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楊建國

論文分類:博士論文

姓名:楊建國

標題: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指導教授:毛文芳

畢業日期:2021-07

摘要:

本論文以明清兩代有關器玩審美、賞鑑、品味為核心,掘發周邊環節包括:身體感、雅俗觀、物質文化、器物與人互動等思考面向。主要的問題意識是:在器物與人關聯的歷史長河中,器物從「用」而「無用」而「多用」,從「實用」而「審美」而「商品」,迄於明清社會各階層對器物之態度或抑或揚、褒貶糅雜,呈現多元樣貌,筆者乃聚焦於器玩,以美學角度予以顯題化,並以茲做為歷來「人為主體、物為客體」二元思考取向之鑑戒與反思。依此提問脈絡,本論文取徑於當代融合身心物於一爐之諸種路向,如:場域、身體、身體感、氣氛與情境、之間(間距)等,嘗試對明清器玩文獻進行美學視域之梳理與辨析。「場域」 (Field) 乃當代布迪厄(1930-2002)所提出的社會區分概念,涉及權力、階級、身份的角力,更洞察慣習(Habitus)之養成乃生手晉身專家的關鍵條件;另有一「場域」概念乃涵容更廣袤的天、地、神、人,其往來流動於「之間」,交互融攝、彼此映照、相互開顯、共榮互惠;兩種動態性「場域」概念恰可觀照器物與人、天地、歷史變遷的交互消長,為明清時期之「玩具」勾勒具體而微的文化輪廓。其次,「身體」貫串明清的氣學與心學,又同時是人與器物互動的主要媒介,無論製作、使用或品鑑器物,莫不依傍各器官賦予「身體感」的整體運作,並可證成身體自覺與生命轉化,本文遂援引為核心視角,大大增益器玩文獻理解的深度與廣度。至於「氣氛與情境」的「體知美學」,兼裒身心物一如,儼然為理學、心學、氣學相繼的明清思想指出趨向,除安頓身心性命外,在器物與身體的關聯中,扮演不可忽視的力量;再者,梅洛龐蒂(1908-1961)身體現象學所構想的身體主體,是一被物所觸及的身體自我,因物之呼喚而有觸情、觸發、回應、感受與氣氛的互動,提供賞鑑明清器物之美學新視角。緣於上述諸種關懷,本文之「新論」,特以環繞「器玩美學」的「之間」取向,側顯場域、鑑賞、製器與傳播四個向度,嘗試建構明清時期器玩美學體系,並兼為當代反思批判的對話空間做出綿薄貢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
聞人君譯注:《考工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中華書局,199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戰國)孫武著,王宏林導讀及譯注:《孫子兵法》(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戰國)荀況著,(唐)楊倞注:《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戰國)管子著,(清)王仁俊集注:《管子集注二十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戰國)韓非子著,(清)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 二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註疏解經》(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東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台北:中華書局,1992年)
楊伯峻編著:《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伯峻編著:《孟子譯注》(香港:中華書局,1984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漢) 董仲舒著,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漢)班固著,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
(漢)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南:大行出版社,1978年)
(漢)劉安等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梁)虞荔:《鼎錄》(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四集第三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南北朝)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編:《水經注校釋》(江蘇: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唐)李鼎祚集解:《周易集解》(北京:新華書店,1984年)
(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韋應物:《韋蘇州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唐)陸羽:《茶經》,收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唐)蘇鶚:《杜陽雜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王度等撰:《唐人傳奇小說.二卷》(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河北:中國書店出版,1986年)
(宋)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河北:中國書店出版,1986年)
(宋)不著撰者:《端溪硯譜》(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十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亦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文房四譜》(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
(宋)不著撰者:《歙硯說》(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三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不著撰者:《辨歙硯說》(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三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王俅:《嘯堂集古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米芾:《研史》(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四集第三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米芾:《硯史》(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十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米芾:《評紙帖》(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二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何薳:《墨記》(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呂大臨:《考古圖》十卷(台北:海南出版社,2001年)
(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一卷》,收錄在楊家駱編:《飲饌譜錄》(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宋)杜綰:《雲林石譜》(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九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辯證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周密:《志雅堂雜鈔》(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三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唐積:《歙州硯譜》(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十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亦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文房四譜》(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
(宋)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宋)晁貫之:《墨經》(百部叢書集成據夷門廣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張表臣:《珊瑚鈎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郭思編;楊伯編著:《林泉高致》(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楢:《負暄野錄》(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嚴一萍選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黃山谷:《豫章黃先生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黃山谷:《豫章黃先生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四庫筆記小說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亦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九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蔡襄:《茶錄二卷,序一卷》,收錄在楊家駱編:《飲饌譜錄》(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宋)蔡襄:《墨譜》一卷,收於(元)脫脫:《宋史藝文志》〈卷六〉(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蘇軾:《東坡題跋》(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釋道原著,藍吉富主編:《景德傳燈錄》(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元)不著撰者:《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陶宗儀:《說郛六十一卷下》(台北:新興書局,1988年)
(元)曹紹:《辨歙硯說》,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文房四譜》(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
(元)脫脫:《宋史藝文志》〈卷六〉(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不著撰人著;賈洪波、艾虹編著:《圖文新解魯班經:建築營造與家俱器用》(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1月)
(明)不著撰者:《天水冰山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不著撰者:《便民圖纂16卷》(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23年王貞吉刻藍印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文震亨:《長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方于魯:《方氏墨譜六卷》收錄在《程氏墨苑十四卷》(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方弘靜:《千一錄》收在《續修四庫全書》11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方弘靜:《素園存稿二十卷》收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王士性撰,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王士禎:《池北偶談》(台北:新興書局,1988年)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王世懋:《二酉委譚》,收錄在(清)劉寶楠輯:《勝朝殉揚錄三卷》(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0年)
(明)王世懋:《窺天外乘》(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嚴一萍選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王艮:《重刻心齋王先生語錄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王圻、王思義輯:《三才圖會》(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王廷相著,王孝魚點校:《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王宗沐纂修,陸萬垓增修:《江西省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明)王陽明:《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明)王禕:《王忠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王錡著、李劍雄點校:《寓圃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王鏊修纂:《姑蘇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明)田藝衡:《煮泉小品》,收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呂震:《宣德鼎彝譜》(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四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宋詡:《竹嶼山房雜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四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
(明)李日華:《恬致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152(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明)李樂:《見聞雜記》(台北:新興書局,1988年)
(明)李贄:《藏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
(明)李贄著,張建業主編、劉幼生副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
(明)沈繼孫:《墨法集要》(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六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另有插圖本收於《美術叢書六集第十輯》。
(明)谷泰輯:《博物要覽16卷‧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周高起,董其昌:《陽羨茗壺系‧骨董十三說》(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周嘉冑著,崔志凱供圖:《裝潢志:全新點校插圖版》(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9年)
(明)周履靖:《群物奇制》(百部叢書集成據夷門廣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林有麟:《素園石譜四卷》,收錄在《續修四庫全書》譜錄類11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范濂:《雲間據日抄五卷》(台北:新興書局,1988年)
(明)茅一相,《繪妙》(《叢書集成初編》冊1656(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賞鑑好事〉,頁11-12。
(明)茅一相:《茶具圖贊一卷,序一卷,目錄一卷》,收錄在楊家駱編:《飲饌譜錄》(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明)計成著,張家驥注釋:《園冶全釋》(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五十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夏子陽:《使琉球錄》,收在《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三輯(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
(明)夏樹芳:《茶董二卷》,收錄在《程氏墨苑十四卷》(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
(明)徐弘祖著,朱惠榮校注:《徐霞客遊記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明)徐渭:《徐文長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徐獻忠:《水品二卷》,收錄在《程氏墨苑十四卷》(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袁宏道:《瓶史》(百部叢書集成 據借月山房彙鈔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袁宗道:《袁宗道集》(台北:致知學術,2017年)
