「《春秋》之例」以考「《春秋》之禮」。據此以從中發掘淩曙的公羊禮學思想。

  本文會分別由四章逐步分析淩曙的解經方法。首先根據淩曙的學思歷程,分述其治經的三個重要轉捩點,發現淩曙是在梅花書院就學以及在京畿考科舉時,受包世臣、洪梧、阮元與劉逢祿等影響,由原來專治禮學,逐步轉向由禮以通《公羊》。其次,於三章分別析論淩曙在《春秋繁露注》、《公羊禮疏》與《公羊禮說》、《公羊問答》的解經方法。在《春秋繁露注》,本文發現淩曙一方面承繼、發揚盧文弨的注釋方法,以《春秋》、《公羊傳》以明《春秋繁露》的義例。另一方面,淩曙將《公羊》「不絕異說,一事兩義」之義應用於注釋中。因此在注釋的過程中,淩曙會引用與董仲舒說不同之說,從而讓《春秋》義例更為完整。

  在《公羊禮疏》,淩曙以「疏不破注」與「序而不斷」兩大原則補疏何休《注》。對於諸儒意見分歧的公羊禮學論題,淩曙則會以「實事求是」的精神為首,以「分列異說」與「消解分歧」的方式考證公羊禮制。對於何休《注》說有疑慮者,淩曙亦會為何休訂正。綜觀淩曙的補疏內容,可以看見淩曙由訓詁、禮制推求微言大義的治經方法。

  在《公羊禮說》,考察淩曙對30則公羊禮學論題的論說,發現淩曙著《公羊禮說》的目的,是有意圖要駁正前儒對禮與《公羊》的誤解。淩曙在《公羊禮說》明確提出由「《春秋》之例」以言「《春秋》之禮」的解經主張,本文分別考析淩曙「發明《春秋》體例」與「公羊禮制考證」的情形,發現淩曙是以「屬辭比事」、「美惡不嫌同辭」與「《春秋》無達例」作爲其由《春秋》解禮的理論基礎。

  在《公羊問答》,淩曙將《春秋繁露注》、《公羊禮疏》、《公羊禮說》三書以外尚需處理的問題,以「考證型問答」、「辨正型問答」及「釋義型問答」三種問答類型進行解答,由此以回答《公羊》中的版本校勘、史實考證、字詞訓詁、禮制典章、《春秋》義理等問題。

  總括而言,本文透過分析淩曙在四本公羊禮學著作中的解經方法,發現四本著作分別具備不同的功能性。由「解經論題」、「解經方法」二端觀之,本文發現四本書籍乃是相互交集、影響,統合四書則可建構出淩曙的公羊禮學的思想體系與解經系統。因此若要解讀淩曙公羊禮學的一家之學,需統合以觀淩曙分散於四書的公羊禮學觀點,由此才能完整地理解淩曙的公羊禮學思想。

 

參考文獻:

壹、古代典籍

〔漢〕董仲舒著,〔清〕盧文弨注:《春秋繁露》,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鄭玄:《箴左氏膏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漢〕何休:《左氏膏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漢〕蔡邕:《獨斷》,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第28冊。
〔漢〕服虔:《左氏傳解誼》,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魏〕王肅:《孔子家語》,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魏〕王弼、〔魏〕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晉〕陸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晉〕郭璞注,〔唐〕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晉〕袁宏撰,周天遊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虞世南编:《北堂書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義》,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 672 冊。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顧炎武:《亭林文集》,收入《叢書彙編・學古齋金石叢書》,臺北:華文出版社,1970年。
〔清〕惠棟:《九經古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清〕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臺北:大化書局,1978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段玉裁:《尚書古文撰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段玉裁:《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淩廷堪,彭林點校:《禮經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清〕王紹蘭:《王氏經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阮元:《揅經室二集》,上海:上海書店,1926年。
〔清〕顧廣圻:《思適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張鑒等撰:《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陳壽祺撰,王豐先整理:《五經異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淩曙:《四書典故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淩曙:《春秋繁露注》,嘉慶乙亥蜚雲閣刊本,1815年。
〔清〕淩曙:《春秋繁露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淩曙等撰,黃銘,楊柳青,徐淵點校:《春秋公羊禮疏(外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淩曙:《春秋公羊問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淩曙:《儀禮禮服通釋》,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淩曙:《禮論略鈔》,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清〕淩曙:《羣書答問》,收入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40冊。
〔清〕淩曙:《蜚英閣文集》,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14冊。
〔清〕淩曙:《蜚英閣經說不分卷》,收入林聖智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經部》,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7年,第33冊。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劉文淇:《青溪舊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英傑等修,〔清〕晏端書等纂:《續纂揚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陳立,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劉毓崧:《通義堂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俞樾:《諸子平議下》,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謝延庚修,〔清〕劉壽曾纂:《光緒江都續志》,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皮錫瑞:《駁五經異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清〕蘇輿:《翼教叢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錢基博:《古籍舉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胡適:《胡適學術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貳、今人著作

