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西周金文常用字構形研究-張育州

博士論文-西周金文常用字構形研究-張育州

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張育州

標題:西周金文常用字構形研究

指導教授:黃靜吟

畢業日期:2024-01

摘要:

 本文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製作的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做為主要研究材料,並以器數作為判斷標準,從中找出52個西周金文常用字作為討論對象。在第二、三章中,透過對52個字的整理,依序將各字的字形繪製成字形表,並加以討論。由此找出各字形的使用頻率,藉以確定常見字形與非常見字形。同時,藉由羅列字例中各時期的常見字形,可以發現多數字均有固定寫法,且與甲骨文均有一定程度的聯繫。少數字則是由於常見字形寫法發生改變和尚未確定常見字形寫法等因素。然而,雖然其存有多種寫法,但是各字形間的差異並不會太大,這也在說明西周金文字形是趨於成熟且穩定的。第四章,主要針對非常見字形討論,首就非常見字形的異體字論述,按照成因將類型分成四點說明:其一、字形左右不分;其二、飾筆造成異體字;其三、偏旁形、義近通用;其四、書手慣用字形。接著,透過黃德寬誤書的定義「誤書是偶然的錯誤」,從罕見字中將訛變字抽離出來,彙整成附錄五的訛變字詳目表。透過附錄五、學者說法,可以確定訛變字主要是因為形近而訛,之後才是字形演變、書寫草率,及書寫空間不足所造成的,同時可以依據成因分成七種類型。最後,藉由比對資料庫新增加西周時期的銅器與字形頻率表的字形,找到三十一組字形相同者。由此判斷字形斷代的可靠程度及可能性,以便理解字形作為斷代標準之一是否可行。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成書年代排序)
〔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3月。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收於《百衲本》(宋紹興刊本,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常熟翟氏鐵琴銅劒樓藏宋刊本影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于省吾:《殷契駢枝全編(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11月。
王世民:《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2月(六刷)。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王蘭:《商周金文形體結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13年5月。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田煒:《西周金文字詞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
朱歧祥:《甲骨文詞譜(第一至五冊)》,台北:里仁書局,2013年12月。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江學旺:《西周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9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5月。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二版)。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二版)。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3月。
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
施安昌:《顏真卿書《干祿字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7月。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1月。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容庚,張維持著:《殷周青銅器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容庚:《金文編(四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二版)》,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9月。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4月。
馬承源主編,陳佩芬,吳鎮烽,熊傳新編:《中國青銅器》,台北:南天書局,1991年10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仰哲出版社,1989年10月。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著:《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
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上海:中華書局,2001年7月。
張俊成:《西周金文字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
張峰:《楚文字訛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張曉明:《春秋戰國金文字體演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1月。
畢秀潔:《商代金文全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12月。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入氏著:《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12月。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陳斯鵬、石小力、蘇清芳編著:《新見金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陶曲勇:《西周金文構形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3月。
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2月。
曾榮汾:《字樣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黃德寬:《古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
黃德寬:《古漢字發展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4月。
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
萬瑞傑:《兩周金文構形演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5月。
葉玉英:《古文字構形與上古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董蓮池:《新金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趙平安:《訛字研究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10月。
劉志基:《中國文字發展史(商周文字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劉釗:《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嚴志斌:《商金文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9月。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秀玲:《金文考釋匯纂(2000-2015)》,吉林: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4月。
方玥善:《商代金文構形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1月。
王帥:《西周早期金文字形書體演變研究與銅器斷代》,陝西: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王帥:《西周金文字形書體演變研究與銅器斷代》,陝西:陝西師範大學考古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王麗洋:《西周金文偏旁定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何雯霞:《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補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李珮瑜:《西周出土銅器銘文之組成類型》,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李瑩娟:《漢語異體字整理法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月。
岳曉峰:《楚簡訛混字形研究》,浙江: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張峰:《楚系簡帛文字訛書研究》,吉林: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張馨雪:《西周金文作器者.作器對象.器類相互關係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5月。
莊哲彥:《戰國璽印文字構形及藝術特徵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8月。
陳姞淨:《漢語辯似理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陳靈娟:《西周金文飾筆研究》,福建:廈門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5月。
廖堉汝:《新見商周金文字形編(2010-2016)》,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7月。
齊濟濟:《西周金文中的訛變現象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4月。
蔣晴:《金文考釋匯纂(1990-1999)》,吉林: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鍾思榆:《古文字分化現象探析》,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1月。
蘇文英:《西周金文異體字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

