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現代詩創作與AI生成式內容在藝術上的共創
演講者:林豪鏘教授
時間:113年11月22日(五)10:10-13:00
地點: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
#林豪鏘教授,為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教授,研究與興趣涵蓋廣闊,像是情感運算、人工智慧、數位藝術、元宇宙等領域,曾入選世界頂尖資訊工程臺灣百大科學家。出版了全球華人第一本AI共創圖文詩輯——《失眠是一種漸進式》,登上博客來排行榜榜首,被聯合報、自由時報等媒體全國報導。另外,合作著有《讓我為你解釋,你為什麼沒有肚臍?》、《來我心聽聽暴雪降下的聲音》。
本次講座內容談及其個人經歷、創作歷程,以及對人工智慧技術的見解:
✍️創作與個人興趣
林豪鏘教授說:「我有精神分裂,必須在不同領域闖蕩。」他尤其熱愛寫作與繪畫,這兩者被形容為其生命中的「剛性需求」。也因為如此,從小他便展現了強烈的發表慾望,例如:在國小二年級時,就開始自行創作漫畫周刊,一個人化身為多位漫畫家,模仿不同的風格,並為自己取了豐富的筆名。抑或是,在國小六年級開始撰寫武俠小說,到高中畢業累積了一部超過25萬字的作品,儘管每件作品的觀眾只有自己與妹妹,仍然創作不輟。多年後,他轉向繪畫,包含了連筆畫與盲筆畫,並在數位平台上創作了300多幅作品。同時,他也熱衷於KTV、電影和流行音樂,還多次參加馬拉松。這些經歷成為他創作靈感的源泉,並體現了其生活的多樣性。
🎨AI與藝術的共創
早在生成式AI普及之前,講者便開始與AI共創。他會將詩歌輸入AI工具,如MidJourney,讓其生成對應的圖像。講者強調,這麼做的目的並非控制AI,而是探索AI,想了解AI會如何解讀和呈現詩句。對於AI工具能創作一事,他認為,AI雖然能模仿風格,但其創意來自於既有的資料庫,難以超越人類的美學高度。並且強調人類創作的獨特性在於「不可控」的特質,而AI恰好缺乏這種「偶然性」的魅力。
🛤生活哲學與未來展望
最後,講者強調了「耍廢」的重要性,認為放空與自我對話是生活的儀式感。為此,他會利用時間完成必要的工作,為耍廢創造空間,給予身體與心靈的平衡。他也分享了自己三度罹患憂鬱症的經歷,並因此理解人類的脆弱與人類具備重新爬起來力量。以幽默的口吻談及自身的心理復健之旅,將這些經歷視為上天的禮物。
這場講座以個人經歷為主線,穿插了林豪鏘教授對藝術、AI與人性的思考。主講人展現了其多重身分:創作者、教育者、以及AI藝術的探索者。鼓勵我們發掘自身的創意潛力,同時以開放的態度迎接AI技術的挑戰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