(明)高濂著,王大淳點校:《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明)屠本畯:《茗笈》(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四集第四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亦收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屠本畯:《茗笈》,收錄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屠本畯:《茗笈品藻一卷》,收錄在楊家駱編:《飲饌譜錄》(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亦收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屠隆:《考槃餘事》(百部叢書集成 據龍威秘書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屠隆著,吳言生譯注,《娑羅館清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明)張丑:《茶經》(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十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亦收錄於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張丑:《瓶花譜》(百部叢書集成 據寶顏堂祕笈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張丑:《野服考》(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十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六十四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張岱:《西湖夢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張岱:《夜航船二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張岱著,蔡登山主編:《張岱的明末生活記憶--《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合刊》(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明)張岱著,欒保群注:《琅嬛文集》(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
(明)張源:《茶錄》,收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張潮:《虞初新志二十卷》卷六,〈黃履莊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張應文:《清秘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張濤:《歙志》(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據萬曆三十七年刻本複製),卷6,〈風土〉,頁11b-12a。
(明)張謙德、袁宏道著,李霞編著:《瓶花譜,瓶史》(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
(明)張瀚著:《松窗夢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
(明)曹昭:《格古要論》(百部叢書集成 據夷門廣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許次紓:《茶疏一卷,目錄一卷》,收錄在楊家駱編:《飲饌譜錄》(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明)都穆著,陸采編次,李劍雄校點:《都公談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陳侃:《使琉球錄》,收在《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三輯(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
(明)陳貞慧:《秋園雜佩》(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五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陳霆:《兩山墨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陳繼儒:《妮古錄四卷,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繡水沈氏刻寶顏堂秘笈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陳繼儒:《岩棲幽事一卷‧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繡水沈氏刻寶顏堂秘笈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陳繼儒:《珍珠船》(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陳繼儒:《茶董補二卷,目錄一卷》,收錄在楊家駱編:《飲饌譜錄》(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明)陸深:《古奇器錄一卷,附江東藏書目錄小序一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明)陸深著,胡勤、莊文仙校點:《玉堂漫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陸楫:《蒹葭堂雜著摘鈔》(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收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明)陸樹聲:《汲古叢語》(百部叢書集成據寶顏堂秘笈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陸樹聲:《茶寮記一卷,附錄一卷》,收錄在楊家駱編:《飲饌譜錄》(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亦收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程大約:《程氏墨苑十四卷》(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明)項元汴:《宣爐博論》(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四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項元汴:《蕉窗九錄不分卷,江西圖書館藏涵芬樓影印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木活字學海類編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黃成:《髹飾錄》,收錄於(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六集第七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黃龍德,《茶說》,收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黃龍德:《茶說》,收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慎懋官輯:《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12卷‧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萬邦寧:《茗史二卷》,收錄在《程氏墨苑十四卷》(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明)萬壽祺:《墨表》(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二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萬壽祺:《論墨》(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二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葉子奇等撰、吳東昆等點校:《草木子》(外三種)(收錄於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明)葉權撰,凌毅點校:《賢博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董其昌:《古董十三說》(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八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另收於《玉石古器譜錄21種54卷》(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明)董說:《易發》(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明)董說:《非煙香法》,(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四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董說:《豐草菴詩集,豐草菴文集 》十一卷、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熊明遇,《羅岕茶記》,收錄於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聞龍《茶箋》,收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明)劉基:《多能鄙事》(續修四庫全書.1185.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劉源長:《茶史二卷,補一卷》,收錄在《程氏墨苑十四卷》(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台北:廣文書局,1991年)
(明)羅廩,《茶解》,收在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末清初)曹聖臣:《曹氏墨林二卷》,收錄在《程氏墨苑十四卷》(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
(日)奧玄寶:《茗壺圖錄》,收錄在《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3月一版十五刷)
(淸)趙翼撰;李解民點校:《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于敏中、梁國治:《欽定西清硯譜二十四卷,目錄一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孔尚任:《享金簿》(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七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方以智:《物理小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毛奇齡:《後觀石錄一卷》收在《美術叢書》初集第三輯,亦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2月)
(清)王士禛撰;湛之點校:《香祖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王夫之:《船山遺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清)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人間世〉(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十〈孟子告子上〉(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清)王夫之撰,李一忻點校:《周易內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清)王夫之撰,李一忻點校:《周易外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
(清)王晫:《石友贊一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王應奎:《柳南隨筆》
(清)司能任修,屠本仁纂:《嘉興縣誌三十六卷,卷首二卷》(海口市:海南書局,2001年)
(清)玄曄撰:《康熙帝御製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清)朱琰:《陶說六卷,目錄一卷》收於《美術叢書》二集第七輯,亦收錄在《陶瓷譜錄上》(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朱彝尊:《說硯》(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九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江浦寂園叟:《匋雅二卷,序一卷》,收錄在《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佚名:《南窯筆記一卷》,收錄在《陶瓷譜錄上》(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吳允嘉:《浮梁陶政志 一卷》,收錄在《陶瓷譜錄上》(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吳允嘉:《景鎮舊事一卷》,收錄在《陶瓷譜錄上》(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吳偉業:《梅村家藏稿》(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清)吳梅鼎:《陽羨茗壺賦》附於《陽羨名陶錄》卷後,收錄於《陶瓷譜錄上》(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吳騫:《陽羨名陶錄二卷,序一卷》,收於《美術叢書》初集第三輯;亦收錄在《陶瓷譜錄上》(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吳蘭修:《端溪硯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宋犖:《怪石贊一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宋犖:《漫堂墨品一卷》,收錄在《程氏墨苑十四卷》(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點校:《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李兆洛:《端溪硯坑記》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二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李鼎元:《使琉球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李漁著,杜書瀛譯注:《閑情偶寄》(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李調元:《南越筆記》(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清)汪楫:《使琉球雜錄》(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沈初:《西清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周煌:《琉球國志略》(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收在《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三輯
(清)冒襄:《宣爐歌註》(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四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姜紹書:《韻石齋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亦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十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施潤章:《硯林拾遺》(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二集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昭槤撰,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清)紀盷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計楠:《石隱硯談》(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七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計楠:《端溪硯坑考》(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七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計楠:《墨餘贅稿》(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七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迮朗:《繪事瑣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孫廷銓:《琉璃志一卷》,收錄在《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孫承澤:《硯山齋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徐元潤:《銅仙傳一卷,說鏡一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徐朝俊:《高厚蒙求全四集》,清嘉慶丁卯(十二年,1807)至乙亥(二十年,1815)雲間徐氏刊本(台灣國家圖書館藏書,子部曆算類算學之屬,書號22276)
(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收在《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九輯(台北:大通出版社,1987年)
(清)徐谼:《溪山琴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74)(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清)馬汶:《縐雲石記一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高士奇:《金鼇退食筆記》(台北:世界書局,1979年)
(清)高兆:《端溪硯石考》(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七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高兆:《觀石錄》(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亦收於(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張仁熙:《雪堂墨品一卷》,收錄在《程氏墨苑十四卷》(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清)張廷濟:《清儀閣雜詠》(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張義澍:《士那補釋》(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三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張學禮:《使琉球記》附《中山記略》(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曹雪芹等著,徐少知新注:《紅樓夢新注》(台北:里仁書局,2018年)
