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最好的?或者不可能的?--「莊子」的精神斡旋-蔡岳璋

論文分類 碩士論文
姓名 蔡岳璋
標題 最好的?或者不可能的?--「莊子」的精神斡旋
指導教授 賴錫三
畢業日期 2009-07
摘要 本文論題為「最好的?或者不可能的?『莊子』的精神斡旋」,全文主要有四個部份,分別以謀道、辨道、體道、圓道四個具連續性的哲學運動,遞次檢視「莊子」如何將自身投入世界,進而描繪其難以言盡、與世周旋的玄妙色彩(是個人的、集體的,同時也是概念的,更是文本的),此亦莊生筆下「古之真人」的精神技藝。
其中以「體悲」作為問題意識起論,續以「渾沌鑿七竅」為起點,針對渾沌謀殺案進行症狀式閱讀,試究悲情所由之成心的意志性結構與起源,進而探討維繫於事物陰影、層次與視域之間的各種可能語言變化之範圍。基於完整示現自然之道的本質的策略,「說那不可說的」成為莊子文本實踐背後的主要哲學手勢,至於真人作為一部「物化機器」,原先體道者表現近乎不可思議(「做那做不到的」)的驚人舉措,在此卻變得無限迫近,一切的簡單行動全面指向了「思考的不可能」,作品成為對「不可能的思考」的文學衍繹,同時也是物化機器的運動軌跡。文末辯析體道者和巫之重複與差異,「天地有大美」的肉身化表現,一則相應於「由克服現實出發最後回歸現實」而來對渾沌的跨越,是文藝創造的根本動力來源,同時也是道家面對倫理真空、避世質疑的絕佳回應。
貫穿本文的主要理念在於,無懈可擊的生活方式與看待人事的角度,無論如何是曾經實存的,因而也是可能的。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三、四冊)
(臺北:鼎文書局,1999)
(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上冊)(臺北:世界書局,1990)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第一冊)(臺北:漢京,1984)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憨山:《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1973)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7)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臺北:莊嚴出版社,
1984)
(清)俞樾:《諸子評議》(臺北:世界書局,1973)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二、專著
〔日〕池田知久著,王啟發、曹峰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
(上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日〕蜂屋邦夫著,雋雪豔、陳捷等譯:《道家思想與佛教》(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2000)
〔日〕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臺北:三民書局,1992)
〔日〕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著,羅賓森英譯,楚荷中譯:《赫拉克利
特著作殘篇》(廣西: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
〔匈〕盧卡奇(Georg Luk''acs)作,楊恆達編譯,丘為君校訂:《小說理論》
(臺北:唐山,1997)
〔法〕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
論文選》(臺北:桂冠,1991)
———,屠友祥譯:《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屠友祥譯:《文之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法〕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著,顧嘉琛譯:《文學空間》(北京:商務
印書館,2003)
〔法〕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著,潘麗珍等譯:《蒙田隨筆集》(西
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法〕余蓮(Francois Jullien)著,卓立(Esther Lin-Rosolato)譯:
《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桂冠,2006)
〔法〕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著,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
京:譯林出版社,2006)
〔法〕柏格森(Henri Louis Bergson)著,王作虹、成窮譯:《道德與宗教的
兩個來源》(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肖聿譯:《創造進化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張君譯:《物質與記憶》(台北:先知,1976)
〔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楊大春譯:《哲學贊詞》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法〕傅科(Michel Foucault)著,洪維信譯:《外邊思維》(臺北:行人出
版社,2006)
〔法〕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張宇凌、關群德譯:《康德與柏格森解
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菲力克斯.瓜達里(Felix Guattari)著,林長杰譯:《何謂哲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楊凱麟譯:《德勒茲論福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美〕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
出版社,1998)
〔美〕史華兹(Benjamin I. Schwartz)著,程鋼譯: 《古代中國的思想世
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美〕米勒(J. Hillis Miller)著,秦立彥譯:《文學死了嗎》(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美〕威爾伯(Ken Wilber)著,廖世德譯:《萬法簡史》(臺北:心靈工坊,
2005)
〔英〕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
林,2002)
〔英〕莫倫(Phil Mollon)著,申雷海譯:《弗洛伊德與虛假記憶綜合症》(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英〕鲁惟一(Michael Loewe)主編,李學勤等譯:《中國古代典籍導讀》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泰〕阿姜 查著,法園編譯群編譯:《森林裡的一顆樹》(譬喻集)(桃園縣:圓
光出版社,1994)
〔捷〕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翁德明譯:《簾幕》(臺北:皇冠,
2005)