一、研究專書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王欣夫撰,鮑正鵠,徐鵬標點整理:《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車行健:《毛鄭《詩經》解經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李江輝:《晚清江浙禮學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幸長:《蜚雲閣凌曉樓先生學術論叢》,臺中: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周大樸:《訓詁學》,臺北:洪葉文化,2000年。
林慶彰,蔡長林,丁亞傑主編:《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徐世昌等編,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張高評,鄭卜五編著:《周虎林先生六秩榮慶論文集》,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
張素卿主編:《清代漢學與新疏》,臺北:五南文化公司,2020年。
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曉芬:《天理與人欲之爭: 清儒揚州學派「情理論」探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審定:《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
莊雅州、黃靜吟師註譯:《爾雅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
陳夢家:《尚書專論》,臺北:仰哲出版社,1987年。
曾亦、郭曉東:《春秋公羊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黃永武:《許慎之經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36年。
黃開國:《公羊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第四卷)》,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楊朝明:《孔子家語通解》,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清史列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劉柏宏:《王肅禮學義理及其時代意義》,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
鄭吉雄、佐藤鍊太郎編:《臺日學者論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鄭曉霞,吳平標點:《揚州學派年譜合刊》,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二、單篇論文
李幸長:〈凌曉樓先生年譜考訂〉,《問學》第2期(1998年7月),頁161-181。
姜龍翔:〈《五經正義》「疏不破注」之問題再探〉,《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137-184。
康凱淋:〈即經類事,以見始末——劉朔《春秋比事》中的「屬辭比事」之法〉,《淡江中文學報》第42期(2020年6月),頁47-82。
張書豪師:〈雍畤與五行〉,《新世紀宗教研究》第3卷第2期(2005年3月),頁135-188。
張書豪師:〈秦漢時期的終始論及其意義〉,《漢學研究集刊》第4期(2007年6月),頁65-86。
張書豪師:〈西漢災異思想的基礎研究〉,《臺大中文學報》第43期(2013年12月),頁21-68。
張寅成:〈鄭玄六天說之研究〉,《史原》第15期(1986年4月),頁189-201。
陳韻師:〈敦煌寫本書儀之昏儀昏義研究(一)-《新集吉凶書儀》昏儀昏義與《儀禮・士昏禮》昏儀昏義之比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2期(1999年3月),頁213-246。
葉國良:〈春秋時代之朝禮與聘禮〉,《政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7年6月),頁49-76。
齊思和:〈周代錫命禮考〉,《燕京學報》第32期(1947年6月),頁197-226。
鄧實:〈國學今論〉,《國粹學報》第1年第4號(1905年4月),頁6-7。
賴貴三:〈清代乾嘉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的成果與貢獻〉,《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588-595。
謝鶯興:〈館藏董仲舒《春秋繁露》板本述略〉,《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39期(2004年12月),頁11-30。

 

三、學位論文
程南州:《東漢時代之春秋左氏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車行健:《禮儀、讖緯與經義──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經方法》,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6年。
鄭卜五:《凌曙公羊禮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李幸長:《凌曉樓學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呂美琪:《惠棟毛詩古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鐘明彥:《清代訓詁理論之發展及其在現代之轉型》,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黃聲豪:《清代公羊禮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沈濤:《淩曙《春秋繁露注》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9年。
賈婉晨:《凌曙《春秋繁露注》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20年。
張景潤:《凌曙學術思想研究》,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論文,2020年。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