(清)梁九圖:《談石一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梁同書:《古銅器考 一卷,又序一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梁同書:《古窯器考》,收於(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五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亦收錄於《陶瓷譜錄上》(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梁詩正:《欽定西清古鑑 四十卷,附錢錄, 十六卷》(台北:大通書局,1983年)
(清)清世宗著,故宮博物院編:《清世宗御製文》(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清)清高宗著,故宮博物院編:《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收在《美術叢書》三集第六輯;亦收在《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許之衡著,杜斌編著:《飲流齋說瓷》(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陳性:《玉紀一卷,序一卷》(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二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亦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程哲:《窯器說一卷》,收錄在《陶瓷譜錄上》(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程雄:《琴學八則》(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程瑤田:《紀硯》(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四集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清)黃宗羲撰,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愛新覺羅‧溥儀:《末代皇帝自傳》(台北:風雲時代,2009年)
(清)萬斯同:《明史四百十六卷‧目錄三卷》卷1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鄒炳泰:《紀聽松庵竹爐始末一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趙之謙:《勇盧閒詰》(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三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趙翼:《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趙翼著,欒保群、呂宗力校點:《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清)劉子芬:《古玉考三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劉心珤:《玉紀補一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劉廷璣著,張守謙點校:《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劉埥:《片刻餘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劉獻廷撰;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劉體仁:《七頌堂識小錄》(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初集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諸九鼎撰 石譜 一卷,序一卷,目錄一卷,收在(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鄧實:《談藝錄》(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十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錢朝鼎:《水坑石記》(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四集第六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卷上〈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戴震撰,周兆茂整理:《原善》卷中(合肥市:黃山書社,2010年)
(清)謝堃:《金玉瑣碎》(收於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八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亦收於(明)董其昌等撰:《玉石古器譜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藍浦撰,(清)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十卷,目錄一卷,跋一卷》收錄在《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清)顧公燮:《消暑閑記摘抄》,收在《叢書集成續編子部96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4年)
(清)顧仲:《養小錄》,收在楊家駱編:《飲饌譜錄》(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任繼愈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民國)劉子芬:《竹園陶說 一卷、自序一卷、目錄一卷》,收錄在《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二.專書
(一)外文譯著
(中)何炳棣(Ping-ti Ho)著,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日)大西克禮著,王向遠譯:《侘寂--素樸日常》(新北市:遠足文化發行,2019年)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日)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贊》(上海世紀出版社,2011年)
(日)和辻哲郎著,朱坤容譯:《風土:人間學的考察》(北京:東方出版社,2017年)
(日)岡倉天心,九鬼周造:《《茶之書》、《粹的結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日)岡倉天心著,古意譯:《茶之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日)黑川雅之著,李柏黎譯:《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日)柳宗悅著,李啟彰、李文茹譯:《茶與美》(台北:日日學文化,2019年)
(日)柳宗悅著,徐藝乙譯:《工藝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日)柳宗悅著,徐藝乙譯:《何謂民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日)柳宗悅著,張魯、徐藝乙譯:《日本民藝之旅》(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日)柳宗悅著,陳燕鴻、尚虹蕊、許曉譯:《工匠自我修養》(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年)
(日)柳宗悅著,戴偉傑、張華英、陳令嫻譯:《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台北:大鴻藝術公司,2013年)
(日)柳宗悅著,侯詠馨譯:《和紙之美--柳宗悅給惜物者、匠人的生活美學態度》(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7年)
(日)湯淺泰雄著,黃文宏譯注:《身體論 : 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年)
(韓)李御寧著,陳心慧譯:《日本人的縮小意識》(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廖彥博譯:《掙扎的帝國 : 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台北:麥田出版,2016年)
(加)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利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加)卜正民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合譯:《縱樂的困惑 : 明朝的商業與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加)卜正民著,陳時龍譯:《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加)卜正民著,黃中憲譯:《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法)布林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劉暉譯:《區分 :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Chinese)(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法)皮耶‧布赫迪厄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脂:《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Les règles de l'art-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法)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林志明譯:《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L’écart et l’entre:D’une stratégie philosophique, entre pensée chinoise et)(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法)杜夫海納(Dufrenne, Mikel)著、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Presse universitaire de France)(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法)尚‧布西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台北:麥田出版,2018年)
(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符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羅國詳譯:《可見與不可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L’(Eil et l’Esprit)(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2007年)
(法)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顧南譯:《15世紀~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Civilisation materielle, économie et capitalisme: XVe-XVIIIe siècle)(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6年)
(法)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蘇會士列傳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俄)康丁斯基(Kandinsky, Wassily)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U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
(美)尼可拉斯‧莫則夫(Nicholas Mirzoeff)著;林薇譯:《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How to See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Images, from Self-Portraits to Selfies, Maps to Movies, and More)(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年)
(美)李歐那・科仁(Leonard Koren)著,蔡美淑譯:《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年)
(美)李歐那・科仁著,藍曉鹿譯:《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Arranging Things: A Rhetoric of Object Placement)(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年)
(美)李歐那・科仁著,蘇文君譯:《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Which "aesthetics" Do You Mean? Ten Definitions)(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8年)
(美)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鄧伯宸譯:《換一種眼光看美》(The Abuse of Beauty)(台北:國立編譯館與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楊宗賢譯:《畫家生涯 : 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The Painters Practice: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英)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英)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
(英)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著;林繼谷譯:《白瓷之路》(The White Road: A Pilgrimage of Sorts)(新北市:活字出版,2016年)
(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著,邱士華、劉宇珍、胡雋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Elegant Debts: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英)柯律格著,高昕丹、陳恒譯,洪再新校:《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英)柯律格著,黃曉娟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瑞士)卡爾容格(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容格思想精華》(Man and his symbols)(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德)克勞‧黑爾德(Klaus Held)著;孫周興編,倪梁康等譯:《世界現象學》(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4年)
(德)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Husserl,E.)著,倪梁康、張廷國譯:《生活世界現象學》(Phanomenologie der Lebenswelt)(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Sein und Zeit)(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編譯:《依於本源而居--海德格爾藝術現象學文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年)
(二)西文
(德)Hans-Geo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Bloomsbury USA Academic ,2013‧06
(美)Dorothy Ko,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7(高彥頤)
(三)一般專書
子川:《斯文在茲:中國傳統書房文化與器物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 第二編‧ 三洞拾遺》(安徽:黃山書社,2005年)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文化部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古代樂論選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毛師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毛師文芳:《晚明閒賞美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牛健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王世襄:《王世襄集:自珍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7)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王世襄:《錦灰堆》(臺北:未來書城出版,2003年)
王世襄:《髹飾錄解說 : 中國傳統漆工藝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王其鈞:《中國器物圖解詞典》(新北市:楓書坊文化出版社,2018年)
王柯平:《跨文化美學初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王振忠:《千山夕陽:明清社會與文化十題》(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健:《中國明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王爾敏:《近代論域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一樵:《流轉的紫禁城:世界史視野下的明清宮廷文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9月)
白謙慎:《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白謙慎作;孫靜如、張佳傑初譯:《傅山的世界 : 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石頭出版,2004年)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甘雪莉:《中國外銷瓷》(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8年)
