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太平廣記》的虎類故事形象研究-阮玉媛

碩士論文-《太平廣記》的虎類故事形象研究-阮玉媛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阮玉媛

標題:《太平廣記》的虎類故事形象研究

指導教授:謝明勳

畢業日期:2024-06

摘要:

  從歷代文獻記載「虎」相關之事,如:從遠古初民之虎圖騰崇拜信仰,演化成以「虎」為代表形象的神祇;民間風尚認為虎能吞噬鬼魅、驅邪避凶,視其為守護神。在道教,「虎」經常用於神仙坐騎或神靈形象代表,因此被視為「聖獸」;在佛教,其教義認為「虎」係透過殺害他者,維持生命的猛獸,因而視其為「惡獸」,乃至文人創作以虎喻惡人等等。得以發現「虎形象」的呈現善惡混雜且矛盾的情形。對於該現象,想要更進一步的探索。
  因此,擇以宋人李昉等人所編著的《太平廣記》為研究文本,其收錄宋前時期之虎類相關故事,即有百餘則。而「虎」於《太平廣記》的題材分類,係以獨立子類為呈現,顯見虎類故事於宋前時期是頗為盛行的題材。研究範圍以《太平廣記》虎類故事的「敘述故事具體情節者」為範疇,依照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與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的研究成果為判斷引書時代的依據,並根據情節單元分類:「未變形虎與變形虎」、「虎倀」、「人虎婚姻」與「虎媒」。以「自然形態之虎」為「虎形象」基礎認知的前提,再細究文本之時代風氣、社會觀、宗教觀與民俗風尚等因素,對「虎形象」刻劃所產生的影響與呈現,以此深入研究文學脈絡下的虎形象發展與變化。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為順序)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劉安,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漢〕劉安,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漢]揚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漢]王充,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漢〕許慎著,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應劭:《風俗通義 風俗通義佚文》(臺北:世界書局,1975)。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整理、呂紹綱審定:《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東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CBETA 2024.R1, T03, no. 152)。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王根林校點:《博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
〔晉〕郭璞注,袁珂點校:《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
〔晉〕郭璞注,王根林校點:《穆天子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
〔晉〕干寶撰,汪紹楹點校:《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佚名撰,王根林校點:《漢武帝內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漢魏朝筆記小說大觀》)。
〔南朝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分別業報略經》(CBETA 2024.R1, T17, no. 723)。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南朝梁〕蕭子顯,周國林等校點:《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北魏〕涼州沙門慧覺等譯:《賢愚經》(CBETA 2024.R1, T04, no. 202)。
〔南朝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
〔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杜佑,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16)。
〔唐〕封演,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戴孚,方詩銘輯校:《廣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知玄撰:《慈悲水懺法》(CBETA 2024.R1, T45, no. 1910)。
[唐]裴鉶,周楞伽輯注:《裴鉶傳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上海:中華書局,1975)。
[五代]孫光憲,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中華書局,1955)。
〔宋〕李昉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上海:中華書局,1975)。
〔宋〕陳振孫,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蘇軾:《漁樵閒話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叢書集成初編》第2851冊)。
[宋]趙令畤:《侯鯖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93冊)。
[明]一如法師等編,丁福保重校:《三藏法數》(CBETA 2024.R1, B22, no. 117)。
[明]都穆:《聽雨紀談》,(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第87冊)。
[明]李時珍:《(重訂)本草綱目》,(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92)。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明]陳繼儒:《虎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方以智:《通雅》(北京:中國書店,1990)。
〔清〕陳夢雷輯,蔣廷錫奉敕校勘重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清雍正四年內府銅活字印本,博物彙編神異典第二百七十卷神仙部雜錄之十六,內府清雍正4年〔1726〕。
〔清〕和珅等撰:《欽定大清一統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7冊)。
[清]張元賡:《張氏卮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叢書集成續編》212冊)。
〔清〕王先謙、劉武,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 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黃維翰編:《呼蘭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魏聲龢:《吉林地志 雞林舊聞錄 吉林鄉土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二、外文專書(依作者姓氏字母、筆劃為排序)
〔美〕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The Gender Knot-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8)。
[英]邊沁(Bentham . J),時殷弘譯:《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87)。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美]戴維.奎曼(David Quammen),劉炎林譯:《眾神的怪獸:在歷史和思想叢林裡的食人動物》(MONSTER OF GOD : The Man-Eating Predator in the Jungles of History and the Mind)(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
