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六朝志怪小說中死後現形故事之文化義涵研究-陳怡雯

碩士論文-六朝志怪小說中死後現形故事之文化義涵研究-陳怡雯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陳怡雯

標題:六朝志怪小說中死後現形故事之文化義涵研究

指導教授:謝明勳

畢業日期:2016-07

摘要:

本文選取亡魂「死後現形」作為主題,對文本進行閱讀與爬梳,著重於探討志怪小說中「死後現形」故事之所以出現其背後的發展緣由,從亡魂現形的故事中探究亡魂的行徑、旁人之反應及行為表現,透過分析其現形之方式、目的,了解此類故事在志怪小說中所發揮的功能,明白其所欲表訴之生命渴求,進而探索故事的核心理念,觀其所呈現的文化義涵與對於後世之影響。
六朝當時除傳統儒家天命觀之維繫,佛教思維日漸發展,儒、道、佛三教在互相衝突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走向興盛、走向融通,促使六朝的宗教呈現一個多元並存之樣貌,這些因素加上當時鬼神信仰對時人潛移默化之作用,成就六朝志怪小說中「死後現形」故事的發展。
在「死後現形」故事中,亡者透過不同的現形方式展現其對前世的不捨與依戀、表達所需所求、勸人為善、復仇申冤及報恩等五種目的,敘事者亦透過死後現形故事建構出六朝時人心中理想的生命藍圖,表達時人身處亂世中對理想社會生活的追尋與渴求。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志怪小說文本(依書名筆劃排列)

魏‧曹丕撰:《列異傳》收於魯迅《古小說鈎沉本》,山東:齊魯書社,1997。
闕名:《宣驗記》,收於魯迅《古小說鈎沉本》,山東:齊魯書社,1997。
齊治平:《拾遺記校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南朝宋‧劉義慶撰:《幽明錄》,收於魯迅《古小說鈎沉本》,山東:齊魯書社,
1997。
梁‧任昉撰:《述異記》,收於魯迅《古小說鈎沉本》,山東:齊魯書社,1997。
南朝齊‧王琰撰:《冥祥記》,收於魯迅《古小說鈎沉本》,山東:齊魯書社,
1997。
宋‧劉敬叔撰:《異苑》, 收於《學津討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本書據清
嘉慶張海鵬輯刊本影印,民1980。
北齊‧顏之推撰:《集靈記》,山東:齊魯書社,1997。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 。
晉‧陶淵明著,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 。
晉‧干寶撰、(劉宋)陶潛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
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
晉‧戴祚:《甄異傳》,山東:齊魯書社,1997。
北齊‧顏之推撰:《還冤志》,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四編》,臺北:新興出版
社,本書據民國11年刊本影印,1974。


(二)一般古籍(先按朝代,再依作者筆畫為序)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出版社,198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
文印書館,1977。
漢‧應劭:《風俗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東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經韵樓藏版,臺北:藝文印書館,
2005。
東漢‧王充:《論衡》,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
社,2001。
東漢‧鄭玄注:《禮記鄭注》,校相臺岳氏本,臺北:新興出版社,1975。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
北:藝文印書館,1979。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8。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1。
晉‧葛洪:《枕中書》,收自《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晉‧葛洪著,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
南朝‧宋 范曄撰:《後漢書》,收於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
二》,臺北:鼎文書局,1998。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南朝‧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1995。
南朝‧梁‧釋僧祐,劉立夫,魏建中,胡勇譯注:《弘明集》,北京:中華書
局, 2013。
南朝‧顧歡:《夷夏論》,清光緒十年‧湘遠堂刊本,1884。
北周‧釋道安:《二教論》收於《廣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9。
唐‧房玄齡等:《晉書》,上海涵芬樓影印海甯蔣氏衍芬草堂藏宋本,原闕載記
三十卷以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藏宋本配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 。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許嵩撰:《建康實錄》卷十二《太祖文皇帝》,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唐‧道宣《廣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唐‧魏徵等:《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 。
唐‧釋道世撰,王邦維釋譯:《法苑珠林》,臺北:佛光出版社,1997。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書局,1991。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
宋‧郭彖:《睽車志》收於《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62。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宋‧闕名:《鬼董》,收於《續修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宋‧釋法雲:《翻譯名義集》,臺北: 建康出版社,1956。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80 。
清‧丁晏:《易經象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
2012。
清‧顧炎武:《日知錄 》,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清史資料匯刊‧子部》,北
京:商務印印書館,2006。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世樺出版社, 1994。