石計生:《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台北:左岸文化,2003年)
伊永文:《明代的衣食住行》(北京:中華書局印行,2012年)
全體執筆人:《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 : 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朱啟新:《文物物語:說說文物自身的故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 : 從晚明至晚清的歷史斷想 》(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何國慶:《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16年)
余秋雨:《極品美學:書法、崑曲、普洱茶》(台北:遠見天下文化公司,2015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余英時:《余英時回憶錄》(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余舜德:《身體感的轉向》(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余舜德:《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研究》(新竹:清大出版社,2018年)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
余蓮著、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吳汝鈞:《新哲學概論:通俗性與當代性》(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吳智和:《明人飲茶生活文化》(台北:明史研究小組印行,1996年)
吳鉤:《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
吳戰壘:《鑒識青花瓷》(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吳曉芳:《歐洲名窯陶瓷鑑賞》(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年)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年)
吳龍輝:《古董秘鑒-古玩藝術鑑賞經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3年)
宋立中:《閒雅與浮萍:明清江南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宋兆麟:《古代器物溯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巫仁恕、狄雅斯著:《游道--明清旅遊文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李天道:《中國美學之雅俗精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玉珉編:《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台北:故宮博物院,2003年)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陳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允陳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李伯重:《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李佩璇:《圖解美學》(台北:易博士文化,2014年)
李國新、楊蘊菁:《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器物》(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李慶新:《海上絲綢之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7年)
李輝:《王世襄》(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
李龍潛:《明清經濟探微初編》(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
汪向榮、夏應元編:《中日關係史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沈從文:《沈從文說文物‧器物篇》(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年)
那志良:《光燦華麗的琺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年)
周心慧、嚴樺:《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周月亮:《王陽明傳》(新北市:親哲文化出版,2018年)
周憲:《美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杭間:《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年)
林永匡:《清代衣食住行》(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林安梧:《存有.意識與時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林彥邦:《太和鼓鬯 : 谿山琴況之美學觀》(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林梅村:《觀滄海:大航海時代諸文明的衝突與交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林瑞萱:《韓國茶經東茶頌詳註》(台北:坐忘谷茶道中心,2018年)
林麗月:《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與心態》(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林歡:《宋代古器物學筆記材料輯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邱琳婷:《臺灣美術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長北:《髹飾錄析解》(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7年)
姜丹書:《美術史》(上海:上海書畫出板社 ,2018年)
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衝突與調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印行,1982年)
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范宜如、朱書萱著:《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台北:台灣書店發行,1998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
述鼎:《器物之美》(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年)
夏可君:《無餘與感通》(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孫機:《孫機談文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孫瀛洲:《孫瀛洲陶瓷研究與鑑定》(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徐中舒:《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徐泓:《20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
徐建融:《明代書畫鑑定與藝術市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徐美潔:《屠隆年譜(1543-1605)》(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5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徐瑾:《白銀帝國:從唐帝國到明清盛世,貨幣如何影響中國的興衰》(台北:時報出版,2018年)
涂睿明:《紋飾之美:中國紋樣的秘密》(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
涂睿明:《製瓷筆記:一個瓷人的思索、懷想與生活》(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
索予明:《漆園外摭 : 故宮文物雜談》(臺北市 :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
索予明:《髹飾錄解說》(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袁光儀:《李卓吾新論》(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袁光儀:《彼我同為聖賢:耿定向與李卓吾之學術論爭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2015年)
袁泉、秦大樹:《走向世界的明清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高明士主編:《巨龍的蛻變:中國1840-2008》(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
高紀元:《形而下:中國古代器皿造型樣式研究》(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4年)
常罡:《海外拾珍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
康無為:《讀史偶得 : 學術演講三篇》(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3年)
張研:《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張錯:《風格定器物--張錯藝術文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94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理查德.舒斯特曼著,程相占譯:《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莊申:《扇子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陳立勝:《入勝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陳炎主編、王小舒著:《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陳玨主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威恩:《柴燒》(台北:水牛出版社,2003年)
陳傳席:《中國紫砂藝術》(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陳萬里著、穆青選編:《陳萬里陶瓷研究與鑑定》(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萬益編:《性靈之聲—明清小品》(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陳德興:《氣感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慧如:《美麗的凝視:收藏的理性與感性》(新北市:九印文化,2015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圖像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
陳寶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
喬迅著,劉芝華、方慧譯:《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
嵇若昕:《器物藝術叢談》(鹿港:左羊出版社,1990年)
揚之水:《宋代花瓶》(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馮小琦主編:《古代外銷瓷器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年)
馮天瑜:《襲常與新變:明清文化五百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馮滬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清代社會生活圖記》(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黃一農:《二重奏 : 紅學與清史的對話》(新竹:清大出版社,2014年)
黃一農:《兩頭蛇: 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大出版社,2005年)
黃振輝編著:《曼生與曼生壺》(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年)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楊泓:《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楊海濤編著:《榮寶齋教鑑賞:明清家具》(臺北:龍圖騰文化公司,2014年)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楊儒賓、張再林編:《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儒賓:〈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收錄於陳明、朱漢民主編:《原道》第14輯(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萬木春:《味水軒裡的閑居者:萬曆末年嘉興的書畫世界》(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
葉朗:《美學原理》(台北:信實文化行銷公司,2014年)
葉渭渠:《日本文化史》(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雷德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熊秉真編:《睹物思人》(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綠妖撰稿、蕭寒主編:《我在故宮修文物》(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2017年)
趙士林:《美學十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趙秉忠:《二酉委譚摘抄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趙柏田:《岩中花樹:亡國?亡天下?》(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
趙柏田:《南華錄: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柏田:《讓良知自由:王陽明自畫像》(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趙紅娟:《明遺民董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趙強:《「物」的崛起:前現代晚期中國審美風尚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16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潘襎:《茶湯藝術論》(宜蘭: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6年)
劉又銘:《氣在理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劉文潭:《西洋古代美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劉良佑:《中國器物藝術》(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劉良佑:《明清兩代琺瑯器之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年)
劉述先:《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詮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劉國英:《法國現象學的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劉滄龍:《氣的跨文化思考:王船山氣學與尼采哲學的對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劉榮春:《柴燒之美在苗栗》(南投:臺灣工藝研究所,2002年)
樊樹志:《晚明破與變:絲綢、白銀、啟蒙與解放,16—17世紀的世界與中國》(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樊樹志:《歷史長河:中國歷史16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練春海:《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蔡振豐、林永強、張政遠編:《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蔡登山:《曾經輝煌 : 被遺忘的文人往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8年)
蔣竹山:《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台北: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蔣勳:《感覺十書 : 蔣勳談美》(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
鄧之誠:《骨董瑣記‧續記‧三記》(台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
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鄭培凱編:《明代政治與文化變遷》(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鄭銀淑:《項元汴之書畫收藏與藝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錢杭、承戴合:《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謝明良:《貿易陶瓷與文化史》(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謝國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謝貴安:《明清文化史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鍾振宇:《道家的氣化現象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