———,孟湄譯:《小說的藝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孟湄譯:《被背叛的遺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荷〕高羅佩(R. H. Vau Gulik)著,李零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
代的性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義〕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著,鄭福潔譯:《達文西的筆記本:繪畫
是怎麼回事》(臺北:網路與書,2007)
〔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林志明譯:《迎向靈光消逝的
年代:本雅明論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德〕哈洛德.柯依瑟爾(Harald Koisser)、歐依根.舒拉克(Eugen
Maria Schulak)著,張存華譯:《愛、欲望、出軌的哲學》(臺北:商
周,2007)
〔德〕曼海姆(Karl Mannheim)著,張明貴譯:《知識社會學導論》(臺北:
風雲論壇,1998)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吳曉群、姚蓓
琴譯:《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羅馬尼亞〕蕭沆(E. M. Cioran)著,宋剛譯:《解體概要》(臺北:行人出
版社,2008)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莊子校詮》(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7)
———:《莊學管闚》(北京:中華書局,2007)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主講,林清臣記錄:《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
余德慧:《生命史學》(臺北:心靈工坊,2003)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1992)
屈萬里:《古籍導讀》(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4)
———:《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1983)
姜宇輝:《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
康有為著,鄺柏林選注:《大同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張心澂編著:《偽書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張立文主編,陸玉林著:《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1994)
———:《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93)
張成秋:《先秦道家思想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莊子篇目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張默生:《莊子新釋》(上冊)(臺北:漢京,2004)
陳浦清:《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駱駝,1987)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三次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0)
———:《莊子今註今譯》(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冊)(臺北:巨流,1993)
———:《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第二版)(臺北:巨流,2006)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三民書局,1984)
———:《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3)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1991)
葉程義:《莊子寓言研究》(臺北:義聲,1979)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1983)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兩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廖炳惠:《里柯》(臺北:東大,1993)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廣文書局,1960)
聞一多著,李定凱編校:《周易與莊子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東大,2005)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西方解釋學觀點》(第二冊)(臺北:桂冠,2000)
鄭良樹:《續偽書通考》(全三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2003)
錢鍾書:《管錐編》(第二冊)(北京:三聯書店,2007)
謝祥皓、李思樂輯校:《莊子序跋論評輯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羅貴祥:《德勒茲》(臺北:東大,1997)
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1961)
嚴靈峯:《老子莊子》(臺北:正中書局,1987)

三、期刊卅論文
〔日〕小野澤精一:〈原序〉,〔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頁1~7。
〔日〕赤塚忠:〈道家思想之本質〉,〔日〕宇野精一主編,邱棨鐊譯:《中國思想(二):道家與道教》(臺北:幼獅,1977),頁1~44。
〔日〕岡田武彥著,王孝廉譯:〈中國哲學的課題與簡古精神〉,王孝廉編譯:《哲學.文學.藝術—日本漢學研究論集》(臺北:時報,1986),頁7~31。
———,李今山、孔慧穎譯:〈中國哲學的課題及其意義〉,駱駝出版社編:《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縣:駱駝,1987),頁1~25。
〔日〕渡邊卓:〈古代的思想〉,〔日〕赤塚忠等著,張昭譯:《中國思想史》(臺北:儒林圖書公司,1981),頁21~111。
〔日〕湯淺泰雄著,盧瑞容譯:〈「氣之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比較考察〉,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臺北:巨流,1993),頁63~99。
〔日〕福永光司著,許洋主譯:〈道教的鏡與劍—其思想的源流〉,劉俊文主編,許洋主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第
7卷「思想宗教」,頁386~445。
〔日〕關口順:〈秦漢時期氣的思想〉,〔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7),頁116~167。
