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論文-《莊子》「以與世俗處」的倫理學-陳康寧
論文分類:碩士論文
姓名:陳康寧
標題:《莊子》「以與世俗處」的倫理學
指導教授:賴錫三
畢業日期:2015-07
摘要:
目前,《莊子》的倫理學之可能性,逐漸受到學界的重視,但其內涵仍然有待開發。本論主要探討《莊子》的倫理關懷,透過「跨文化批判」的視野,結合西方哲學的資源,來思考《莊子》在人世間能夠展開的倫理意義。首先,藉由「冥契主義」來理解「天人合一」在《莊子》的倫理關懷裡是非常核心的概念,並以此確立《莊子》的道德情感。其次,以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對「同者」之批判以及「回應」他者的倫理哲學與《莊子》展開對話,試圖開發一條能夠通往他者的倫理向度。接著,處理《莊子》對死亡的關懷,並把焦點放在自我如何克服死亡、死亡本身的必要性、他人死亡對自我的衝擊、死亡對生命的啟發四個層面來論述,最後把死亡的意義歸結為倫理的意義。《莊子》的倫理關懷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論只是做一個嘗試,期望日後能夠進一步思考這個議題。
參考文獻:
一、原始文獻
(魏)王弼注:《老子王弼注》,收錄於《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
王夢歐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陳故應:《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註》(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臺北:萬卷樓,1993)。
二、近人研究(依筆畫排序)
(一)中文專著
于治中:《意識形態的幽靈》(臺北:行人,2013)。
牟仲鑑、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廣文書局,1974)。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1999年)。
余仕麟:《倫理學要義》(成都:巴蜀書社,2010)。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4)。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4)。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出版,2013)。
周慶華:《死亡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
周慶華著:《文化治療》(臺北:五南圖書,2012)。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學生書局,199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張隆溪:《道與邏各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出版社,2006)。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1)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3)。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三民書局,1973)。
謝青龍:《咖啡中的哲學沉思──孤獨、他者與自然》(新北:大眾國際書局,2014)。
韓潮:《海德格與倫理學問題》(上海:同濟大學,2007)。
關子尹:《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二)外文譯著
(法)朱利安著,卓立、林志明譯:《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
(臺北:五南圖書,2013)。
(法)艾瑪紐埃爾‧勒維納斯著、余憲中譯:《上帝、死亡和時間》
(北京:三聯書店,2003)。
(法)余蓮著、卓立譯:《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法)余蓮著、拉爾夫‧吉普森攝影、林志明、張婉真譯,《本質與裸體》
(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法)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從存在到存在者》(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法)埃馬紐埃爾‧勒維納斯著、關寶艷譯:《塔木德四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法)傅柯:《規訓與懲罰》(苗栗:桂冠圖書,1992)。
(法)德悉達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臺北:麥田出版,2004)。
(美)史泰司著、楊儒賓譯:《冥契注意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出版,1998)。
(美)威廉‧詹姆斯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
(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美)馬斯洛著、馬良成等譯:《人性能達到的境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美)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1990)。
(美)德沃金著、司馬學文譯:《人權與民主生活》(臺北:韋伯文化,2007)。
(美)羅洛‧梅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臺北:立緒文化,2001)。
(英)約翰‧鮑克著、商戈令譯:《死亡的意義》(臺北:正中書局,1994)。
(奧)維克多‧弗蘭克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臺北:光啟文化事業,2012)。
(瑞士)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出版,2011)。
(德)史懷哲著、鄭泰安譯,《文明的哲學》(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
(德)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1990)。
(德)海德格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96)。
(德)漢娜‧阿倫特著、林驤華:《極權主義的起源》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德)霍耐特著、王旭譯:《自由的權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德)羅哲海著,陳咏明、瞿德瑜譯:《軸心時期的儒家倫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三、單篇論文(依筆畫排序)
王邦雄:〈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刊載於《鵝湖月刊》,17:8(1992.2)。
列維納斯著、伍曉明譯、賴俊雄校譯:〈是其之所是與無是/無私〉,《中外文學》
36:4(2007.12)。
列維納斯著、汪素芳譯、賴俊雄校譯:〈形上學與超越〉《中外文學》36:4(2007.12)
何乏筆:〈平淡的勇氣: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37:9(2010.09)
何乏筆:〈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4期(2012.12)。
何乏筆:〈越界與平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4(2010.12)。
何乏筆:〈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晚期傅柯研究的方法論反思〉,《揭諦》13(2007.06)。
宋灝:〈逆轉於收回:《莊子》作為一種運動實驗場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2:3(2012.09)。
宋灝:〈轉化現象學與跨文化哲學思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5(2011.1)。
杜保瑞:〈莊子齊物論的命題解析與理論結構〉,刊載於《哲學與文化》,37:7(2006.7)。
林明照:〈外內玄合與聖王之道:郭象哲學中「應」的意涵〉,收錄於《哲學與文化》
40:12(2013.12)。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
《臺大中文學報》17(2002.12)。
張忠宏:〈莊子論「道」、「技」與「養生」:以「庖丁解牛」為線索〉,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8(2014.10)。
張忠宏著:〈莊子論「道」、「技」與「養生」:以「庖丁解牛」為線索〉,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8(2014.10)。
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2012.09)。
陳立勝:〈身體:作為一種思維的范式〉,《東方論壇》2(2002.)。
陳佳銘:〈從孔、孟的命論談儒家意義治療學之建構〉,《生死學研究》9(2009.01)。
陳俊啟:〈晚清小說的現代性追求:以公案/偵探/推理小說為探討中心〉,
收錄於《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9)。
陳琪薇:〈清人「以儒解《莊》的莊周風貌」〉,《中極學刊》3(2003.12)。
楊儒賓:〈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中正大學學術年刊》11(2008)。
楊儒賓:〈莊子的「卮言」論──有沒有「道的語言」〉,收錄於劉笑敢主編: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注釋、詮釋,還是創購?》(桂林:廣西師大,2007)。
楊儒賓:〈莊子與人文之源〉,《清華學報》41:4(2011.12)。
葉海煙:〈莊子齊物哲學的道物合一論〉,刊載於《哲學與文化》,34:8(2007.8)。
賴錫三:〈《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
《清華學報》42:1期(2012.3)。
賴錫三:〈《莊子》的死生隱喻與自然變化〉,《漢學研究》29:4(2011.12)。
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新亞書院》36:4(2008.12)。
關子尹:〈死亡的意義:論生死之間與幽冥之際〉,收錄於《音樂與社會》(思想:24)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13)。
鐘振宇:〈道家的器具存有論─與海德格器具理論之跨文化對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43(2013.09)。
龔卓軍:〈現象學論死亡──以列維納斯為線索〉,收錄於賴俊雄編:
《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臺北:城邦文化,2009)。
四、西文專書
Emmanuel Levinas, Otherwise than Being, or, Beyond essence, (translated by Alphonso Lingis,
Pittsburgh: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2009).
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translated by Alphonso Lingis,
Pittsburgh: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2008).
五、學位論文
莊敦榮:《莊子說道──論其寓言中的氣化與語言》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蕭世楓:《《莊子‧齊物論》研究》,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六、網路資源
「漢字古今字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403&ZiOrder=546。