二、研究專著

(一)台灣及大陸學者(按作者筆畫為序)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世樺出版社, 1994。
王立、劉衛英主編:《中國古代復仇故事大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
王秋桂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臺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1985。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王國良:《漢武洞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方立天:《方立天文集 第1卷 魏晉南北朝佛教》,中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06。
朱大渭、劉馳、梁滿倉、陳勇:《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8。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牟鐘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宋鎮豪主編:《中國法書全集》第1卷《先秦秦漢》,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Airiti Press Inc,2010。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2002。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索引(甲編)》,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
會,2007。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臺北:黎明出版社,1998。
胼宇騫、段書安編著:《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1999。
唐君毅著:《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陳又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
陳又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許杭生、趙建功、田永勝著:《六朝宗教》,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
梁啟超:《中國佛教研究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
梁慶寅釋譯:《牟子理惑論》,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6。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黃洽:《聊齋志異與宗教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5。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中國:東方出版社,2008。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1998。
詹鄞鑫:《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維祇難等譯:《法句經附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劉大基:《人類文化及生命形式―恩‧卡西勒、蘇珊‧朗格研究》,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
研院文哲所,2002。
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魯迅:《中國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
魯迅著 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書局,2009。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
臺北:里仁書局,1999。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書局,2011。
韓復智註譯 漢‧王充原著:《論衡今註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二)外文譯著(按作者姓名為序)

Bronislaw Malinowski,(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
北:協志工業叢書,1989。
Cassirer,Ernst【德】卡西勒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Ernst Cassirer【德】恩斯特‧卡西爾,甘陽譯:《人論》(An Essay on Man),
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 1985。
Lucien Levy- Bruhl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
館,1981。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王岫林:〈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報應觀〉一文收於《國文天地》第20卷第10
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05。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幽冥姻緣〉一文收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0。
呂清泉:〈從神話到小說:魏晉志怪小說與古代神話關係之研究〉,一文收於曾
永義編《古典文學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李隆獻:〈先秦至唐代鬼靈復仇事例的省思與詮釋〉,一文收於《文與哲》第16
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
林安任:〈《搜神記》中「人鬼婚戀」故事探析〉一文收於《東華中文學報》,花
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
林麗真:〈六朝志怪故事中的形神生滅觀〉一文收於《歷史月刊》第219期,
臺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姚衛群:〈佛教的「輪迴」觀念〉,一文收於《宗教學研究》,四川:四川大
學出版社,2002。
徐宗潔:〈六朝志怪小說中的人鬼關係:由心理分析的觀點論之〉一文收於
《古今藝文》第29卷第3期,彰化:古今藝文雜誌社,2003。
陳槃:〈泰山主死亦主生說〉,一文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51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0。
梅家玲:〈六朝志怪人鬼姻緣故事中的兩性關係:以「性別」問題為中心的考察〉
一文收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臺南:國立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
葉慶炳:〈魏晉南北朝的鬼小說與小說鬼〉,一文收於《中外文學》3:12,臺
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85。
喻忠杰〈《冤魂志》中鬼魂復仇故事的文化特性〉一文收於《現代語文》,山
東:曲阜師範大學,2010。
楊麗花〈論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冤報故事〉一文收於《青海師範大學學報》,青
海:青海師範大學,2015。
劉苑如:〈松柏岡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一文收於《魏
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5輯,臺北:里仁書局,2004。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
的考察〉一文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九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鄭振鐸:〈中國小說史家的魯迅〉,一文收於《人民文學》創刊號,北京:人民
文學雜誌社,1949。
劉楚華:〈《聊齋誌異》中的述鬼謀略〉,一文收於《新亞學報》第二十三卷,香
港:新亞書院圖書館,2005。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一文收於《中外文學》第2卷,第8
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74。
賴素玫:〈六朝志怪小說中夢與死亡的意義交涉〉,一文收於《興大人文學報》
第34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2004。
謝明勳:〈台灣地區「六朝志怪小說」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一文收於《國際中國
學研究》第六輯,韓國:韓國中國學會,2003。
謝明勳:〈台灣地區近三十年(自1980年起)六朝志怪小說研究策略之省思〉
一文收於《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二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
學系,2008。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教之「地獄」說(上)〉一文收於《東方雜誌》第22卷,
第2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鐘林斌〈論魏晉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戀小說〉一文收於《社會科學輯刊》,遼
寧:遼寧省社會科學院,1997。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朱瓊華《《聊齋誌異》中鬼的形象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3。
凃品卉:《六朝志怪小說復仇主題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
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陸光瑞:《南宋志怪筆記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11。
陳秋伶:《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喪葬風俗研究》,臺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
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臺北: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
劉育珉:《六朝志怪小說生死越界情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8。
蔡淑溫:《六朝志怪小說的生死觀-以神存不滅為核心》,宜蘭:佛光大學文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鄭惠璟:《唐代志怪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9。
賴雅靜:《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9。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8。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3。
譚遠琴:《六朝志怪復生故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8。
蘇意嵐:《唐傳奇主題意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
班碩士論文,2009。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