鍾振宇:《道家與海德格》(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韓格理著;張維安、陳介玄、翟本瑞譯,《中國社會與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新論》(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羅伯‧索科羅斯基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羅振玉:《雪堂藏古器物目錄(外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羅振玉:《雪堂所藏古器物圖說(外九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羅麗馨:《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展》(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
關雪玲主編;故宮博物院編:《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鐘錶》(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三.論文
(一)學位論文
王平:《十八世纪銷往英國的紋章瓷研究》(上海:復旦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13年)
王秀珍:《論陳繼儒與晚明思潮的互動關係》(台北:東吳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王拴印:《清宮造辦處禦制金屬胎畫琺瑯鼻煙壺的歷史演變及其藝術特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王雪羚《「始知創物智,不盡出華夏」——《紅樓夢》中的西方器物形象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安藝舟:《明代中晚期文人雅集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學碩士論文論,2009年)
朱耘廷:《身體的道德--戴震思想新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7月)
何振紀:《《髹飾錄》研究》(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博士論文,2013年)
余佩瑾:《乾隆官窯研究:做為聖王的理想意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宋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阿麗娜:《西伯利亞博物館收藏之中國瓷器研究》(台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11年)
侯皓之:《傳統與創新:盛清時期在華西洋工藝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姜萌慧:《遵生八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施鵬程:《大漆‧當歸--論陰翳語境下當代大漆藝術的創作研究》(北京: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5年)
徐秀慧:《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涂柏辰:《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台北: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連子萱:《清代內繪鼻煙壺圖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1月)
郭超:《明清銷往歐美的中國外銷紋章瓷的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碩士論文,2019年)
陳沖:《景德鎮明代民窯青花瓷分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陸婕:《中國傳統折扇的造物智慧》(汕頭:汕頭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6月)
曾莉莉:《高濂《遵生八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覃瑞南:《清高宗御製工藝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黃聖芝:《廣彩外銷瓷研究》(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繼立:《「身體」與「工夫」:明代儒學身體觀類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楊君誼:《清後期景德鎮官窯、民窯制瓷工藝比較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14年6月)
楊建國:《天人感應哲學與兩漢魏晉文學思想》(台中: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
楊建國:《歸返之道:創意茶席的精神內涵與茶道美學之建構初探》(苗栗: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陶創意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劉強:《磁州窯與景德鎮陶瓷藝術特色的分析》(河北: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10日)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蕭敏材:《晚明吳中布衣王百穀新探》(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賴芊曄:《從中國外銷瓷看英格蘭貴族的消費文化 (1688-173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二)期刊
「紫砂漫遊•聚焦臺灣」(詳載於《陶博館館刊》60期(2018年1月)
Bohme Gernot著,谷心鵬譯、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期 (2003年4月),頁10-33。
E.B庫爾提斯(Emily Byrne Curtis)著;涂巧慧、施靜菲譯:〈優雅的化身--雍正朝玻璃器〉,《故宮文物月刊》318期(2009年9月),頁62-71。
Emily Byrne Curtis著;劉祐竹譯:〈耶穌會士湯執中--乾隆皇帝宮廷裡的玻璃工匠與植物學家〉,《故宮文物月刊》353期(2012年8月),頁38-45。
于燕青:〈克拉克瓷〉,《福建文學》2011年9期,頁54-58。
于蘭華:〈淺論明清時期官窯瓷器的商品化〉,《江蘇陶瓷》第38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26-28。
大木康:〈宣爐因緣--方拱乾與冒襄〉,《日本中國學會報》第55集(2003年10月),頁166-180。
不著撰者:〈明清宮廷眼鏡識趣〉,《西部資源》,2013年2期,頁65。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舨)》第38卷第1期(2018年1月),頁109-113。
元明:〈瑞典哥德堡沈輪之中國外銷瓷及茶貨〉,《中國文物世界》67期(1991年3月),頁48-56。
尤煌傑、何佳瑞:〈杜夫海納美學思想的感性特質〉,《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43-163。
尹翠琪:〈宋錦之象:十八世紀廣東琺瑯與外銷瓷的八方錦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集刊》48期(2020年3月),頁159-240。
方李莉:〈明末的景德鎮民窯〉,《陶藝》11期(1996年4月),頁117-125。
方波:〈康雍乾時期外銷歐洲華瓷人物題材紋飾〉,《池州學院學報》2012年2期,頁112-115。
毛師文芳:〈物的神話--晚明文震亨《長物志》的物體系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頁303-366。
毛師文芳:〈花、美女、癖人與遊舫--晚明文人之美感境界與美感經營〉,《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頁381-416。
毛師文芳:〈風雅生活的指南:文震亨《長物志》探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6期(2001年12月),頁139-172。
毛師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171-200。
毛師文芳:〈晚明美學之主體體驗的美感型態〉,《國文學誌》第2期(1998年6月),頁335-382。
毛師文芳:〈閒賞-晚明美學之風格意涵析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2期(1999年3月),頁23-50。
毛憲民:〈清代宮廷眼鏡研究〉,《文物世界》(2002年1月),頁13-19。
王心運:〈身體與處境-赫曼‧許密茲(Hermann Schmitz)的新現象學簡介〉,《哲學與文化》第381期(2006年2月),頁83-99。
王心運:〈精神分裂症與許密茲身體現象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0期(2013年7月),頁73-99。
王心運:〈赫曼‧許密茲論原始當前〉,《東吳哲學學報》第29期(2014年2月),頁1-23。
王世襄:〈我與《髹飾錄解說》〉,《中國生漆》 21卷第1期(2002年)(在線出版日期:2007年3月26日),頁10-13。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頁1-57。
王正華:〈呈現「中國」:晚清參與 1904 年美國聖路易萬國博覽會之研究〉,收入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頁 421-475。
王正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2期(2001年9月),頁76-89。
王正華:〈羅振玉的收藏與出版:「器物」、「器物學」在民國初年的成立〉《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1期(2011年9月),頁277-320+325。
王佩琴:〈從《髹飾錄》到《百變變塗》:漆工藝的敘述學〉,《臺灣工藝》57 期(2015年6月),頁46-51。
王冠宇:〈葡萄牙人東來初期的海上交通與瓷器貿易〉,《海交史研究》2016年第2期,頁47-68。
王春雷、徐志勇:〈工匠、文人的互動與晚明江南雅宅室內設計〉,《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18年3月),頁107。
王健華:〈明末清初中國瓷器在歐洲的外銷〉,《中國文物世界》194期(2002年1月),頁24-31。
王從仁:〈中國「茶藝」源流論析——兼論中日韓茶風異同〉,《東疆學刊》第26卷第3期(2009年7月),頁22-27。
王琅:〈從「覺民行道」論王艮思想的定位〉,《國立台南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6卷第2期(2012年),頁23-50。
王琅:〈從「覺民行道」論王艮思想的定位〉,《國立台南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6卷第2期(2012年),頁35-38。
王輔亞、魏景明、閔育順、謝先德、王春雲、譚道永:〈廣東肇慶端硯石中石眼的礦物組成和成因研究〉,《地球化學》第44卷第1期(2015年1月),頁102-106。
王靜靈:〈論李日華對器物的鑑賞〉,《文史論壇》第7期(2008年12月),頁25-60。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期(2005年12月),頁1-54。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11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47。
王鴻泰:〈明清士人的生活經營與雅俗的辯證(A Dialogue "Ya" and "Su" - A study on the Life Style Management of Ming-Qing Literati)〉,發表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東亞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蔣經國中心合辦,「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Eveday Life in Imperial China」國際學術研討會,紐約:哥倫比亞大學,2002年10月25-27日。
王鴻泰:〈明清社會關係的流動與互動〉,《史學月刊》(2006年5月),頁17-19。
王鴻泰:〈明清間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24卷3 期(2007年3月),頁1-44。
王鴻泰:〈社會圖像的建構——百年來明清社會史研究的透視〉,《東吳歷史學報》第22期 (2009年12月),頁73-130。
王鴻泰:〈科舉社會中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收入甘懷真主編,《文明對話下的中國性與歐洲性》(桃園縣:中央大學,2005年),頁200-228。
王鴻泰:〈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30期(2012年9月),頁63-98。
王鴻泰:〈商業社會中的城市生活與公眾場域〉,收入甘懷真主編,《文明對話下的中國性與歐洲性》(桃園縣:中央大學,2005年),頁230-259。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22卷第1期 (2004年秋),頁69-97。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錯雜〉,《新史學》7卷4 期(2006年12月),頁73-143。
王鴻泰:〈感官、品味與文化身分——晚明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國文新天地》21期 (2010年4月),頁15-22。
王鴻泰〈明清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語文學系等合辦,「傳統中國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研討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7年1月7-8日;明清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發表於中國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唐宋社會變遷研究」主題計畫、新史學雜誌社共同主辦,「第三屆中國史學會──基調與變奏:7-20世紀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7年9月3-5日。
王瀟儀:《略論漆藝術中的「過」》(北京: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碩士論文,2016年》
古偉瀛:〈從「炫奇」、「賽珍」到「交流」、「商戰」:中國近代對外關係的一個側面〉,《思與言》24卷第3期(1986年9月),頁1-18。
本杰明.艾爾曼:〈收集與分類:明代匯編與類書〉,《學術月刊》第41卷5月號(2009年5月),頁126-138。
田倩茹:〈士匠互動:成就明代江南造物的輝煌〉,《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19年4月),頁19-27。
白美雲、史文華:〈摺扇中的日本文化〉,《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2期,頁1204-1208。
石守謙:〈山水隨身:十世紀日本摺扇的傳入中國與山水畫扇在十五至十七世紀的流行〉,《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9期(2010年),頁1-50
石守謙:〈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6期(2004年),頁307-339+342。
石守謙:〈繪畫、觀眾與國難: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畫家的雅俗抉擇〉,《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1期(2006年),頁151-171+173-188+192。
任文利:〈王艮「安身」論的政治意蘊解讀--中晚明儒家之一種自我抉擇〉,《清華學報》新38卷第2期(2008年6月),頁257-289。
任展展:〈掌上乾坤——清代玻璃鼻烟壶〉,《大眾文藝》19期(2016年),頁60。
伊藤郁太郎:〈南宋官窯雜感〉,《故宮文物月刊》340期(2011年7月),頁74-81。
安叢:〈基於互鑒互用下的中日伊萬里瓷器風格對比〉,《國際陶藝2015 lSCAEE年會作品與論文集》,頁241-243。
成耆仁:〈色白花青:民窯青花瓷及其紋飾〉,《歷史月刊》102期(1996年7月),頁4-8。
成耆仁:〈色白花青--明清民窯青花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6卷第3期(1996年6月),頁18-33。
朱天曙、呂歡呼:〈清代宮廷漆器的朱彩墨韻〉,《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2008年3月),頁92-96。
朱心怡:〈《茶具圖贊》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4年6月),頁89-125。
朱國華:〈場域與實間踐:略論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4年3月),頁33-37;74。
朱國華:〈場域與實間踐:略論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4年3月),頁41-45。
朱慧敏:〈克拉克瓷: 海上絲綢之路見證者〉,《理財(收藏)》,2018年5期,頁98。
江佩諭:〈博覽會中的展與觀--以1904年美國聖路易博覽會為例〉,《議藝份子》第28期(2017年3月),頁47-69。
江建新:〈略論明清時期窯業〉,《景德鎮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2015年4月),頁7-12。
艾虹:〈明清之際外銷瓷的西洋化及其歷史內涵〉,《文物春秋》2014年4期,頁17-21。
何乏筆:〈修身.個人.身體--對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2000年9月),頁293-308。
何乏筆:〈氣氛美學的新視野--評介伯梅[Gernot Bohme]《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 188期(2003年4月),頁34-43。
何振紀:〈有關德川本《髹飾錄》的研究—兼談《髹飾錄》流徙諸情況〉,《中國生漆》第33卷第3期(2014年12月),頁15-16。
何嶽:〈隱逸與逍遙:清代紫砂壺藝大師陳鳴遠的藝術與交遊〉,《創意與設計》總第48期 》(2017年1月),頁96-104。
佘城:〈泛論明代青花瓷器--兼談它的藝術價值(上)(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6卷1期、2期(1973年1月、2月),頁11-30、頁21-39。