[美]丁乃通,陳建憲、黃永林、李揚、余惠先譯:《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
〔英〕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es into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荷〕許理和(Erich Zürcher),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 The Sprea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德〕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朱光潛譯:《美學》(Aesthetics)(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荷〕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孫英剛譯:《中國的宗教系統及古代形式、變遷、歷史及現狀》(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its ancient forms, enolution, history and present aspect, manners, custom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connected therewith)(廣州:花城出版社,2018)。
〔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陳立夫等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
〔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陳立夫等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英〕胡司德(Roel Sterckx),藍旭譯:《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The Animal and the Daemon in Early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蘇格蘭〕維克多.威特.特納(Victor Witter Turner),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6)。
[日]山川麗,高大倫、范勇譯:《中國女性史》(中国女性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日〕小林正美,王皓月譯:《中國的道教》(中国の道教)(濟南:齊魯書社,2010)。
[日]小南一郎,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中国の神話と物語り : 古小説史の展開)(北京:中華書局,1993)。
〔日〕礪波護,韓昇、劉建英譯:《隋唐佛教文化》(隋唐の仏教と国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三、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為排序)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
《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編審委員會編:《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中國歷史大辭典.民族史卷》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民族史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孔令紀:《中國歷代官制》(濟南:齊魯書社,1993)。
牛志平:《唐代婚喪》(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牛景麗:《《太平廣記》的傳播與影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王汝濤:《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長沙:岳麓書社,2005)。
王浩卿:《中國婚姻、婚俗、婚禮與婚律》(臺北:三民書局,1980)。
王海明:《倫理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9)。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1)。
吉成名:《中國崇龍習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曲彥斌:《虎文化與人生》(沈陽:遼海出版社,2006)。
何俊萍:《中國古代婦女與法律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呂韋寶:《民俗信仰與雙向認知》(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李四龍:《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李思純:《江村十論》(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海南:三環出版社,1998)。
李豐楙:《神話與變遷: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汪玢玲:《中國虎文化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周作人:《談虎集》(上海:北新書局,1936)。
周作人:《苦竹雜記》,(上海:上海良友復興圖書印刷公司,1940)。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姜義鎮:《台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元出版社,1995)。
洪瑞英:《中國人虎變形故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韋慶遠、柏樺:《中國官制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
唐瑛:《古代小說中異類姻緣故事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唐瑛:《宋代文言小說異類姻緣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9)。
袁珂:《中國神話大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
高耀亭等編著:《中國動物志.獸綱》(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常建華:《走進古代婚姻女性的世界》(北京:中華書局,2006)。
張成權:《道家、道教與中國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
張志哲主編:《道教文化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張國風:《《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撝之、沈起煒、劉德重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張敦福:《從獸性到人性:人對自身行為的再認識》(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曹振峰:《虎文化.論述篇》(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
曹振峰:《虎文化.兩千虎圖》(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
曹振峰:《神虎鎮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梁麗玲:《漢譯佛典動物故事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
許平:《餽贈禮俗》(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