〔法〕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耗費的觀念〉,金惠敏主编:《差異(Difference)》(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第一輯,193~206。
〔法〕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著,何衛華譯,郭軍校:〈論友誼〉,汪民安主編:《生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第二輯,頁
150~153。
〔法〕葛浩南(Romain Graziani):〈莊子的哲學虛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卷4期(2008.12)
〔南斯拉夫〕 拉多薩夫(Radosav Pusic):〈老子:嬰兒與水〉,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四輯,頁
58~62。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瓠落的文學史〉,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頁5~25。
〔美〕狐安南(Alan D. Fox):〈《莊子》中的經驗型態:感應與反映〉,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頁
183~199。
〔荷〕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道與吾〉,施舟人講演:《中國文化基因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頁117~123。
〔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講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德〕阿倫特(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頁77~100。
〔德〕伯梅(Gernot Bohme)著,谷心鵬等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188期(2003.04)
〔德〕顧彬(Wolfgang Kubin):〈中國「解釋學」:一種想像的怪獸?——對理解差異的初步考察〉,楊乃喬、伍曉明主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4),第一輯,頁58~67。
《當代》編輯部:〈公共道場談論氣氛美學與紫藤廬〉,《當代》188期(2003.04)
刁生虎:〈莊子的語言哲學及表意方式〉,《東吳哲學學報》12期(2005.08)
江世榮:〈《莊子》佚文舉例——兼論《莊子》輯佚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中華書局
編輯部編:《文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十三輯,頁283~301。
林慶彰:〈我研究經學史的一些心得〉,梁濤主編:《中國思想史研究前沿——經典、詮釋、方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8~12。
余英時:〈日本中國學會第59回大會講演文〉(名古屋大學,2007年10月6日),
《思想》8期(2008.03)
———,盛勤、唐古譯:〈軸心突破和禮樂傳統〉,《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58期
(2000.04)
吳光明:〈莊子的身體思維〉,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頁393~414。
徐聖心:〈真人不夢與莊周夢蝶——《莊子》「夢」的義蘊初探〉,《中國文學研究》5期(1991.05),頁65~93。
張亨:〈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源〉,氏著:《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1997),頁101~149。
張國賢:〈偶然的邏輯——德勒茲與胡塞爾的意義理論〉《揭諦》15期(2008.07)
湯一介:〈自我與無我〉,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第十輯,頁170~175。
黃瑞祺:〈編者序〉,氏主編:《再見傅柯:傅柯晚期思想新論》(臺北:松慧,2005),頁i~vi。
黃錦樹:〈論中體——絕對域與遭遇〉,《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頁187~226。
———:〈「寓開新於復古」與「文的優位性」——龔鵬程個案〉,《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頁373~411。
楊儒賓:〈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10卷2期
(1992.12)
———:〈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2001),頁165~191。
———:〈莊子的「卮言」論——有沒有「道的語言」〉,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注釋、詮釋,還是創構?》(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7),頁12~40。
———:〈莊子「由巫入道」的展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11期
(2008.06)
葉國慶:〈莊子研究〉,葉國慶等著:《莊子研究論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頁1~155。
葛兆光:〈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減法〉,楊念群、黃興濤、毛丹主編:《新史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上冊,頁
229~235。
蔡岳璋:〈精神斡旋與象徵交換——試論《莊子》內篇藝境〉,《中外文學》37卷4
期(2008.12)
錢新祖:〈佛道的語言觀與矛盾語〉,《當代》11期(1987.03)
謝大寧:〈經典的存有論基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7期(2005.12)
———:〈經典的存有論基礎(續)〉《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9期
(2007.06)
———:〈經典詮釋的認識論基礎——從經典存有論問題向認識論的過渡〉,「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
系,2007.10)
瞿兌之:〈釋巫〉,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下册,頁991-1010。

四、網路資源及其他
大英百科全書。 2010年。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楊凱麟,南華大學「法國當代哲學」課程錄音檔,2003年3~5月。
楊儒賓,〈渾沌與創造〉,2000年國科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1-H007-028)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