余同元:〈明清工匠除籍入仕與江南傳統工匠的現代轉型〉,《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暨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頁362-380。
余勇、高相坤:〈「日本伊萬里瓷」的裝飾圖式〉,《藝海》2018年9期,頁123-126。
余猛、孔錚楨:〈景德鎮官窯瓷器的藝術特及色其成就〉,《藝術百家》2007年第7期,總第99期,頁24-27。
余舜德、顏學誠:〈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專號」導言〉,《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65期(2006年6月),頁1-8。
余舜德:〈「清香風味」作為研究主題:李亦園院士致力督促之身體感的研究取徑〉,《臺灣人類學刊 》16卷2 期(2018年12月),頁123-156。
余舜德:〈文化感知身體的方式:人類學冷熱醫學研究的重新思考〉,《臺灣人類學刊》第1卷第1期(2003年6月),頁105-146。
余舜德:〈市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茶交易中的陳韻〉,《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65期(2006年6月),頁68-105。
余舜德:〈身體感與雲南藏族居家生活的日常現代性〉,《考古人類學刊》第74期(2011年6月),頁169-202。
余舜德:〈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第44卷第1期(2006年3月),頁5-47。
余舜德:〈從文化感知的方式談氣的文化研究〉,《思與言》第41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145-186。
余舜德:〈臺灣凍頂烏龍茶之工匠技藝、科技與現代性〉,《臺灣人類學刊》 11卷1 期(2013年6月),頁123-153。
吳孟謙:〈晚明「身心性命」的流行:一個思想史觀點的探討〉,《清華學報》新44卷第2期(2014年6月),頁215-253。
吳政緯:〈書評:張伯偉《東亞漢文學的研究方法與實踐》〉,《漢學研究》37卷第2期(2019年6月),頁303-309。
吳洋嘉:〈韓國茶文化的歷史及現狀〉,《當代韓國》2002年秋季號,頁13-17。
吳玲:〈從日本茶道之煎茶道看中日文化差異〉,《中國新通信》 2018年13期,頁237-240。
吳雪杉:〈金扇:明代墓葬與中日交流〉,《文藝研究》,2019年12期,頁135-146。
吳智和:〈明代僧家、文人對茶推廣之貢獻〉,《明史研究專刊》第3期(1980年9月),頁1-74。
吳億修:〈從「之間」論《莊子》的外王思想〉,《輔仁中文學報》第49期(2019年12月),頁137-164。
呂正惠:〈「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頁285-312。
宋白慈:〈從館藏外銷茶具說到外銷瓷〉,《鏡海茶香》9期(2016年8月),頁115-120。
宋灝:〈「淡」與審美轉化:由現象學看山水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0期(2013年7月),頁155-187。
宋灝:〈介於自然和人為之間的物:由現象學思考日本庭園〉,《中山人文學報》第45期(2018年7月),頁51-75。
宋灝:〈介於翻譯和身體模擬之間的詮釋學〉,《東吳哲學學報》第33期(2016年2月),頁31-61。
宋灝:〈以《莊子》論身體運動與生活工夫的弔詭:以「庖丁解牛」為例〉,《清華學報》新49卷第1期(2019年3月),頁225-250。
宋灝:〈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洛龐蒂、華登菲與當代現象學〉,《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年11月),頁225-250。
宋灝:〈由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身體自我與意識哲學〉,《中山人文學報》39期(2015年7月),頁39-57。
宋灝:〈由身體現象學談書法工夫論〉,《東吳哲學學報》第28期(2013年8月),頁39-69。
宋灝:〈何謂現象?以日本庭園的體驗省思現象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1期(2019年1月),頁1-44。
宋灝:〈物我相處之境:論日本庭園〉,《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2014年12月),頁271-291。
宋灝:〈哲學、人文與世界--論述梅洛龐蒂思想中「藝術」與「世界風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期(2009年9月),頁83-122。
宋灝:〈逆轉與收回:《莊子》作為一種運動試驗場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69-187。
宋灝:〈梅洛龐蒂論「世界的肉」與「圖畫手勢」:藝術創作與身體模擬〉,收在劉國英、張燦輝主編:《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第六期《梅洛龐蒂:以人文科學改造現象學》(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9月),頁109-150。
宋灝:〈意義、時間與自我--從哲學詮釋學的角度看唐代華嚴宗思想〉,《東吳哲學學報》第19期(2009年2月),頁1-27。
宋灝:〈當代書法部署與書畫理論上的動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2015年3月),頁91-111。
宋灝:〈關係、運動、時間-由現象學觀察身體〉,《運動文化研究》第28期(2016年6月),頁45-81。
巫仁恕:〈明清飲食文化中的感官演化與品味塑造—以飲膳書籍與食譜的探討〉,《中國飲食文化》第2卷2期(2006年),頁45-95。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17卷4期(2006年12月),頁217-254。
李亞明:〈論《周禮·考工記》兵器詞語系統的特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2008年11月),頁17-53。
李侑儒:《明清的鐘錶(1580-1911)》(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杰:《李日華的文藝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所博論,2006年)
李長林:〈陳季同筆下的1889年巴黎世博會〉,《書林》(2010年9期),頁77-80。
李青陽、鄭子昂:〈乾隆時期的官民窯競市與景德鎮瓷業的繁榮〉,《美術大觀》2019年第7期,頁82-83。
李俊杰:〈折扇及其扇面藝術〉,《上海博物院季刊》第4期(1987年月),頁
李軍紅:〈淺談琺瑯彩的由來和運用〉,《景德鎮陶瓷》(2016年第6期),頁35-36。
李雪蓮、秦菊英、王士超:〈古代傢俱類游具的繼承與發展〉,《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2 卷第3 期(2014 年6 月),頁207-211。
李博一:〈外銷青花瓷上的中國民俗文化特徵〉,《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2011年5月),頁89-91。
李惠儀:〈世變與玩物-略論清初文人的審美風尚〉,《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35-76。
李愛麗:〈中國參加1 878年巴黎博覽會述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頁104-111。
李嘉:《造物史視野中的先秦青銅「壺」形器研究》(湖北:武漢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李慶新:〈有船自廣州來:從金甌沉船看十八世紀南海貿易〉,《故宮文物月刊 》362 期(2013年5月)頁62-69。
李曉:《元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演變》(上海:上海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李興華:〈明清景德鎮民窯和官窯器物美學風格比較研究〉,《中國陶瓷》第43卷第10期(2007年10月),頁62-65。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第2卷第3期(1991年9月),頁1-65。
杜維明:〈身體與體知〉,《當代》第35期(1989年3月),頁46-52。
汪映雪、陶小軍:〈明代江南文人雅俗觀念的嬗變〉,《常州大學學報》第18卷第3期(2017年5月),頁110-116。
沈原:〈中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記晚清政府派員參加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歷史檔案》(2006年4期),頁72-76。
沈清松:〈身體、社會參與和靈修〉,《輔仁宗教研究》第31期(2015年秋),頁107-142。
沈清松:〈感性、表象與崇高〉,《中山人文學報》第19期(2004年10月),頁1-15。
沈清松:〈解構、建構與重生:從身體中的欲望談起〉,《中華團體心理治療》第21卷第1期(2015年3月),頁3-28。
沈清松著、莊佳珣譯:〈從內在超越到界域跨越-隱喻、敘事與存在〉,《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10期(2006年10月)頁21-36。
沈惠芬:〈走向世界———晚清中國海關與1873年維也納世界博覽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106-113。
辛婷:〈論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明末清初克拉克瓷發展演變〉,《中國陶瓷》2011年9期,頁35-36。
邢蘭、張滿:〈淺論外銷瓷對西方文化藝術的影響〉,《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年30期,頁31-33。
周功鑫:〈由近三十年來出土宋代漆器談宋代漆工藝〉,《故宮學術季刊》第4卷第1期(1986年秋),頁93-104。
周亞東:〈中國漆工藝在日本的流變〉,《創意設計源》,2016年1期,頁50-53。
周瓊瓊、孫威江:〈從儒釋道三教的角度來看中韓茶文化〉,《福建茶葉》2011年第1期,頁48-51。
孟原召:〈40 年來中國古外銷陶瓷的發現與研究綜述〉,《海交史研究》2019年第4期,頁16-52。
孟斌斌、譚英、吳佳娣:〈從屠隆的情欲觀看其文學思想的轉變〉,《學術教流》總第209期(2011年8月),頁152-155。
孟斌斌、譚英、吳佳娣:〈從屠隆的情欲觀看其文學思想的轉變〉,《學術教流》總第209期(2011年8月),頁154。
林文琪:〈杜夫海納的審美知覺現象學與《莊子》「聽之以氣」的比較研究〉,《華岡文科學報》第26期(2003年9月),頁161-188。
林文琪:〈論對於道的認識是一種身體化的認識--以《老子》、《管子》四篇為例的說明〉,《東吳哲學學報》第12期(2005年8月),頁63-98。
林月惠:〈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 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年12 月),頁161 -202。
林世賢:〈董仲疏的時空知覺及其歷史觀--「氣感」的觀點〉,《政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15年12月),頁167-196。
林世賢:〈聰聖、聞思與音樂--論耳修在工夫論之殊勝〉,《漢學研究》第30卷第1期(2012年3月),頁61-92。
林彣峰:〈《自鳴鐘圖法》在擒縱調速器的圖畫重構與校註〉,《科學史通訊》第39期(2015年9月),頁49-66。
林志明:〈「間」與崇高:由內在之「間」到歷史的符號〉,《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0期(2009年10月),頁55-80。
林志明:〈藝術家/工匠區別與中西藝評旨趣(上)〉,《當代》117期(1996年1月),頁66-85。
林志明:〈藝術家/工匠區別與中西藝評旨趣(下)〉,《當代》118期(1996年2月),頁38-47。
林宜蓉,〈中晚明狂士記憶的歷時積澱〉,《中國學術年刊》第24期(2003年6月),頁259-271。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9期(1995),頁633~747。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承緯:〈橫跨傳統與現代的日本生活美學:柳宗悅的民藝美論〉,《臺灣美術》第76 期(2009年4月),頁56-65。
林承緯:〈顏水龍的台灣工藝復興運動與柳宗悅--生活工藝運動之比較研究〉,《藝術評論》第18期(2008年12月),頁167-195。
林俊臣:〈朱利安「勢」思維中的書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2015年3月),頁113-134。
林素娟:〈由「中和」之音與「遺音」探討秦漢樂教思想〉,《台大中文學報》第58期(2017年9月),頁1-50。
林素娟:〈氣味、氣氛、氣之通感--先秦祭禮儀式中「氣」的神聖體驗、身體感知與教化意涵〉,《清華學報》新43卷第3期(2013年9月),頁385-430。
林清哲:〈明末清初福建陶瓷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及影響——以漳州窯系為中心〉,《南方文物》,2013年3期,頁70-76。
林智莉:〈屠隆之信仰與生命觀--以《修文記》為核心探討〉,《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6卷第2期(2011年9月),頁111-115。
林逸欣:〈李日華的味水軒收藏誌--晚明嘉興李日華的繪畫鑑藏與文人品味〉,《典藏古美術》218期(2010年11月),頁216-225。
林逸欣:〈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及其相關問題初探〉,《 議藝份子》第5期(2003年3月),頁57-71。
林麗月,〈《蒹葭堂稿》與陸楫「反禁奢」思想之傳衍〉,收於陳國棟、羅彤華主編,《經濟變動》(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5年),頁244-259。
林麗月,〈晚明的消費與文化〉,《明清史研究》20期(漢城:明清史學會)(2004年),頁197-215。
果海英、郭福祥:〈清前期中西宮廷交往中的禮品考察〉,《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98期(2018年),頁141-155。
邱仲麟:〈金錢、慾望與世道-方弘靜論萬嘉之間的社會風氣變遷〉,《東吳學報》第28期(2012年12月),頁45-116。
邱仲麟:〈從明目到商戰--明代以降眼鏡的物質文化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0卷第3期(2019年9月),頁449-583。
邱德亮:〈癖嗜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文化研究》第8期(2009年春季),頁61-100。
邱澎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第17卷4期(2006年12月),頁1-14。
金立言:〈和風撲面:明末清初外銷日本的景德鎮瓷器〉,《收藏》2018年6期,頁130-137。
金知瑞:〈韓國朝鮮時代茶文化特徵〉,《茶境——第五屆國際茶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7年10月),頁17-19。
金相範:〈唐代後期揚州的發展和外國人社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10年12 月),頁37-66。
金壽賢、羅嬋玉、孫雲:〈草衣禪師茶道「中正」精神的形成與踐行〉,《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第7期(2016 年7月),頁108-111。
侯皓之:〈巧奪天工:盛清時期的自行玩意〉,《史學彙刊》第24期(2009年12月),頁87-117。
侯皓之:〈吸收與創新:盛清諸帝對西洋工藝的指導與創製〉,《史學彙刊》第28期(2011年12月),頁111-154。
侯皓之:〈從《活計檔》看雍正皇帝的宮廷生活〉,《東吳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2008年2月),頁113-164。
侯皓之:〈實踐求真知--從傳教士書信論康熙帝學習西學的方法與態度〉,《史學彙刊》第30期(2012年12月),頁135-177。
俞晶壬:〈草衣之《東茶頌》裡的茶道思想〉,《茶行天下——第十四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萃》(2016年10月),頁393-395。
俞晶壬:〈韓國茶文化發展簡史〉,《盛世興茶--第十三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精編》(2014年5月),頁97-101。
姜又文:〈風格故事「康熙御製、乾隆年製琺瑯彩瓷特展」〉,《大觀》第139期(2021年4月),頁22-31。
姜丹丹:〈另一種主體性、「間」的哲學與轉化的效能:從朱利安論《莊子》到文化交通〉,《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2015年3月),頁57-69。
施泳峰:〈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紋章瓷〉,《文物鑑定與鑑賞》,2018年9期,頁34-36。
施茜、李慶:〈溯源一場盛行歐亞彩繪瓷奢華風〉,《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20年1期,頁91-96。
施靜菲、王崇齊:〈乾隆朝粵海關成做之「廣琺瑯」〉,《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13年9月),頁87-163+165-184+257。
施靜菲、彭盈真,〈從文化脈絡探討清代釉上彩名詞――琺瑯彩、洋彩與粉彩〉,《故宮學術季刊》29卷4期,2012,臺北市,頁1-74。
施靜菲:〈1650-1750伊萬里瓷.百年輝煌:絢爛華麗的魅力--「在巴黎盛開的古伊萬里花朵:日本外銷歐洲瓷器350週年」特展〉,《典藏古美術》218期(2010年11月),頁206-215。
施靜菲:〈十八世紀東西交流的見證--清宮畫琺瑯工藝在康熙朝的建立),《故宮學術季刊》24卷第3期(2007年3月),頁45-94。
施靜菲:〈文化競技:超越前代、媲美西洋的康熙清宮畫琺瑯〉,《民俗曲藝》182期(2013年12月),頁149-197。
柳宗悅著,洪文珍譯:〈何謂民藝〉,《臺灣工藝》 第23期(2006年2月),頁4-11。
宮崎清著;洪文珍譯:〈柳宗悅與日本民藝運動–柳宗悅的生涯及其思想發展軌跡〉,《臺灣工藝》 22 期(2005年7月),頁4-21。
胡蓓、李恬、鄭乃章:〈景德鎮民窯制度和官窯制度的關係〉,《中國陶瓷工業》第20卷第5期(2013年10月),頁33-35。
范金民:〈販番販到死方休-明代後期(1567-1644年)的通番案〉,《東吳歷史學報》 第18期 (2007年12月),頁75-112。
韋璇:〈從汝窯的興衰看宋代官窯制度的形成〉,《開封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16年6月),頁4-8。
夏更起:〈故宮博物院藏「洋漆」與「 仿洋漆」器探源〉,《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6期,頁136-150。
夏寒:〈試論江南明墓出土摺扇〉,《中原文物》2008年第2期,頁75-81。
孫康宜:〈尋找隱喻:普羅恩和他的器物文化觀〉,《當代》146期(1999年10月),頁92-99。
孫望:〈外銷榮光 廣東製造——東莞市博物館館藏清代外銷藝術品〉,《文物鑑定與鑑賞》2019年18期,頁20-23。
孫曉玲:〈《考工記》與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內涵〉,《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7卷第2期(2018年2月),頁24-29。