郭沫若:《中國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陳永正主編,古健青、張桂光、張解民、陳永正編:《中國方術大辭典》(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陳兵:《新編佛教辭典》(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4)。
陳懷宇:《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陳韻靜:《唐人小說示現之生命困境及其對治方法》(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曾禮軍:《宗教文化視閾下的《太平廣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陽清:《先唐志怪敘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黃東陽:《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楊繼林、申甫廉著:《中國彝族虎文化》(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
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局,1977)。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熊明:《《太平廣記》與漢唐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21)。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鳳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黑龍江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劉志:《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與道教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13)。
劉志雄、楊靜榮:《龍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劉堯漢:《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道家與彝族虎宇宙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
蔣建中:《古今官職詮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魯迅全集》)。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書局,2011)。
譚邦杰:《虎》(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79)。
關四平:《唐代小說文化意蘊探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寶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寶清縣志》(南京:寶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3)。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排序)
[日]小川環樹,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頁85-95。
王溢嘉:〈欲望交響曲──《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頁213-227。
朱軍:〈志怪小說政治邏輯的生成和演化——以虎類小說為例〉,《蒲松齡研究》第3期(2017),頁130-143。
江水清:〈論古代「虎媒」小說的「姻緣天定」觀〉,《青春歲月》第23期(2015),頁34-35。
尚曉雲:〈《太平廣記》中虎類精怪故事的文化內涵〉,《現代語文》第9期(2014),頁26-28。
武育新:〈虎為媒、婚命定——解析唐傳奇《集異記.裴越客》〉,《現代語文》第3期(2010),頁16-17。
韋鳳娟:〈另類的修煉——六朝狐精故事與魏晉神仙道教〉,《文學遺產》第1期(2006),頁46-56。
夏秀麗:〈《太平廣記》中的化身型虎故事〉,《蒲松齡研究》第3期(2007),頁149-155。
孫國江:〈虎倀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社會科學》第5期(2013),頁68-72。
馬夢瑩:〈「為虎作倀」微探——以《太平廣記》虎類母題展開〉,《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2015),頁50-52。
張云:〈唐代虎倀故事的災害敘事及其地方性知識〉,《民俗典籍文學研究》第1期(2022),頁47-68。
張金桐、苑汝杰:〈唐人婦女觀與唐代婦女命運概述〉,《固原師專學報》第23卷第5期(2002),頁12-15。
張美娟、曹剛華:〈《太平廣記》中的唐代女性精怪與外來民族文化──以佛教文化為中心〉,《黑龍江民族叢刊》第1期(2008),頁180-182。
張澤洪:〈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宗教中的虎崇拜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7),頁38-43。
莊裕周、陳朗榮:〈論西王母形象之轉變〉,《神話與文學論文選輯2008-2009》(2009),頁103-121。
陳平瑋:〈《宣室志》「諧隱精怪」類型故事之敘事策略與意涵考論〉,《中國文學研究》第51期(2021),頁77-116。
陳金鳳:〈道教與虎漫說〉,《弘道》第4期(2008),頁18-27。
陳盈妃:〈《太平廣記》中唐人虎類小說探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期(1994),頁243-257。
傅安良:〈唐代縣令略論〉,《清雲學報》第29卷第2期(1999),頁173-207。
黃交軍、李國英:〈民俗文化視域下「為虎做倀」之文化探秘〉,《區域文化藝術研究》第2輯第1期(2023),頁10-24。
葉舜瑜:〈動物神界的明星 台灣虎爺信仰〉,《典藏古美術》第353期(2022年2月號)(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22),頁98-105。
劉淑萍:〈《太平廣記》裡的虎〉,《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2002),頁99-104。
劉凱:〈跳「於菟」──古羌人崇虎圖騰意識的活化石〉,《民族藝術》第3期(1993),頁96-105。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中外文學》第2卷第8期(1974),頁10-21。
簡齊儒:〈情媒與姻緣:古小說與老虎信仰傳說深論〉,《台灣虎爺信仰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17),頁369-479。
關四平:〈唐代人虎關係小說新論〉,《社會科學輯刊》第1期(2010),頁171-177。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排序)
小野純子:《唐代老虎小說結構型態研究──以替身改命、虎媒定命、人虎婚姻小說三類為主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2)。
金周映:《《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臺北:東吳大學中文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胡湖:《中國的虎故事與虎文化——以古代文言敘事作品為中心》(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
徐雲菁:《虎在中國文學中的形象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張麗姿:《「命定姻緣觀」傳奇小說的研究──以神定、夢定、虎定為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曹花傑:《《太平廣記》精怪故事母題研究》(廈門:集美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
黃東陽:《唐五代志怪傳奇之記異題材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釋永祥:《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臺北: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