四、單篇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秀菊:〈論漢字的構形理據及其演變〉,《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期,2005年3月,頁56-62。
卜師霞、凌麗君:〈異體字整理的原則和方法〉,《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6期,2010年11月,頁12-16。
王子楊:〈甲骨訛字研究〉,「先秦兩漢訛字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8年7月14-15日,頁9-53。後載趙平安主編:《訛字研究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10月,頁9-72。
王帥:〈西周金文字形書體與銅器斷代研究〉,《學術探索》1期,2015年1月,頁73-78。
王海平:〈漢字形體訛變淺說〉,《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1期,2005年1月,頁130-132。
王瑞英:〈西周金文異體字的動態考察〉,《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4卷3期,2012年5月,頁107-109。
王瑞英:〈西周金文構形特徵探析〉,《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2期,2012年4月,頁110-113。
王瑞英:〈論唐代字樣正體與《說文》的關係〉,《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4卷4期,2013年8月,頁121-124。
王麗娜:〈試談異體字的定義及類型〉,《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1期,2009年2月,頁40-42。
王繼洪:〈異體字與漢字學研究〉,《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4期,1999年8月,頁50-57。
古敬恒、李曉華:〈試析古文字的形體訛變〉,《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2期,2005年3月,頁70-73。
朱生玉:〈異體字研究述論〉,《現代語言(語言研究版)》8期,2013年8月,頁101-104。
江學旺:〈從西周金文看漢字構形方式的演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期,2003年3月,頁30-33。
吳國升:〈春秋文字字形訛變現象的考察分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期,2010年5月,頁95-99。
呂瑞生:〈異體字字系研究——以形聲字形符變換為主題〉,《東吳中文學報》28期,2014年11月,頁307-332。
宋開玉:〈漢字的分化與合併〉,《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1996年1月,頁78-82。
李平、高華平:〈《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中異體字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4期,2011年8月,頁136-139。
李守奎:〈漢字倒寫構形與古文字的釋讀〉,《漢學研究》第33卷2期,2015年6月,頁173-194。
李國英:〈異體字的定義與類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2017年5月,頁46-50。
李運富:〈關於「異體字」的幾個問題〉,《語言文字應用》1期,2006年2月,頁71-78。
林清源:〈新舊交替—論楚國文字構型的時代特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本4分,2005年12月,頁711-755。
祁永敏:〈異體字形音義關係分類淺探〉,《語文知識》2期,2012年5月,頁44-45。
祁永敏:〈異體字產生的內部原因探析〉,《語文知識》1期,2011年2月,頁32-34。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古文字研究(第四輯)》,1980年12月,頁7-40。
姚淦銘:〈論西周銅器文字演變的軌跡〉,《鐵道師院學報》1期,1986年4月,頁24、38-45。
姚淦銘:〈論兩周金文形體結構演變規律〉,《鐵道師院學報》,1985年6月,頁119-127。
苗利娟:〈商代金文字頻分級的初步研究〉,《殷都學刊》2期,2011年6月,頁27-31。
徐富昌:〈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臺大文史哲學報》64期,2006年5月,頁1-40。
徐富昌〈戰國楚簡異體字類形舉隅—以上博楚竹書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34期,2011年6月,頁55-92。
徐琳:〈論江陵望山楚簡中的異體字〉,《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6期,2011年11月,頁1-9。
徐寶貴:〈商周青銅器銘文避復研究〉,《考古學報》3期,2002年7月,頁261-276。
高明:〈古文字的形傍及其形體演變〉,《古文字研究(第四輯)》,1980年12月,頁41-90。
張再興:〈金文語境異體字初探〉,《蘭州學刊》7期,2012年7月,頁111-115。
張再興:〈從字頻看西周金文文字系統的特點〉,《語言研究》第24卷1期,2004年3月,頁84-88。
張振林:〈試論銅器銘文形式上的時代標記〉,《古文字研究(第五輯)》,1981年1月,頁49-88。
張桂光:〈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條件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1992年8月,頁580-595。
張曉明:〈山東出土商代青銅器銘文字頻狀況探析〉,《管子學刊》1期,2012年2月,頁24-28。