孫曉豔:〈試論日本煎茶道形成過程中的受阻原因〉,《農業考古》 2001年2期,頁308-315。
孫鴿:〈康熙朝西洋鐘錶的傳播與製造〉,《蘭臺世界》2017年17期,頁92-95。
徐文琴:〈明末清初景德鎮瓷器中市民趣味的興起〉,《故宮學術季刊》第7卷第4期(1990年夏),頁81-118。
徐兆安:〈十六世紀文壇中的宗教修養--屠隆與王世貞的來往(1577-1590)〉,《漢學研究》第30卷第1期(2012年3月),頁205-238。
徐光台:〈利瑪竇與謝肇淛〉,《清華學報》新41卷第2期(2011年6月),頁259-297。
徐泓:〈明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東吳歷史學報》第15期(2006年6月),頁145-171。
徐泓:〈明末社會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東亞文化》(韓國漢城大學)24輯(1986年10月)
徐泓:〈風華再現:清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歷史人類學刊》第4卷第2期(2006年10月),頁41-52。
徐美潔:〈晚明江南文人隱逸風習的文化共性〉,《學術界》總第176期(2013年1月),133-139。
翁宜汐:〈明末清初外銷日用瓷設計變遷及誘因〉,《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頁139-143。
翁文嫻:〈自法國哲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追探--也斯在中國詩學上打開的「間距」效果〉,《成大中文學報》第63期(2018年12月),頁155-190。
袁光儀:〈「為下下人說法」的儒學--李摯對陽明心學之繼承、擴展及其疑難〉,《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129-164。
袁光儀:〈蒙以養正─李贄《九正易因》之〈蒙卦〉解與「童心說」〉,《成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0年7月),頁51-82。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3期(2002年9月),頁201-276+279。
馬雅貞:〈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5期(2011年1月),頁141-194。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東西鼻煙 薈萃清宮--鼻煙壺文化特展〉,《故宮文物月刊》353期(2012年8月),頁5-17。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策展:《樹:從信仰到抒情》,〈策展手冊〉(2021年1月),頁6-42。
盛敏、劉仲華、林海燕:〈近代中國茶文化向西歐的傳播與中西文化交流〉,《農業考古》2017年第5期,頁32-37。
張三聰,薩木布拉:〈明、清青花對伊萬里染付的影響〉,《陶瓷學報》第35卷第6期(2014年12月),頁681-685。
張宏:〈屠隆《婆羅館清言》禪之觀照簡論〉,《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論文集》(2016年6月),頁591-594。
張炳君:〈中國參展1905年黎業斯國際博覽會的展品及其影響〉,《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15年11月),頁13-19。
張書華:〈文化聲響:清帝與自鳴鐘--以康、雍、乾為範疇〉,《思辨集》第11期(2008年3月),頁221-235。
張珣:〈香之為物:進香儀式中香火觀念的物質基礎〉,《臺灣人類學刊》第4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37-73。
張珣:〈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5 期(2004年6月),頁9-33。
張婷婷:〈傳統藝術理論的欲道觀與雅俗論:去欲歸雅〉,《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4期(2016年7月),頁105-113。
張榮:〈清造辦處玻璃廠鼻煙壺〉,《故宮文物月刊》353期(2012年8月),頁28-37。
張維晏:〈以唐寅《琴士圖》為例,側寫明代繪畫中文人雅興的再現〉,《議藝份子》第20期(2013年3月),頁5-31。
張潔:〈西洋機械鐘表與中國美術元素的結合--以清宮鐘表為例〉,《美術教育研究》23期(2019年),頁32-33。
張璉:〈多元社會中知識份子的經濟自主與社會定位--以明代泰州學者王艮為例〉,《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頁417-432。
張臨生:〈清文獻裡的鼻煙與鼻煙壺〉,《故宮文物月刊》353期(2012年8月),頁18-27。
張臨生:〈清宮鼻煙壺製器考〉,《故宮學術季刊》8卷2期(1990年冬),頁1-39。張榮:〈清造辦處玻璃廠鼻煙壺〉,《故宮文物月刊》353期(2012年8月),頁28-37。
曹建南:〈沖繩茶文化的歷史與發展〉,《農業考古》2017年第2期,頁235-245。
曹新民:〈民窯雅器〉,《陶瓷研究》2005年第1期,頁43-46。
粘振和:〈元末楊維楨〈清苦先生傳〉的茶文化意蘊〉,《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七號(2009 年12 月),頁61-88。
許振平:〈倭漆工藝流變與審美〉,《美術觀察》第11期(2017年),頁121。
許雅惠:〈晚明的古銅知識與仿古銅器〉,《故宮文物月刊》第250期(2004年1月),頁52-63。
許雅惠:〈新舊與雅俗--晚明的古銅器鑑賞〉,《故宮文物月刊》 414 期(2017年9月),頁34-46。
許暉林:〈物、感官與故國:論明遺民董說《非煙香法》〉,《考古人類學刊》第88期(2018年6月),頁83-108。
許嘉猷:〈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的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歐美研究》第34卷第3期(2004年9月),頁357-429。
郭福祥:〈中國雍正時期宮中鐘錶的製作及相關問題〉,《第二屆中日機械技術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000年),頁208-214。
郭福祥:〈清前期中西宮廷交往中的禮品考察〉,《故宮博物院院刊》2018年4期,頁141-156。
郭福祥:〈清宮造辦處裡的西洋鐘錶匠師〉,《故宮學刊》2012年6月,總第8期,頁171-204。
郭福祥:〈清宮裡的西洋鐘表師〉,《紫禁城》2019年11期,頁46-80。
郭福祥:〈關於清代的蘇鐘〉,《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1期,頁65-77。
郭福祥:〈關於蘇州鐘錶製造的起始年代問題——對湯開建教授、黃春燕女士質疑的回應〉,《史林》,2009年2期,頁124-132。
郭璐莎:〈中國古代窯業分類初探〉,《南方文物》2018年第2期,頁217-224。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0期(2001年3月),頁37-160+293。
陳芳妹:〈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1期(2005年秋季),頁267-332。
陳少明,〈說器〉,《哲學研究》7期(2005年),頁1-7。
陳玉芳:《16至18世紀中西貿易中的外銷瓷》(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陳克倫:〈印尼「黑石號」沉船及其文物綜合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第31卷第4期(2019年8月),頁10-17。
陳其富:〈東西方海洋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以明代漳州窯彩繪帆船圖大瓷盤為例〉,《閩江學院學報》2011年3期,頁119-126。
陳昊武、吳澤璇:〈淺談日本伊萬里彩繪外銷瓷的審美情趣〉,《美術大觀》2018年7期,頁72-73。
陳明麗:〈明清外銷瓷堆歐洲瓷藝發展之影響〉,《典藏古美術》199期(2009年4月),頁70-73。
陳明麗:〈風靡歐洲的明清外銷瓷〉,《典藏古美術》195期(2008年12月),頁134-137。
陳玨:〈高羅佩與「物質文化」-從「新文化史」視野之比較研究〉,《漢學研究》第27卷第3期(2009年9月),頁317-346。
陳凱歌:〈清代蘇州的鐘錶製造〉,《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頁90-94。
陳凱歌:〈關于早期蘇州、南京、上海地區造鐘歷史的考證〉,《鐘表》,2011年第3期,頁59-63。
陳景黼:〈工匠與聖王--《淮南子》中的兩種體道類型〉,《漢學研究》第30卷第1期(2012年3月),頁27-60。
陳開來:〈「自鳴鐘」與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文化遺產》第2期(2018年)
陳詩啟:《明代工匠制度》,《歷史研究》第6期(1955年),頁61-88。
陳嘉翎:〈西方琺瑯器的東傳與融合概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65期(2015年8月),頁20-25。
陳嘉翎:〈盛清鼻煙壺的文化意義初探〉,《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38期( 2008年12月),頁23-38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世界性概念〉,《台大哲學論評》第10期(1987年1月),頁185-193。
陳榮華:〈高達美光的形上學與真理概念〉,《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1期(2006年3月), 頁1-34 。
陳榮華:〈葛達瑪的藝術哲學:欣賞與瞭解〉,《哲學雜誌》第6期(1993年9月),頁159-160。
陳榮華:〈羅逖的脈絡重整與高達美的視域融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 52 期(2016年10月),頁27-55。
陳慧霞:〈晚明文房與市場生活中的古色〉,《故宮文物月刊》第250期(2004年1月),頁44-51。
陳慧霞:〈清宮舊藏日本蒔繪的若干問題--以故宮博物院的收藏為中心〉,《故宮學術季刊》第20卷第4期(2003年夏季),頁191-223。
陳慧霞:〈黑漆與黃金之美--清宮舊藏日本蒔繪選介〉,《典藏古美術》114期(2002年3月),頁82-85。
陳慧霞:〈雍正朝的洋漆與仿洋漆〉,《故宮學術季刊》 第28卷第1期(2010年秋季),頁141-195。
陳慧霞:〈寫在清宮蒔繪特展之前〉,《故宮文物月刊》227期(2002年2月),頁4-16。
陳懷恩:〈工藝理論的美學需求〉,《南藝學報》17期(2018年12月),頁17-28。
陳麗蓮:〈外銷瓷紋飾與西方典故〉,《東南文化》,2001年4期,頁56-60。
黄健亮:〈十七、十八世紀外銷歐洲紫砂壺的風格與特徵〉,《紫玉暗香——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聯展》(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
黄巍锋、李昭慧:〈日本江戶時代的輸日宜興窯紫砂茶壺〉,《西部皮革》,2016年3月,頁156-158。
喻小红、姜波:〈《朱子家禮》在韓國的傳播與影響〉,《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16年2月),頁37-41。
嵇若昕:〈從《活計檔》看雍乾兩朝的內廷器物藝術顧問〉,《東吳歷史學報》第16期(2006年12月),頁53-105。
彭明瀚:〈鄭和下西洋.新航路開闢.明清景德鎮瓷器外銷歐美〉,《南方文物》2011年3期。頁80-94+188。
彭聖芳:〈晚明文人工匠觀探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第2期(2016年6月),頁73-76。
曾建寧:〈晚明雅俗之辯的幾點思考〉,《迴瀾春秋》第8期(2011年10月),頁171-182。
曾昭旭,〈茶文化的體與用〉,《鵝湖》217期(1993年7月),頁1-4。
曾昭旭:〈兩端一致論衍義〉,《鵝湖》241期(1995年7月),頁9-13。
曾肅良:〈東方貿易瓷在歐洲的影響--從十七世紀的日本伊萬里瓷器談起〉,《美育》104期(1999年2月),頁21-24。
游勝輝:〈人巧合天工,新物勝舊物─論清代〈自鳴鐘賦〉西方新物之書寫模式〉,《東華漢學》第28期(2018年12月),頁145-180。
湯開建、黃春豔:〈明清之際自鳴鐘在江南地區的傳播與生產〉,《史林》第3期(2006年),頁56-62。
湯開建、黃春豔:〈清朝前期西洋鐘錶的仿製與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3期,頁114-123。
程紅梅:〈明代中日朝貢貿易與漆器交流〉,《海交史研究》,2002年1期,頁64-74。
覃瑞南:〈乾隆時期受西方影響的工藝器物研究〉,《台南應用科大學報生活藝術類》第 30期(2011年10月),頁41-57。
費俠莉著、蔣竹山譯:〈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第10卷第4期(199年12月),頁129-144。
項坤鵬、趙瑾:〈關於故宮南大庫的思考--歷史意涵、建置及克拉克瓷相關問題探討〉,《南方文物》2期(2018年),頁231-236。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漢學研究》第16卷第1期(1998年6月),頁125-154。
黃付才:〈外銷歐洲的中國紋章瓷釋讀--以荷蘭阿姆斯特丹海軍艦長定製的聯姻章瓷盤為例〉,《文物鑑定與鑑賞》,2018年8期,頁5-7。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頁541-564。
黃冠閔:〈唐君毅的境界感通論:一個場所論的線索〉,《清華學報》新41卷第2期(2011年6月),頁335-373。
黃冠閔:〈觸覺中的身體主體性—梅洛龐蒂與昂希〉,《台大文史哲學報》第71期(2009年11月),頁147-183。
黃健亮:〈日本煎茶道與中國紫砂壺〉,《歷史文物》194期(2009年9月),頁30-43。
黃健亮:〈早期外銷紫砂壺的折枝梅紋初探〉,《紫砂意象--紫砂藝術學術研討會》(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黃健亮:〈宜興紫砂器在歐洲的文化歷程〉,《東南文化》2016年第3期,頁87-92。
黃靜:〈試析明清德化白瓷外銷的器形、原因與影響〉,《博物院》,2020年1期,頁51-59。
楊仁飛:〈明清之際澳門海上絲路貿易國際大循環〉,《行政:澳門政府雜誌》第 15期 (1992年5月), 頁315-325。
楊玉成:〈夢囈、嘔吐與醫療:晚明董說文學與心理傳記〉,刊於李豐楙、廖肇亨主編:《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557-677。
楊俊豔:〈伊萬里青花與康熙景德鎮窯青花的區別〉,《文物天地》2012年10期,頁76-83。
楊菁:〈《淮南子》氣論及其天人感應思想〉,《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0期(2015年6月),頁33-67
楊儒賓:〈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收錄於陳明、朱漢民主編:《原道》第14輯(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楊儒賓:〈喚醒物學--北宋理學的另一面〉,《漢學研究》第35卷第2期(2017年6月),頁157-184。
楊儒賓:〈遊之主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5期(2014年9月),頁1-39。
楊儒賓:〈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247-281。
楊璐、宋燕輝:〈論景德鎮在古代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景德鎮外銷瓷在中國陶瓷貿易史中的歷史地位〉,《景德鎮學院學報》第34卷第1期(2019年2月),頁107-111。
楊豔麗:〈乾隆皇帝與眼鏡〉,《文史天地》(2014年1月),頁49-51。
粱銘越:〈試論古琴禁情的神經心理功能與氣功養生術〉,《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409-426。
萬明:〈試論16-17世紀中葉澳門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貢獻〉,《文化雜誌》43期(2002年夏季),頁69-78。
葉佩蘭:〈萬曆時期的青花瓷器〉,《龍語文物藝術》第9期(1991年10月),頁22-29。
葉謙、辛婷:〈從瓷展中的外銷圖案看中外文化融合〉,《中國陶瓷》2019年11期,頁91-95。
董亮:〈中國歷代陶瓷官窯概述〉,《陶瓷科學與藝術》41卷1期(2007 年2月),頁36-37。
詹嘉:〈中國文化對日本陶瓷繪畫的影響〉,《中國陶瓷》第42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3-65。
鄒其昌、李青青:〈李約瑟對中華工匠文化的思考——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8年1月),頁112。
鄔文奇:〈西洋畫琺瑯鼻煙壺傳入歷程研究〉,《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年11期,頁191。
廖欽彬:〈跨文化視域下的「之間」哲學:朱利安與日本哲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229-240。
廖寶秀,〈從色地畫琺瑯與洋彩瓷器談文物定名問題〉,《典雅富麗-故宮藏瓷》,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頁70-89。
廖寶秀,〈錦上添花話洋彩-兼談琺瑯彩、粉彩〉,《典雅富麗-故宮藏瓷》,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頁58-69。
廖寶秀:〈明代茶空間與茶器陳設—以丁雲鵬茶畫為例〉,《故宮文物月刊》317期(2009年8月),頁82-96。
廖寶秀:〈宣德官窯瓷器豐富性之研究(上)(下)〉,《故宮學術季刊》第16卷第1期、第二期(1998年秋冬),頁87-154;137-172。
廖寶秀:〈乾隆皇帝與春風啜茗臺茶舍〉,《故宮文物月刊》288期(2007年3月),頁94-108。
廖寶秀:〈乾隆皇帝與清可軒〉,《故宮文物月刊》357期(2012年12月),頁4-17。
廖寶秀:〈乾隆皇帝與焙茶塢〉,《故宮文物月刊》21卷4期(2003年7月),頁46-57。
廖寶秀:〈乾隆茶舍與茶竹爐〉,《故宮文物月刊》367期(2013年10月),頁36-50。
廖寶秀:〈清代宮廷喫茶與茶器〉,《故宮文物月刊》20卷5期(2002年8月),頁4-23。
熊微、黃巍鋒:〈明清輸歐宜興紫砂壺的文化情境及造物特徵研究〉,《創意與設計》總第39期(2015年4月),頁90-96。
熊寰:〈克拉克瓷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3期,頁113-122。
趙雲川:〈略論柳宗悅「民藝」理論及思想〉,《藝術設計研究》2018年第1期,頁81-86。
趙成清:〈中國外銷瓷裝飾中的西方審美趣味〉,《藝術設計研究》第3期(2017年秋),頁98-103。
趙志華:〈從康乾年間外銷瓷看中西文化的交融〉,《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第21卷第2期(2007年4月),頁33。
趙祐志:〈躍上國際舞台:清季中國參加萬國博覽會之研究(1866-191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1997年6月),頁287-344。
齊彪:〈景德鎮民窯釉上陶瓷繪畫與市井文化〉,《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年2月),頁142-143。
劉又銘:〈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期(2009年7月),頁1-36。
劉子哲:〈透過官府窯業制度看官窯和禦窯〉,《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27-128。
劉心如:〈新安具眼:詹景鳳與晚明鑑賞家的地域競爭〉,《明代研究》第18期(2012年6月),頁83-104。
劉永華:〈晚明士人生活中的舶來品及其文化意涵--以長物志為中心〉,《全球史評論》,2015年第1期,頁84-101。
劉昌佳:〈王船山的「以物為師」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9期(2004年12月),頁41-60。
劉美玲:〈「四庫全書總目」分類體系中藝術相關類目之探析〉,《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卷4期(2001年12月),頁78-90。
劉美玲:〈從雅納俗:「樂類」典籍在中國古代目錄分類上的流變分析〉,《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1卷1 期(2005年1月),頁64-76。
劉振維:〈論嵇康《琴賦》的音樂思想〉,《止善》第2期(2007年6月),頁129-155。
劉浩霖:〈伊萬里,移萬里〉,《陶瓷研究》第34卷第130期(2019年4月),頁92-95。
劉耘華:〈清代前中期東吳文人與西學(下)〉,《基督教文化學刊》第 30 輯(2013 秋),頁94-115。
劉國英:〈文化肌膚與文化交互理解的現象學:理論與實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2期(2019年6月),頁139-162。
劉國英:〈肌膚存在--從存在論層面到跨文化層面的運用〉,收在劉國英、張燦輝主編:《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第六期《梅洛龐蒂:以人文科學改造現象學》(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9月),頁75-108。
劉森林:〈明代江南造物設計中士匠互動的再估計--兼述工匠精神〉,《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5月),頁102-114。
劉淼、羊澤林:〈明清華南瓷業的生產及外銷〉,《考古與文物》2016年6期,頁146-157。
劉滄龍:〈「不齊之齊」與「氣韻」(Aura)—從王船山《莊子解》談莊子齊物思想的美學政治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6月),頁321-346。
劉滄龍:〈「內在他者」—論莊子思想中「生命的有限性」與「實踐的可能性」〉,《清華學報》新49卷第2期(2019年6月),頁71-89。
劉滄龍:〈「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論戴震與尼采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漢學研究》第26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197-218。
劉滄龍:〈文化的自我轉型-戴震與尼采〉,《清華學報》新38卷第2期(2008年6月),頁209-230。
劉滄龍:〈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新44卷第2期(2014年6月),頁185-213。
劉滄龍:〈承認自然--霍耐特承認理論與王夫之氣的思想〉,《國文學報》第61期(2017年6月),頁69-94。
劉滄龍:〈淡勢之間--氣、力量美學與文化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2015年3月),頁71-89。
劉榮顯:〈從陽明「良知不妨有異」說起--宋代以下「道」觀念的個體化現象〉,《靜宜中文學報》第2期(2012年12月),頁49-72。
劉樂君、王新榮:〈清代瓷質鼻煙壺的造型和裝飾藝術特徵〉,《景德鎮陶瓷‧古陶器研究》2014年第5期,頁25-27。
劉曉東:〈「地位相悖」與「身份懸浮」──生存狀態視角下的明代士人社會地位芻議〉,《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2期,頁97-102。
劉曉東:〈三教合一思潮與三一教──晚明士人學術社團宗教化轉向的社會考察〉,《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頁21-27。
劉曉東:〈世俗人生:儒家經典生活的窘境與晚明士人社會角色的轉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卷第5期(2001年),頁121-126。
劉曉東:〈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社會的分化〉,《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頁103-108。
劉靜敏:〈幻化之境--漢魏晉南北朝博山爐的演變與象徵〉《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102期(2002年1月),頁22-31。
潘小雪:〈當代美學中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理論之研究〉,《現代美術學報》第11期(2006.05),頁47-77。
潘天波:〈齊爾塞爾論題在清代:學者對工匠的介導〉,《科學與社會》第8卷第3期(2018年3月),頁93-107。
潘根生、馬曉俐、沈生榮:〈草衣意恂茶思想的中國根〉,《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05年5月),頁130-136。
潘朝陽:〈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曁「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75-176。
潘朝陽:〈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1991年7月 ),頁73-75。
潘襎:〈東方的美術工藝運動:柳宗悅的日本民藝運動與其思想〉,《藝術家》370期(2006年),頁400-419。
練正平:〈《遵生八箋》之陶瓷藝術觀初探〉,《臺灣工藝》第16(2003年月),頁38-42。
蔡伊盈:《從十七世紀歐洲遠東瓷器貿易看瓷器款式的演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蔡振豐:〈《莊子》中的知覺現象及其在修證上的意義〉,《法鼓人文學報》創刊號(2004年7月),頁39-59。
蔡錚雲:〈視覺藝術的認知模式--梅洛龐蒂的現象學美學觀〉,《視覺藝術》第5期(2002年5月),頁71-88。
蔡璧名:〈《莊子》書中專家的「身體感」—個道家新研究視域的開展〉,《漢學研究》第33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73-108。
蔡璧名:〈「槁木」與「輕身」:《莊子》注疏、詩人具身認知、醫家辨證的跨界討論〉,《思與言》 第54卷第4期(2016年12月), 頁219-290。
蔡競然:〈趣味真實虛幻--倦勤齋與多寶格初探〉,《議藝份子》第21期(2013年9月),頁59-74。
蔣茜、曲閔民:〈1700─1840 年中英貿易下興起的廣州外銷藝術品──以彩瓷和外銷畫為例〉,《美術文獻》2019年8期,頁30-31。
鄧和清:〈明代景德鎮官窯、民窯青花瓷器審美趣味差異探微〉,《陶藝》41期(2003年10月),頁62-67。
鄧淑蘋:〈陸子剛及其雕玉〉,《故宮季刊》16卷第1期(1981年秋季),頁73-89。
鄭幸雅:〈除心不除境,真性自若--論屠隆《清言》中淡適的生命情境〉《文學新鑰》第3期(2005年7月),頁67-81。
鄭毓瑜、顏崑陽、蔡英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百年論學」學術對談〉,《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頁1-22。
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34。
鞏天峰:〈「炫赫一時」與「顧得不朽」--論中晚明造物工匠地位在文人價值體系中的變化〉,《設計藝術》總第62期(2010年1月),頁45-48。
黎淑儀:〈從木扉藏品談中國輸歐外銷瓷〉,《新亞學術集刊》第4期(1983年3月),頁153-163。
賴惠敏:〈寡人好貨:乾隆帝與姑蘇繁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50 期(2005年12月), 頁185-233。
賴惠敏:〈蘇州的東洋貨與市民生活(1736-17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3期(2009年3月),頁1-48。
賴毓芝:〈伏流潛借:1870年代上海的日本網絡與任伯年作品中的日本養分〉,《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03年3月),頁159-242+245。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5 期(2012年3 月),頁1-76。
賴錫三:〈《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台大文史哲學報》第77期(2012年11月),頁73-113。
戴景賢:〈論姚江學脈中之龍溪、心齋與其影響〉,《臺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年6月),頁359-411。
戴瑞坤:〈朱子學對中日韓的影響〉,《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95-115。
謝休容:〈扇子的收藏及公共展示:以英國菲茨威廉博物館藏品為例〉,《議藝份子》第20期(2013年3月),頁55-89。
謝忠志:〈明代居室風尚的流變〉,《史學彙刊》第27期(2011年6月),頁95-138。
謝昭儀:〈明代廷杖制初探〉,《史匯》第6期(2002年8月),頁51-58。
謝貴安:〈利瑪竇送禮初探〉,《文化雜誌》中文版第66期(2008年春季刊),頁44-64。
謝雲霞:〈《長物志》中尚「雅」卑「俗」器物審美觀管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3期(2016年),頁113-116。
鍾振宇:〈王船山之「氣化的時間現象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0期(2018年7月),頁109-148。
鍾振宇:〈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139-167。
鍾振宇:〈莊子的形氣主體與無用的共同體--由楊儒賓的思考出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7卷第1期(2017年3月),頁55-69。
鍾振宇:〈莊子的身體存有論--兼論其與歐洲身體現象學的對話〉,《漢學研究》第32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1-31。
鍾振宇:〈道家的器具存有論--與海德格器具理論之跨文化對話〉,《中國研究集刊》第43期(2013年9月),頁135-171。
韓姣姣:《明早期官窯與民窯青花瓷的比較研究》(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4月)
簡錦松:〈空間、現地、性情--屠隆馳馬入京所呈現的晚明側面〉,《國文學報》第60期(2016年12月),頁1-42。
顏進雄:〈清代西洋鐘表之傳入與文學書寫探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9期(2019年12月);頁1-32。
顏學誠:〈秦客聽到什麼?〈聲無哀樂論〉中認識他者的身體技藝〉,《清華學報》新48卷第1期(2018年3月),頁1-29。
顏學誠:〈酸的輪廓:變化中的身體感〉,《考古人類學刊》第82期期(2015年6月),頁157-184。
羅景文:〈誰的富強之業─中、日、越三國參觀者對於1902年河內博覽會的觀察與書寫〉,《新史學》29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125-178。
羅麗馨:〈明代匠戶身份變化與地域發展之關係--以杭州海寧祝氏為例〉,《興大歷史學報》第2期(1992年3月),頁71-82。
羅麗馨:〈明代景德鎮御廠〉,《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4期(1992年7月),頁71-104。
龔卓軍:〈身體感:胡塞爾對身體形構的分析〉,《應用心理學研究》第29期(2006年春),頁157-181。
龔卓軍:〈庖丁手藝與生命政治:評介葛浩南《莊子的哲學虛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79-99。

四.網路資訊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玉〉, https://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List.aspx,最後檢索日:2021年4月29日。
〈漆〉,https://antiquities.npm.gov.tw/SearchU.aspx,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8日。頁449
〈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https://antiquities.npm.gov.tw/,最後檢索日:2021年1月30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泥土的座標-院藏陶瓷展〉,https://m.facebook.com/npmsouth/posts/,最後檢索日:2021年5月2日。

維基百科
〈姑蘇繁華圖〉,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1月24日。
〈藝術詞條〉,https://zh.m.wikipedia.org/zh-tw/,最後檢索日為2020年12月1日。
〈錢朝鼎〉,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1月26日
〈陶庵夢憶〉,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1月27日。
〈澄泥硯〉,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1月31日。
〈湧泉穴〉,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2日。
〈木樨屬〉,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6日。
〈釉上彩〉: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9日。
〈蓮花漏〉,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18日。
〈吐噶喇群島〉,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4月17日。
〈大島郡_(鹿兒島縣)〉,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4月17日。

百度百科
〈上元燈彩圖〉,https://baike.baidu.com/item/,最後檢索日:2021年1月24日
〈太平歡樂圖〉,https://baike.baidu.com/item/,最後檢索日:2021年1月24日。
〈端溪硯譜〉,https://baike.baidu.com/item/,最後檢索日:2021年1月29日。
〈文玩核桃詞〉,https://baike.baidu.com/item/,最後檢索日:2019年11月25日。
〈端硯石眼〉,https://baike.baidu.com/item/,最後檢索日期:2019年12月10日。
〈陳化〉,https://baike.baidu.com/item/,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19日。
《鏡史》,https://baike.baidu.com/item/。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23日。

Kknews網
〈插花藝術〉,https://kknews.cc/zh-tw/culture/qe2a3gb.html,最後檢索日:2021年4月18日。
〈紫砂泥陳腐〉,https://kknews.cc/zh-tw/collect/j8kbmle.html,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9日。
〈擒縱機構〉https://kknews.cc/zh-tw/news/,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21日。

〈玩具〉,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203683-321.html,最後檢索日,2020年12月8日。
〈吾丘衍〉,https://www.itsfun.com.tw/。最後檢索日:2021年1月24日。
孤山百曉生:〈《遵生八箋》與《考槃餘事》〉《圖書館論壇》1988年01期,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b233e3401010y52.html,最後檢索日:2019年11月4日。
《墨表》:http://www.guangxuyuanbao.com,最後檢索日:2020年12月3日。
范金明講:〈列肆招牌,燦若雲錦——清代前期蘇州城的工商鋪店〉,http://mingching.sinica.edu.tw/en/Academic_Detail/170,最後檢索日:2020年11月24日。
〈沈氏宣爐小志〉,https://ctext.org/wiki,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1日。
孟暉:〈乾隆的疊桌〉,https://m.douban.com>note,最後檢索日期:2020年3月30日。
揚之水:〈剔牙杖〉,http://www.aisixiang.com/data/,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3日。
姚仁喜說建築,堂奧成心法,https://www.chinatimes.com/,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6日。
〈乾隆皇帝與竹茶爐〉,http://www.360doc.com/content/,最後檢索日:2020年2月17日。
吳全杰,〈紫砂制壺工具全解析〉:https://zhuanlan.zhihu.com/,最後檢索日:2021年4月20日。
《英文文學與文化資料庫》,莊士弘:〈Rhizome 塊莖〉, http://english.fju.edu.tw/塊莖,最後檢索日:2020年5月30日。
MBA智庫百科,〈實證主義〉,https://wiki.mbalib.com/,最後檢索日:2020年5月30日。
〈擒縱系統〉,http://bangqu.com/i3tha2.html,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2日。
清光緒抄本,《東茶記》,https://ctext.org/searchbooks.,最後檢索日:2021年4月12日。
王怡文、王淑津、胡幼函:〈紫砂在沖繩的傳播〉,https://artouch.com/views/content-3751.html2018.04.16,最後檢索日:2021年4月17日。
〈外銷制瓷運圖〉,http://www.360doc.com/content/,最後檢索日:2021年2月24日。
康德:〈審美趣味〉,http://chianweilee.blogspot.de/,最後檢索日:2021年3月19日。
王佩雯:〈漆器《髹飾錄》之六十四過圖說(傳統漆器製作常見狀況實做圖說)〉,國藝會補著成果檔案庫,https://archive.ncafroc.org.tw/upload/result/漆器《髹飾錄》之六十四過圖說,最後檢索日:2021年3月19日。
「美術」詞源小考,https://kknews.cc/zh-tw/culture/z5m5y3q.html,最後檢索日:2021年7月10日。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