張懋鎔:〈西周青銅器斷代兩系說芻議〉,《考古學報》1期,2005年1月,頁1-26。
張懋鎔:〈金文字形書體與二十世紀的西周銅器斷代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2006年11月,頁188-192。
曹斌:〈西周銅器斷代方法探微〉,《中原文物》4期,2014年8月,頁59-65。
莊紅紅:〈「同形字」細探〉,《綏化學院學報》第27卷3期,2007年5月,頁114-116。
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釋談到殷代已在進行文字的簡化〉,《文物》,1959年,第7期,頁1-2。
陳冠勳:〈從字樣角度試探甲骨相關問題〉,《有鳳初鳴年刊》6期,2010年10月,頁403-419。
陳英傑:〈談兩周金文中的訛字問題〉,「先秦兩漢訛字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8年7月14-15日,頁74-92。後載趙平安主編:《訛字研究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10月,頁99-131。
陳靜:〈漢字形體訛變研究概述〉,《福建教育學院學報》1期,2007年1月,頁64-66。
曾榮汾:〈《說文解字》編輯觀念析述〉,《先秦兩漢學術》3期,2005年3月,頁65-91。
曾憲通:〈「作」字探源——兼談耒字之流變〉,《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1992年8月,頁408-422。
費榮昌:〈談談漢字研究中的統計方法〉,《語言文字應用》1期,1995年2月,頁86-88。
黃文杰:〈睡虎地秦簡異構字探析〉,《學術研究》6期,2010年6月,頁148-160。
黃文杰:〈銀雀山漢簡異構字探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0卷3期,2010年5月,頁50-60。
黃宇鴻:〈對《說文解字》重文的再認識及其價值〉,《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4期,2003年8月,頁74-78。
黃鶴:〈西周金文語詞斷代法研究綜述〉,《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4期,2019年7月,頁97-101。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收於《董作賓先生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頁363-464。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收於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233-269。
裘錫圭:《釋「衍」「侃」》收於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378-386。
雷縉碚:〈從西周金文用字看同詞異字現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7期,2007年7月,頁72-74。
趙峰:〈淺談異體字整理的理據性〉,《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6期,2007年6月,頁1-2、80。
劉元春:〈字樣學及研究價值論析〉,《社會科學家》11期,2011年11月,頁78-81。
劉志基:〈字頻視角的古文字「四書」分布發展研究〉,《古漢語研究》4期,2009年12月,頁54-63。
劉志基:〈西周金文字頻特點成因初探〉,《語言科學》第9卷1期,2010年1月,頁80-90。
劉延玲:〈近五十年來異體字研究與整理狀況綜述(上)〉,《辭書研究》5期,2001年9月,頁35-44。
劉延玲:〈近五十年來異體字研究與整理狀況綜述(下)〉,《辭書研究》6期,2001年11月,頁21-29、51。
劉建彪,劉磊:〈異體字規範淺議〉,《北方文學》,2010年3月,頁94。
劉華夏:〈金文字體與銅器斷代〉,《考古學報》1期,2010年1月,頁43-72。
劉寶俊:〈楚國出土文獻異形文字形義關係研究〉,《語言研究》第35卷3期,2015年7月,頁83-91。
蔡忠霖:〈寫本異體字構字部件形體變異研究—兼與唐代字樣書俗訛字相較〉,《東吳中文學報》21期,2011年5月,頁81-115。
韓琳:〈黃季剛「字體分類」之「後」類辨析〉,《船山學刊》3期,2008年7月,頁166-169。
韓琳:〈黃季剛「變異」觀念辨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1期,2008年1月,頁44-48。
譚飛:〈甲骨文異體現象研究〉,《漢字文化》3期,2012年6月,頁32-37。

五、網路資源(依筆畫排序)
白軍鵬:《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鳥形盉銘文解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488,2011年5月4日。(2023年1月17日瀏覽)
葉玉英:《二十世紀以來古文字構型研究概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fdgwz.org.cn/Web/Show/290,2008年1月2日。(2022年11月11日瀏覽)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資料收集於2022年3月12日瀏覽)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
http://inscription.sinica.edu.tw
古音小鏡.歷史語言學
http://www.kaom.net/
古音小鏡.金文字形庫
http://www.kaom.net/jws.php
古音小鏡.甲文字形庫
http://www.kaom.net/jgws.php
國學大師
http://www.guoxuedashi.net/
漢語多功能字庫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小學堂
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